墨池編
四庫提要はこちら
〔凡例〕
底本は雍正十一年刊本。
小ぶりは小字注。
下線は人名・地名・施設名・年號。斜體は書名・作品名。
底本の異體字を適宜正字に改めたところがあるが、一々註記しない。
家藏正本
墨池編
寶硯山房刊板
書自蒼史。後流而至於秦漢。古文漸廢。隸楷行草作矣。隸楷行草作。則啄趯略磔諸法興。由是魏晉六代唐宋。悉有書論筆法之著。然人各一說。不無岐異。樞密樂圃朱公。宋之名儒。而善書者也。蒐羅歷代著作。考覈折衷。纂次墨池編一書。上窮造字之義。下闡書法之奧。贅以文房器用。計廿卷。實書家之鴻寶。惜乎原板無存。俗刻謬僞。世唯轉相傳寫。以爲枕中之祕。海虞毛氏津逮祕書。列於目錄。是種闕而未刊。諒無善本故也。公之裔孫元秀先生。諱之勱。卓行孝思。吳人莫不奉爲矜式。乃以家藏正本重付剞劂。字版精雅。較讐確當。誠非尋常書籍所可同日而語。編後令孫輩又將淸溪子印典八卷鐫板以附。旣得講求書法。並可探討筆硯章印之精微。游藝君子。可無餘憾。余老且病。言不成文。近過吳門。因覩校刊之妙。聊書數語。以志大略云。雍正癸丑孟冬琅邪後學王澍謹識幷書。
始予年十歲時。 家君嘗敎以顏忠烈書。日常臨一紙。夜則內諸庭。 吾親亦頗悅之。後益長則學爲大經。慕前人著文辭。至於少隙。無它嗜好。亦以書爲事。顧存心不專。而未得良師口傳指授。故卒不至於成。旣冠。屬疾坐臥牀簀間。書多則勌。由是筆跡愈拙。然其心亦弗忘焉。間因閱古人言書論訣。或叢猥。或離析。或謬誤。竊病其難省。乃刊定裒寫。以義相別。又以所著附。成二十通目。曰墨池編。以藏於家。噫。戲謔博奕。君子猶不罪焉。矧於書乎。覽者毋嗤吾之多愛也。然古之言書者多。吾力不能盡得。据其有以次之。異時尙得傳益。後之君子爲吾補焉。治平三年丙午冬十月初五日。吳郡朱長文伯原序。
墨池編目錄
第一卷
字學
說文序 許 愼
校定說文表 徐 鉉
論書表 江 式
文字志目錄 王 愔
干祿字書序 顏元孫
論古篆書 李陽冰
十體書 唐玄度
五十六種書 韋 績
小說序 林 罕
三字孝經序 句中正
十八體書 夢 英
第二卷
筆法一
用筆法
蕭何蔡邕筆法
鍾元常筆法
衞恆四體書勢
筆陣圖 王羲之
筆勢論 王羲之
書論四篇 王羲之
天台紫眞筆法
用筆賦 王羲之
草書勢後附獻之 王羲之
論書 唐太宗
筆法 唐太宗
指意 唐太宗
筆意 唐太宗
筆髓 虞世南
傳授訣 歐陽詢
用筆論 歐陽詢
筆法十二意 顏眞卿
書法論 徐 浩
第三卷
筆法二
玉堂禁經 張懷瓘
用筆法 張懷瓘
書訣 張懷瓘
筆法 李陽冰
古今傳授筆法
傳永字八法 張 旭
傳筆法 陸希聲
聽江聲帖 雷簡夫
第四卷
襍議一
非草書 趙 壹
自論 王羲之
答錄古來能書人名 王僧虔
答齊太祖論書啓 王僧虔
論書 王僧虔
又論書 王僧虔
上武帝啟五首 陶隱居
答陶隱居書三首 梁武帝
論書表 虞 龢
敘二王書事
論書 庾元威
論書啟 蕭子雲
第五卷
襍議二
唐太宗高宗書故事
書旨述 虞世南
文字論 張懷瓘
議書 張懷瓘
書估 張懷瓘
送高閑上人序 韓 愈
論書 劉禹錫
報崔黯秀才書 柳宗元
論字法 歐陽修
與石守道推官書二首 歐陽修
第六卷
品藻一
書評 梁武帝
書品幷略論 庾肩吾
書後品 李嗣眞
九品書人論 李嗣眞
續書評 遺名子呂總
第七卷
品藻二
書斷上 張懷瓘
書斷中 張懷瓘
第八卷
品藻三
書斷下 張懷瓘
第九卷
品藻四
續書斷上 灊溪隱夫
第十卷
品藻五
續書斷下 灊溪隱夫
第十一卷
贊述一
書勢 索 靖
草書賦 陽 泉
飛白書勢 劉 邵
書賦 王僧虔
上東宮古跡啟 庾肩吾
上東宮古跡啟 梁元帝
答湘東王書 梁簡文帝
王羲之傳贊 唐太宗
述書賦上 竇 臮
第十二卷
贊述二
述書賦下 竇 臮
第十三卷
贊述三
殿中楊監見示 杜 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杜 甫
自敘 懷 素
壁書飛白蕭字記 崔 備
壁書飛白蕭字贊 李 約
蕭齋記 張 諗
蝌斗書後記 韓 愈
石鼓歌 韓 愈
弔九江驛碑材文 歐陽詹
玉筯篆志 舒元輿
碎碑說 沈 顏
書屛志 司空圖
題嶧山碑 鄭文寶
草書歌二首 光大師
贈南嶽宣義詩 白 賈
題楊少師書後 尹師魯
謝杜丞相草書詩 韓 琦
墨妙亭詩 蘇 軾
第十四卷
寶藏一
題右軍樂毅論後 智 永
王羲之書目 褚遂良
搨本樂毅論記 褚遂良
進書疏 王方慶
蘭亭記 何延之
開元記 韋 述
徐氏法書記 武平一
古迹記 徐 浩
二王書錄 張懷瓘
跋尾記 盧元卿
第十五卷
寶藏二
二王書語 張彥遠錄
第十六卷
寶藏三
集古目錄序跋 歐陽修
第十七卷
碑刻一
周碑
秦碑
漢碑
魏碑
吳碑
晉碑
宋齊梁陳碑
後魏北齊後周碑
隋碑
唐碑上
第十八卷
碑刻二
唐碑下
第十九卷
器用一
筆
硯
第二十卷
器用二
紙
墨
附印典八卷
墨池編目錄
墨池編卷第一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字學
說文序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蒼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籒。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絶矣。徐鍇曰。王僧虔云。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繫雲陽獄。增減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爲御史。名其書曰隸書。班固云。謂施之於徒隸也。卽今之隸書。而無點畫俯仰之勢。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徐鍇曰。按漢書注。蟲書卽鳥書。以書幡信。首象鳥形。卽下云鳥蟲是也。五曰摹印。蕭子良以刻符、摹印合爲一體。徐鍇以爲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應別爲一體。摹印屈曲塡密。則秦璽文也。子良誤合之。六曰署書。蕭子良云。署書。漢高六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羊欣云。何覃思累月。然後題之。七曰殳書。徐鍇曰。書於殳也。殳體八觚。隨其勢而書之。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徐鍇曰。按書傳。多云張並作艸。又曰齊相杜探作。據說文則張並之前已有矣。蕭子良云。藁書者。董仲舒欲言災異。藁艸未上。卽爲藁書。藁書者。艸之初也。史記。上官奪屈原藁艸。今云漢興有艸。知所言藁草。是創艸。非艸書也。尉律。徐鍇曰。尉律。漢律篇名也。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幷課。最者以爲尙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孝宣時。召通蒼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郞楊雄采以作訓纂篇。凡蒼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卽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徐鍇曰。李斯雖改史篇爲秦篆。而程邈復同作也。四曰佐書。卽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尙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鄕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諸生競說字。解經諠。稱秦之隸書爲蒼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俗儒鄙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蒼頡篇中。幼予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已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頤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達神恉者。徐鍇曰。恉。卽意旨字。旨美者也。多通用。分別部居。不相雜厠。徐鍇曰。分部相從。此許始也。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校定說文表 徐 鉉
銀靑光祿大夫守右散騎常侍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臣徐鉉、奉直郞守祕書省著作郞直史舘臣句中正、翰林書學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詔校定許愼說文十四篇幷序目。一篇凡萬六百餘字。聖人之旨蓋云備矣。稽夫八卦旣畫。萬象旣分。則文字爲之大輅。載籍爲之六轡。先王敎化所以行於百代。及物之功與造化均不可忽也。雖復五帝之後改易殊體。六國之世文字異形。然猶存篆籒之迹。不失形類之本。及暴秦苛政。散隸聿興。便於末俗。人競師法古文旣絶。譌僞日滋。至漢宣帝時。始命諸儒修蒼頡之法。亦不能復。故光武時。馬援上疏論文字之譌謬。其言詳矣。及和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許愼采史籒、李斯、楊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隸書行之已久。習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紛然間出。返以篆籒爲奇怪之迹。不復經心。至於六籍舊文。相承傳寫。多求便俗。漸失本原。爾雅所載草木魚鳥之名。肆意増益。不可觀矣。諸儒傳釋。亦非精究。小學之徒。莫能矯正。唐大歷中。李陽冰篆迹殊絶。獨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此言爲不妄矣。於是刊定說文。修正筆法。學者師慕。篆籒中興。然頗排斥許氏。自爲臆說。夫以師心之見破先儒之祖述。豈聖人之意乎。今之爲字學者。亦多從陽冰之新義。所謂貴耳賤目也。唐末喪亂。經籍道息。皇宋膺運。二聖繼明。人文國典。粲然光被。興崇學校。登進羣才。以爲文字六藝之本。固當率由古法。乃詔取許愼說文解字。精加詳校。垂憲百代。臣等愚陋。敢竭所聞。蓋篆書堙替。爲日已久。傳寫說文者。皆非其人故錯亂遺脫。不可盡究。今以集書正副本及羣臣家藏者。備加詳考。有許氏注義序例中所載。而諸部不見者。審知漏落。悉從補錄。復有經典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承詔附益之。以廣篆籒之路。亦皆形聲相從。不違六書之義者。其間說文具有正體。而時俗譌變者。則具於註中。其有義理乖舛。違戾六書者。並序列於後。俾夫學者無或致疑。大抵此書。務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違古。若乃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籒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簡牘。則草隸足矣。又許愼註解。詞簡義奧。不可周知。陽冰之後。諸儒牋述。有可取者。亦從附益。猶有未盡。則臣等粗爲訓釋。以成一家之書。說文之時。未有反切。後人附益。互有異同。孫愐唐韻。行之已久。今並以孫愐音切爲定。庶夫學者有所適從。食時而成。旣異淮南之敏。縣金於市。曾非呂氏之精。塵瀆聖明。若臨冰谷。謹上。
朱子曰 徐常侍處亂離之間。研精字學。適逢盛旦。遂成其志。可謂美矣。至其謂李陽冰以師心之見而破先儒之祖述。何其拘邪。故其書多守許氏舊說。罕所更定者以此也。
論書表 江 式
臣聞庖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蒼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紀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迄於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悉殊蒼氏矣。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以六書。蓋是蒼頡之遺法也。及宣王太史史籒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卽謂之籒書。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別。曁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式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於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趨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由此息矣。隸書者。始皇時獄吏下邽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卽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漢興。有尉律學。復敎以籒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爲尙書史。字不正輒舉劾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形畫。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後漢郞中扶風曹喜號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又詔侍中賈逵修理舊文。殊異藝術。王敎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逵卽汝南許愼古學之師也。後愼嗟時人之好奇。嘆俗儒之穿鑿。惋文毁於凡譽。痛字敗於庸說。詭更任情。變亂於世。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居。包括六藝集羣書之詁。評釋百代諸子之訓。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可謂類聚羣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左中郞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爲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目書楷法多是邕書也。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於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魏初博士淸河張緝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爲益者也。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矣。陳留邯鄲淳亦與緝同時。博聞古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義理。有名於緝。以書敎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衞覬二家。並號能篆。當時臺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咸得傳之子孫。世稱其美。晉世義陽王典詞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九卷。尋其況趣。附託許愼說文。而案偶章句。隱別古籒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忱弟靜別倣故左校令李澄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爲一篇。而文字與兄更是魯衞。音讀楚夏。時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眞。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辨士。以意而說。炫惑於時。難以釐改。乃曰。追來爲歸。巧言爲辨。小兔爲。神蟲爲蠶。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籒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夫文字者。六藝之宗。王敎之始。前人所以垂後。今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又曰。述而不作。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皆言遵循舊文。而不敢穿鑿也。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應元俱受學於衞覬。古之篆法。倉雅之言。說文之誼。當時並收。曾祖善譽。至太子洗馬。出爲馮翊郡。値洛陽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也。世祖太延中。皇風西被。牧犍內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文篆八體之法。時蒙裒錄。敘列於儒林。官班文省。家號世業。曁臣闇短識淺。學庸膚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但逢時來。思出願外。得承澤雲津。厠霑濡潤。驅馳文閣。叅預史官。題篆宮禁。猥同上哲。旣竭愚短。欲罷不能。是以敢籍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輒采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愼說文爲主。爰采孔氏尙書、五經音注、籒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文無重複。統爲一部。其古籒奇字。俗隸諸體。咸使班於篆下。各有區別。詁訓假借之義。各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則闕如也。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同文字之域。典書祕書。所頒之書。乞垂敕給。幷學士五人嘗習文字。助臣披覽。書生五人。專令抄寫。赴中書、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許議疑隱。庶無紕謬。所撰名目。伏聽明旨。詔曰。可如所請。幷就太常。兼敎八分書史也。其有所須。依請給之。名目待書成重問。式於是撰書集字。號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體依許氏說文爲本。上篆下隸。
文字志錄目未見此書。唯見其目。 王 愔
上卷古書三十六種
龍書 古文篆 象形篆 繆書
鸞鳳書 科斗書 龜書 十二時書
倒薤書 虎書 鳥書 魚書
塡書 大篆 募篆 殳書
小篆 仙人篆 麒麟書 尙方大篆
蟲書 刻符書 署書 藳書
隸書 金錯書 蟻脚書 偃波書
垂露書 懸針書 草書 飛白書
虬書 行書 楷書 芝英書
古今小學二十七家一百四十七人。書勢五家。
中卷秦漢共六十人
李斯 程邈 胡母敬 趙高
張敞 嚴延年 史游 司馬相如
孔光 爰禮 楊雄 漢武帝
劉白 陳遵 杜林 劉睦
衞宏 劉黨 曹喜 杜度
王次仲 班固 徐幹 賈魴
賈逵 左姬 許愼 崔瑗
唐綜 曹壽 崔寔 尹[王亦]
羅暉 趙襲 張超 皇甫規
李巡 蔡邕 張芝 蘇班
劉德昇 師宜官 姜詡 梁宣
張邕 梁鵠 張絃 張彭祖
毛弘 左伯 蘇林 邯鄲淳
韋誕 張相 杜恕 諸葛融
韋熊 韋弘 郭伯道 諸葛瞻
下卷魏吳晉宋齊梁陳共八十七人
魏武帝 鍾繇 鍾會 胡昭
吳大帝 孫皓 皇象 張昭
晉元帝 司馬攸 張緝 來敏
何曾 傅玄 陳暢 楊肇
岑泉 張弘 朱音 辛曠
杜預 滿爽 楊經 衞覬
呂忱 衞瓘 衞恆 衞宣
郗愔 江韋 郗超 李韞
向泰 裴邈 王導 阮咸
索靖 裴興 羊固 辟閭訓
張炳 庾亮 庾翼 嵇康
張越 羊悅 荀輿 王廙
李矩 李式 王恰 劉伶
王濛 衞夫人 李厥 王恬
劉邵 王曠 王羲之 謝安
阮籍 王修 王循 王凝之
桓溫 任靜 桓玄 王獻之
宋文帝 羊欣 謝靈運 蕭思話
齊高帝 武帝 丘道護 王僧虔
梁武帝 簡文帝 元帝 邵陵王
庾肩吾 陶弘景 蕭子雲
陳文帝 沈君理 僧智永 僧智果
干祿字書序 顏元孫
史籒之興。備存往制。筆削所誤。抑有前聞。豈惟豕上加三。蓋亦馬中闕五。逮斯以降。舛謬寔繁。積習生常。爲弊滋甚。元孫伯祖故祕書監。貞觀中刊正經籍。因錄字體數紙。以示讎校楷書。當代共傳。號爲顏氏字樣。懷鉛是賴。汗簡攸資。時訛頓遷。歲久還變。後有羣書新定字樣。是學士杜延業續修。雖稍增加。然無條貫。或應出而靡載。或詭衆而難依。且字書源流。起於上古。自改篆行隸。漸失本眞。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去其太甚。使輕重合宜。不揆庸虛。久思編輯。頃因閑暇。方契宿心。遂參校是非。較量同異。其有義理全僻。罔弗畢該。點畫小虧。亦無所隱。勒成一卷。名曰干祿字書。以平上去入四聲爲次。每轉韻處朱點其上。具言俗通正三體。大較則有三體。非謂每字總然。偏傍同者。不復廣出。謂忽殳氐回舊召之類是也。字有相亂。因而附焉。謂形彤穴究椲禕之類是也。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儻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牋啓。尺牘判狀。固免詆訶。若須作文言及選曹銓試。兼擇正體用之尤佳。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牌碣。將爲允當。進士考試。理宜必遵正體。明經對策。貴合經注本文。碑書多作八分。任例循舊則也。有此區別。其故何哉。夫筮仕觀光。惟人所急。循名責實。有國恆規。旣考文辭。兼詳翰墨。升沈是繫。安可忽諸。用舍之間。尤須折衷。目以干祿。義在茲乎。綆短汲深。誠未達於涯涘。岐多路惑。庶有歸於適從。如曰不然。請俟來哲。
上李大夫論古篆書
陽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跡。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傍模刻而已。緬想聖達立制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於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囘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者矣。嘗痛孔壁遺文。汲冡舊簡。年代浸遠。謬誤滋多。蔡中郞以豐同豊。李丞相將束爲朿。魚魯一惑。涇渭同流。學者相承。靡所遷復。每一念至。未嘗不廢食雪泣。攬筆長歎焉。天將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籒之宗旨。皇唐聖運。逮茲八葉。天生剋復之主。人樂維新之令。以淳古爲務。以文明爲理。欽若典謨。疇咨故實。誠願刻石作篆。備書六經。立於明堂。爲不刊之典。號曰大唐石經。使百代之後無所損益。仰聖朝之洪烈。法高代之盛事。死無恨矣。陽冰年垂五十。去國萬里。家無宿舂之儲。出無代步之乘。仰望紫極。遠接丹霄。若溘先犬馬。此志不就。必將負於聖朝。是長埋於古學矣。大夫銜命北闕。撫寧南方。茍利國家。專之可也。伏望處分。令題簡牘。及到主人。寒天已暮。闇燭之下。應命書之。霜深筆冷。未窮體勢。倘歸奏之日。一使聞天。非小人之已務。是大夫之功業。可否之事。伏惟去就之。陽冰再拜。
十體書 唐玄度
古文。黃帝史蒼頡所造。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觀察衆象。而爲古文。曁嬴氏之代。法務徑促。隸書是興。古文殆絶。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尙書、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內女子壞老君屋。得古文二篇。乃書之秦誓、顧命也。或絶塵之客。高蹈遠游。深巖邃谷。丹經祕訣。往往遇之。今之所傳。則其遺文也。
大篆。周宣王太史史籒所造。始變古文。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詩書。惟易與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亂。此篇亡失。建武中曾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說。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暨晉世。此篇都廢。今略傳字體而已。
八分。後漢章帝時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書字形少波勢。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其後師宜官、蔡邕、梁鵠善之。故蔡邕勸學篇云。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是也。
小篆。秦丞相李斯所造。妙於篆法。乃刪改史籒大篆而爲小篆。其銘題鐘鼎及作符璽。至今用焉。爲楷隸之祖。乃不易之軌也。書曰。作謨作則。其斯之謂也。今相承或謂之玉筯篆。
飛白。漢靈帝飾理鴻都門。時陳留蔡邕所撰聖皇篇。待詔門下。見役工以堊箒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爲飛白書。漢末魏初。並以題署宮閣。後有張敬禮者。隱居好學。獨師邕體。備極其妙。
倒薤篆。仙人務光辭湯之禪。隱於淸冷之陂。植薤而食。淸風時至。見葉交偃。象爲此書。以寫太上紫經三卷。光遂遠遊。時有得此者。因傳焉。
散隸。晉黃門郞衞巨山所作。祖覬。父瓘。皆蟲篆草隸著名。巨山幼得其法。又創造散隸體。及著四體書勢。古今法之。
懸針。後漢章帝建初中祕書郞曹喜所造。喜工篆隸著名。尤善垂露之法。後代行之。用此以書題五經篇目。
鳥書。周史官史佚所撰。粵在文代。赤雀集戶。降及武朝。丹鳥流室。今鳥書之法。是寫二祥者也。用此以書題幡者。取其飛騰輕疾耳。一說鴻燕有去來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漢曹喜所造。喜以工篆聞於京師。章帝見而善之。又作垂露法。字如懸針而勢不纖。阿那若濃露之垂。蔡邕勸學篇云。扶風曹喜。建初稱善。是也。
纂五十六種書 韋 績
自三皇已前。結繩爲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以代結繩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日象形。日月是也。二日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諧聲。江河是也。四日会意。武信是也。五日轉注。考老是也。六日假借。令長是也。又云字有五易。蒼頡變古文。史籒製大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漢代作草。是也。其八體者。更加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傳信幷大小篆爲八也。後漢東陽公徐安子。搜諸史籒。得十二時書。皆象形也。又加二十三體。共定五十六種。列之於後。
一。龍書。太昊庖羲氏獲景龍之瑞。作龍書。
二。穗書。炎帝神農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作穗書。用頒時令。
三。篆書。黃帝時史蒼頡寫鳥跡爲文。作篆書。
四。雲書。黃帝時卿雲常見。郁郁紜紜。作雲書。
五。鸞鳳書。少昊金天氏作鸞鳳書。以鳥紀官。文章衣服。取以爲象。
六。科斗書。因有科斗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顓頊高陽氏所製。
七。人書。帝嚳高辛氏以人紀事。象仙人形。車服書器皆爲之。
八。龜書。軒轅氏因靈龜負圖。作龜書。
九。鐘鼎書。夏后氏以鐘鼎形爲篆。
十。倒薤書。殷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篆。
十一。虎書。周文王史佚作。有虎不害人。名曰騶虞。因茲作也。
十二。鳥書。周文王赤雀銜書集戶。武王丹鳥入室。以紀祥瑞。故作鳥書。
十三。魚書。周武王因素鱗躍舟所作也。
十四。塡書。周之媒氏所作。魏韋誕用題宮闕。王廙、王隱皆嗜此體。
十五。大篆。周宣王史籒所作也。
十六。複篆。亦史籒所作。漢武帝用題建章宮闕。因大篆而重複之。
十七。殳書。百氏所職。文記笏。武記殳。因而製之。銘鼎象形。
十八。小篆。周時所作。漢武帝汾陰鼎所存也。
十九。仙人篆。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其文字。改爲象形。
二十。麒麟書。魯哀公十三年。西狩獲麟。仲尼反袂拭面。歎吾道終窮。弟子爲素王紀瑞所製書也。
二十一。轉宿篆。宋司馬以熒惑退舍所作。象蓮花未開形。
二十二。蠶書。魯秋胡妻浣蠶所作也。
二十三。傳信鳥跡書。六國時書節爲信。象鳥形也。
二十四。細篆。李斯摩寫。皇碑序皆用此體。
二十五。篆書。秦李斯刪古文。始皇以祈禱登名山。皆斯書也。
二十六。刻符書。鳥頭雲脚。李斯、趙高並善之。用題印璽。
二十七。古隸書。秦程邈繫獄中十年。變大篆所作。獻始皇。始皇嘉之。釋罪。拜侍御史。名徒隸之書。今爲八體。
二十八。徒隸書。因程邈幽囚爲之。
二十九。署書。漢蕭何所作。用題蒼龍、白虎二闕。
三十。藁書。行草之交也。漢董仲舒欲言災異。主父偃竊而奏之。晉衞瓘、索靖善之。亦云相間之用者也。
三十一。氣候直時書。漢文帝圉令蜀郡司馬長卿。採日辰之禽屈伸其體。升伏其勢。象四時爲書也。
三十二。芝英書。六國時。各以異體爲符信書也。一說云。漢武臨朝。有靈芝三本。植於前殿。又云述芝英書。
三十三。靈芝書。漢武時有靈芝三莖。植於殿前。遂歌靈芝房之曲。因述又名英芝。
三十四。金錯書。古之錢名。周之泉府。漢之銖兩。刀布所製也。一說。以銘金石故謂之金錯。
三十五。上方大篆。程邈所述。後人飾之爲此法焉。
三十六。鵠頭書。與偃波書俱詔版所用。漢家尺一之簡。是也。
三十七。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紋。謂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書。尙書詔版用之。其字體側纖垂下。有似蚊脚。因而爲名。
三十九。垂露篆。漢章帝時曹喜所作也。
四十。懸針篆。亦曹喜所作也。用題五經篇目。有若針鋒。因而名之。
四十一。章草書。漢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好名故號。韋誕謂之草聖。
四十二。飛白書。漢蔡邕待詔。見門下吏堊箒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筆書。漢弘農張芝臨池所作。其狀崎嶇。有循環之趣。
四十四。八分書。漢靈帝時上谷王次仲所作。魏鍾繇謂之章程書。
四十五。蛇書。魯人唐綜。漢魏之際。夢蛇繞身。寤而作也。
四十六。行書。正書之小僞也。魏鍾繇謂之行押書。
四十七。散隸書。晉衞恆所作。跡同飛白也。
四十八。龍爪書。晉王羲之所作也。
四十九。藁書及行隸書。魏鍾繇變之。羲獻重焉。
五十。晉二王重變行隸及藁體爲八體書。
五十一。草書。晉王羲之飾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書。王僧虔擬龍爪所作。
五十三。鬼書。宋世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似篆八分也。
五十四。外國胡書。阿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也。
五十五。天竺書。梵王所作。湼槃所謂四十二章經也。
五十六。花書。河東山胤所作。
朱子曰 所謂五十六種書者。何其紛紛多說邪。彼皆得於傳聞。因於曲說。或重複。或虛誕。未可盡信也。學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章行草爲法足矣。不必究心於諸體爾。
小說序 林 罕
罕長興二年歲在戊子。時年三十有五。疾病踰時。閒坐思書之點畫。莫知所以。乃搜閱今古篆隸。始見源由。旋觀近代已來。篆隸多失。始則茫乎不知。終則惜其錯誤。欲求端正。將示同人。病間有事。其志不遂。至明德二年乙未復病。迄於丁酉冬不瘳。病中無事。得遂前志。與大理少卿趙崇祚討論。成一家之書。昔孔安國尙書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賈耽鎭滑州時。作偏傍字源序云。降及夏殷周。通謂之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籒。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小異。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尙。始皇兼幷海內。丞相李斯遂收拾遺逸。作蒼頡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七章。太史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並留籒文。篆體轉工。卽世謂之小篆。屬秦政滋煩。人趨簡易。故軍正程邈變古文大小篆作隸書。然書之所興。莫定何代。隸之所起。始自秦時。篆者取蟲篆之形。隸者便徒隸之用。漢初有書師。以隸合小篆爲五十五章。敎於鄕里。平帝元始中。徵通書會京師者百有餘人。方立小學之科。楊雄采掇其可用者。作訓纂八十九章。至東漢班固。加十三章。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雖羣書並載。而目錄不分。惟太尉祭酒許愼。取其形類。作偏傍條例十五卷。名之曰說文。頗有遺漏。呂忱又作字林五卷。以補其缺。洎三國之後。歷晉魏陳隋。書甚行。篆書殆將泯滅。至唐將作少監李陽冰。就許氏說文。復加刊正。作三十卷。今之所行者是也。其時復於說文篆字下。便以隸書照之。名之字統。開元中。以隸體不定。復隸書字統下錄篆文。作四十卷。名曰開元文字。自此隸體始定矣。兼改古文尙書及無平不陂字。卽其類也。先已有九經音義及切韻玉篇行焉。大歷中。司業張參作五經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其序略云。以類相從。務以易了。不必舊訣。自非經典文義之所在。雖切於時。略不集錄。以明爲經不爲字也。開成中。唐玄度以五經文字有所不載。復作新加九經字樣一卷。凡七十六部。其序略云。有偏傍上下本所無者。纂爲雜辨部以統之。然九經所有之字。卽加訓切。況是隸書。莫知篆意。其字注解。或云說文者。卽前來兩說文也。或云石經者。卽蔡邕於國學所立石經也。或云隸省者。卽隸減也。唐立石經。乃蔡邕之故事也。 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敎之六書。謂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篆雖一體。而隸變數般。篆隸卽興。訛舛相錯。非究於篆。無由曉隸。六書者。非止著一意而屬一字。一字之內。有占六書二三四者。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字有正者、倒者。橫而在上中下者。竪而在左右中者。向者、背者。並者、重者。順者、逆者。左者、右者。俯者、仰者。橫圻而裏別字者。竪開而夾別字者。有一字成者。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隸書有不抛篆者。有全違篆者。有減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隸同文者。在篆體則可辨。變隸體則多有義異而文同。篆亦有之。今悉解之於後文。此不同例。俗有隸書賦者。假托許愼爲名。頗乖經史。據顏氏家訓云。斯實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爲。大誤時俗。吾家子孫。不得收寫。又有古今隸書端字決疑賦。更不經於隸書賦。當今之世。不可學之。又有文下作子爲學。更旁作生爲蘇。凡數十百字。謂之野書。唐有敕文。明加禁斷。今往往見之。亦不可輒學。顏眞卿撰干祿字書一卷。每一字作三般。卽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旣合摽題。合有褒貶。全無與奪。亦無取焉。其道書、鬼書、天篆、章草、八分、飛白、破體、行書。無益於字。此亦不錄。篆隸有筆力遒健。字勢妍麗。斯乃意巧之人。臨文改易。或參差之。長短之。屈曲之。拗捩之。務於奇怪。以媚一時。後習之人。性有利鈍。致與元篆隸不同。蓋病由此起。今之學者。但能明知八法。洞曉六書。道理旣全。體格自實。亦何必踵歐虞褚柳之惑亂哉。罕今所篆者。則取李陽冰重定說文。所隸者。則取開元文字。雖知魯鈍。不失源流。所貴講說。皆有依憑。點畫自無差誤。杜征南注左氏春秋。以經雜傳。謂之集解。何都尉論語序云。今集諸家之善。亦謂之集解。罕以隸書解於篆字之下。故效之亦曰集解。今以說文浩大。備載羣言。卷軸煩多。卒難尋究。飜致懵亂。莫知指歸。是以翦截浮辭。撮其機要。於偏傍五百四十一字。各隨字訓釋。或有事關造字者。省而難辨者。須見篆方曉隸者。雖在注中。亦先篆後隸。各隨所部。載而明之。其餘形聲易會。不關造字者。則略而不論。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便以隸書爲音。如稍難者。則紐以四聲。四聲不足。乃加切韻。使學者簡而易從。渙然冰釋。於說文中已十得其八九矣。名曰林氏字源偏傍小說。古人窮困湮厄而述作興。罕也臥疾數年。飽食終日。思有開悟。貽厥將來。非欲獨藏私家。實冀徧之天下。乃手書刻石。期以不朽。一免傳寫之誤。二免翰墨之勞。或有索之。易爲脫本。審篆隸無纖毫之失。質人神無愧恥之心。古今所疑。坦然明白。如其漏略。以俟君子。
三字孝經序 句中正
臣聞在昔漢氏營求墜典。紹隆儒雅。矯正人倫。坦王道於甚夷。補帝載之將壞。獻書闢路。蠧簡復編。百年之間。六藝漸備。爰徵博士。傳業諸生。肇以燼餘。始於口占。逮移簡禮。文兼隸古。而一經旨義。章句數家。雖講解不停。矛盾膠固。各從師授。勿辯是非。自武帝而及熹平。僅更數世。駁雜滋甚。異端蜂起。臺館納賂。爲改漆書。俾類私家所傳。局愚古道無據。議郞蔡邕、張馴、韓說、党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太史令單颺等希正定。乃以古篆隸參配相檢。邕自丹書。就金石刻。列諸庠序。勵於學徒巨細息疑。人爭觀寫。接車連騎。充溢康衢。邇後世故陵遲。事隨磨滅。至於唐室。萬不一存。兩京雜記云。貞觀中。祕書監魏徵詳驗漢蔡邕三字石經數段。嘗有永泰中相國馬孫上字。太祖藏得榻本數紙。有開元字印。卽唐玄宗圖書之印。跋尾有蘇許公、姚梁公名。至建中二年。內史宋游環、建昌令茹蘭芳等跋尾。有榻本存焉。今所書文字並準之。或曰。曷謂一字而騈三字。蓋以書通假借。形同而義異。互守音讀。理則殊貫。是用交相參訂。示以適從。中仲、古吉之類。非務筆精。而尙奇怪也。臣耽玩篆隸。習以性成。惜茲高古。忽失輕捐。雖提耳於未聞。特罪言於僻處。後進曹子。必瞢本根。旁求遺逸。稍析淪胥。乃得舊傳古文孝經。陸氏釋文云。舊有古文孝經。開元實錄。劉子玄云。古孝經出孔壁。其語詳正。無俟商搉。又李士訓記異曰。大歷初。霸上耕得石函絹素古文孝經。初傳李白。受李陽冰。盡通其法。皆二十二章。今本亦如之。與今文小異。旨義無別。以諸家所傳古文相比類會同。尙書、蔡邕石經、瞿令聞、衞包、裴光遠、林罕等集。依開元中劉子玄、司馬貞考詳今文十八章。小有異同。亦以不取。約秦許斯蔡篆文及漢魏刻石隸字。蜀文翁講堂柱上鍾會書范巨卿碑、蔡邕石經三字。榻本篆書。今謂之八分者也。是知今之八分卽古之隸書明矣。相配而成。莫不考古之文。行秦之字。注漢之制。執唐之議。諒摭實之典故。補黌序之缺遺。揮洒丹毫。淳風穆沕。永於鐫勒。庶將來有以見我聖宋。文變及道。躋三代。邁兩漢也。尙書屯田郞中直詔文館臣句中正謹上。
十八體書 夢 英
古文者。黃帝蒼頡所作。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採衆美。合而爲字。故曰古文。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蒼頡倣象。是也。自秦用小篆。焚燒先典。古文絶矣。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得古文尙書。自後隨世變易。又成數體矣。
廻鸞篆者。史佚所作。粵在文代。赤雀集庭。降及武朝。丹鳥流室。今之此法。顯寫二祥。合草木鳥獸、山川蟲魚、飛走動隱。而成其字。自後季世湮謝。聖哲淪往。唯史氏研精。功爭造化矣。
雕蟲篆者。魯秋胡妻所作。秋胡隨牒遠仕。荏苒三年。鳴垤有壞。春居多思。乘時閑翫。集爲此書。亦云戰筆書。其體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屈曲。有若蟲形。其狀則玄鳥優游。落花散漫矣。
飛白書者。後漢蔡邕所作。漢靈帝嘉平年。詔蔡邕作聖皇篇。成。詣鴻都門進。時方修飾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成字。有悅焉。歸而爲飛白書。漢末魏初。宮闕多用此。其體有二。創法於八分。窮微於小篆。蕭子雲飛白論云。王次仲飛而不白。蔡伯喈白而不飛。
薤葉篆者。仙人務光所作。務光辭湯之禪。去隱淸冷之陂。植薤而食。淸風時至。見其稍偃。則而爲書。以寫太上紫眞經三卷。見行於世。其爲狀也。若秋風遠望。寒雲片飛。世絶人學矣。
瓔珞篆者。後漢劉德昇所作。因夜觀星宿。而爲此法。乃存古之梗槪。考其規蹤。體類蝌斗而不眞。勢同廻鸞而宏遠。天假其法。非學之功。雖諸家之法盡殊。而此書爲之首出。後漢儒生。悉皆致學。
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籒所作。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鄷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志。史籒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製之。用以敎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漢元帝、王遵、嚴延年並工史書。是也。
柳葉篆者。衞瓘所作。衞氏三世工書。善數體。又爲此法。其跡類薤葉而不眞。筆勢明勁。莫能傳學。衞氏與索靖並師張芝。索靖得張芝之肉。衞瓘得張芝之筋。故號一臺二妙。
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增損大篆。異同籒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爲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符印。至今用焉。永昌等書。卽李斯之小篆也。
芝英篆者。漢陳遵所作。陳氏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之陳驚座。昔六國各以異體之書。潛爲符信。則芝英興焉。秦焚古典。其文煨滅。在漢中葉。武帝臨朝。爰有靈芝三本。植於殿前。旣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書焉。陳氏卽芝英之祖。
龍爪篆者。晉右將軍王羲之曾遊天台。還至會稽。値風月淸照。夕止蘭亭。吟咏之末。題柱作一飛字。有龍爪之形焉。遂稱龍爪書。其勢若龍蹙虎振。拔劔張弩。
懸針篆者。漢章帝郞中扶風曹喜所作。用題五經篇目。抽其勢。有若針之鋒芒。故曰懸針。河洛遺誥云。縣針之書。亦出曹喜。小篆爲質。垂露爲紀。題署五經。印其三史。以爲楷則。傳芳千祀。懸針卽曹君爲祖。
籒文者。亦史籒所作。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史籒文。七略曰。史籒者。周時史官敎學童書。與孔子壁中古文體俱。其跡有石鼓文存焉。蓋諷周宣王畋獵而作。今在陳倉。人少攻學。
雲書者。衞恆所作。軒轅之代。慶雲常見。其體郁郁紛紛。爲紀職文字。典取諸家象。書品云。衞恆書。如搖華美女。舞對鏡臺。筆動若鳳張。字張如雲集。莫能傳學。衞氏卽垂雲之祖。
塡篆者。周媒氏以仲春之月判會男女。則以此書表信往來。及魏明帝。使京兆韋仲將點定芳林苑中樓觀。王廙、王隱皆云。字間滿密。故曰塡篆。亦曰方塡書。至今圖書印記並用此書。
剪刀篆者。韋誕所作。亦曰金錯書。本古之錢名。周之泉府。厥跡不存。降茲以還。其文可覩。若漢之銖兩。新之刀布。今具存焉。其爲體狀。若麗匣盤龍。新臺舞鳳。自後史游造其極焉。
蝌蚪篆者。其流出於古文。尙書序費氏註云。書有二十法。蝌蚪書是其一法。以其小尾伏頭。似蝦蟆子。故謂之蝌蚪書。昔魯恭王壞孔子宅。以廣宮室。得蝌蚪尙書及禮記、論語。足數十篇。皆蝌蚪文字。
垂露篆者。漢章帝令郞中扶風曹喜所作。以書章表奏事。謂其點綴如輕露。漢章帝嘗重此書。懸帳內謂言。曹喜之書。如金盤瀉珠。風篁雜雨。八法玄妙。一字千金矣。
朱子曰 古之書者。志於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敎國子以六書者。惟其通於書之義理也。故措筆而知意。見文而察本。豈特點畫模刻而已。自秦滅古制。書學乃缺。刪繁去樸。以趨便易。然猶旨趣略存。至行草興而義理喪矣。鍾張羲獻之輩。以奇筆倡士林。天下獨知有體勢。豈知有源本。後顏魯公作字。得其正爲多。雖與說文未盡合。蓋不欲大異時俗耳。太宗嘗敕徐鉉校許愼書。仁廟申命篆石經於太學。欲矯僞而正天下之士。苟安素習。不能奉明詔意。余素慕石經。顧未能致。竊欲歷考籒篆本旨。以古定隸近古便今。又不得備見前代小學之說。未敢輕舉。今次是書。故以前儒論著及理者表於前。庶學者不忘其本旨。蓋字必有象。象必有意。此不備。
墨池編卷第一
墨池編卷第二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筆法一
秦李斯用筆法
秦丞相李斯曰。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籒以前。不可得而聞矣。自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爲古遠。人多不詳。今斯刪略繁者。取其合理。參爲小篆。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蒙將軍恬筆經。猶自簡略。斯更修改。望益於用矣。用筆法。先急囘。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見矣。斯善書。自趙高已下。咸見推伏。刻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斯書秦望紀功石云。吾死後五百三十年間。當有一人替吾跡焉。一本云九百四十年。
漢蕭何蔡邕筆法
前漢相國蕭何善篆籒。與張子房、陳隱等論筆道。夫筆者意也。書者骨也。力也。通也。塞也。決也。何爲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使禿筆書。常自爲之。後蔡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焉。李斯幷史籒用筆勢。喈得之。不飡三日。唯大叫歡喜。若對十人。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理。用筆頗異。當漢代善書者咸異焉。喈自書五經於太學。觀者如市。於會稽作筆論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綰閑務。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默坐靜思。隨意所擬。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若對人君。則無不善矣。字體形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鳥啄形。若蟲食木。若利刀戈。若彊弓矢。若水火。若樹雲。若日月。縱橫有象。可謂書矣。
魏鍾繇筆法
魏鍾繇見蔡伯喈筆法於韋誕坐。自拊胷盡靑。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得活。繇苦求之。不與。及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會。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書末終盡。學其字。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厠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繇解三色書。然最妙八分也。點如山頹。摘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遙遙遠曖者矣。
晉衞恆四體書勢
衞恆字巨山。少辟司空齊王府。轉太子舍人、尙書郞、祕書丞、太子庶子、黃門郞。恆善草隸書。爲四體書勢曰。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蒼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覩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書。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爲上。在下爲下。象形者。日滿月虧。象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爲形。以配爲聲也。會意者。止戈爲武。人言爲信也。轉注者。以老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書。燒焚先典。而古文絶矣。漢武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尙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古文。謂之蝌蚪書。漢世祕藏。希得見。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恆祖敬侯爲寫尙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塚。得策書十餘萬言。按敬侯所書猶有髣髴。古書者數種。其一卷論楚事者最爲工妙。恆竊悅之。故竭愚思。以諧其美。愧不足以厠前賢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無別名。謂之字勢云。
黃帝之史。沮誦蒼頡。眺彼鳥跡。始作書契。紀綱萬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質文著世。爰曁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旣泯。古文亦滅。魏文好古。世傳丘墳。歷代莫發。眞僞靡分。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曜其文。天地乃位。粲美其章。因聲附意。類物有方。日處君而盈其度。月執臣而虧其傍。雲委蛇而上布。星離披以舒光。禾卉蓴以垂頴。山嶽峩嵳而連岡。蟲蚑蚑而若動。鳥似飛而未揚。觀其錯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止無間。或守正循檢。規折矩旋。或方圓靡則。因事制權。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特出。若龍騰於川。森爾下頹。若雨墜於天。或引筆奮力。若鴻鴈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阿娜。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風厲水。淸波漪漣。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黃唐之遺跡。爲六藝之範先。籒篆蓋其子孫。隸草乃其曾玄。聊觀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
昔周宣王時。史籒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籒書者也。及平王東遷。諸侯力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損益之。罷不合秦文者。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大篆者。或曰。下邽人程邈爲獄吏。得罪始皇。幽繫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爲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自秦壞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空甄鄷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爲六書。一曰古文。孔氏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三曰傳書。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卽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許愼撰說文。用篆書爲正。以爲體例。最可得而論也。秦時李斯。號爲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誕爲成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也。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爲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勢曰。
因鳥遺跡。皇頡循聖。作則制斯。篆爲眞形。文體有六。妙巧入神。或龜文鍼列。櫛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頴。緼若蟲蛇之棼緼。揚波振擊。龍躍鳥震。延頸脇翼。勢似凌雲。或輕筆內投。微本濃末。若絶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眇邪趣。不方不員。若行若飛。跂跂翾翾。遠而望之。象鴻鵠羣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隙間。般垂揖攘而辭巧。籒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觀。摛華豔於紈素。爲學藝之範先。嘉文德之弘懿。藴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秦旣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卽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爲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讎酒直。計錢足而滅之。每書輒削而焚其柎。梁鵠乃益爲柎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柎。鵠卒以書至選部尙書。宜官後爲袁術將。今鉅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術所立。而其書甚工。云是宜官書也。梁鵠奔劉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鵠。鵠之爲選部也。魏武欲爲洛陽令。而以爲北部尉。故懼而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在祕書自効。是以今者多有鵠手蹟。魏武帝懸著帳中。及以釘壁玩之。以爲勝宜官。今宮殿題署。多是鵠書。鵠宜爲大字。邯鄲淳宜爲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鵠弟子毛弘。敎於祕書。今八分皆弘法也。漢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魏初而有鍾胡二家。爲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大行於世。作隸勢曰。
鳥跡之變。乃爲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旣弘。體象有度。煥若星陳。鬱若雲布。其大徑尋。細不容髮。隨事從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鍼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或長斜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絶。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簴設張。庭燎飛烟。嶄巖[山截]嵯。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詭。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宰賜所不能言。何艸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覩。將祕奧之不傳。聊俯仰而詳觀。舉大略而論旃。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伯度號稱善作篇。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疎。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爲楷則。常曰。怱怱不暇草書。寸紙不見遺。至今世尤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頴、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羅叔景、趙元嗣者。與伯英並時。見稱於西京。而矜巧自與。衆頗惑之。故伯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河間張超。亦有名。然雖與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崔瑗作草勢曰。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曁末葉。典籍彌繁。人之多辟。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作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幷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黝黭。狀似連珠。絶而不離。畜怒奮鬱。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慄。若據槁臨危。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枝。絶筆收勢。餘綖虬結。若杜伯揵毒。看隙緣巇。騰虵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岸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髣髴若斯。
筆陣圖 王逸少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搆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潛心改迹。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驚蛇之曲。每作一戈。如百鈞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峯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載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名遂大振。欲眞書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書。又別有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等蟲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復。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草書亦須象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筆卽直過。惟有章艸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卽鍾繇太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衞夫人書。將謂大能。及後見李斯、曹喜等書。又見鍾繇、梁鵠書。又見蔡邕石經。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旭華嶽碑。始知學衞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於衆碑學習焉。遂成書耳。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遺敎子孫。可藏之石室。千金勿傳。非其人也。
朱子曰。舊本謂羲之嘗渡江北游名山。之許洛觀碑。據東晉時。許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刪去之。凡事理不通者皆倣此。
筆勢論 王逸少
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閒規矩。父不親敎。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十篇。開汝之性。凡諸字勢。惣立十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審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或變體處多。罕測其本。轉筆者衆。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法。固難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謂辯其所。曰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子。藏之勿播於外。窮研篆籒。功省而易成。纂習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成。天性靈者。百日卽知其本。此筆勢可爲家珍。學者祕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始克有成。研精覃思。審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爲斯論。
一曰。凡欲書時。先乾研墨。安筆水中。研墨須調。不得生用。生用卽浸潯漫澁。點筆之法。只可大如菽麥也。不宜多點。點多則不利。橫畫之法不得緩。緩則不緊。竪牽之法不得急。宜卓把筆。筆頭先行。筆管須卓立。豎傍則曲也。倚竿之勢亦須緩。干戈形勢。頭大尾小。輕健妙好。眞書如此。行艸任意。
二曰。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徧正其脚手。二徧須形勢。三徧須稍令似本。四徧加其遒潤。五徧每加抽拔。使不生澁。如筆下未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臨之未取。滑健爲能。勿計其遍數也。
三曰。平穩爲本。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均其體勢。大者促之令小。小者縱之令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橫則正。若長舟之截江渚。竪則直。若冬笋之挺寒谷。
四曰。作點之法。皆須磊磊。如大石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子。凡此之類。各禀其宜。用之落竿之法。峩峩若如長松之倚谿也。
五曰。立人之法。如鳥在柱首。亻彳之類是也。利脚之法。彎彎如角弓。見鳥張焉。爲鳥是也。急引疾牽。如雲中之電。還遠之流是也。
六曰。日月白用等字之例。中畫不得觸其右。右又宜麤。中畫之法。遠近宜均。上下得所。並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影象也。一云勿令偏枯。點畫旣勻。自然妙矣。
七曰。用筆之法。復有數勢。藏鋒者大。側筆者乏。抽筆者人。態筆者必爲。憩筆者失矣。息筆者逐逼。蹙筆者於將。戰筆者合舍。結筆者撮。蹶筆者或幾。翻筆者先光。疊筆者時寺。起筆者不下。打筆者廣度。
八曰。擎不宜緩。緩則鈍。磔筆不宜遲。遲則失力。復不宜促。促則大潤。啄不宜斜。斜則失勢。迴角不宜峻。峻則拙。二字合爲一體者宜寬。寬則陋。重者不宜長。單者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疎。短勝長也。
九曰。字體之形。不宜上濶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大密則似疴瘵纏身。不能展舒。過疎則似翔禽溺水。諸處皆慢。傷長則似旣死之虺。腰間無力。傷短則似已踐之蛙。形醜而濶。此爲大忌。
十曰。學書有二種。若擬倣學者。要須似本。緩緩臨時。定其形勢。勿失規矩。若擬目下要急者。但少得形勢。復令快健。手脚輕便。衆據得所。方員大小。各不觸犯。或一點失所。若美人無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無一肱。樂毅一本。王氏累世。學此得成。自外皆達。勿以難學而慢之。此論日有丹陽僧求。吾不復與也。
書論四篇 王逸少
夫三端之玅。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若乎銀鉤。昔秦丞相李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歎。患其無骨。蔡尙書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故知達其源者少。闇其理者多。近代以來。多不師古。緣情棄道。纔記姓名。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力。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幷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爲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要先取崇山絶仞中兔毛。八月九月收之。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要强者。硯取煎涸新石。潤澁相兼。又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膠。十年已上。强如石者。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然後靜神攄思。揮襟作之。先學執筆。若眞書。去頭二寸一分。一云一寸二分。若行艸書。去頭三寸一分一云二寸一分。執之。下墨點畫。芟波屈曲。眞草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凡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猪。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若作橫畫。必須隱隱然可畏。若作蹙鋒。如長風忽起。蓬勃一家。若飄散離合。如雲中別鶴遙遙然。若作引戈。如百鈞弩發。若作抽針。如萬歲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勁弩觔節。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鉤。如山將岌岌然。一云。一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如高峯墜石磕磕然。乀陸斷犀象。丿百鈞弩發。丨萬歲枯藤。乀崩浪雷奔。勁弩觔節。
又
夫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近而能竪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心前筆後者勝。又有十一種結搆。員滿如篆法。飄颺洒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峙立如鶴頭。鬱跋蹤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爲字。各一象其形。斯道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於上虞製記。
朱子曰。自三端之好而兩下段。舊傳右軍所作。後見張彥遠要略以爲衞夫人之辭。然亦莫可考驗也。
又
論曰。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自非通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夫書大須存意思。予覽李斯等論筆勢。及鍾繇書。骨皆是不輕。恐子孫不記。故序而論之。夫書。不用平直。不用調端。先須用筆。或偃或仰。或欹或側。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凡作一字。或似篆籒。或如鵠頭。或如散隸。或似八分。或如蟲食木。或如流水態。或如壯士利劍。或似婦人纖麗。先搆筋力。然後裝束。必須汪濊詳雅起發。齊密疎濶相間。每作點。必須懸手作之。或作波。抑而復曳。每作一字。卽須作數意。意況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籒。或竪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鐵鉤。或上大如稈槀。或下細如針韮。或轉發似鳥飛。或稜側如流水。作一字。橫竪可憐。滿一行。直看媚態。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迹隱端。用尖筆如落鋒勢。無毫如尖筆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爲一字。數體俱入。若作一紙。皆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若書虛紙。用強筆。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蹉跌不入。必須坐書靜思。令意在筆前。筆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然下筆不用急。而須遲。何也。心是鋒箭。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是急。止如鳥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直皆須遲。欲鳥之脚大。須急。不急。不有形勢。每書欲得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然後是書。若直點牽急褁。此暫看似書。久味無力。又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毫弱無勢。墨用松節研之。久久不動彌佳矣。
又
晉王羲之。曠之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吾所祕。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觀用筆法。父見其少。恐不能祕之。語。羲之拜曰。今籍而用之。使待成人。晚矣。父遂與之。不盈期。月書大進。衞夫人語太常王榮曰。此兒必見用筆訣也。妾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意。因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書祭北郊文。久乃更寫。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眞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永和九年作筆陣圖與子敬曰。夫紙者城也。筆者主也。水者兵也。研者糧也。恬者智也。躁者形也。大坐者壘也。調神者謀也。輕者鉦也。重者皷也。心者刀也。手者騎也。並以書之經緯。夫筆墨皆強者。然後可行。若勾者。似用干將之劍陸截犀革。若曳者。似六鈞之弓。夏服之箭。縱橫若花開草野。起復若雲霧去來。至於主客勝負。皆須姑息而後行之。先作者主也。後爲者客也。夫用筆似安營。似用槊。調墨似調弓。似端箭。點水似觀象察色。看毫似砥刃合鋒。畜硯似甲楯舟航。用紙似突騎屯聚。出入若由門戶。回轉若似旌旗。挺發若號令齊整。小大若法律嚴明。正直若糾察史官。輕重若破賊會圍。結字若獻凱廟堂。凡解如此。可謂是書。不然。虛費紙筆。終日屹屹。何所成名。
朱子曰。晉史不云羲之著書言筆法。此數篇蓋後之學者所述也。今幷存於編。以俟詳擇。
天台紫眞筆法
天台紫眞。固及余曰。子雖至於斯。仍未至於斯。若書之器。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寶之貴。垂萬古之名。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把筆低鋒。肇於本性。有圓則潤。勢疾則澁。法以緊而徑。逸以險而峻。內盈外虛。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儆茲法也。盡妙矣。言訖眞隱。予遂鐫石。以爲陳迹。維永和九年九月五曰。晉右將軍王羲之記。
用筆賦 王逸少
秦漢魏至今。隸書其惟鍾繇。草有黃綺、張芝。至於用筆神妙。不可得而詳悉也。夫賦以布諸懷抱。擬形於翰墨也。辭曰。
何異人之挺發。精博善而含章。馳鳳門而獸據。浮碧水而龍驤。滴秋露而垂玉。搖春條而不長。飄飄遠逝。浴天池而頡頏。翶翔弄翮。凌輕霄而接行。詳其眞體正作。高強勁寔。方員窮金石之麗。纖麄盡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質。沒沒汩汩。若濛汜之落銀鉤。耀耀晞晞。狀扶桑之掛朝日。或有飄颻騁巧。其若自然。包羅羽客。總括神仙。季氏韜光。類隱龍而怡情。王喬脫屣。歘飛鳧而上征。或改變駐筆。破眞成草。養德儼如。威而不猛。遊絲斷而還續。龍鸞羣而不諍。髮指冠而皆裂。據鈍鉤而耿耿。忽爪割兮玄裂。復交結而成族。若長天之陣雲。如倒松之臥谷。時滔滔而東注。乍紐山兮暫塞。射雀目以施巧。拔長虵兮盡力。草草眇眇。或連或絶。如花亂飛。遙空舞雪。時行時止。或臥或蹷。透嵩華兮不高。踰懸壑兮非越。信能經天緯地。毗助王猷。躭之翫之。功積山丘。吁嗟秀逸。萬代嘉休。顯允哲人。于今鮮儔。共六合而俱永。與兩曜而同流。鬱高峰兮偃蓋。如萬歲兮千秋。
草書勢
昔秦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救其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也。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爲祖。以衞爲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爲兄弟。薄爲庶息。羊爲僕隸。目而叙之。亦不失蒼公觀鳥跡之措意耶。但體有疎密。意有倜儻。或有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絶之氣。滔滔閑雅之容。卓犖跌宕之志。百體千形。巧媚爭呈。豈可一槩而論哉。皆古英儒之撮撥。豈羣小曹吏之所爲。因爲之狀。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踞。點若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爲。或麤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廻電馳。及其成也。麤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蘿之繁縈。澤蛇之相絞。山熊之對爭。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有玄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聳秀如裊長松。婆娑而同舞鳳。宛轉而似蟠龍。縱橫如結。聯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綾。暐暐曄曄。奕奕翩翩。或臥而似側。或立而似顚。斜而復正。斷而還連。若白水之游羣魚。樷林之挂騰猿。狀衆獸之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恆嶽。紫霧之出衡山。巉巗若嶺。血脉如泉。文不謝於波瀾。義不愧於深淵。傳志意於君子。狀款曲於人間。蓋略言其梗槪。未足稱其要妙焉。
朱子曰。張彥遠以艸書勢爲右軍自叙。按篇中云二王父子可爲兄弟。薄爲庶息。羊爲僕隸。乃在晉宋之後。以此言之。蓋袁昂輩所作耳。必非右軍也。
進書訣表 王獻之
臣獻之頓首言。臣年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周。形勢髣髴其書。文章不續。難以究識。後載周以兵寇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揚州市上。有一老母。姓沈字光姜。惠臣一餐。無以答其意。臣于匙面上作一夜字。令便市債。近觀者三。遠觀者二。未經數日。遂獲千金。所有書訣。謹別錄投進。伏乞機務燕間。留神披覽。不勝萬幸。臣獻之頓首。
唐太宗論書
太宗嘗謂朝臣曰。學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朕少時爲公子。頻遭陣敵。義旗之始。乃平寇亂。執金鼓必有指揮。觀其陣卽知強弱。以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數十步。吾擊其弱。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吾之所爲。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唐太宗筆法
初書之時。收視反聽。絶慮怡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顚仆。如魯廟之器也。又云。爲點必收。貴緊而重。爲畫必勒。貴澁而遲。爲擎必掠。貴險而勁。爲竪必怒。貴戰而雄。爲戈必潤。貴遲凝而右顧。爲環必郁。貴蹙鋒而摠轉。爲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唐太宗指意
夫字以神爲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毫爲筋骨。心若不堅。則無勁健也。以副毛爲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爲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芒。用鋒芒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沉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云。夫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耶。縱倣類本。體樣奪眞。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故其始學得其麤。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竪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麤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筆意 唐太宗
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絶妙得意處。眞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盡書之道也。學書之難。神彩爲上。形質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遺情。書不妄想。要在求之不見。考之卽彰。
筆髓 虞世南
原古
文字。經藝之本。王政之始。蒼頡象山川江海之狀。蟲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戰國政異俗殊。書文各別。秦患多門。定爲八體。後復訛謬。凡五易焉。然並不述用筆之妙。及乎蔡邕、張索之輩。鍾繇、王衞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應
心爲君。妙用無窮。故爲君也。手爲輔。承命竭股肱之用。故爲臣也。力爲任使。纖毫不撓。尺丈有餘故也。管爲將帥。處運動之事。執生死之權。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故也。毫爲士卒。隨管任使。跡不拘滯故也。字爲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
釋眞
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一眞二行三草。指實掌虛。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也。遲速虛實。若輪扁斲輪。不疾不徐。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雲蔽晴天。波撇平勻。如微風搖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朶鈎。變化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所趨。無問巨細。皆虛散。其鋒圓毛蕝。按轉易也。豈眞書一體。眞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毫下開。牽撇撥䟐鋒轉。行草稍助。指端鉤鉅。轉腕之狀矣。
釋行
行書之體。略同於眞。至於頓挫磅礴。若猿獸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筆搶毫。乃接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絶。內轉鋒也。加以筆掉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也。亦如長空游絲。容曳而來往。又以蟲網絡壁。勁實而復虛。右軍云。游絲斷而能續。皆契天眞。同於輪扁也。又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釋草
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叢釓。柔毛外拓。右爲外。左爲內。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旣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如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如騰猿過樹。躍鯉透泉。一云逸蚪得水。輕兵逐虜。烈火燎原。或氣雄不可抑。或勢逸不可止。縱狂逸放。不違筆意也。右軍云。透嵩華兮不高。踰懸壑兮能越。或連絶。如花亂飛。若雄強逸。意不副。亦何益矣。但先緩引興。心逸自急也。仍接鋒而取興。興盡。又先鋒端奇像。兔絲縈結。轉竭剜角多鉤。篆體或如蛇形。亦如陣兵。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
契妙
欲書之時。當收視聽。絶慮凝神。正心和氣。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則顚仆。同魯廟之器。虛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氣也。然字雖有質。跡本無爲。稟陰陽而動靜。體物像而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住。故知書道玄妙。必資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以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視也。爲目有止限。由執字體也。旣有質滯。爲目所視。遠近不同。如水在方圓。豈由其水。且筆妙喩水。方圓喩字。所視則同。遠近則異。故明執字體也。字態。心之輔也。心悟合於妙也。借如鑄銅爲鏡。非匠者之明。假筆傳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斯徹。又同鼓琴。輪指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於至妙。畫契於無爲。苟涉夫浮華。終懵於斯理。
勸學
自古賢哲。勤乎學而立其名。不學則沒代而無聞矣。且會稽竹箭。湛盧斷割。不括而羽之。淬而厲之。終不見其利用之材矣。右軍云。躭之玩之。功積丘山。張芝學書。池水盡黑。當學其雅趣。求彼眞意。無圖其形容。滯其體質。此貴乎心意專精。必有誠意也。予中宵之間夢吞筆。覺後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見張芝指一道字用筆體。斯源也。足明至誠感神。信有徵矣。故右軍於山陰寫黃庭經。感三台神降。其子獻之於會稽山見一人黑身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獻之受而問曰。君何姓字。復何遊。筆計奚施。答曰。吾象外爲家。不變爲姓。五常爲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獻之佩服斯言。退而臨寫。向逾三載。竟昧其微。況不學乎。羲之云。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旨也。夫道者。學以致之。飽食而無所用心。則斯道不得其門而入。則苦學而難成矣。今立以君臣之體。類以攻戰之勢。將以近而喻遠。必因蹄而得兔。務欲成其要妙。啟其戶牖。庶後來君子。思而勉之矣。
傳授訣 歐陽詢
傳授訣曰。每秉筆必在圓正。重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審字勢。四面停勻。八邊具備。長短合度。麤細折中。以眼準程。疎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當形枯。復不可肥。肥則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字學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
用筆論 歐陽詢
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茲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絶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數百年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尙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公子縱從容斂袵而言曰。僕庸瑣愚昧。亦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難能也。子欲聞乎。公子曰。余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跡。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倣。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製。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瀟條。點綴閒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余用筆之妙也。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餘論。善無所加。然僕見聞異於是。輒以聞見便躭翫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大夫曰。與子同寮。索居日久。旣有異同。焉得不敘。公子曰。向之造次。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異述。達者共傳。請不祕之。粗陳梗槩。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夫用筆之體會。須鉤黏纔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啒吻而嶱嶫。麗則綺靡而淸遒。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鷺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遊。其墨或濃或淡。或浸或燥。隨其形勢。逐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眞半草。唯截紙棱。撆捩窈紹。務在勁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衆星。崑岡之出珍寶。旣錯落而燦爛。復趢連而掃[扌寮]。方圓上下而相副。終始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大夫應聲而起。行吟而歎曰。夫遊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鍾張之門。入羲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公子謝曰。鄙說疎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慙懼。
筆法十二意 顏眞卿
予罷秩醴泉。特詣京洛。訪金吾長史張公。請師筆法。長史於時在裴儆宅。憩止一年。衆師張公求筆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僕頃在長安。或問筆法。張公皆大笑而已。或對之草書。或三紙五紙。皆乘興而散。不復有得其言者。僕自再遊洛下相見。眷然不替。僕因問裴儆。足下師張長史。有何所得。曰。但書得絹素屛數十軸。亦嘗論諸筆法。唯言倍加功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僕自停裴家月餘日。因與裴儆從長史言話。散却囘京師。前請曰。旣承九丈奬愛。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儻得聞筆法要訣。終爲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盻視。拂然而起。僕乃從行。歸東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牀而坐。命僕居於小榻。乃曰。筆法玄微。雜妄傳授。非志士髙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功眞草。今以授之。可須思妙。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思以對之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爲一平畫。皆須令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然。而又問曰。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不令邪曲之謂乎。曰。均謂間。子知之乎。曰。嘗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曰。密謂際。一作疎。子知之乎。曰。豈不爲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疎之謂乎。曰。鋒爲末。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乎。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䟐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又曰。輕爲屈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鈎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爲闇過之謂乎。又曰。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牽掣爲撇。掣一本作製。決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以謂之決乎。曰。補謂不足。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結搆點畫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之謂乎。曰。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趣長筆短。常使意勢有餘。點畫若不足之謂乎。曰。巧謂布置。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謂之巧乎。曰。稱謂大小。子知之乎。曰。豈不謂大字蹙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爲稱乎。長史曰。子言頗皆近之矣。夫書道之妙。煥乎其有旨焉。字外奇妙。言所不能盡。世之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筆法之妙。遂爾雷同。獻之謂之古肥。旭謂之今瘦。古今旣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衆說。芝鍾巧趣。精細殆同。始自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眞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於學鍾。勢巧形容。及其獨運。意疎字緩。譬猶楚晉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爲篤論。又子敬之不逮逸少。猶逸少之不逮元常。學子敬者畫虎也。學元常者畫龍也。余雖不習。久得其道。不習而言。必慕之歟。儻著巧思。思盈半矣。子其勉之。工若精勤。悉自當妙。眞卿前請曰。幸蒙長史傳授筆法。敢問工書之妙。何如得齊於古人。張公曰。妙在執筆。令得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諸法。須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通適懷。縱捨規矩。五者備矣。然後齊於古人。曰。敢問執筆之理。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老舅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柰何跡不至殊妙。後聞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思之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地平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之勁險之狀。明利媚好。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眞草用筆。悉如畫沙。則其道至矣。如此其跡可久。自然齊於古人。但思此理。以專想工用。故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余遂銘謝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書之妙。於茲五年。眞草自知可成矣。平直均密鋒力轉決補損巧稱爲十二意。
朱子曰 舊本多謬誤。予爲之刊綴。以通文義。張彥遠錄十二意爲梁武筆法。或此法自古有之。而長史得之以傳魯公耳。
書法論 徐浩
周官。內史敎國子六書。書之源流。其來尙矣。程邈變隸體。邯鄲傳楷法。事則朴略。未有能工。厥後鍾善眞書。張稱草聖。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近古以來。蕭永歐虞。頗傳筆勢。褚薛以降。自謂不譏矣。人謂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當矣。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翬翟備色。而翺翔百步。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歐虞爲鷹隼。陸褚爲翬翟焉。歐陽率更云。蕭書出於章草。頗爲知言。然歐陽飛白。曠古無比。余年在齠齔。便工翰墨。忘寢與食。腁胝筆硯。而性不能逾。力不可強。勁而愈拙。勞而無功。區區碑石之間。矻矻几案之上。亦古人所恥。吾豈忘情耶。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殷鑒不遠。何學書爲。必以一時風流。千里面目。斯亦愈博奕。亞於文章矣。發揮聖賢。事業其由斯乎。初學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疎。亦不欲密。亦不欲長。亦不欲短。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疎肥令密。密瘦令疎。斯亦大經矣。筆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側。側竪令平。峻勿令傾。捷則須安。徐則須利。如此則其大較矣。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張公精熟號草聖。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宜白首工之。豈可百日乎。汝曹年未弱冠。但當研精覃思。心目想。時復問本。驗頤短長。可致佳境耳。鍾太傅坐則畫地數步。臥則被穿表裏。由是乃爲翰墨之龜鑑耳。
朱子曰 以技之至精者。父子所不能敎。理之至妙者。文字所不能傳。蓋目擊而道存。志專而神凝。乃可以至矣。然則書法孰爲傳哉。吾將爲未悟者之筌蹄耳。傳諸家筆法。其辭多不雅馴。蓋非其親作。乃後人祖述耳。然多識而博聞之。亦學者之所勉也。故芟蕪撮要。存諸左方。以備觀覽。猶病其謬誤。未盡正云。
墨池編卷第二
墨池編卷第三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筆法二
玉堂禁經幷序 張懷瓘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功。功勢旣明。則務遲澁分矣。無繫拘跼 。拘跼旣亡。求諸變態之旨。在於奮斫之理。資於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彩。神彩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疎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否臧不決。運用迷於筆前。震動感於手下。若此欲速造玄微。未之有也。今論點畫偏傍。用筆向背。皆宗鍾元常、王逸少。兼遞代傳變。各有所由。備其軌範。並列條貫。
用筆法
夫書之爲體。不可專執。用筆之勢。不可一槩。雖心法古。而制在當時。遲速之態。資於合宜。凡筆大法。點畫八法。備於永字。
勒 側 啄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
策 永 磔 弩不得直。直則無力。 趯須其鋒。得勢而出。
略 趯 弩 策須背筆。仰而策之。 略須筆鋒。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疾罨。 磔須筆。戰行右出。
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歷鍾王已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墨道最不可遽明。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
門。一曰鈎裏勢。須圓角而憿鋒。罔閔田字用之。
刀。二曰鈎弩勢。須圓角而趯鋒。均勻旬勿字用之。
丶。三曰衮筆勢。須按鋒上下衂之。今令字下點用之。
丨。四曰儓筆勢。竪策之。鍾法上字用之。
一。五曰奮筆勢。須嶮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字無常形。
一曰頓筆。摧鋒驟衂是也。則弩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見綿頭。下三點皆用之。
三曰馭筆。直撞是。有點連物則名暗築。目其是也。
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一乙等用之。
五曰鋒。駐筆下衂是也。夫子趯者。必先蹲之。刀一是也。
六曰衂鋒。住鋒暗挼是。烈火用之。
七曰趯鋒。緊御澁進。如鎚畫石是也。
八曰按鋒。曩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脚是。如鳥爪形。
烈火異勢
从。此名烈火勢。出於正體。書於銘石。或用之。法以發勢潛築。迅憿而勁側。从字頭、僉字脚用之。
灬。此名各自立勢。勢則抵背潛衂。視之不見。考之則彰。乃鍾法。卽繇白然字下是爾。後王逸少行之不怠。隸用之。
灬。此名聯飛勢。似聯綿相顧不絶。法以暗衂而微著。勢以輕揭而潛趯。乃右軍變於鍾法而參諸行法。則樂毅論燕字、無字時或聞。爲後遵用。守而不替。至於今矣。
灬。名布碁俗勢。凡拙不可爲也。
散水異法
氵。此名遞相顯異。意以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
氵。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內則相附。此蓋鍾法。上中以潛鋒暗衂。下以迅趯而捷遣。右軍遵用之。於眞隸常所爲之。
氵。此行書。法以微按而餉揭。意以輕利爲美。鍾張二王行書。並用此法。又用此氵也。
。此草書。法以借勢捷遣而已矣。若失之以緩滯。卽其爲病甚矣。不可不愼也。
勒法異勢
一。此名鱗勒。鱗勒之中。勢存仰策。而收雖言仰收。無使芒角。芒角則失於遒潤矣。王鍾以下常用之。
丨。此名借勢。法以不仰策及鱗勒。但取古勁枯澁。無求銛利。則其妙也。右軍通變以避駢勢。夫爲眞隸。必先用之。
一。此名平布。凡俗不可用也。
一。此名草法勢。以險策捷挫。鋒露飛動而已。
策變異勢
二。此名遞相顯異。何者。而橫引而不可一槪。理資變各狀殊工。法以上背筆而仰策。下緊趯而覆收。則鍾書常用此。王逸少恭而行之。
二。此名借勢。不務策勒。但取古澁而已。雖云古澁。用筆之意。不忘仰覆之理。
二。此名章草草書之勢。法以嶮策飛動。鍾張二王章草草書。常用此法也。
二。此名布算。時俗所貴。非墨家之態。戒之。
三畫異勢
三。此名遞相解摘。何者。三畫用筆。勢相類。不求變異。則涉凡淺。法以上畫潛鋒平勒。中畫背筆仰策。下畫緊趯覆收。此蓋王法。則黃庭經三門三字用之。
三。此名遞相竦峙。蓋行書用之。法以上勒側而中策。下奮筆橫飛。鍾張二王行草。並依此法。
三。此名峭峻勢。亦草書之法。嶮利爲勝。
三。此名畫卦勢。俗鄙不可用。
啄展異勢
人。此人入等法。法此左罨略而迅利。右潛趯而戰行。行勢盡而微著摘。出而暗收。脫若便抛。下虞流滑。則冥於凡淺。梁庾肩吾書論云。將欲放而更留。謂此。
人。此名交爭勢。蓋行草法也。法以衂鋒啄掣。捷速疾進。爲勢若交急。意存力敵。若或失之於鈍滑。斯可愼也。陳沙門智永常用此法。
人。此名章草之法。法以潛按而微進。輕揭而暗收。趯之欲利。按之欲輕。輕則滑勁而神淸。肥乃質滯而俗屯。王蒙草善於此法。
乙脚異勢
乙。此名外略法。蹲鋒緊略。徐擲之。不欲速。速則失勢。略不欲遲。遲則緩怯。此法蓋鍾法。稍涉於八分散隸。則歐陽詢守而不替。
乙。此名蠆毒法。法以引過其曲。微以輕其鋒。又以徐收而趯之。不欲出。欲出則暗收。如芒刺爲善。梁庾肩吾書論云。欲挑還置。謂駐鋒而後趯也。
乙。此名俗勢。愼勿爲之。
宀頭異勢
宀。此名若。夫上點旣駐筆坐鋒。左右亦須坐鋒。橫畫此須挫筆。何者。勢須順。戒在及異。則王書告誓實字之宀是也。
宀。此名各相顯異。上點旣側。橫畫則勒。左衂筆而擺鋒。右峻啄以輕揭。則王書告誓容字之宀是也。
宀。此行書法。法以圖而飛動爲妙。
宀。此章草書之法。其於嶮側。務在露鋒。其於鈎裏。忌之緩滯。人不得法。則失之忽微耳。切愼之。
倚戈異勢
。此名折芒勢。法以潛鋒緊趯。趯意盡。乃潛收之。而趯之。鍾繇下哉字用是也。
。此名禿出。上下縮鋒。雖言縮鋒。亦須潛趯而頓衂。則虞世南常用斯法也。
。此名借勢。旣不潛趯。而暗趯。法以勁利而捷遣。則虞少監、歐陽率更用此法也。
。此名背。趯時用之。蓋所以失之於前。正之於後。故右軍有言曰。上俯而過矣。下衂曲而就之。則告誓後載字是也。
頁脚異勢
頁。此狀上畫平勒而仰收。其次暗築而憿鋒。左右謂之鈎裏。其中布點。顧以更稱美。夫以上竦之而仰策。則中偃而平收。夫以策而再竦。則左啄而右側。故鍾張二王應從頁並用之。
頁。此名斗。折不仰不策。點不偃不收。並謂之壘塹。張長史名之總櫺。非書家所爲也。
垂針異勢
丿。此名頓筆之理。以摧挫爲工。此乃古法。鍾元常守而不失。改爲垂露。
丨。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休逼。遂改爲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此也。
結裹法
夫言抑左昇右者。圖國圓冏等字是也。
夫言舉左低右者。崇豈耑等字是也。
夫言促左展右者。尙勢常宣寡等字是也。
夫言實左虛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
夫言左右揭腕之勢者。令人入等字是也。
夫言一上下不齊之勢者。行何川字是也。
夫言用鈎裏之勢者。罔岡白田等字是也。
夫言欲挑還置之勢者。元行乙寸字是也。
夫言用鈎弩之勢者。均勻旬勿等字是也。
夫言將欲放而更留者。人入火木字是也。
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點如利鑽鏤金。畫似長錐界石。倣茲用筆。坐進千里。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爲書。茍守一途。卽爲未得。夫用筆起止。偏傍向背。其要在蹲馭。起伏識勢。豈止於散水烈火。其要在權變。改製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曉此三者。始可言書。令作成頌。以盡精旨。
詩曰
向展右肩 長伸左足 峻角一枝 潛虛半腹
已放則留 無垂不縮 分若抵背 合若並目
似側暎斜 似斜附曲 覃精一字 工歸自得
盈虛統視聯行 妙在相承起伏
書訣
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誓。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弩如直槊。勒若橫釘。虛專妥帖。毆鬬崢嶸。開張鳳翼。聳擢芝英。麤不爲重。細不爲輕。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工之未盡。已擅時名。
李陽氷筆法
夫點不變。謂之布碁。畫不變。謂之布算。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
古今傳授筆法
蔡邕得之於神人。傳女文姬。文姬傳鍾繇。鍾繇傳衞夫人。衞夫人傳羲之。羲之傳獻之。獻之傳羊欣。羊欣傳王僧虔。僧虔傳蕭子雲。子雲傳僧智永。智永傳虞世南。世南傳歐陽詢。歐陽詢傳張長史。長史傳李陽氷。陽氷傳徐浩。徐浩傳顏眞卿。眞卿傳鄔彤。鄔彤傳韋玩。韋玩傳崔邈。。鈎裏。罔岡南向田。諸皆例此。勹。鈎弩。勻旬均物。同上。當豈長扆。返異勢。常宣尙。促左轉右勢。其月周同。實左虛右勢。圖圍國。抑左昂右勢。行河水。上下不齊勢。永。側勒弩趯策略啄磔。人。挫囊決抛引仰曳殺。口。托撲摺勒。也。送鈎摺許。州。蹲掠駐弩趯。交爻門賑。報答勢。
摺 抛曳如救抑 弩擢 鈎評
托口勒 挫人引 搭州駐 揖也
撲 囊決[九合] 蹲掠 送壓
已上十二訣。先賢只口傳授。並不形紙墨。張旭唯傳永字。後自弘五勢。一切字法。無不該矣。
張長史傳永字八法
側不患平。勒不貴臥。弩遇直而敗力。趯當存而勢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以鋒輕。啄倉徨而疾掩磔。趞以開撑。
丨頓筆先縮鋒。驟弩令頓下衂之。其垂露懸針。卽衂之餘勢。抽筆成懸針。住筆成垂露也。一奮南寺者眞一。策。二其齊在一。勒。事子十一。飛。不下可一。鱗勒値便處使之。
已上頓筆幷五畫軌則。先賢口傳手授。不形紙墨。今特明之。
筆法門
一。囓[金矣]門。此一門。亦曰書之祖也。亦曰書之命也。又云乾坤淸氣。自古諸聖。祕而不傳也。
二。陰陽門。濃淡去往。內外肥瘦等。
三。君臣門。內外左右上下。君須君。臣須臣。不得違背。
四。向背門。向卽俱向。背卽俱背。不得一向一背。
五。偏枯門。不得一邊眞一邊草。一面大一面小也。
六。孤露門。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須得自在。
七。石指瓏門。凡點筆常廻避相觸也。
八。停筆遲澁門。遲自遲。澁自澁。常欲令其透過紙背。
九。通氣門。亦云通水。凡點畫內。令通其氣。不得塞也。
十。顧答門。凡點畫字勢。常須相顧也。
九生法
一。生筆。純毫爲心薄覆。長短不過六寸。軟而復健。二。生紙。新出篋者。暢潤受書。三。生硯。用卽着水。使畢須洗滌令乾淨。四。生水。用新汲水。五。生墨。隨要用旋研。多研則泥滯。六。生手。過或勢勞。須得腕健。七。生目。欲寢適寤。不得眠眛。旣眛須歇。八。生神。凝念不令燥煩。九。生景。晴窓明曉。解此九生法。乃得名書也。
執筆五法
第一。執筆。平腕雙苊。虛掌實指。世俗多愛單苊。則力不足。書無神氣。第二。簇筆。急疾藁草如此。聚五指。筆頭在其中心也。第三。撮筆。大草同障要如此。五指頭聚筆泥也。第四。握筆。以四指押筆於掌心。懸腕實肘。諸葛亮倚柱書如此。後王僧虔學之。非也。第五。搦筆。二指節中搦之。非書家之事。
徐曰。置筆於大指中節。當節則礙其轉。拳指塞掌則鈎滯不通。須輕健拳指。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須藏鋒。須有勁健之狀。太急便成浡滑。浡滑則俗矣。細依前法。然始稱書。固古人作者矣。又曰。看紙看文。或眞或草。須雄逸。須意態。預想難守。不得臨時令無法也。
從曰。蹤不得麤於迹。點不得小於畫。又曰。遲不常留。遣不常疾。帶燥將潤。方濃遂枯。又曰。未悟淹留。偏追迅疾。不能勁。反效遲。夫勁疾者。超逸之機。遲重者。會美之致。因速不速。可臻會美之方。將遲不遲。頗契通神之妙。先務能解。次及成就。旣通筆法。咸在會同。豈可反古率今。卽立爲妄動。尤勤此誠。慕集名迹。深得知新。理在巧思。運用精妙。極蹲鋒鉤環。[扌玄]尋師徐崔二公。探賾偏能。時逢片琰。攻勒歲月。牽茹拔茅。能愔以源由。意未展精熟。咸以傳之。然以同昔志。故備書所報答。諸友寫前輩之錄。庶其未盡者。以俟於方明。傳上幸惟。君志之愼。勿輕洩爾。
陸希聲傳筆法
錢鄧州若水嘗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希聲得之。凡五字。曰擫押鉤格抵。用筆雙鉤。卽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希聲自言。昔二王皆傳此法。自斯公以陽氷亦傳之。希聲以授沙門光。光入長安爲翰林供奉。希聲猶未達。以詩寄光曰。筆下龍蛇似有神。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光感其言。因引薦希聲於貴倖。後至宰相。刁愆言江南後主得此法。書絶勁。復增二字。曰導送。今待詔尹煕古亦得之。而所書爲一時之絶。李無感上篆。亦得其法。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柔弱。煕古敎以此法。仍雙鉤用筆。經半年始習熟。而篆體勁直甚佳。
江聲帖 雷簡夫
予少年時學右軍樂毅論、鍾東亭賀平賊表、歐陽率更九成宮醴泉銘、褚河南聖敎序、魏庶子郭知運碑、顏太師家廟碑。後又見顏行書馬病、乞米、蔡明遠帖。苦愛重。但自恨未及其自然。近刺雅州。晝臥郡閣。因聞平羌江瀑漲聲。想其波濤番番。迅駃掀搕。高下蹷逐奔去之狀。無物可寄其情。遽起作書。則心中之想盡出筆下矣。噫。鳥跡之始。乃書法之宗。皆有狀也。唐張顚觀飛蓬驚沙、孫姬舞劒。懷素觀雲隨風變化。顏公謂竪牽法似釵股。不如壁漏痕。斯師法之外。皆其自得者也。予聽江聲。亦有所得。乃知斯說不專爲草聖。但通論筆法已。欽伏前賢之言。果不相欺耳。
朱子曰。張懷瓘書。於唐無聞焉。至其論議識法。詳密如此。蓋唐之盛時。書學大盛。師師相承。皆有考據。而不出於鑿也。嗚呼。使予得見彼時諸公。則豈不可企及耶。今雖閱其遺文。猶病繆戾而使人難曉也。然余集是書。大率據所得。悉編之。以備玩閱。至其傳授之序。法度之多。君子取節焉。可也。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此之謂也。
墨池編卷第三
墨池編卷第四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雜議一
非草書 趙 壹
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頴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顏焉。孔達寫書以示孟頴。皆口誦其文。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生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爲祕玩。余懼其背彼趨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蚩沮。故爲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姜焉。竊覽有道張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消邪。人無其釁。妖不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眞。知命樂天者。若夫襃杜崔。沮羅趙。昕昕有自藏之意者。無乃近於矜伎。賤彼貴我哉。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分飛。故爲隸草。趣急速耳。示簡易之旨。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複爲單。務取易爲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讚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者。不思其簡易之旨。以爲杜崔之法。龜蛇所見也。其扶梏。詰屈天乙。不可失也。齓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籒。競以杜崔爲楷。私書相與。猶謂就書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疎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爲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有相若邪。昔西施病心。捧胷而顰。衆愚效之。秪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絶世之才。博學餘暇。遊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爲務。鑽堅仰高。忘其罷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九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衆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推折。見䚡出血。猶不休輟。然其爲字。無益於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失節也。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耳。鄕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旣不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推斯之所言。豈不細哉。夫務內者必闕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捫蝨。不暇見天地。天地至大而不見者。方銳精於蟣蝨。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銳精。豈若用之於彼聖經。稽歷協律。推步斯程。探頤鉤深。幽贊神明。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析議論之中。理俗儒之諍。依正道於雅說。濟雅樂於鄭聲。興至德之和睦。弘大倫之玄淸。窮可以守身遺名。達可以尊主致平。以茲命世。永堅後生。不以淵乎。
自論 王羲之
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衡。或謂過之。章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若吾躭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許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爲絶倫。其餘爲是小佳。不足存意。去此二賢。僕當次之。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張彥遠按。平南卽右軍叔平南將軍王廙之。李式晉侍中郞。
答錄古來能書人名錄羊欣所撰。 王僧虔
臣僧虔啟。昨奉勑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辯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於雲陽獄。增減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爲御史。名其書曰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人。左中郞將。善篆。采斯之法。眞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坐皆驚。時人謂爲陳驚坐。張彥遠云。按前漢書游俠傳。陳遵字孟公。此云後漢人。非也。哀帝時以校尉擊趙明有功。封嘉威侯。此云不知官。非也。性任俠。貴戚皆敬重之。性又善書。時列侯有與遵同姓名者。每至人問。曰陳孟子。坐中皆震動。及見而非。因號陳驚坐。遂善書。且不因書得驚坐之名。此云每書則一坐皆驚。則又非也。僧虔錄此。一節事而有三條錯繆。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楷法。
師宜官。後漢人。不知何許人。宜官能爲大字方經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求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至飲足。縱書而退。
安定梁鴻。一作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尙書。師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鴻書懸帳中。宮殿題書。多是鴻手。一本皆作鵠字。
陳留邯鄲淳。爲魏臨菑侯。又得次仲法。名在鵠後。毛弘。鵠弟子。今祕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京兆杜度。爲魏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符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云。極似張伯英。瑗子寔。官至尙書。亦能草書。
弘農張芝。高尙不仕。善草書。精勁絶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每書云。怱怱不暇學。時人爲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郞。亦能草。今世中之芝書者。多昶作也。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伯英弟子。並善草書。誕書最優。魏題宮舘寶器。皆是誕手。魏明帝起凌雲臺。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鹿盧引上書之。去地二十五丈。誕苦危懼。乃誡子孫。絶此楷法。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衆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昇。善爲行書。一作草書。不知何許人。
頴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三曰行押書。相問者也。繇子會。鎭西將軍。絶倫學父書。改易鄧艾上章事。莫有知者。
河東衞顗。魏尙書僕射。善章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迹精熟。顗子瓘。爲晉太保。采張芝法。以顗法參之。更爲草藁。是相問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字。
燉煌索靖。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
陳國和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着痛快。
榮陽楊肇。晉荆州刺史。善草隸。潘岳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輟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書。
滎陽陳暢。晉祕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
京兆杜畿。魏尙書僕射。子恕。東都太守。孫預。荆州刺史。三世善草書。
晉齊王攸。善行書。大行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爲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晉中書李充母衞夫人。善鍾法。王逸少師之。
瑯琊王廙。晉平南將軍荆州刺史。能章楷。謹傳鍾法。晉丞相王導。善稿行。廙從兄也。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衆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云。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
王恬。晉中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晉右軍會稽內史。博精羣法。特善草隸。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王允之。衞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隸。子循。瑯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循書云。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
郗超。晉中書郞。亦善草。愔子也。
頴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荆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
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許靜民。鎭軍參軍。善隸草。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云幾欲亂眞。
會稽隱士謝敷。吳興湖州人康昕。並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着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自秦至晉凡六十九人。
答齊太祖論書啟 王僧虔
僧虔啟。恩眷罔已。賜示古迹十一帙。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學。愛玩彌日。暫得忘其沉疴。輒率短見。幷述舊聞。其如別箋。民間所有。袠中所無者。或有不好。今奉別目二十三卷。追懼乖誤。伏深悚息。 吳大皇帝書。吳景帝書。吳歸命侯孫皓書。晉安帝。亡高祖丞相導。亡曾祖領軍洽。亡從祖中書令珉。韋仲將。張芝。索靖。張翼。衞伯儒書。
右十三卷。王僧虔奉上。
論書 王僧虔
宋文帝書。自謂可比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平南王廙。右軍叔父。自過江東。右軍之前。唯廙爲最。書爲晉明帝師。書爲右軍法。
亡曾祖領軍洽。與右軍俱變古形。不同爾。至今猶法鍾張。右軍云。弟書遂不減吾。
亡從祖中書令珉。筆力過於子敬書。舊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騎騾駸駸。恆欲度驊驑前。
庾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荆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賤家鷄。愛野鶩。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張翼書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翼寫題後答右軍。右軍當時不別。久方覺云。小子幾欲亂眞。
張芝、索靖、韋誕、鍾會、二衞。並得名前代。古今旣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絶耳。
張澄書。當時亦呼有意。
郗愔章草。亞於右軍。
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爲楷法。
李式書。右軍云。平南之流。可比庾翼。
王濛書亦可比庾翼。
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
庾亮書。亦能入錄。
亡高祖丞相導。亦甚有楷法。以師鍾衞。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尙書宣示帖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見修平生所愛。遂以入棺。郗超草。亞於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書。自比右軍。議者未之許。云可比孔琳之。
謝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爲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
羊欣、丘道護。並親授於子敬。欣書見重一時。行草尤善。正乃不稱名。
孔琳之書。天然絶逸。極有筆力。規矩恐在羊欣後。
丘道護與羊欣俱面授子敬。故當在欣後。
范曄與蕭思話同師羊欣。然范後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蕭思話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筆力稍退。
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昔子敬上表多在中書雜事中。皆自切其眞本。相與不疑。元嘉初就索還。王謝太傅殊禮表亦是其例。親聞文皇說此。
謝綜書。其舊云。緊潔生起。實爲得賞。至不重羊欣。欣亦憚之。書法存力。恨少媚好。顏勝之、賀道力。並便尺牘。
康欣學右軍草。亦欲亂眞。與南州釋道作右軍書貨。孔琳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俊略無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當列於羊欣。謝靜、謝敷。並善寫經。亦入能境。
論書 王僧虔
辱告並五紙。舉體精雋靈奧。執玩反覆。不能釋手。雖太傅之婉媚玩好。領軍之靜逖合緒。方之蔑如也。昔杜度作字其妥。而筆體微瘦。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疎。居處二者之間。亦猶仲尼之於季孟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非流紈素。不妄下筆。若子邑之紙。研染暉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遂令思挫於弱毫。數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悒。若三珍尙存。四寶斯覿。何但尺素信禮。動見模式。將一字經丈。方寸千言也。承天涼體豫。復欲繕寫一賦。傾遲暉采。心目俱勞。承閱覽祕府。備覩羣跡。崔歸美於逸少。雖一代稱宗。僕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於逸少。旣妙盡深統。使當得之實錄。然觀前世稱目。竊有疑焉。崔杜之後。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聖。伯英得其筋。巨山得其骨。索氏自謂其書爲銀鈎蠆尾。談者誠得其宗。劉得昇爲鍾胡所師。兩賢並有肥瘦之斷。元鳴獲釘壁之玩。宜師致酒簡之多。比亦不能止。長胤狸骨。右軍以爲死病。其功不可矣。由此言之。而向之論。或至移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朱子曰。此篇當是僧虔與人書耳。張彥遠要錄與前篇合爲一。非也。今雖別之。但編簡脫謬。不能完備耳。
上武帝論書啟 陶隱居
奉旨。左右中書復稍有能者。惟用喜贊。夫以含心之荄。實候夾鍾吐氣。今旣自上體妙。爲下理用成工。每惟申鍾。一論於天下。進藝方興。所恨微臣沉朽。不能鑽仰高深。自懷歎慕。前奉神筆三紙幷爲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畫畫抽心。自覺勁媚。轉不可說。以讐昔歲。不復相類。正此卽爲楷式。何復多尋鍾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彌增愛服。俯仰悅豫。不能自已。適啟。復蒙給二卷。伏覽摽帖。皆如聖旨。旣不顯垂允少留。不敢久停。已就摹素者。一段未畢。不赴今信。紙卷先已經有。兼多他雜。無所復取。亦請俟他俱了目奉送。兼此諸書是篇章體。臣今不辯。復得修習。惟願細書如樂毅論、太師箴例。依倣以寫經傳。永存宜題中精要而已。
答書 梁武帝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爲異。紙卷是出裝書。旣須見。前所以付耳。無正。可取備於此。及欲更須細書如論箴例。逸少迹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麄健。恐非眞跡。大師箴小復方媚。筆力過嫩。書體乖異。二者已經至止。其外便無可付也。
上武帝啟 陶隱居
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令旨以爲非眞。竊自信頗涉有悟。箴咏、吟贊。過爲論一作淪。弱。許靜素段。遂蒙永給。仰銘矜奬。益無喩心。此言雖不在法例。而致用理均。其間細楷。兼復兩翫。先於都下偶得飛白一卷。云是逸少好迹。臣不嘗別見。無以能辨。唯覺勢力驚絶。謹以上呈。於臣非用。脫可充閣。願仍以奉上。臣昔於馮澄處見逸少正書目錄一卷。澄云。右軍進洛神賦諸書十餘首。皆作今體。唯急就篇二卷。古法緊細。近脫憶此語。當是零落。已不復存。澄又云。帖注出裝者。皆擬賚諸王及朝士。臣近見三卷。首帖亦謂久矣已分。本不敢議此。正復希於三卷中一兩條更得預出裝之例耳。天旨遂復頓給先卷。下情益用悚息。近初見卷題云。第二十三四。已忻其多。今者素卷第遂至二百七十九。惋訝無已。天府如海。非一瓶所汲。量用息心。前後都已蒙見大小五卷。於野拙之分。實已過幸。若非殊恩。豈可觖望。愚固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無書可看。乃願作主書令史。晚愛隸法。又羨典掌之人。常言人生數紀之內。識解不能周流天壤。區區惟充恣五欲。實可耻愧。每以爲得作才鬼。亦嘗勝於頑仙。至今猶然。始欲翻之。自無射以後。國政方殷。山心兼默。不敢復以閒虛塵觸。謹於此題事。故遂成煩黯。伏願聖慈照錄誠慊。
答陶隱居論書 武 帝
又省別疏云。故當宜微以著賞。此旣勝事。風訓非嫌云云。然非所習。聊試略言。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手寬則書緩弱。默撆短則法擁腫。默撆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橫。畫疎則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澁。多墨笨純。此並默然。任之所之。自然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違。値筆廉斷。觸勢峰鬱。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間上下。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稜稜凛凛。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爲甲科。衆家可識。亦當復由事耳。六文可工。亦當復由習耳。一聞能持。一見能記。亘古亘今。不無其人。大抵爲論。終歸於是習。程邈所以能變書體。爲舊也。張芝所以能善書。工學之積習也。旣舊旣積。方可以肆其談。吾少來乃至畫甲子。無論於篇紙。老而言之。亦復可謂工足見嗤於當今。貽笑於後代。遂有獨冠之言。覽之背熱。隱眞於是乎累眞矣。此直一藝之工。非吾所謂勝事。此道心之塵。非吾所謂無欲也。
上武帝論書啟 陶隱居
二卷中有雜迹。謹疏注如別。恐未允衷。幷竊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餘日。情慮悚悸。無寧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復待。塡畢。餘條並非用意。唯叔夜、威輦二篇。是經書體式。追以單郭爲恨。伏按卷上第數甚爲不少。前旨唯有四卷。此書似是宋元嘉中撰集。當由自後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迹。不過數首。黃庭、勸進、像讚、洛神。此等不審猶得存否。第二十三卷。今見有十二條在別經。按此卷是右軍書者唯有八條。前樂毅論書乃極勁利。而非甚用意。故頗有壞字。太師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書扇題屛風好體。其餘五片。無的稱可。
臣濤言一紙。此書乃不惡。而非右軍父子筆。不識誰迹。又以是摹。
給事黃門一紙。治廉瀝一紙。凡二篇。並是謝安衞軍任靜書。
後又治廉瀝猾骨方一紙。是子敬書。亦是摹迹。
右四卷非右軍。
二十四卷。今見有二十一條在。按此卷是右軍書者唯有十一條。並非甚合迹。兼多漫抹。於摹處起難復委曲。
前黃初三年一紙。是後人學右軍。
繆襲告墓文一紙。是許先生書。
抱懷憂痛二紙。是張澄書。
五月十一日一紙。是摹王珉書。被紙。
尙想黃綺一紙。遂結滯一紙。凡二篇。並後人所學。甚拙惡。
不復展一紙。是子敬書。便復改月一紙。是張翼書。
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紙。亦是王珉書。治欬方一紙。是謝安書。
右十條非右軍。
伏恐未垂許以區別。今謹上許先生書任靜書如別。比方卽可知。王珉、張澄、謝安、張翼書。公家應有。
答隱居書 武 帝
省區別諸書。良有精賞。所異所同。未知悉可不耳。給事黃門二紙爲任靜書。觀所送靜書諸字相附近。彼二紙。靜書體解離。便當非靜書。要復當以點畫波撆論。極諸家之致。此亦非可倉卒運於毫紙。且保拙守中也。許任二迹幷摹者並付反。
右三紙正書二十六日至。
上武帝論書啟 陶隱居
啟。伏覽書論。前意雖止二六。而規矩必周。後字不出二百。亦褒貶大備。一言以蔽。便書情頓極。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王科顯然可觀。若非聖證品析。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淪迷矣。伯英旣稱草聖。元常實自隸絶。論旨所謂。殆同璿璣神寶。曠世莫維。斯理旣明。諸畫虎之徒。當日就輟筆。反古歸眞。方弘盛世。愚管預聞。喜佩無届。比世皆尙子敬。子敬、元常。繼以齊名。貴斯式略。海內非唯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非排棄所可。涅而不緇。不過數紙。今奉此論。自舞自蹈。未足逞泄日月。願以所摹竊示洪遠、思曠。此二人皆是拘一作均。思者。必當贊仰踊躍。有盈半之益。臣與洪遠雖不相識。從子詡以學業往來。故因之有會。但旣在閣。恐或以應聞。知摹者所采字。大小不甚均調。熟看乃尙可。恐塡意太殊。此篇方傳千載。故宜令跡隨名偕老。益增美晚。所奉三旨。伏循字跡。大覺勁密。竊恐旣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益得諧稱。下情歡仰。寶奉愈至。世論咸云。江東無復鍾跡。常以歎息。比日竚望中原廓淸。太丘之碑。可就摹采。今綸旨云。眞跡雖少。可得而推。是猶有存者。不審可復幾字。旣無出身理。冒願得工人摹塡數行。脫蒙見此。實爲過幸。又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不審此例復有幾紙。垂旨以黃庭、像讚等諸文可更有出給理。自運之跡。今不復希。請學鍾法。仰惟殊恩。
答書 武 帝
鍾書乃有一卷。傳以爲眞。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有兩三行許似摹。微得鍾體。逸少學鍾的可知。近有二十許首。此外字細畫短。多是鍾法。今始欲令人采帖。未便得付來。月日有意者當遣之。
論書啟 陶隱居
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爲未稱。凡厥好迹。皆是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從失郡告靈不仕以後。略不復自書。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別。見其緩異。呼爲末年書。逸少亡後。子敬年十七八。全倣此人書。故遂成與之相似。今聖旨摽顯。足使衆識頓悟。於逸少無復有末年之譏。旣研間近有一人學研書。遂不復可別。臣比孰摹所得。雖麄寫字形。而復無所用其筆迹氣勢。不審前後諸卷一兩條可得在出裝之例。復蒙垂給至年末否。此澤自天。直以啟審。非敢必覬。
論書表 虞 龢
臣聞爻畫旣肇。文字載興。六藝歸其源。八體宣其妙。厥後羣能間出。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爲絶倫。其餘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衡。張草猶當雁行。羊欣云。羲之便是小張。不知獻之自謂云何。欣又云。張字形不及右軍。自然不如小王。謝安嘗問子敬。君書如何右軍。答云。故嘗勝。安云。物論殊不爾。子敬答曰。世人郍得知。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於少。父子之間。又爲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劣旣微。會美俱深。固同爲中古之獨絶。百代之楷式。桓玄躭玩。不能釋手。乃撰二王紙迹。雜有縑素正行之尤美者。各爲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擒獲之後。莫知所在。劉毅頗尙風流。亦甚愛書。傾意搜求。及其將敗。大有所得。循素善尺牘。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風。人無長幼。翕然尙之。家嬴金幣。競遠尋求。於是京師三吳之跡。頗散四方。羲之爲會稽。獻之爲吳興。故三吳地。偏多遺跡。又是末年遒美之時。中世宗室諸王。尙多素嬌。貴游不甚愛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間所祕。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愛重。懸金招賣。不計貴賤。而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澑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眞僞相揉。莫之能辨。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眞。然招聚旣多。時有佳書。如獻之吳興二牋。足爲名法。孝武亦纂集佳書。都鄙人士多有獻奉。眞僞混雜。謝靈運母劉氏。子敬之甥。故靈運能書。而特多王法。謝病東臯。遊玩山水。守拙樂靜。求志林壑。造次之遇。遂紆雅顧。預涉泛之遊。參文咏之末。具諸佳法。恣意披覽。愚好旣深。稍有微解。及臣遭遇幸會。曲沾恩誘。漸漬玄猷。朝夕諮訓。題勒美惡。指示嗤妍。點畫之情。昭若發蒙。於時聖慮未存草體。凡諸敎令。必應眞正。不在意。則僞慢難識。事事留神。則難爲心力。及龍飛之始。戚藩告釁。方事經略。未遑研習。及三年之初。始玩寶迹。旣科簡舊祕。再詔尋求景和時所散失。及令左右嬖幸者皆原往罪。兼賜其直。或有頑愚。不敢獻書。遂失五卷。多是戲學。伏惟陛下爰凝睿思。淹留草法。擬效漸工。賞祈彌妙。旬日之間。轉求精祕。字之美惡。書之眞僞。剖判體趣。窮微入神。機息務閑。從容研玩。乃使三吳、荆湘諸境。窮幽測遠。鳩集散逸。及羣臣所上。數月之間。其跡雲萃。詔臣與前將軍巢尙之。司徒參軍事徐羲秀。淮南太守孫奉伯科簡二王書。評其品題。除猥錄美。供御賞玩。遂得遊目瓌翰。展好實法。錦質繡章。爛然畢覩。凡祕藏所錄。鍾繇六百九十七字。張芝縑素及紙書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年代旣久。多是簡帖。張昶縑素及紙書四千七百字。毛弘八分縑素書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紙書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鍾會書五紙四百六十五字。是高祖平秦州所獲。以賜永嘉公主。俄爲第中所盜。流播始興。及泰始開運。地無遁寶。詔寵沉索。遂乃得之。又有范仰恆獻上張芝縑素書三百九十八字。希世之寶。潛采累紀。隱迹於二王。耀美於盛辰。別加繕飾。壯以新裝二王書所錄之外。由是榻書。悉用薄紙。厚薄不均。輒好紐起。范曄裝褫。微爲小勝。猶緒不精。孝武使徐瑗治護。隨紙長短參差不等。且以數十紙爲卷。披視不便。不易勞茹。善惡正草。不相分別。今別治繕。悉改其弊。孝武撰子敬學書戲習。十卷爲帙。傳云戲學而不題。或眞行草在一紙。或重作數字。或重學前輩名人能書者。或有聊示戲書。旣不留意。亦殊猥劣。徒聞刪錄。曾不披簡。卷小者數紙。大者數十。巨細差懸。不相匹類。是以更裁減。以二丈爲度。亦取小王書古詩賦讚論。或草或正。言無次第者。入戲學部。其有惡者。悉皆刪去。卷旣調均。書又精好。羲之所書紫紙。多是少年臨川時迹。旣不足觀。亦無取焉。今榻書皆用大厚紙。一體同度。翦截皆齊。又補接敗字。體勢不失。墨色更明。凡書雖同在一。亦有優劣。今此一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後。所以然者。人之看書。必銳於開卷。懈怠於將半。旣而略進。次遇中品。賞悅留連。不覺終卷也。又舊書目秩無次第。諸秩中各有第一至於第十。脫落散亂。卷秩殊等。今各題其卷秩所在。與目相應。雖相涉入。終無雜繆。又舊以封一書紙次相隨。草正混揉。善惡一貫。今各隨其品。不從本封。條目紙行字數。皆使分明。一毫靡遺。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秩二十四卷。紙書今軸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秩五十卷。皆牙軸金題玉籤織成帶。又有書扇二秩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枚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學一秩十二卷。瑇瑁軸。此皆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別有三品書。凡五十二秩五百二十卷。悉旃檀軸。又羊欣縑素及紙書。亦選取其美者爲十八秩一百八十卷。皆漆軸而已。二王新入書。各裝爲六秩六十卷。別充備預。又其中入品之餘。各有餘條貫。足以聲華四寓。價輕五都。天府之名珍。盛代之偉寶。陛下囦昭自天。觸理必鏡。凡諸斯制。莫不妙極。乃詔張永更製御紙。緊潔光麗。曜目奪日。又合祕墨。美殊前後。色如點漆。一點竟紙。筆則一二簡毫。專用北兔。大管豐毛。膠漆堅密。草書筆悉使長毫。以利縱合之便。兼使吳興郡作靑石員硯。質滑而停墨。殊勝南方瓦石之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此下有闕誤。臣見衞恆古來能書人錄一卷。時有不通。今隨事改正。幷寫諸雜勢一卷。今新裝二王鎭書定目各六卷。又羊欣書目六卷。鍾張等書目一卷。文字之部備矣。謹詣省上表。幷上錄勢新書以聞。六年九月中書侍郞臣虞龢上。
叙二王書事本在虞和表中。編簡脫誤。不能次序。但叙二王事甚詳。不忍棄之。別錄爲一首。
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絶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懌。宛轉妍媚。乃欲過之。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殆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迹未絶。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一老嫗捉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一枚幾錢。云。直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扇爲五字。嫗大悵惋。云。舉家朝餐。惟仰於此。何書壞。王云。但言王右軍書。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競市。老嫗復以十數扇來請書。王笑不答。又云。羲之常表與穆帝。張翼寫効。一毫不異。題後答之。初不覺。更詳看。乃歎曰。小人亂眞。羲之性好鵞。山陰曇一作釀。村有一道士。養好者十餘。王淸旦乘小船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羣以奉。羲之便倚半日。爲寫畢。籠鵞而歸。又詣一門生家。設佳饌。供億甚盛。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棐几至滑淨。乃書之。草正相半。門生送王歸郡。還家。其父已刮盡。生失書。驚懊累日。桓玄愛重書法。每讌集。輒出法書示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汚。後出法書。輒令客洗手。舉除寒具。子敬常牋與簡文十許紙。題最後云。民此書甚合。願存之。此書爲桓玄所寶。高祖後得以賜王武剛。未審今何在。謝奉起廟。悉用棐材。右軍取斾書之。滿牀。奉收得一大匱。子敬後往。謝爲說右軍書甚佳。而密已削作數十棐板。請子敬書之。亦甚合。奉並珍錄。奉後孫履分半與桓玄。用履爲楊州主簿。餘一半。孫恩破會稽。略以入海。羲之爲會稽。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歎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子敬出戲。見比一作北。舘新白土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羲之見歎美。問所作。答。七郞。羲之作書與所親云。子敬飛白大有意。是因於此壁也。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紙裓。着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標略周。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鬬爭分裂。年少纔得一袖耳。子敬爲吳興。羊欣父不疑爲烏程令。欣時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爲子敬所知。子敬往縣入齋。欣衣新絹裠晝眠。子敬因書其裠幅及帶。欣覺歡樂。遂保之。後以上朝廷。中乃零失。子敬門生以子敬書種蠶。後人於蠶紙中尋取。有所得。謝安善書。不重子敬。每作好書。必謂被賞。安輒題後答之。
論書 庾元威
所學正書。宜以殷鈞、范懷約爲主。方正循紀。修短合度。所學草。宜以張融、王僧虔爲則。體用得法。意氣有餘。章表箋書。於斯足矣。夫才能則關性分。躭嗜殊妨大業。但令緊快分明。屬辭流便。字必須體。語輒投聲。若以巳已莫分。東柬相亂。則兩王妙迹。二陸高才。頃來非所用也。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數行尺牘。卽表三種人身。豈非一者學書得法。二者作字得體。三者輕重得宜。意謂猶須。言無虛出。斯則善矣。近何令貴隔。勢傾朝野。聊疎漏。遂遭十穢之書。今聊存兩事書曰。有寒士自陳簡於掌。選詩云。伎能自寡薄。支葉復單貧。柯條濫乘景。木石詎知晨。狗馬雖難畫。犬羊誠易馴。效顰終未似。學步豈知眞。實云亂朝緒。是曰斁彝倫。俗作於茲混。人途自此沌。離合之詩。猶來久矣。不知譏刺。爰加稱讚。是其第六穢也。近來貴宰於二品淸官進。不假手作書。公筆迹過鄙。采無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車。還白不具。眞本流傳。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穢也。以此而言。書何容易。且梁制。與平吉人牋書。有增懷語者。不得答書。許乃告絶。私弔答中。彼此言感思乖錯者。州望須刺大中正。處入淸議。終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余見學阮研書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學攣拳委盡。學薄紹之書者。不得其批研一作开。淵微。徒自經營嶮急。晚途別法。貪省愛異。濃頭纖尾。斷腰頓足。一八相似。十小難分。屈等如勺。變前爲學。盛言祖述王蕭。無妨日有訛謬。星不從生。籍不從耒。許愼門徒。居然嗢噱。衞恆子弟。寧不傷嗟。詿誤衆家。豈宜故習。書字之興。由來尙矣。沮誦、蒼頡。黃帝史也。周宣王時。柱下史史籒始著籒書。今六八之法雖存。十五之篇亡矣。及秦相李斯。破大篆爲小篆。造倉頡爲九章。丞相趙高造爰歷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學七章。後人分五十五章爲三蒼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楊子雲作訓纂。記滂喜爲中卷。和帝永元中。賈叔卽更接記彥盤音。均爲下卷。故稱爲三蒼也。夫蒼雅之學。儒博所宗。自景純注解。轉加敦尙。漢晉正史及今古字書並云。蒼頡九篇是李斯所作。今竊尋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論稀信京劉等。郭氏云。稀信是陳稀、韓信。京劉是天漢。西土是長安。此非讖言。豈有秦時朝宰談漢家人物。牛頭馬腹。先達何以安之。江左碩儒相傳。梁初復有任昉及沈約。悉未有譏駁。余忽橫議。實不自許。敬侯明哲。定其可印。而字韻集。方言、廣雅。凡錄字者十有四家。許愼穿鑿賈氏。乃奏說文。曹產開拓許侯。爰咸字苑。說文則形聲具舉。字苑則品類周悉。追悟典墳。字弗全體。周禮以鷄斯爲笄纓。禮記以相近爲禳祈。致令衆議叢殘。音辭踳駁。蓋由程邈變隸。流傳未一。鄭公詩譜。頗顯其源。且書文一及。草木相從。凡五百六十七部。合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卽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點畫失體。深成恠也。近有居士阮孝緒撰古今文字三卷。窮搜正典。次丹陽五官丘裬撰文字指要二卷。精加摘發。唯此兩書。可稱要用。余少値明師。留心字法。所以座右作干薑字。不依羲獻妙迹。不逐陶葛名方。作蒓羮。不斆晉書。不循韻集。爰以淺見。輕述字府。自謂此文。或均螢露。齊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崇倣。家藏紙貴。而鳳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常皆作隸書。故貽後來所詰。湘東王遣淮陽令韋仲定爲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善勛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書爲以太極爲兩法。徑丈一字。方寸千言。太上止傳可爾。鬼書唯有業殺。刀斗出於古器。爾得由乎內典。散隸露書。終是飛白。意謂此等並非通論。今所不取。余經爲正階侯書十牒屛風。作百體。間以朱墨。當時衆所驚異。自爾絶筆。唯留草本而已。其百體者。懸針書、垂露書、秦望、汲冢書、金鵲書、玉文書、鵠頭書、虎爪書、倒薤書、偃波書、幡信書篆、飛白篆、古頡篆、籒文書、奇字、繆篆、制書、列書、日書、月書、風書、雲書、星隸、塡隸、蟲食書、科斗書、署書、胡書、蓬書、相書、天竺書、轉宿書、一筆篆、飛白書、一筆隸、飛白草、草書、古文隸、橫書、楷小科隸。此五十種皆純墨。璽文書、節文書、眞文書、符文書、芝英隸、花草隸、幡信隸、鐘鼓隸、龍虎篆、鳳魚篆、麒麟篆、仙人篆、科斗篆、蟲篆、雲星篆、魚篆、鳥篆、一作烏。龍篆、龜篆、虎篆、鸞篆、龍虎隸、鳳魚隸、麒麟隸、仙人隸、科斗隸、雲隸、蟲隸、魚隸、鳥隸、龍隸、龜鸞隸、虵龍文隸書、龜文隸、鼠書、牛書、虎書、兔書、龍草書、虵草書、馬書、羊書、猴書、鷄書、犬書、豕書。十二時書。此已上五十種。皆采色。其外復有大篆、小篆、銘鼎、摹印、刻符、石經、象形、篇章、震書、到書、反左書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體書。皆謂縑素書、半草書、全草書。此九法極眞草書之次第焉。刪捨之外。所存猶一百二十體。張芝始作一筆飛白書。此於幷冊等字爲妨。所以唯云一筆書。則無所不通矣。反左書。大同中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余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有識者。遂呼爲衆中淸閒法。今知者稍多。解者益寡。敬通又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情。頃來莫有繼者。宗炳又造畫瑞應圖。甚卓絶。王元長頗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漢武神鳳、衞君舞鶴、五城、九井、螺杯、魚硯、金縢、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余經取其善草嘉木、靈禽瑞獸、樓臺器服可爲翫對者。盈縮其形狀。參詳其動植。制一部焉。此乃靑出於藍。而實世中未有。復於屛風上作雜體篆二十四種。寫凡百名。將恐十筆鄣子、凡百屛風。傳者渝謬。倂懷歎息。世本云。史皇作圖。黃帝臣也。其唐虞之文章。夏后之鼎象。則圖畫之宗焉。其後繪事逾精。丹靑轉妙。乃有釘女心痛。圖魚獺集。敬君以之亡婦。王嬙猶此失身。近代陸續。足稱書聖。所聞談者。一筆之外。僅可蟬雀。顧長康稱爲三絶。終是半癡人耳。雜體旣資於畫。所以附乎書末。
論書啟 蕭子雲蕭子雲自云。善効鍾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常答勑云。臣子雲奉勑。使臣寫千字文。今已上呈。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模子敬。多歷年所。三十六著晉史一部。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指論飛白一勢而已。十餘年來。始見勑旨論書一卷。商略筆勢。洞達字體。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猶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來。自覺功進。此禀自天論。臣先來猶恨已無臨池之勤。又不參聖旨之奧。仰延明詔。伏增悚息。侍中國子祭酒涂州太守臣子雲啟上。
朱子曰。隸草始於秦。行於漢魏。而特盛於江左。觀其君臣所以撰錄論議。辯析今古。可謂勤矣。是時名流皆謂之勝事。以不能爲耻。故其盛如此。閱隱居書。知書法十二意及乎元常、逸少、獻之優劣。乃出梁武。而或轉以爲張長史、顏魯公之辭。蓋張顏祖述之爾。趙壹之言。亦足警夫嗜毫翰而忘功名者也。
墨池編卷第四
墨池編卷第五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雜議二
唐太宗高宗書故事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眞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嘗謂侍中魏鄭公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卽日詔令侍讀。嘗以金帛購求羲之書迹。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其眞僞。遂良備論所出。一無所舛誤。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自爲草書屛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勁。爲一時之絕。初購求人間書。凡眞行二百九十紙。裝爲七十卷。草二千紙。裝爲八十卷。每聽覽之暇。得臨翫之也。初置弘文館。選貴臣子弟有性識者爲學生。內出書命之令學。又人間有善書者。追徵入舘。十年間。海內從風。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自三品以上。賜宴於玄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衆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騎侍郞劉泊。登龍牀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咸稱泊登牀。其罪當死。請付法。太宗笑曰。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牀。
龍朔二年四月。上自書與遼東諸將。謂許敬宗曰。許圉師常自愛書。可於朝堂開示。圉師見甚驚喜。私謂朝官曰。圉師見古迹多矣。魏晉已後。惟稱二王。然逸少力多而少研。子敬研多而少力。今觀聖迹。兼絶二王之書。鳳翥鸞回。實古今書聖。
朱子曰。此許圉師之謟辭也。逸少猶謂之少研。獻之猶謂之少力。誣古人甚矣。高宗之迹。固不及皇象能望二王也。圉師姦諛。蓋其發言如此。
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郞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訖。惟有一卷見在。今臣進訖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襃幷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並進。上御武成殿。示羣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爲寶章集。以叙其事。復以集賜方慶。當時舉朝爲榮。
開元六年正月三日。命整理內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眞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
書旨述 虞世南
客有通玄先生。好求古迹。爲余知書啟之發源。審以臧否。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聞見。隨紀年代。考究興亡。其可元龜者。舉而叙之。
古者畫卦立象。造字設敎。奚寘象形。肇乎蒼史。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於唐虞。煥乎文章。暢於夏殷。備乎秦漢。泊周宣王史籒。循科斗之書、蒼頡古文。綜其遺美。別著新意。號曰籒文。或謂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籒文。適時簡要。號曰小篆。善而行之。其蒼頡象形。傳諸典策。世絶其跡。無得而稱。其籒文、小篆。自周秦以來。猶或參用。未之廢黜。或刻以符璽。或銘於鼎鍾。或書之旌鉞。往往人間時有見者。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孳乳寢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來遠矣。先生曰。古文篆籒。曲盡而知之。愧無隱焉。隸草攸正。今則未聞。願以發明。用袪皆惑。曰。至若程邈隸體。因之罪隸。以名其書。朴略微。而歷禩增損。亟以湮淪。而淳喜之流。亦稱傳習。首變其法。而巧拙相沿。未之超絶。史游制於急就。創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雖則豐研。潤色之中。失於簡約。伯英重以省繁。飾之銛利。加之奮逸。時言草聖。首出常倫。鍾太傅師資德昇。馳騖曹蔡。倣學而致一體。眞楷獨得精妍。而前輩數賢。遞相矛盾。事則恭守無捨。其儀尙有瑕疵。失之斷割。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心揆其理。符於衆美。會茲簡易。制成今體。乃窮奧旨。先生曰。戲乎。三才審位。日月獨明。資固異人。一敷其化。不然者。何以傑妙。無相奪倫。父子聯聯。遺範後昆。先生曰。書之玄微。其難品繪。今之優劣。神用無方。小學疑迷。惕然將寤。而旨述之義。其可聞乎。曰。無讓繁詞。敢以終序。
文字論 張懷瓘
論曰。文字者。總而爲言。若分而爲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寖多。因名之爲字。題於竹帛。則目之曰書。文也者。其道煥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嶽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字之與書。理亦歸一。因文爲用。相須而成。名言諸無。宰制羣有。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範圍宇宙。分別陰陽。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植。是以八荒籍焉。綱紀人倫。顯明政體。君父尊嚴。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賢達。莫能珍貴。時有吏部蘇侍郞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塲雄伯。王謂僕曰。文章久雖游心。翰墨近甚留意。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後序。王僧虔雖有賦。王儉製其序。殊不足動人。如陸平原文賦。實爲名作。若不造其極境。無由伏後世人心。不知書之深之意與文若爲差別。雖未窮其精微。粗欲知其梗槩。公試爲薄言之。僕答曰。深識書者。唯觀神彩。不見字形。若精意玄覽。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王曰。幸爲言之。僕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爲妙矣。然須考其發意所由。從心者爲上。從眼者爲下。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雖功用多而有聲。終天性少而無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靈臺。必乏神氣。其形顇者。其心不長。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有若賢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則可知。行不可見。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別經旬月。後見乃有愧色。云。書道亦太玄微。翰與蘇侍郞初並輕忽之。以爲賦不足言者。今始知也。極難下語。不比於文賦。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僕謂曰。員外用心尙疎。在萬事皆有細微之理。而況乎書。凡展臂曰尋。倍尋曰常。人間無不盡解。若智者出乎尋常之外。入乎幽隱之間。追虛捕微。探奇掇妙。人縱思之。則盡不能解。用心精粗之異。有過於是。心若不有異照。口必不能異言。況有異能之事乎。請以此理推之。後見蘇云。近與王員外相見。知不作賦也。詩云引喩少語。不能盡會通之識。更共觀張所商搉先賢書處。看見所品藻優劣。二人平章。遂能觸類比興。意且無限。言之無涯。古昔已來。未之見也。若其爲賦。應不足難。蘇且說。因謂僕曰。看公於書道。無所不通。自運筆固合窮於精妙。何謂與鍾王頓爾遼濶。公且自評書至何境界。與誰等論。僕畣曰。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妙理何可備該。常歎書不盡言。僕雖知之於言。古人得之於書。且知者博於聞見。或可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資。必不能得。是以知之與得。又書之比言。俱有雲塵之懸。所令自評。敢違雅意。夫鍾王眞行。一古一今。各有自然天骨。猶千里之迹。邈不可追。今之自然。可以比於虞褚而已。其草諸賢未盡之得。唯張有道剙意物象。近於自然。又精熟絶倫。是其長也。其書勢不斷絶。上下鉤連。雖然如鐵並集。若不能區別二家。尊幼混雜。百年檢探。可知是其短也。夫人識在賢明。用在斷割。不分涇渭。餘何足云。僕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觔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迹在塵壤。而志出雲霄。靈變無常。務於飛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若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入此規模。忽若電飛。忽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乎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如可畏也。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自評若斯。僕未審如何也。蘇笑曰。今公自許。何乃自飾。文雖矜耀。理亦兼通。達人不己私。盛德亦微損。其後僕賦成。往呈之。遇褚思光、萬希莊、包融並會。衆讀賦訖。多有賞激。蘇謂三子曰。晉及王員外俱造書賦。歷旬不成。今此觀之。固非思慮所際也。萬謂僕曰。文與書。被公與陸機已把斷也。世應無敢爲賦者。蘇曰。此事必然也。包曰。知音看文章。所貴言得失。其何爲競悅耳而諛面。此賦雖能。豈得盡善。無今而乏古。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纔可共梁已下來並轡。未得將宋已上齊驅。此議何如。褚曰。誠如所許。賦非不能。然於張當分之中。乃小小者耳。其書斷三卷。實爲妙絶。猶蓬山滄海。吐納風雲。禽獸魚龍。於何不有。見者莫不心醉。後學得漁獵其中。實不朽之盛事。
議書 又
昔仲尼修書。始自堯舜。堯舜王天下。煥乎其有文章。文章發揮。書道尙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漢之間。諸體間出。玄猷冥運。妙用天資。追虛捕微。鬼神不容其潛匿。感通應變。言象不測其存亡。奇寶盈乎東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貴而稱聖。其迹有祕而莫傳。理不可盡之於詞。妙不可窮之於筆。非夫通玄達微。何可至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論之。夫草樹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其古文篆籒。時罕行用者。皆闕而不議。議者眞正藁草之間。或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其有名迹俱顯者一十九人。列之後。
崔瑗 張芝 張昶 鍾繇 鍾會
韋誕 皇象 嵇康 衞瓘 衞夫人
索靖 謝安 王導 王敦 王廙
王洽 王珉 王羲之 王獻之
右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人。各能聲飛萬里。榮耀百代。唯逸少筆迹遒潤。獨擅一家之英。天質自然。風神蓋世。具其道妙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隠理而意深。固天下寡於知音。昔爲評者數家。旣無文書。則何以立說。何爲罔象其勢。彷彿其形。似知其門。而未知其奧。是以言論不能辨明。夫於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斷。加之詞寡典要。理乏研精。不述賢哲之殊能。況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說。不足動人。夫翰墨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了然。若與言面目。則有智昏菽麥。混白黑於胷襟。若心悟精微。團古今於掌握。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夫誦聖人之語。不如親聞其言。評先聖之書。必不能盡其深意。有千年明鏡。可以照之不疲。璢璃屛風。可以洞徹無礙。今雖銓其品格。豈獨稱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後其習學。縱異形奇體。輒以情理一貫。終不出於洪荒之外。必不離於工拙之間。然智則無涯。法固不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研美功用者居下。
其眞書。元常第一。逸少第二。世將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靜第六。茂猗第七。其行書。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伯英第四。伯玉第五。季琰第六。敬和第七。茂弘第八。安石第九。章草。子玉第一。伯英第二。幼安第三。伯玉第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子敬第七。休明第八。其章書。伯英剙立規範。得物象之形。歸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質。不剖斷。以此爲少也。有椎輪草書意之妙。後學得漁獵其中。宜爲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處沖第四。世將第五。仲將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或問曰。此品中。諸子豈能悉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長短。諸子於草。精魄超然。逸少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重名者。以眞行故也。舉世莫之能曉。悉以爲眞草一槩耳。若所見與論雷同。則何煩有論。今制品格以代權衡。於物無情。不饒不損。惟以理伏。冀合規於玄匠。殊不顧於聾俗。無眼有耳。但聞是逸少。闇然懸伏。何必須見。見與不見一也。雖自爲高鑒。傍觀如三歲嬰兒。豈敢斟量鼎之輕重哉。伯牙、鍾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當售衣冠之士。本不爲於越人也。然草與眞有異。眞則字終意未終。草則行盡勢未盡。或煙收霧合。或電掣星流。以風骨爲體。以變化爲用。有類雲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巖穴相傾於險峻。山水各務於高深。囊括萬殊。則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鬱結之懷。雖至貴莫能抑其高。雖妙算莫能量其力。是以無爲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闚谷無底。俯猛獸之爪牙。逼利器之鋒芒。肅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越。今窮僞略之理。及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旣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眞。離方遁員。在乎季孟。兼眞者謂之眞行。兼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開張於行。流使於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風行雨散。潤色開華。數體之中。最爲風流者也。逸少秉眞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絶。世人雖不能甄別。但聞二王。莫不心醉。是知德不可僞立。名不可虛成。然荆山亦有玉石。或價賤瓦礫。或價重連城。其八分卽二王之石也。子敬沒後。羊欣、薄紹之。宋齊之間。此體彌尙。謝靈運尤爲秀傑。虞世南亦工此法。或君長告令。公務殷忙。可以應機。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迹乃會事。言唯叙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乎神化。然此論雖未足搜索至眞之理。亦可謂張皇墨妙之門。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將告之。理與道通。必然靈應。有志小學。豈不勉歟。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僕雖不能其事。而輒言其意。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運動及嶮峻。或少體勢及縱逸。學者宜自損益也。異能殊美。莫不備矣。然道合者。千載比肩。若死而有知。豈無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郞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賢人君子。非愚於此而智於彼。知與不知。用與不用也。書道亦爾哉。雖賤於此。或貴於彼。鑒與不鑒也。智能雖定。賞遇在時也。嵇叔夜身七尺八寸。美音聲。偉容色。雖土木形骸。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加以孝友溫恭。吾慕其爲人。常有其草寫絶交書一紙。非常寶惜。有人與吾兩紙王羲之書。不易。近於李造處見全本。了然知公平生志氣。若與面焉。後有達識者覽此論。當亦悉心。夫知人者哲。自知者明。論人材能。先文而後墨。羲獻等一十九人。皆兼文墨。乾元元年四月。昇州張懷瓘作。
書估 又
有好事公子。頻紆雅顧。問及自古名書。頗爲定其差等。曰。可謂知書矣。夫丹素異好。愛惡罕同。若鑒不圓通。則各守封執。是以世議紛揉。何不制其品格。豁彼疑心哉。且曰。公子貴斯道也。感之。乃爲其估。貴賤旣辨。優劣了然。固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爲標準。如大王草書字直一百。五十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眞正。偏帖則爾。至如樂毅、黃庭、畫贊、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卽爲國寶。不可計以字數。或千或萬。惟鑒別之精也。他皆倣此。近日有鍾尙書紹京。亦爲好事。不惜大費。破產求書。計用數百萬貫一本無貫字。錢。惟市得右軍行書五紙。不能致眞書一字。崔張之迹。固乃寂然。唯天府之內。僅有存焉。如小王書所貴合作者。若藁行之間。有興合者。則逸氣蓋世。千古獨立。家尊纔可爲其弟子爾。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逸少云。章草未能宏逸。頗異眞體。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逸少笑而不答。及其業成之後。神用獨超。天姿特秀。流傳簡易。志在驚奇。峻嶮高深。起自此子。然時有敗累。不顧疵瑕。故減於右軍行書之價。可謂子爲神俊。父得靈和。父子眞行。固爲百代之楷法。然文質相沿。立其三古。貴賤殊品。置其五等。三古者。篆籒爲上古。鍾張爲中古。羲爲下古。上古但有其眞。中古乃曠世奇跡。可貴可重。有購求者。宜懸之千金。或時不尙書。薰蕕同器。假如委諸衢路。猶可字償千錢。其杜度、崔瑗。可與伯英價等。然志乃尤古。力亦漸大。唯妍媚不逮於張芝。衞瓘可與張爲兄弟。索靖則雄逸過之。且以右軍眞書妙極。又人間切須。是以價齊中古。古遠稀世。非無降差。崔張。玉也。逸少。金也。大賈則貴其玉。小商則重其全。膚淺之人。多任眞耳。但知以王書爲最。眞草一槩。略無差殊。豈悟右軍之書。自有五等。
黃帝史、周宣史、鍾繇、張芝、王羲之、崔瑗、衞瓘、索靖、王獻之。已上九人第一等。蔡邕、張昶、荀勗、皇象、韋誕、鍾會等。度德比義。並崔張之亞也。可微劣右軍行書之價。已上六人第二等。曹喜、邯鄲淳、羅暉、趙襲、崔寔、劉德昇、師宜官、梁鵠、胡昭、荀爽、張彭祖、張弘、傅玄、魏武帝、曹植、孫權、孫皓、應璩、徐幹、張昭、嵇康、何曾、衞覬、杜預、楊肇、樂廣、劉恢、司馬攸、衞恆、衞夫人、衞玠、李式、王敦、王廙、王導、王洽、王珉、謝安、庾翼、郗監、郗愔、韋昶、桓玄等。或奇材見拔。或絶世難求。並庶幾右軍草書之價。已上四十三人第三等。張嘉、庾亮、郗超、王詢、戴若思、衞瓘、僧惠式、王循、張翼、戴安道、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孫興公、王允之、宋文帝、宋孝武帝、康昕、王僧虔、謝靈運、羊欣、薄紹之、孔琳之、蕭思話、張永、蕭子良、高帝、蕭子靈等。才有得失。時見高深。絶長續短。智均力敵。可敵右軍草書三分之一。已上二十九人第四等。張越、張融、陶弘景、阮研、毛喜、釋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可敵右軍草書四分之一。已上九人第五等。皆估其甚合者。其不會意。數倍相懸。大凡雖則同科。物稀則貴。今妍古雅。漸若凌夷。自漢及今。降殺百等。貴遠賤近。淳醨之謂也。凡九十六人。列之如右。五等之外。蓋多賢哲。聲聞雖美。功業未通。空有望於屠龍。竟難成於畫虎。不入流品。深慮遺材。天寶十三載正月十八日。
送高閑上人序 韓 愈
茍可以寓其智巧。使機應於心。不挫於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於心。堯舜禹湯治天下。養叔治射。庖丁治牛。師曠治音聲。扁鵲治病。僚之於丸。秋之於奕。伯倫之於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夫外慕徙業者。皆不造其堂。不嚌其胾者也。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鬬。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身而名後世。今閑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爲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於中。利欲鬬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後一決於書。而後旭可幾也。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爲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閑如通其術。則吾不能知矣。
論書 劉禹錫
或問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工與拙何損益於數哉。答曰。此誠有之。蓋舉下之說爾。非蹈中之說。亦猶言居室曰避燥濕而已。言衣裳曰適寒燠而已。言飲食曰充腹而已。言車馬曰代勞而已。言祿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以重門豐居爲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鮮澤爲甲。評飲食。必以精良海陸爲貴。第車馬。必以華輈絶足爲高。干祿位。必以重侯累封爲意。是數者。皆不行舉下之說。奚獨於書也行之耶。禮曰。士依於德。游於藝。德者何。曰至曰敏曰孝之謂。藝者何。禮樂射御書數之謂。是則藝居三德之後。而士必游之也。書居數之上。而六藝之一也。語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爲之猶賢乎已。是則博奕不得列於藝。差愈於飽食無所用心耳。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下品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奕棊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媿。或艴然而怒。是故敢以六藝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衆尙之移人也。問者曰。然則彼魏晉宋齊間。亦嘗尙斯藝矣。至有君臣爭名。父子不讓。何哉。答曰。吾始求中道耳。子寧以尙之之弊規我歟。且夫信者美德也。秦繆尙之而賢臣莫贖。黃老。至道也。竇后尙之而儒臣見刑。道德且不可尙。矧由道以下者哉。所謂中道而言書者何。處之文章之下。六博之上。材鈞而善者。得以加譽。過鈞而善者。得以議能。所以加在乎譽。非實也。不贖於賞。所以議在乎過。非罪也。不紊於刑。夫如是。庶乎六書之學不堙墜而已。
報崔黯秀才書 柳宗元
崔生足下。辱書及文章。辭意良高。所嚮慕不凡近。誠有意乎聖人之言。然聖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於世者。必由於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內者也。今世因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爲工。遒密以爲力。不亦外乎。吾子之所言道。匪辭而書。其所望於僕。亦匪辭而書。是不亦去及物之道愈以遠乎。僕嘗學聖人之道。身雖窮。志求之不已。庶幾可以語於古。恨與吾子不同州郡。閉口無所發明。觀吾子文章。自秀才可通聖人之說。今吾子求於道也外。而望於子也愈外。是可惜歟。吾且不言。是負吾子數千里不棄朽廢者之意。故復云爾也。凡人好辭工書者。皆病癖也。吾不幸早得二病。學道以來。日思砭鍼攻慰。卒不能去。纏結心腑牢甚。願斯須忘之而不克。竊嘗自毒。今吾子乃始欽欽思易吾病。不亦惑乎。其固有潛塊積瑕。中子之內藏。恬而不悟。可憐哉。其卒與我何異。均之二病。書示益下。而子之意又益下。而子之病又益篤敗矣。子癖於伎也。吾嘗見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酸醎者。不得則大戚。其親愛之者不忍其戚。因探而與之。觀吾子之意。亦已戚矣。吾雖未得親愛吾子。然亦重來意之勤。有不忍矣。誠欲分吾土炭酸醎。吾不敢愛。但遠言其證不可也。俟面乃悉陳吾狀。未相見。且試求良醫爲方已之。茍能已。夫善。則及物之道。專而易通。若積結旣定。醫無所能已。幸期相見時。吾決分子其淊嗜者。不具。宗元白。
論字法 歐陽永叔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饅頭。食之未必不佳。而視其爲狀。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絶。將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書爲貴。而追蹤前賢。未有三四人。古之人豈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不知前日工書者。隨紙與墨泯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顏公書雖不佳。後世見者未必不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於艱危。李建中淸愼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爲人也。豈有其實。然後存之久耶。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也。惟賢者能存爾。其餘泯泯不復見爾。
與石守道推官書二首 又
修頓首再拜白公操足下。前歲於洛陽得在鄆州時所寄書。卒然不能卽報。遂以及今。然其動心未必若書之怠。而獨不知公操察不察也。修來京師已一歲矣。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方之舟至京師。修乃與時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凡人之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歡欣。旣別則問疾病起居。以相爲憂者。常人之情爾。若聞如足下之譽者。何必問其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夫不以相見爲歡樂。不以疾病爲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道耳。其或有過而不至於道者。乃可爲憂也。近於京師頻得足下所爲文。讀之甚善。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自得於古人。不待修之贊也。然有自許太高。詆時太過。其論若未深究其原者。此事有本末。不可卒然語。須相見乃能盡。然有一事。可指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改者。試先陳之。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旣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者耶。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耶。曰。非也。古有之乎。曰。無。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爲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而已。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爲異也。好學莫如楊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爲異者歟。及其過。聖人猶欲就之於中庸。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爲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爲。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爲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然嚮謂公操能使人譽者。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歟。古之敎童子者。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誑。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感也。今足下端然坐乎學舍。以敎人爲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効之。足下又果爲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恠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所以爲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不宣。同年弟歐陽修頓首。
第二
修頓首白公操足下。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恠。時僕有妹居襄城。喪其夫。匍匐將往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云者。而略陳焉。足下雖不以僕爲狂愚而絶之。復之以書。然果未能諭僕之意。非足下之不諭。由僕聽之不審而論之之略之過也。僕見足下書久矣。不卽有云而今乃云者。何耶。始見之。疑乎不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夫書。一藝耳。人或不能。與忽不學。皆不必論。是以默默然。及來京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云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爲之。如前所陳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及得足下書。自謂不能。與前所云者異。然後知所聽之不審也。然足下於僕之言。亦似未審者。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孔之道。不必善書。又云因僕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謂鍾王虞柳之書。非獨足下薄之。僕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閱畫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致於書。則不可無法。古之始有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爲其象。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畫曲直皆有議說。楊子曰斷木爲棊。梡革爲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今雖隸字已變於古。而變古爲隸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點畫曲直。猶有準則。如毋母彳亻之相近。易之則亂而不可讀矣。今足下以其直者爲斜。以其方者爲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正襟而坐。然後食者。此世人常爾。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飯實酒巵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於世可乎。不可也。則書雖末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爲恠。亦猶是矣。然足下了不省僕之意。凡僕之所陳者。非論書之善不善。但患乎近恠自異以惑後生也。若果不能。又何必學。僕豈區區勸足下以學書者乎。足下又云。我實有獨異於世者。以嫉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可也。夫釋老。惑者之所爲。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爲。足下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之不爲者乎。足下自以爲異。是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己同也。仲尼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下一言。待天下以無君子。此故所謂大不可也。夫士之不爲釋老與不雕刻文章者。譬如爲吏而不受祿賕。蓋道當爾。不足恃以爲賢也。屬久苦小疾。無意思。不宣。修頓首。
朱子曰。六藝之目曰禮樂射御書數。夫禮貴乎爲容。樂重乎知音。射賞乎中鵠。御美於如組。數優於推歷。此五者。皆以精能爲善。至於書。豈不然哉。爲其才有短長。故君子不以定不肖。然德均則藝勝矣。觀韓子之序。知書之不可僞。觀夢得之論。知學之不可已也。子厚以爲病癖。不亦過乎。然亦足驚夫躭嗜者也。永叔議守道之恠。正矣。不然則以直爲斜。以方爲圓之弊。至今未息也。善哉。
墨池編卷第五
墨池編卷第六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品藻一
書評 梁武帝
崔子玉書。如危峯阻日。孤松單枝。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張伯英書。如武帝愛道。憑虛欲仙。袁昂云。亭亭如雲中明月。的的如水中初蓮。
曹喜書。如經綸道士。言不可絶。一本云如經綸辯士。
邯鄲淳書。應規入矩。方員乃成。
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梁鵠書。如龍威虎震。劒拔弩張。一云韋誕書。
鍾繇書。如雲鶴遊天。羣鴻赴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云。鍾司徒書。字有十二種意。巧妙絶倫多奇。
皇象書。如韻音遶梁。孤飛獨舞。袁昂云。如歌聲繞梁。琴人收徽。
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
衞巨山書。如插花美女。援鏡笑春。
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爲訓。
王獻之書。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
桓玄書。如快馬入陣。隨人屈曲。豈須文譜。
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澁。終不似眞。
蕭思話書。如舞女抵腰。仙人嘯樹。
薄紹之書。如龍遊在霄。繾綣可愛。一云。亦有一家風流。永爲冠絶。
孔琳之書。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張融書。如辯士對揚。獨語不困。行必會理。袁昂云。書存典法。自謂可出。如戰馬入場。不避戈矛。疎落縱橫。惟麄快耳。
王僧虔書。如揚州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爽爽皆有一種風流氣。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不復排突英賢。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狀未成。而骨體甚峭。
范懷約。倶楷有力。草書無功。煩如簡牘非易。袁昂云。亦有一家之風流。
殷均書。如高麗人抗浪乃有意氣。而姿顏自乏精味。
徐淮南書。如南崗士大夫。趣尙風軌。殊不卑寒。
吳施書。如新亭傖父。一往揚州。逢人共語。便意態出。
柳產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一云袁崧書。
程曠平書。如鴻鵠高飛。弄翅頡頏。又如輕雲忽散。乍見白曰。
李鎭東書。如芙蓉出水。文彩鏤金。乃有舒蹙之勢也。
蕭子雲書。如危峯阻日。孤松一枝。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胷猛浪。鋒刃難當。袁昂云。如春雪望山林。花無不發。
顏倩書。如貧家奠果。無効可受。少乏珍羞。
蕭特書。雖有家風。風流勢薄。猶如大小王。安得相似也。
王彬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
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得體未備。
郗愔書。得意甚熟。而最妙時難。疎散風氣。不無雅舊。
庾肩吾書。畏懼收歛。少得自充。一又云。觀阮未精。去蕭遠矣。
右書評三十有七人。
朱子曰。舊有梁武帝書評。皆不論次。乃以兩本會而錄之。隨其世次之先後。故書言從漢末至梁三十四人。一云二十八人。今得三十有七。事遠未遑深考。艱於去取。姑並存之。其間有數人無聞者。豈當時可觀而後無傳耶。然亦慮簡札之誤云爾。予旣錄此。又閱袁昂古今評。普通四年所上。大率相類。豈武帝取昂之言而爲己辭耶。或傳寫者混淆而致然耶。予未得善本爲之較定也。袁昂之評。今不復錄。取其稍異者數條。疏於武帝評之下。其間有云。王褒書。悽斷風流。而勢不稱意。孟光祿書。如崩山絶崖。人見可畏。前評未有。其餘亦謬誤難錄。末云。張芝驚奇。鍾繇特絶。逸少鼎態。獻之冠世。四英其頹。流芳不滅。羊眞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妙絶。臣愚蒙。豈敢輒量江漢。但聖旨委臣。斟酌是非。謹品字法如前。此皆可述之辭也。
書品幷畧論 庾肩吾
玄靜先生曰。予徧求邃古。逖訪厥初。書名起於玄洛。字勢發於蒼頡。是以一畫加大。天尊可知。十數成土。地卑可審。日以君道則字勢圓。月以臣行則文體缺。及其轉注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範毫端。形呈字表。開篇玩古。則千載共明。削簡傳今。則萬里對面。記善則惡自削。表賢則愚知改。玉歷頒布。政仰而化俗。帝載陳言而設敎。變神並運。爰泊中葉。捨繁從簡。漸失頴川之言。競逐雲陽之字。若乃鳥跡孕於古文。壁書存於科斗。符陳帝璽。摹調蜀漆。署表宮門。銘題禮器。魚猶含鳳。鳥已分蟲。仁義起於麒麟。威形發於龍虎。雲氣時飄五色。仙人還作兩童。龜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燭。垂露似珠。芝英轉車。飛白掩素。參差倒薤。旣思種柳之謠。長短揚針。復想定情之製。蚊脚傍伍。鵠頭仰立。塡摽板上。繆起印中。波廻墮鏡之鸞。楷願雕陵之鵲。並以篆籒重複。見重昔人。或巧能酒集。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趣時之急務。且具錄前訓。今不復兼論。惟草正疎通。專行於世。其或繼之者。雖百代可知。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邽程邈所作。始皇見而奇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製。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草勢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創之義。故曰草書。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書是也。余自少迄長。留心茲藝。敏手藉於臨池。銳意同於削板。而蕺山之扇。竟未增錢。凌雲之臺。無因誡子。求諸故迹。或有淺深。輒刪善草隸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稱聖居首。法高以追駿處末。推來相越。示例而九。引類相附。大等而三。復爲略論。總名書品。
張芝字伯英 鍾繇字元常
王羲之字逸少
右三人上之上 論曰。隸旣發源秦史。草乃激流齊相。跨七代而彌尊。將千載而無革。誠開博者也。均其文。總六書之要。指其事。籠八字之奇。能拔篆籒於繁蕪。移眞楷於重密。分行紙上。類出繭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峰間起。瓊山慙其歛露。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抽絲散水於筆下。猗刀較尺於字中。眞草旣分於星芒。烈火復成於珠珮。或橫牽竪掣。或濃點輕拂。或將放而更留。或欲挑而還置。敏思藏於胸中。巧態發於毫銛。詹君端策。故以述其變化。英韶傾耳。無以察其音聲。殆善射之不鑄。妙斵輪之不傳。是以鷹爪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遊茲蠆尾。學者鮮能其體。窺者罕得其門。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華落紙將動。風彩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爲。非世人之所學。惟張有道、鍾元常、王右軍其人也。張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爲草聖。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羊欣云。貴越羣品。古今莫二。兼撮衆法。備成一家。若孔門以書。三子入室矣。允爲上之上。
崔瑗字子玉 杜度字伯度
師宜官 張昶字文舒
王獻之字子敬
右五人上之中 論曰。崔子玉擅名北中。跡罕南度。世有得其摹者。王子敬見而稱美。以爲功類伯英。杜度濫觴於漢帝。詔後奏事。皆作草書。宜官洪都爲最。能大能小。文舒聲劣於兄。時云亞聖。子敬泥箒。早驗天骨。兼以掣筆。復識人功。一字不遺。兩葉傳妙。此五人允爲上之中。
索靖字幼安 梁鴻字孟皇
韋誕字仲將 皇象字休明
胡昭字孔明 鍾會字士季
荀輿字長胤 阮研字文機
衞瓘字伯玉
右九人上之下 論曰。幼安歛蔓舅氏。抗名衞令。孟皇功盡筆力。字入帳中。仲將不妄染墨。必須張筆而左紙。孔明動見模楷。皆謂胡肥而鍾瘦。休明斟酌二家。聯駕八絶。士季之範元常。猶子敬之禀逸少。而功拙兼効。眞草皆成。伯玉遠慕張芝。近參父跡。長胤狸骨。方擬而難迨。阮研居今觀古。盡窺衆妙之門。雖復涉王祖鍾。終成別搆一體。此九人允爲上之下。
張超字子並 郭伯道
劉德昇字君嗣 崔寔字子眞
衞夫人字茂猗 李式字景則
庾翼字稚恭 郗愔字方回
謝安字安石 王珉字季琰
桓玄字敬道 羊欣字敬元
王僧虔 孔琳之字彥琳
殷鈞字季和
右十五人中之上 論曰。子並崔家州里。頗相倣傚。可謂醬鹹於鹽。水冷於氷。伯道府問。朝廷遠封其跡。德昇之妙。鍾胡各采其美。子眞俊才。門閥不墜。李妻衞氏。自出華宗。累則毫素流靡。稚恭聲彩遒越。郗愔、安石。草正並驅。季琰、桓玄。觔力俱駿。羊欣早隨子敬。最得王體。孔琳之聲高宋氏。王僧虔雄發齊代。殷鈞頗耽愛好。終得肩隨。此十五人允爲中之上。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 吳王孫皓
魏顗字伯儒 左伯字子邑
衞恆字巨山 杜預字元凱
王廙字世將 張彭祖
任靖 韋昶字文林
王循字敬仁 張永字景初
范懷約 吳休尙
施方泰
右十五人中之中 論曰。魏主筆墨雄膽。吳主體裁綿密。伯儒兼叙隸草。子邑分鑣梁邯。巨山三世。元凱累葉。王廙爲右軍之師。彭祖取羲之之道。任靖矯名。文林題柱。敬仁淸舉。致畏迫之詞。張范逢時。俱東南之美。吳施鄴下。後生同年拔萃。此十五人允爲中之中。
羅暉字叔景 趙襲字元嗣
劉輿 張昭
陸機字士衡 朱誕
王導字茂和 庾亮字元規
郗超字景興 張翼字君祖
康昕 王洽字敬和
宋文帝劉義隆 徐希秀
謝眺字玄暉 劉繪
陶弘景字通明 王崇素
右十八人中之下 論曰。叔景、元嗣。並稱西州。劉輿之筆札。張昭之無懈。陸機以弘才掩跡。朱誕以偏藝流聲。王導則列聖推能。庾亮則公挹巧。王洽以並通諸法。郗超以晚年取譽。張翼善效。宋帝、康昕。希秀孤生。謝眺、劉繪。文宗書範。近來少前。陶隱居仙才翰彩。拔於山谷。王崇素靡倫篇筆。傳於里閭。此十八人允爲中之下。
姜詡 梁宣
魏徵字玄成 韋秀
鍾興 向泰
羊忱 晉元帝
識道人 范曄
宗炳 謝靈運
蕭思話 薄紹之
齊高帝 庾黔婁
費元瑤 孫奉字伯玉
王薈 羊祐字叔子
右二十人下之上 論曰。此二十人。並擅毫翰。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允爲下之上。
陽經 諸葛融
楊潭 張炳
岑淵 裴興
王濟 李夫人
劉穆之 朱齡石
庾景休 張融
褚元明 孔敬通
王籍
右十五人下之中 論曰。此十五人。雖未窮字奧。書尙文情。披其藂薄。非無香草。視其崖岸。時有潤珠。故遺斯紙。以爲世玩。允爲下之中。
衞宣 李韞
陳基 傅廷堅
張紹 陰光
韋雄 張暢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傅夫人 辟閭訓
謝晦 徐羨之
孔閭 顧寶光
周仁皓 張欣太
張熾 僧岳道人
法高道人
右二十三人下之下 論曰。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視其雕文。非徒刻鵠。觀其下筆。寧止追嚮。遺跡見珍。餘芳可折。誠以驅馳並駕。不逮前鋒。而中權後殿。各盡其美。允爲下之下。
今以九例。該此衆賢。猶如玄圃積玉。炎洲聚桂。其中龍門。儻後之學者。更隨點曝云爾。
書後品 李嗣眞
昔蒼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蓋德成而上。謂仁義禮智信也。藝成而下。謂禮樂射御書數也。吾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難也。及其作書評。而登逸品數者四人。故知藝之爲未信也。雖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當敻絶終古。無復繼作也。故裴然有感。而作書評。雖不足對揚王休。弘闡神化。亦名流之美事耳。與夫飽食終日。博奕猶賢。不其遠乎。項籍云。書足以記姓名。此狂夫之言也。嗟爾後生。旣乏經國之才。又無干城之略。庶幾勉夫斯道。近代虞祕監、歐陽銀靑、房褚二僕射、陸學士、王家令、高司衞等。亦並由此術。無所間然。其中亦有更無他技。而俯拾朱紱如此。則雖慚君子之盛烈。苟非莘野之器。箕山之英。亦何能作戒淩雲之臺。拂衣碑石之際耶。今之馳騖。去聖愈遠。徒識方員。而迷點畫。亦猶莊生之歎盲者。易象之談日中。終不見矣。太宗與漢王元昌、褚僕射遂良等。皆受之於史陵。褚首師虞。後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敎人。是其妙處也。陸學士柬之受於虞祕監。虞祕監受於永禪師。皆有法體。今人都不聞師範。又自無鑒局。雖古跡昭然。永不覺悟。而執燕緹以爲寶。玩楚鳳而稱珍。不亦謬哉。其議論品藻。自王愔以下。王僧虔、袁庾諸公。皆已言之矣。而或理有未周。今采諸家之善。聊措同異。以貽諸好事。其前品已定。則不復銓列。素未曾入。有可措者。亦復云爾。太宗、高宗。皆稱神札。吾所伏事。何敢寓言。今始於秦氏。終於唐世。凡八十一人。分爲十等。
逸品五人
李斯小篆。 張芝章草。 鍾繇正書。
王羲之 王獻之草行書、半草行書。
右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絶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鈞強弩。萬石洪鍾。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祕寶。張芝章草。鍾繇正書。王羲之三體及飛白。獻之草行書、半草行書。四賢之迹。揚庭効伎。策勳底績。神合契匠。冥運天矩。皆可稱曠代絶作也。而鍾張觔骨有餘。膚肉未贍。逸少加減大過。朱粉無設。同夫披雲覩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難以備諸。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又似沃露沾濡。繁霜搖落。元常正隸。如郊廟旣陳。俎豆斯在。又比寒澗開谿。秋山嵯峨。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弘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縹緲而似仙。其可覿也。則昭彰而在目。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淸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故使離朱喪晶。子期失聽。可謂草之聖也。其飛白也。猶夫霧縠卷舒。煙空炤灼。長劒耿介而倚天。勁矢超騰而無地。可謂飛白之仙也。又如松巖點黛。蓊鬱而起朝雲。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旣離方以遁員。亦非絲而異帛。趣長筆短。差難縷陳。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淸泉龍躍。倐忽變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濤簸嶽。故謝安石謂。公當勝右軍。誠有害於名敎。亦非徒語耳。而正書行書。如田野學士。越參朝列。非不稽古憲章。乃亦時有失體處。舊說稱其轉妍。去鑒疎矣。然數公。皆有神助。若喩之制作。其猶雅頌之流乎。
評曰。元常每點多異。羲之萬字不同。後之學者。恐徒傷筋膂耳。然右軍肇變古質。理不應減於鍾。故云或謂過之。庾翼每不服逸少。曾得伯英十紙。喪乱遺失。常恨妙迹永絶。及後見逸少與亮書。乃曰。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方乃大服。羲之又曾書壁而去。子敬密拭之。而更別題。右軍後還觀之。曰。吾去時眞大醉。子敬乃心服之矣。然右軍終無敗累。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則神妙無方。可謂草聖也。
贊曰。蒼頡造書。鬼哭天廪。史籒埋滅。陳倉籍甚。秦相刻銘。爛若舒錦。鍾張羲獻。超然逸品。
上上品二人
程邈 崔瑗篆。
右程君首創隸則。模範煥於丹靑。崔氏爰効李斯。點畫皆如鉄石。傳之後裔。厥功亦茂。此外鑴勒。去之無乃敻乎。若校之文章。則三都、二京之比也。
上中品七人
蔡邕 索靖 梁鵠
鍾會 衞瓘 韋誕
皇象
右自王崔以降。更無超越此數君。梁氏石書。雖勁於韋蔡皇衞。草跡殆亞於二王。鍾索遺跡雖少。吾家有小鍾正書洛神賦。河南長孫氏雅所稱好。用子敬草書數紙易之。索有月儀三章。觀其趨況。大爲遒竦。無愧珪璋。猶夫聶政、相如。千載凛凛。爲不亡矣。又母丘興碑云是索書。此蔡石經。無相假借。蔡公諸體。唯有范巨卿碑。風華豔麗。古今冠絶。王簡穆云。無可以定其優劣。此亦何勞品書者乎。
上下品十二人
崔寔章草。 郗鑒 王廙
衞夫人正。 王洽 郗愔
李式 庾翼 羊欣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右逸少謂領軍。弟書不減吾。吾觀可者有十數紙。信佳作矣。體裁用筆。全似逸少。虛薄不倫。右軍藻鑒。豈當虛發。蓋欲假其名譽耳。措之中下。豈所謂允衆望哉。崔衞素負高名。王庾舊稱拔萃。崔章書甚妙。衞正體尤絶。世將楷則。遠類羲之。猶有古制。稚恭章草。頗推筆力。不謝子眞。郗李縱邁。過於羊欣而宏壯不如也。歐陽草書。難與競爽。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筆勢恨少。至於鑴勒及飛白諸勢。如武庫矛戟。雄劒欲飛。世南蕭散灑落。眞草唯命。如羅綺嬌春。鵷鴻戲沼。故當子雲之上。褚氏臨寫右軍。亦惟高足。豐豔雕刻。盛爲當今所尙。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
評曰。蟲篆者小學之所宗。草隸者士人之所尙。近代君子多好之。或時有可觀耳。然許靜之迹。殆不減小王。一作令。常歎曰。鍾書初不留意。試作之。乃不可得。研之彌久。如有髣髴。乃知有畫龍之惑耳。亦安可厚誣乎。此羣英元居上流三品。其中銓鑒。不無優劣。
贊曰。程邈隸書。崔公篆勢。梁李蔡索。郗皇韋衞。羊襲獻規。褚傳羲制。邈乎天壤。光厥來裔。
中上品七人
張昶 衞恆 杜預
張翼 郗嘉賓 阮研 漢王元昌
右文舒西嶽碑。但覺妍冶。殊無骨氣。庾公置之七品。張翼代羲之草奏。雖曰小人幾乎亂眞。更乃編之乙科。涇渭混淆。故難品會。至於衞杜之筆。流傳多矣。縱任輕巧。流轉風媚。剛健有餘。便娟詳雅。諒少儔匹。嘉賓與王庾相將。是則高手。顏黃門有言。阮交州、蕭國子、陶隱居。各得右軍一體。故稱當時之冠絶。然蕭公力薄。終不迨阮。漢王作獻之氣勢。或如劒舞。往往隣幾。
中中品十二人
謝安 康昕 桓玄
丘道護 許靜 蕭子云
陶弘景 釋智永 劉珉
房玄齡 陸柬之 王知敬
右謝公縱任自在。有螭盤虎踞之勢。康昕巧密精奇。有翰飛鶯弄之體。桓玄如驚虵入草。銛鋒出匣。劉珉比顚波赴壑。狂澗爭流。隱居頴脫。得書之觔髓。如麗景霜空。鷹隼初擊。道護謬登高品。迹乃浮漫。陸柬之學虞草體。用筆則靑出於藍。故非子雲之徒。正隸功夫恨少。不至高絶也。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矣。房司空含文抱質。王家令碎玉殘金。房如海上雙鳬。王比松間孤鶴。
中下品七人
孫皓 張超 謝道蘊
宗炳 宋文帝 齊高帝
謝靈運
右孫皓吳人酣暢。驕其家室。雖欲矜豪。亦復平矣。張如郢中少年。乍入京輦。縱有才辯。蓋亦可知。謝道蘊是凝之之妻。雍容和雅。芬馥可玩。宋帝有子敬風骨。超縱狼籍。翕煥爲美。康樂往往驚遒。高帝時時合興。知慕韓彭之豹變。有異張桓之拾靑。宋文於放逸屈懾。頗斆康許。量其直置孤梗。是靈運之流也。
評曰。古之學者。皆有規法。今之學者。但任胸懷。無自然之逸氣。有師心之獨往。偶有能者。曉見一班。忽不悟者。終身瞑目。而欲乘欵段。度越驊驑。其亦難矣。吾嘗告勉夫後生。然自古歎知音希。可爲絶絃也。
贊曰。西嶽張昶、江東阮研。銀鷹貞白。鐵馬桓玄。衞杜花散。安康綺鮮。元昌、陸柬之。名後身先。
下上品十三人
陸機 袁崧 李夫人
謝眺 庾肩吾 蕭綸
王褒 斛斯彥明 錢毅
房彥謙 殷令名 張大隱
藺靜文
右士衡以下。時然合作。踳駁不倫。或類蚌質珠胎。乍比金沙銀礫。陸平原、李夫人。猶帶古風。謝吏部、庾尙書。創得今韻。邵陵王、王司空是東陽之亞。房司隸、張益州參小令之體。藺生正書。甚爲鮮緊。亦有規則。錢氏小篆飛白。寬博敏麗。太宗賞之。斛斯筆勢有由來。司隸宛轉稱流悅。皆著名矣。殷氏擅聲題榜。代有其人。嗟乎。有天才者。或未能精之。有神骨者。則功夫全棄。但有佳處。豈忘存錄。
下中品十人
范曄 蕭思話 張融
梁簡文帝 劉逖 王晏
周顒 王崇素 釋智果
虞綽
右范如寒雋之士。亦不可棄。蕭比遯世之夫。時或堪采。思光要自摽舉。蓋無足褒。簡文拔羣貴勝。猶難繼作。劉黃門落花從風。王中書奇石當徑。彥倫意則甚高。迹少俊銳。崇素時象麗人之姿。智果頗似委巷之質。虞綽鋒頴迅健。亦其次矣。
下下品七人
劉穆之 褚淵 梁武帝
梁元帝 陳文帝 沈君理
張正見
右此輩亦稱筆札。多類斆顰。猶枯林之春秀一枝。比衆石之孤生片琰。就中彥回輕快。練倩有力。孝元風流。君理放任。亦後來之所習。非先達之所營。吾黨論書。有異於是。
評曰。前品云。蕭思話如舞女回腰。仙人嘯樹。則亦曰佳矣。又云。張伯英如漢武帝學道。憑虛欲仙。終不成矣。商搉如此。不亦謬乎。吾今品藻。亦未能至當。若其顚倒衣裳。白圭之玷。則庶不爲。後來君子。儻爲鑒焉。
贊曰。蚌質懷珠。銀鋼蘊礫。陸謝參蹤。蕭王繼迹。思話仙才。張融賞擊。如彼枯秀。衆多羣石。
九品書人 又
夏禹作象形以銘鍾鼎 高祖神堯皇帝行隸
太宗文武皇帝行隸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八分
魯司寇文宣王大篆題延陵季子之墓八字存。
周史史籒大篆 仙人務光倒薤
秦相李斯小篆 後漢崔瑗等篆隸草等書
後漢師宜官正隸草 靈帝好之。懸之帳中。及所在寢食處不忘也。
後漢王綺正隸草 梁鵠八分
張芝草云上方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 魏鍾繇正書散隸兼撰筆髓論。
吳皇象八分 晉王羲之正書行草飛白○撰筆陣圖及筆勢賦。
唐張旭小大草正書自得筆法。晉王羲之傳永禪師。永禪師傳陸柬之。柬之傳旭。旭云。其中更有妙道不可傳。但得其妙方自悟耳。
上中十三人
秦程邈正行 漢蕭何署及草隸。
漢武帝正篆 後漢張昶八分及草
後漢王次仲正隸八分 魏韋誕正章草及署
晉索靖行草時人云婉若銀鈎。 晉李矩妻衞夫人正行○夫人卽衞瓘女也。
晉衞瓘草隸行時人云一臺二妙。 晉王衡母蔡夫人正書
晉衞恆隸書 晉王獻之行草飛白
齊王僧虔
上下十三人
漢武帝行草八分 漢張彭祖行草
魏鍾會八分 晉庾亮行草 荀夫人正行篆隸
晉謝安行草 晉王洽八分及篆
晉桓溫行草 晉虞安吉正草大篆
晉庾翼行草 宋羊欣草隸
齊永禪師正草 梁武帝正行草又撰筆評。
中上十四人
後漢張兆正草 晉王克行草
晉阮籍行草 晉嵇康草
晉劉靈行草 晉王曠行草又撰筆心論。逸少父。
晉王凝之行草隸 齊蕭思話行草
晉王徽之行及草隸 宋史稜行隸
唐歐陽詢正及行 陸柬之行草
褚遂良行隸草 虞世南正草
中中十一人
後漢羅暉行 後漢趙襲行隸
後漢皇甫規妻馬夫人行隸
晉阮咸行草 晉王戎行草
晉郗超行草 宋王藻之行草
梁蕭子雲行隸 陳阮研正及行
周庾信行及草
中下十二人
後漢崔寔行隸 吳大帝孫權行草
晉桓玄行隸 晉郗愔行隸
宋謝靈運行隸 齊周顒行草
齊陸彥遠行草 梁陶隱居行草
陳沈君理行隸 賀知章大行
陳蔡聖正及草 仙人司馬鍊師正行大篆
下上八人
魏鍾毅行隸 晉陸機行草
晉謝道蘊行草 晉郗愔妻傅夫人正隸
齊張融行草 梁簡文帝行隸
梁邵陵王行草 陳張正見行草
下中十人
吳主孫皓行隸 晉王如敬行隸
晉山濤行隸 齊武帝行草
齊丘道護行章 梁庾肩吾隸行草
梁陸倕行草 隋賀混行草
房玄齡行草 薛稷行草
下下九人
蜀相許靖行草 晉虞綽行草
齊王晏行草 齊康忻行草
齊藺靖行草 北齊劉逖行草
周單于斯彥行草 齊張士隱行草
北齊魏夫人正行
續書評 遺名子呂總
篆書一人
李陽氷古樹倚物。力有萬人。李斯之後。一人而已。
八分五人
梁昇卿驚波往來。巨石前却。 盧藏用寒潤花妍。凝烟修竹。
張庭珪古木崩沙。開花映竹。 韓擇木龜開萍葉。鳥散芳洲。
史惟則雁足印沙。深淵魚躍。
眞行書二十二人
薛 稷風驚苑花。雪苫山柏。 蕭 誠舞鶴交影。騰猿在空。
韋 陟蟲穿古木。鳥踏花枝。 李 邕華嶽三峰。黃河一曲。
蔡隱丘古質放意。自是一家。 宋 儋春秋花發。夏柳低枝。
徐 浩固多精熟。無有意趣。 顏眞卿絶鋒劍摧。驚花逸勢。
沈千運饑鷹殺心。忍瘦觔骨。 關 操淵月沉珠。露花擢錦。
鄭 虔雲送秋霜。霞催月上。 李 璆來藤差池。枯木如折。
吳 郁字體緜密。不謝當時。 賴文雅騰沙鬱霧。翻浪揚鷗。
賀知章縱筆如飛。酌而不竭。 何昌裔子敬餘波。時時可玩。
宋之問天性卓絶。而功未建。 張從申遠近稱美。獨步江外。
李淸吉變化自逸。代有斯人。 釋玄悟氣骨無雙。逈出前輩。
釋湛然釋子之言。難可比肩。 釋崇簡臨寫逸少。時有亂眞。
草書十二人
張 旭華峰巉怪。占盡生意。 孫過庭丹壑絶崖。筆勢堅定。
張懷瓘繼以章草。生意頗多。 張 芬孤松聳身。弱草露節。
張 彪孤峰削成。藏筋露節。 鄔 彤寒鴉栖林。平岡走兔。
陸 曾驚波魚躍。深水龍潛。 史 鱗逸氣雄鎭。超然不羣。
梁 耿錯落魚紋。縱橫鳥跡。 房 黃婉美芬靄。春鶯欲嬌。
沈 益春鷺窺魚。秋蛇赴穴。 釋懷素援毫掣電。隨身萬變。
墨池編卷第六
墨池編卷第七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品藻二
書斷上 張懷瓘
昔庖羲氏畫卦以立象。軒轅氏造字以設敎。至于堯舜之世。則煥乎有文章。其後盛于商周。備夫秦漢。固其所由遠矣。文章之爲用。必假乎書。書之爲徵。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于千載。覽陳迹于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尙也。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摽拔志氣。黼藻情靈。披封覩迹。欣如會面。又可樂也。爾其初之微也。蓋因象以瞳矓。眇不知其變化。範圍無體。應會無方。考沖漠以立形。齊萬殊而一貫。合冥契吸至精。資運動于風神。頤浩然于潤色。爾其終之彰也。流芳液于筆端。忽飛騰而光赫。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或區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麻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絶。曳獨蠒之絲。卓爾孤標。竦危峯之石。龍騰鳳翥。若飛若驚。電烻。離披爛熳。翕如電布。曳若星流。朱焰綠烟。乍合乍散。飄風驟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駭也。信足以張皇當世。軌範後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折規轉。却密就疎。有似夫孝子承順。愼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退之行也。固其發迹多端。觸變成態。或分鋒各讓。或合勢交侵。亦猶五常之與五行。雖相尅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豈物類之能象賢。寔微妙則而難名。詩云。鐘鼓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謂也。使夫觀者玩迹探情。循由察變。運思無已。不知其然。壤寶盈矚。坐啟東山之府。明珠曜掌。頓傾南海之資。雖彼迹已緘。而遺情未盡。心存目想。欲罷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且其學者。察彼規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筆下始思。困于鈍滯。或不思而製。敗於脫畧。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雖自己而可求。終杳茫而無獲。又可怪矣。及乎意與靈通。筆與冥運。神將化合。變出無方。雖龍伯繫鼇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圖應籙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於毫間。逸氣彌于宇內。鬼出神入。追虛捕微。則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夫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識。以爲率爾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難。千有餘年。數人而已。昔之評者。或以今不逮古。質于醜研。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諸合己。悉爲鑒不員通也。亦由倉黃者唱首。冥昧者繼聲。風議混然。罕詳孰是。及兼論文字始祖。各執異端。臆說蜂飛。竟無稽古。蓋眩如也。懷瓘質被愚蒙。識非通敏。承先人之遺訓。或紀錄萬一。輒欲芟夷浮議。揚搉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紛拏之結。考窮乖謬。敢無隱于昔賢。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爰自黃帝史籒蒼頡。迄于皇朝黃門侍郞盧藏用。凡三千二百餘年。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今敘其源流之異。著十贊一論。較其優劣之差。爲神妙能三品。人爲一傳。亦有隨事附著。通爲一評。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書斷。其目錄如後。庶業儒君子知小學有矜式焉。
古文
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或作員。或作方。或作屈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衆美。合而爲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蒼頡放象。是也。夫文字者。總而爲言。包意以明事也。分而爲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題之竹帛則謂之書。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著明萬事。記往知來。名言諸無。宰制羣有。何幽不斷。何往不經。實可謂事簡而應博。豈人力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結繩之敎。懲其罪于已然之後。故大道衰而有書。利害萌而有契。契爲信不足。書爲言立徵。書契者。決斷萬事也。凡文書相約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諸侯約信曰誓。故春秋傳曰。王叔氏不能舉其契。知契者書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濫觴。君臣之大約也。亦謂刻木剖而分之。君執其左。臣執其右。卽昔之銅虎竹使。今之銅魚。並契之遺象也。皇甫謐曰。黃帝史蒼頡造文字。記言行。策藏之。名曰書契。故知黃帝導其源。堯舜揚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書。神化典謨。垂範萬世。周公相成王。申明禮樂。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節。又造爾雅。宣尼、卜商。增益潤色。釋言暢物。略盡訓詁。及秦用小篆。燒先典。古文絶矣。漢文帝時。秦博士伏勝獻古文古文尙書。時有魏文侯樂人竇公。年二百八十歲。獻古文樂書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樂章也。及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內石涵中得孝經、尙書等經。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子屋。得古文二篇。晉咸寧五年。汲郡人汴準盜發魏安釐王冢。得冊書千餘萬言。或寫春秋經傳、易經、論語、夏書、周書、瑣語、大歷、梁丘藏、穆天子傳及魏史至安釐王二十年。其書隨世變易。已成數體。其周官論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備矣。甄酆刪定舊文。制爲六書。一曰古文。卽此也。以壁中書爲正。周幽王時。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書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內得石人銘。無識者。惟叔孫通云。此古文科斗書也。科斗卽上古之別名也。衞恆古文贊云。黃帝蒼頡。瞻彼鳥跡。始作書契。紀綱萬事。垂範立制。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守正循檢。矩折規旋。其曲若弓。其直如弦。矯然特出。若龍騰于川。淼爾下殞。若雨墜于天。信黃唐之遺跡。爲六藝之範先。籒篆蓋其子孫。隸草乃其曾玄。蒼頡卽古文之祖也。
贊曰。邈邈蒼公。軒轅之始。創制文字。代彼繩理。粲若星辰。鬱爲綱紀。千齡萬類。如掌斯視。聖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靈篇。自茲而起。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籒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大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酆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藝文志云。史籒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製之。用以敎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秦趙高善篆。敎始皇少子胡亥書。又漢元帝、王遵、嚴延年竝工史書。是也。秦焚書。惟易與此篇得全。呂氏春秋云。蒼頡造大篆。非也。若蒼頡造篆。則置古文何地。卽籒篆蓋其子孫。是也。蔡邕贊曰。體有六篆。巧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行體放尾。長翅短身。延頸負翼。狀似凌雲。史籒卽大篆之祖也。
贊曰。古文玄胤。太史神書。千類萬象。或龍或魚。何詞不錄。何物不儲。懌思通理。從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濤。如彼音樂。干戚羽旄。
籒文
按籒文者。周太史史籒之所作也。與古文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籒文。七略曰。史籒者。周時史官敎學童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其跡有石鼓文存焉。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今在陳倉。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籒籒文之祖也。
贊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珠落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小篆
按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籒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幷六國。斯時爲廷尉。乃奏罷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畫如鉄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爲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法離之六二。黃離元吉。得中道也。斯雖草創。遂造其極矣。蔡邕小篆贊云。龜文如鐵鍼列。櫛比龍鱗。頹若黍稷之垂頴。蘊若蟲蛇之棼縕。若絶若連。似水露緣竿垂下端。遠而望之。象鴻鵠群遊。絡繹遷延。研桑不能數其詰曲。離婁不能覩其隙間。般涶揖讓而辭巧。籒誦拱手而韜韓。摛華艷于執素。爲學藝之範先。李斯小篆之祖也。
贊曰。李君創法。神慮精微。鐵爲肢體。虬作驂騑。江海淼湧。山岳峩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八分
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爲八分。二家俱言後漢。而兩帝不同。且靈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廣。殊非隸書。旣言古書。豈得稱隸。若騐方驗廣。則篆籒有之。變古爲方。不知其謂也。按序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小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蒼頡書爲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煩多。得次仲文簡畧。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于道化爲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爲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記云。爼陽縣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楊固北都云。王次仲匿術于秦皇。落雙翮而沖天。按數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旣變蒼頡書。卽非効程邈隸也。按蔡邕勸學篇。上谷王次仲初變古文。是也。始皇之世。出其數書。小篆、古文。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除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式。或云。後漢亦有王次仲。爲上谷太守。非上谷人。又楷隸初制。大範幾同。故後人惑之。學者務益高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爲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鵠。鍾繇善章程書。是也。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長而捨其短。諺曰。韓詩、鄭易。挂著壁。今王八分。卽挂壁之類。惟蔡伯喈造其極焉。王次仲爲八分之祖也。
贊曰。仙客遺範。靈姿秀出。奮研揚波。金相玉質。龍虎騰踞兮勢非一。交戟橫戈兮氣雄逸。楷之爲妙兮備華寔。
隸書
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爲衞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繫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員。而爲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爲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人佐書。故名隸書。蔡邕聖王篇云。程邈刪古立隸。又甄酆六書云。四曰佐書。是也。秦造隸書。以赴急運。惟官司刑獄用之。餘尙用小篆焉。漢亦因循。至和帝時。賈魴撰滂喜篇。以蒼頡爲上篇。訓纂爲中篇。滂喜爲下篇。所謂三蒼也。皆用隸字寫之。隸法由茲而廣。酈元水經云。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板外隱起爲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隸書。證知隸字出古。非始於秦時。若爾則隸法當先于大篆矣。
按胡公者。齊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計一百餘年。當周穆時也。又二百許歲。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餘載。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應隸書而先大篆。程邈所造。書籍具傳。酈元之說。恐未能辨也。按八分則小篆之捷。隸亦八分之捷。漢陳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爲河南太守。善隸書。與人尺牘。主皆藏之以爲榮。此其創開隸書之善也。爾後鍾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焉。蔡邕隸勢曰。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帝茲簡易。修短相副。異體同勢。煥若星陳。鬱若雲布。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簴設張。庭燎飛烟。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如心亂目眩。成公綏隸勢曰。籒篆旣繁。草藁近僞。適之中庸。莫尙于隸。程邈卽隸書之祖也。
贊曰。隸合文質。程君是先。乃備風雅。如聆管絃。長毫秋勁。素體霜妍。摧鋒劍折。落點星懸。乍發紅焰。旋凝紫烟。金芝瓊草。萬世芳傳。
章草
按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衞恆、李誕並云。漢初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云。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藁法。非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槩。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後漢北海敬王劉穆善草書。光武器之。明帝爲太子。尤見親幸。甚愛其法。及穆臨病。明帝令爲草書尺牘十首。此其開創草書之先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迹。詔使草書上奏。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伯英造其極焉。崔瑗草勢云。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章草之法。蓋簡畧。應時諭指。周旋卒迫。兼巧幷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員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嶇。鸞企鳥跱。志意飛移。狡獸暴駭。將奔未馳。狀似連珠。絶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生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機要微妙。臨時從宜。懷瓘按。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爲今草。如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爲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飲澗之形。象鉤鎖連鐶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呼史游草爲章。因張伯英草而謂也。亦猶篆周宣王時作。及有秦篆。分別而有大小之名。能辨焉。章草卽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按杜度在史游後一百餘年。卽解散隸。明是史游創焉。史游卽章草之祖也。
贊曰。史游製草。始務急就。婉若廻鸞。攫若搏獸。遲廻縑簡。勢欲飛透。敷華垂寔。尺牘尤奇。幷功惜日。學者爲宜。
行書
按行書者。後漢頴川劉德昇所造也。卽正書之小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獻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眞體。合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觀其騰烟煬火。則回祿喪精。覆海傾河。則玄冥失馭。天假其魄。非學之功。若逸氣縱橫。則羲謝于獻。若簪裾禮樂。則獻不繼羲。雖誰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爲遒拔。夫古今人民之狀貌各異。此自然妙有。萬物莫比。惟書之不同。可庶幾也。得之者先禀於天然。次資于妙用。而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之自然也。王珉行書狀云。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列宿之麗天。偉字挺特。奇書秀出。揚波騁藝。餘好宏邁。虎踞鳳跱。龍伸蠖屈。資胡氏之壯傑。兼鍾氏之精密。總二妙之所長。盡衆美乎文質。詳覽字體。尋究筆跡。粲乎偉乎。如圭如壁。宛若盤螭之抑勢。翼若翔鸞之舒翮。或乃放乎飛筆。雨驟風馳。綺靡婉麗。縱橫流離。劉德昇行書之祖也。
贊曰。非草非眞。發揮柔翰。星劍光芒。雲虹照爛。鸞鶴嬋娟。風行雨散。劉子濫觴。鍾公彌漫。
飛白
按飛白者。後漢左中郞將蔡邕所造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法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旣勁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爲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雖有此說。不言起由。按漢靈帝嘉平年。詔蔡邕作聖皇篇。篇成。詣鴻都門上。時方修飾鴻都門。伯喈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爲飛白之書。漢末魏初。並以題署宮闕。其體有二。剏法於八分。窮微于小篆。自非蔡公設妙。豈能詣此。可謂勝寄冥通。縹緲神仙之事也。張芝草書。得易簡流速之極。蔡邕飛白。得華艷飄蕩之極。字之逸越。不復過此二途。邇後羲之、獻之。並造其極。其爲狀也。輪囷蕭索。則虞頌以喜氣非雲。離會飄流。則曹風以麻衣似雪。盡能窮其神妙也。衞恆祖述飛白。而造散隸之書。開張隸體。微露其白。拘束于飛白。蕭洒于隸書。處其季孟之間也。劉彥祖飛白贊云。蒼頡觀鳥。寤跡興文。名繁類殊。有革有因。世絶常妙。索草鍾眞。爰有飛白。貌艷藝珍。若乃較析毫芒。纖微知思。素翰氷鮮。簡墨電掣。直准箭飛。屈擬蠖勢。梁武帝謂蕭子雲言。頃見王獻之書。白而不飛。卿書飛而不白。可斟酌爲之。令得其衷。子雲乃以篆文爲之。雅合帝意。旣括鏃而藉羽。則望遠而益深。雖創法于八分。實窮微于小篆。其後歐陽詢得焉。蔡伯喈卽飛白之祖也。
贊曰。妙哉飛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雲。舉衆仙之奕奕。舞羣鶴之繽紛。誰其覃思。於戲蔡君。
草書
按艸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之所作也。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云。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是也。余疑不然。創制之始。其間者鮮。且此書之約畧。旣是蒼黃之世。何粗鹵而能識之。杜氏之變隸。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爲祖。以衞爲父。索爲伯叔。二王爲兄弟。薄爲庶息。羊爲僕隸者。懷瓘以爲。諸侯爭長之日。則小篆及楷隸未生。何但於草。蔡公不應至此。誠恐後誣。案杜度漢章帝時人。元帝朝史游已作草。又評羊薄等。未曰知書也。歐陽詢與楊駙馬書章草千字文。批後云。張芝草聖。皇象八絶。並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從弟洽變章草爲今草。韻媚宛轉。大行于世。章草幾將絶矣。懷瓘按。右軍之前能今草者。不可勝數。諸君之說。一何孟浪。欲杜衆口。亦猶躡履滅跡。扣鐘銷音者也。又王愔云。藁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非也。按藁亦草也。因草呼藁。正如眞正寫書。而又塗改。亦謂之草藁。豈必草行之際。謂之草耶。蓋取諸屯天造草昧之意也。變而爲草法此也。故孔子曰。諀諶草創之。是也。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成。上官氏欲奪之。又董仲舒欲言災異。草藁未上。主父偃竊而奏之。並是也。如淳曰。所作起草爲藁。姚察曰。草猶麄也。麄書爲本曰藁。蓋草創之祖。出之于屯。草書之先。因于起草。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繼能。羅暉、趙襲。亦法此藝。襲與張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然伯英學崔杜之法度。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氣而成。偶有不連。血脉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自張伯英。卽此也。寔亦約文駭思。應指宣言。列缺施鞭。飛廉縱轡也。伯英雖始草創。遂造其極。索靖草書狀云。聖皇御世。隨時之宜。蒼頡旣往。書契是爲。損之草隸。以崇簡易。草書之狀也。宛若銀鈎。飄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于是多才之英。篤藝之彥。役心精思。耽此文憲。守道兼權。觸類生變。離析八體。靡形不判。騁辭放手。雨行氷散。高音翰厲。溢越流漫。若絶世之紈素。垂百代之殊觀。伯英卽草書之祖也。
贊曰。草法簡畧。省繁錄微。譯言宣事。如矢應機。霆不暇擊。電不及飛。徵士沒已。道逾光輝。明神在享。其靈有歇。斯藝漫流。終古無絶。
論
夫卦象。所以隲其理。文字。所以宣載其能。卦則渾天地之窈冥。祕鬼神之變化。文能以發揮其道。幽贊其功。是知卦象者。文字之祖。萬物之根。衆學分鑣。馳騖不息。或安其所習。毁所不見。終以自蔽也。固須原心反本。無漫學焉。今欲稽其濫觴。不可遵諸子之非。棄聖人之是。先賢說文字所起。與八卦同作。又云。八卦非伏羲自重。夫易者。太古之書。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彌綸乎天地。錯綜乎四時。究極人神。盛德大業。子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蓋欲討論根源。悉其枝派。自仲尼沒而微言絶。異端起而大義乖。諸儒之說。是或不經。左丘明耻之。愧無獨斷之明。以釋天下之惑。孔安國云。伏羲造書契。代結繩。非也。厥初生人。君道尙矣。應而不求。爲而不恃。執大義也。迨夫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結繩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無文。洛書紀命。頡字胥合。又班固云。包犧繼天而爲王。爲百代先者。是也。易曰。包羲氏之治天下也。作結繩而爲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離者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地。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理。蓋取諸此也。包犧、神農氏沒。軒轅氏作。始造圖書、禮樂、度數、甲子、律歷。自開闢之事。皆先先聖流傳于口。黃帝已後。紀錄言之。無幾。故春秋、國語。惟發明五帝。太史公叙黃帝、顓頊以下事。孔子撰書。始自堯舜。尙年月闕然。詩人所述。起于虞氏。其可知也。巢燧之時。淳一無敎。故言上古昔者。俱是伏羲、神農之時。言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此猶太陽一照。衆星沒矣。史記及漢書皆云。文王畫八卦爲六十四卦。又帝王世紀及孫盛等以爲。神農、夏禹重之。並非也。夫八卦。雖理象已備。尙隱神功。而伸之。始變通吉凶。成其妙用。觸類而長。天下之能事畢矣。故易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伏羲氏自重之驗也。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驗也。若以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謂伏羲。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謂誰矣。則知伏羲自重八卦。不造書契。煥乎可明。不至疑惑。又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云。河圖八卦。洛書九疇。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得河圖而作易。禮含文嘉曰。伏羲則龜書。乃作八卦。並乘流而逝。不討其源。滋誤後生。深可歎息。去聖久矣。百家衆言。自古非一。正史之書。不經宣尼筆削。則未可全是。況儒者臆說耶。悠悠萬載。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人搆虛。百人傳寔。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今或云法龍圖而出卦。或云則龜書而畫之。假欲遵之。何者爲是。按左傳。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非得八卦。八卦若先列于河圖。又文王等重之。則伏羲何功于易也。又夫子不言因圖而畫卦。自黃帝、堯舜。及周公攝政時。皆得圖書。河以通乾出天包。洛以流坤吐地符。是知有聖人膺運。則河洛出圖書。何必八卦、九疇。九疇者。天始錫禹。而黃帝已獲洛書。易曰。蓍龜神物。聖人則之。然則伏羲豈則蓍龜而作易。言聖人者。通謂後世易經三古。不獨指伏羲也。夫蓍龜者。或悔吝有憂虞之象。或失得有吉凶之徵。或否泰有險易之辭。或剛柔有變通之理。若河圖、洛書者。或天地彝倫之法。或帝王興亡之數。或山川品物之制。或治化合神之符。故聖人則之而已。孔子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是也。故知文字之作。確乎權輿。十體相沿。牙明創革。萬事皆始自漸微。至于昭著。春秋則寒暑之濫觴。爻畫則文字之朕兆。其十體內。或先有盟芽。今亦取其昭彰者爲始祖。夫道之將興。自然玄應。前聖後聖。合矩同規。雖千萬年。至理斯會。天或垂範。或授聖哲。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與乙耶。按道家相傳。則有天皇、地皇、人皇之書。各數百言。其文猶在。象如符印。而不傳其音指。審爾則八卦已爲雲孫矣。況古文乎。且戎狄異音各貌。會于文字。其指不殊。禽獸之情。悉應若是。觀其趣向。不遠于人。其知方來。辨音節。非智能而及。復何所學哉。則知凡庶之流。有如草木禽獸之異。或蘊文章。又霹靂之下。乃時有文字。或錫貺之瑞。往往銘題。以古書考之。皆可識也。夫豈學之于人乎。又詳釋典。或沙刼已前。或他方怪俗。云爲事況。與卽意無殊。是知天之妙道。施于萬類一也。但所感有淺深耳。豈必在乎羲軒、周孔將釋老之敎乎。況論篆籒將草隸之後先乎。縷而分之則如彼。總而言之其若此也。
書斷中
我唐四聖。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聖皇帝、高宗天皇大聖皇帝。鴻猷大業。列乎冊書。多才能事。俯同人境。翰墨之妙。以神功。開草隸之規摹。變張王之今古。盡善盡美。無得而稱。今天子神武聰明。制同造化。筆精墨妙。思極天人。或頌德銘勳。函耀金石。或恩崇惠縟。載錫侯王。赫矣光華。懸諸日月。非區區小臣所敢揚述也。
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一 史籒
籒文一 史籒
小篆一 李斯
八分一 蔡邕
隸書三 鍾繇 王羲之 王獻之
行書四 王羲之 鍾繇 王獻之 張芝
章草八 張芝 杜度 崔瑗 索靖
衞瓘 王羲之 王獻之 皇象
飛白三 蔡邕 王羲之 王獻之
草書三 張芝 王羲之 王獻之
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四 杜林 衞密 邯鄲淳 衞恆
大篆四 李斯 趙高 蔡邕 邯鄲淳
小篆五 曹喜 蔡邕 邯鄲淳 崔瑗
衞瓘
八分九 張昶 皇象 邯鄲淳 韋誕
鍾繇 師宜官 梁鵠 索靖
王羲之
隸書二十五 張芝 鍾會 蔡邕 邯鄲淳
衞瓘 韋誕 荀輿 謝安
羊欣 王洽 王珉 薄紹之
蕭子雲 宋文帝 衞夫人 胡昭
曹喜 謝靈運 王僧虔 孔琳之
陸柬之 褚遂良 虞世南 釋智永
歐陽詢
行書十六 劉德昇 衞瓘 王珉 謝安
王僧虔 胡昭 鍾會 孔琳之
虞世南 阮研 王洽 羊欣
薄紹之 歐陽詢 陸柬之
章草八 張昶 鍾會 韋誕 衞恆
郗愔 張華 魏武帝 釋智永
飛白五 蕭子雲 張弘 韋誕 歐陽詢
王廙
草書二十一 索靖 衞瓘 稽康 張昶
鍾繇 羊欣 孔琳之 虞世南
薄紹之 鍾會 衞恆 荀輿
桓玄 謝安 張融 阮研
王珉 王洽 謝靈運 王僧虔
歐陽詢 釋智永
能品一百七人
古文四 張敞 衞覬 衞瓘 韋昶
大篆五 胡昭 嚴延年 韋昶 班固
歐陽詢
小篆十二 衞覬 班固 韋誕 皇象
張宏 許愼 蕭子雲 傅玄
劉紹 張弘 范曄 歐陽詢
八分三 毛弘 左伯 王獻之
隸書二十三 衞恆 張昶 郗愔 王濛
衞覬 張彭祖 阮研 陶弘景
王承烈 庾肩吾 王廙 庾翼
王循 王褒 王恬 李式
傅玄 楊肇 釋智果 高正臣
薛稷 孫過庭 盧藏用
行書十八 宋文帝 司馬攸 王修 釋智永
蕭子雲 王導 陶弘景 漢王元昌
王承烈 孫過庭 蕭思話 齊高帝
裴行儉 王知敬 高正臣 薛稷
釋智果 盧藏用
章草十五 羅暉 趙襲 徐幹 庾翼
張超 王濛 衞濛 衞覬
崔寔 杜預 蕭子雲 陸柬之
歐陽詢 王承烈 王知敬 裴行儉
飛白一 劉紹
草書二十五 王導 陸柬之 何曾 楊肇
李式 宋文帝 蕭子雲 宋令文
郗愔 庾翼 王廙 司馬攸
庾肩吾 蕭思話 范曄 孫過庭
齊高帝 謝眺 王知敬 裴行儉
梁武帝 高正臣 釋智果 盧藏用
徐師道
右包羅古今。不越三品。工拙倫次。殆至數百。且妙之企神。非徒步驟。能之仰妙。又甚規隨。每一書之中。優劣爲次。一品之內。復有兼幷。至如神品。則李斯、杜度、崔瑗、皇象、衞瓘、索靖各唯得其一。史籒、蔡邕、鍾繇得其二。張芝得其三。逸少父子並各得其五。考上所列諸類。雖妙品尙不多得況神。又天下差降。昭然可悉也。他皆倣此。後所列傳則當品之內。時代次之。或有紀名而不名跡。蓋古有其傳。今絶其書。粗爲斟酌。列于品第。但備其本傳。無別商確。而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之書。旣非世要。悉所不取也。
神品
周史籒。宣王時爲史官。善書。師模蒼頡古文。夫蒼頡者。獨蘊聖心。啟冥演幽。稽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靈。可與三光齊懸。四序終始。何敢抑居品列。殆籒以爲聖跡湮滅。失其眞本。今所傳者。纔髣髴而已。故損益而廣之。或同或異。謂之爲篆。名曰史書。加之銛利鈎殺。自然機發。信爲篆文之權輿。非至精熟。能與于窮物合數。變類相召。因而以化成天下也。故其稱謂無方。亦難得而備舉。今妙蹟雖絶于世。考其遺法。肅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又作籒文。其狀邪正。體則石鼓文存焉。乃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若取于詩人。則雅頌之作也。亦所謂楷隸曾高。字書囦藪。使小學者漁獵其中。籒大篆、籒文入神。
秦李斯。楚上蔡人。少從孫卿學帝王術。西入秦。位至丞相。胡亥立。趙高譖之。夷三族。斯妙大篆。始省改之。以爲小篆。著蒼頡七篇。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爲上古。大篆爲中古。小篆爲下古。三古爲寔。草隸爲華。妙極于華者羲獻。精窮于寔者籒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爲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秦望等碑。並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也。
後漢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延年曾孫。章帝時爲齊相。善章草。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絶其迹。創其神妙。其惟杜公。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筆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絶後。獨步無雙。張芝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誠則尊師之辭。亦其心肺間語。伯英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眞書。雖潤色精于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然各爲今古之獨步。蕭子良云。本名操。爲魏武帝諱改爲度。非也。按蔡邕勸學篇云。齊相杜度。美守名篇。漢中郞不應預爲武帝諱也。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師于杜度。點畫之間。莫不調暢。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過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風神凛然。其雄勇勁健過之也。以此有謝于張。一本云。師于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碍。利金百鍊。美玉天姿。可謂氷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峯阻日。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晉平苻堅。得摹子玉書。玉子敬云。張英極似之。其遺跡絶少。又妙小篆。今有張平子碑。以順帝漢安二年卒。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張芝。字伯英。燉煌人。父煥。爲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好書。凡家之衣帛。皆書而後練。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崔瑗。云龍驤豹變。靑出于藍。又剏爲今草。天縱頴異。率意超曠。無惜是非。若淸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廻崖谷。任于造化。至於蛟龍駭獸。奔騰拏攫之勢。心手隨變。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謂達節也。已精熟神妙。冠絶古今。則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識。不可以勤求。若達士遊乎沈默之鄕。鸞鳳翔乎太荒之野。韋仲將謂之草聖。豈徒言哉。遺跡絶少。故褚遂良云。鍾張之迹。不盈片素。韋誕云。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銘。可謂精熟至極。其草書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合于自然。可謂變化至極。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爲當矣。其行書則二王之亞也。又善隸書。以獻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父稜。徐州刺史。有淸行。謚眞定。伯喈官至左中郞將。封高陽侯。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又善音律。明天文數術。灾變卒見。問無不對。工書。篆隸絶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絶倫。動合神功。眞異能之士也。董卓用天下名士。而邕一月七遷。光榮照顯。顧寵彰著。王允誅卓。收伯喈付廷尉。以獻帝初平三年死於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伯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明。亦工書。
魏鍾繇。字元常。頴川長社人。祖皓。至德高世。父迪。黨錮不仕。元常才思通敏。舉孝廉尙書郞。累遷尙書僕射東武亭侯。魏國建。遷相國。明帝卽位。遷太傅。猶善書。師曹喜、蔡邕、劉德昇。眞書絶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于人心。未足多也。尙德哉若人。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衞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爲最。太和四年薨。逮八十矣。元常隸、行入神。八分、草入妙。
吳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師於杜度。先是有張子並。于時有陳良甫。並稱能書。然陳恨瘦。張恨峻。休明斟酌其間。甚得其妙。與嚴武等稱八絶。世稱沈着痛快。抱朴云。書聖者皇象。懷瓘以爲右軍隸書。以一形而衆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衆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則實而不朴。文而不華。其寫春秋。最爲絶妙。八分雄逸。乃相亞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議于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晉衞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父覬。魏侍郞。瓘弱冠仕魏。爲尙書郞。入晉。爲尙書令。善諸書。引索靖爲尙書郞。號一臺二妙。時議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常云。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雁奮六翮。飄飄乎淸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爲難。後爲侍中司空。楚王瑋矯詔害之。元康元年卒。七十二。章草入神。小篆、隸、行、草入妙。
索靖。字幼安。燉煌龍勒人。張伯英之離孫。父湛。北郡太守。幼安善章草書。出于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氷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則過于衞瓘。然窮兵極勢。楊威耀武。觀其雄勇。欲陵于張。何但于衞。王隱云。靖草書絶世。學者如雲。是知趣皆自然。勸不用賞。時人云。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蕭子良云。其形甚異。又善八分。韋鍾之亞。母丘興碑是其遺跡也。大安二年卒。年六十。贈太常。章草入神。八分、草入妙。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人。祖正。尙書郞。父曠。淮南太守。逸少骨鯁高爽。不顧常流。與王承、王沉爲王氏三少。起家祕書郞。累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初度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贈金紫光祿大夫。加常侍。尤善書。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然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亦猶鐘鼓云乎。雅頌得所。觀夫開襟應務。若養由之術。百發百中。飛名蓋世。獨暎將來。其後風靡雲從。世所不易。可謂冥通合聖者也。隸、行、草書、章草、飛白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並工草隸。凝之妻謝道韞。有才華。亦善書。甚爲舅所重。
獻之。字子敬。逸少第七子。累遷中書令卒。初娶郗曇女。離婚後。尙新安愍公主。無子。唯一女。後立爲安僖皇后。后亦善書。以后父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尤善草隸。幼學于父。次習于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私心。冥合天矩。觀其逸志。莫之與京。至于行草興合。如孤峯四絶。迥出天外。其峭峻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搏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惜其陽秋尙富。縱逸不羈。天骨未全。有時而瑣。人有求書。罕能得者。雖權貴所逼。靡不介懷。偶其興會。則觸遇造筆。皆發于衷。不從于外。亦由或默或語。卽銓鞮伯華之行也。初謝安請爲長史。太康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牓。以爲萬世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臺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五六歲時。學書。右軍潛于後掣其筆不脫。乃歎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眞書可謂窮微入聖。觔骨緊密。不減于父。如大字則尤直而少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書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或謂小王爲小令。非也。子敬爲中書令。太原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至十三年而卒。年三十八。時謂子敬爲大令。季琰爲小令。
妙品
秦胡母敬。本櫟陽獄吏。爲太史令。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學篇七章。覃思舊章。博采衆訓。時趙高爲中車府令。善史書。敎始皇少子胡亥書及獄律令。亥私幸之。作爰歷篇六章。漢興。總合爲蒼頡篇。
後漢杜林。字北山。扶風茂陵人。涼州刺史鄴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過于鄴也。故世言小學由杜公。嘗於西河得漆書古文尙書一卷。寶玩不已。每困厄。自以爲不能濟于亂世。常抱經歎曰。古文之學。將絶于此。初衞密方造林。未見。則暗然而服。及會面。林以漆書示密曰。常以此道將絶。何意東海衞君。復能傳之。是道不墜于地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豈虛語哉。光武建武中卒。靈帝時。劉陶刪定古文、今文尙書。號中文尙書。以北山本爲正。陶亦工古文。是謂就有道而正焉。
衞密。字次仲。東海人。官至給事中。修古學。善屬文。作尙書訓指。師于杜林。後之學者。古文皆祖杜林、衞密也。同乎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山珣玗琪焉。
曹喜。字仲則。扶風平陵人。章帝建初中爲祕書郞。篆隸之工。收名天下。蔡邕云。扶風曹喜。建初稱善。衞恆云。喜善篆。小異于李斯。邯鄲淳師焉。畧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善懸針垂露之法。後世行之。仲則小篆、隸書入妙。雖賀彥先沉潛。乃靑雲之士也。
劉德昇。字君嗣。頴川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並師其法。世謂繇行押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鍾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爲最。大則一字徑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去之。後爲袁術將。命鉅鹿耿求碑。術所立。是宜官書也。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于師宜官。以善八分知名。舉孝廉爲郞。靈帝重之。亦在鴻都門下。遷幽州刺史。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爲勝宜官也。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爲小字。鵠宜爲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熟也。
張昶。字文舒。伯英季弟。爲黃門侍郞。尤善章草。家風不墜。奕葉淸華。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至如筋骨天姿。寔所未逮。若華實兼美。可以繼之。衞恆云。姜孟頴、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張芝弟子。各有名于世。並不及文舒。又極工八分。況之蔡公。長幼差耳。華岳廟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並書。後鍾繇鎭關中。題此碑後云。漢故給事黃門侍郞華陰張府君諱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題碑頭云。時司隸校尉侍中東亭侯頴川鍾繇字元常書。又善隸。以建安十一年卒。文舒章草八分入妙。隸入能。
魏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沛國譙人。尤工章草。雄逸絶倫。年六十六薨。張華云。漢安平崔瑗子寔。弘農張芝弟昶。並善書。而魏武帝亞焉。子植。字子建。亦工書。
邯鄲淳。字子淑。潁川人。志行淸潔。才學通敏。初爲臨淄王傅。累遷給事中。書則八體悉工。師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自杜林、衞密以來。古文泯絶。由淳復著。衞恆云。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蔡邕采斯喜之法。爲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梁鵠云。淳得次仲法。韋誕師淳而不及也。袁昂云。應規入矩。方員乃成。張華云。邯鄲淳善隸書。子淑古文、小篆、八分、隸書並入妙。
胡昭。字孔明。頴川人。少而博學。不慕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史書。眞行又妙。衞恆云。昭與鍾繇。並師于劉德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書牘之迹。動見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其骨。索靖得其肉。韋誕得其筋。張華云。胡昭善隸書。茂先與荀勗共整理記籍。立書博士。置弟子敎習。以鍾胡爲法。嘉平二年。公車徵。會卒。年八十九。孔明隸、行入妙。大篆入能。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張芝。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尤精題署。明帝時。凌雲臺初成。令誕題牓。高下異好。宜就加點正。因致危惧。頭鬢皆白。旣以下。戒子孫無爲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將書。如龍拏虎踞。劒拔弩張。張華云。京兆韋誕子熊。頴川鍾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靑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成。詔令仲將大爲題署。以爲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勁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隸、章、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亦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官至中散大夫。奇才不羣。身長七尺八寸。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未嘗見其疾聲朱顏。人以爲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欲。學不師受。博覽該通。以爲君子無私心。不惜乎是非。而行不違乎公道。叔夜善書。妙於草製。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若高逸之士。雖在布衣。有傲然之色。故知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淸。登萬仞之巖。自然意遠。鍾會譖康就刑。年四十四。太學生三千人請爲師。不許。
鍾會。字士季。元常少子。官至司徒。咸煕元年。衞瓘誅之。年四十。書有父風。稍備筋骨。兼美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雲之志。亦所謂劍則于將莫耶焉。會嘗詐爲荀勗書。就勗母鍾夫人取寶劍。會兄弟以千萬造宅。未移居。勗乃潛畫元常形像。會兄弟入見。便大感慟。勗書亦會之類也。會隸、行、章、草入妙。
吳處士張弘。字敬禮。吳郡人。篤學不仕。恆著烏巾。時號張烏巾。幷善篆隸。其飛白妙絶當時。飄若雲遊。激若驚電。飛仙舞之態有類焉。自作飛白序勢。備述其美也。歐陽詢曰。飛白張烏巾冠世。其後逸少、子敬亦稱妙絶。敬禮飛白入妙。小篆入能。
晉張華。字茂先。范陽人。父平。後漢漁陽太守。茂先官至司空壯武公。博涉羣書。盈萬餘卷。高才達識。天文數術。無所不精。善章草書。體勢尤古。度德比義。嵇叔夜之倫也。
衞恆。字巨山。瓘之仲子。官至黃門侍郞。瓘嘗云。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巨山善古文。得汲冢古文。論楚事者最妙。恆常玩之。作四體書勢。幷造散隸。元康中楚王偉之。年四十。古文、章、草書入妙。隸入能。弟宣。善篆及草。名亞父兄。宣弟庭。亦工書。子仲寶、叔寶。俱以書名。四世家風不墜也。
衞夫人。名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猶善規矩。鍾公云。碎玉壺之氷。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淸風。右軍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爲中書郞。亦工書。先有扶風馬夫人。大司農皇甫規之妻也。有才學。工隸書。夫人寡。董卓聘以爲妻。夫人不屈。卓止之。
王廙。字世將。瑯琊臨沂人。祖覽。父正。尙書郞。導從父之弟也。官至平南將軍荆州刺史侍中。逸少之叔父。工於草隸、飛白。祖述張衞遺法。自過江。右軍之前。世將書獨爲最。書爲明帝師。其飛白。志氣極古。垂雕鶚之翅羽。類旌旗之卷舒。時人云。王廙飛白。右軍之亞。永昌元年卒。年四十七。世將飛白入妙。隸入能。
郗愔。字方回。高平金鄕人。父鑒。太尉。草書卓絶。古而且勁。方回官至司空。善衆書。雛齊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遵于衞氏。尤長于章草。纖能得中。意態無窮。觔骨亦勝。王僧虔云。郗愔章草。亞于右軍。太元六年卒。年七十二。方回章草入妙。草、隸入能。妻傅氏。善書。子超。字景興。小字嘉賓。亦善書。
王洽。字敬和。導第四子。理識明敏。仕駙馬都尉。累遷中書令。書兼諸法。于草尤工。落簡揮毫。有郢匠乘風之勢。雖卓然孤秀。未至運用無方。而右軍云。弟書遂不減吾。飾之過也。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敬和隸、行、草入妙。妻荀氏。亦善書。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十八徵著作郞。辭疾。寓居會稽。與王逸少、許詢、桑門支遁等遊處十年。累遷尙書僕射。太元十年卒。贈太傅。謚文靖公。年六十六。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學艸正于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者尤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衞洗馬。風流名士。海內所瞻。王僧虔云。謝安得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隸、行、草入妙。兄尙。字仁祖。弟萬。字萬石。並工書。
王珉。字季琰。洽之少子。官至中書令。工隸及行草。金劒霜斷。崎嶔歷落。時謂小王之亞也。自導至珉。三世善書。時人方之杜衞二氏。嘗書四疋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騾駸駸。欲度驊驑前。斯可謂弓善矢良。兵利馬疾。突圍破的。難與爭鋒。隸、行入妙。妻汪氏。善書。兄珣。亦善書。
桓玄者。溫之子。爲義興太守。簒晉伏誅。嘗慕小王。善于草法。譬之于馬。則肉翅已就。闌觔初生。畜怒而馳。日可千里。洸洸赳赳。實亦武哉。非王之武臣。卽世之刺客。列缺吐火。共工觸山。尤剛健倜儻。夫水火之性。各有所長。火能外光。不能內照。水能內照。不能外光。若包五行之性。則可謂通矣。嘗與顧愷之論書。至夜不倦。愷之。字長康。善書。小名虎頭。時人號爲三絶。
宋文帝。姓劉。諱義隆。彭城人。武帝第三子。善隸書。次及行草。規模大令。自謂不減于師。雖庶幾德音。引領長望。尙遼遠矣。然才位發揮。亦可謂倬彼雲漢。爲章于天。時論以爲天然勝羊欣。工夫恨少。是亦天然可尙。道心唯微。探索幽遠。若冷冷水行。有巗石間眞聲。帝隸書入妙。行、草入能。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師資大令。時亦衆矣。非無雲塵之遠。若親承妙旨。入于室者。唯獨此公。亦猶顏回與夫子有步驟之近。慽若嚴霜之林。婉似流風之雪。驚禽走獸。絡繹飛馳。亦可謂王之藎臣。朝之元老。沈約云。敬元尤善於隸書。子敬之後。可以獨步。時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書中。風神怯者。往往是羊也。元嘉十九年卒。年七十三。敬元隸、行、草入妙。時有邱道護。親師于子敬。殊劣于羊欣。謝綜。亦善書。不重敬元。亦憚之云。力少媚好。又有義興康昕與南州惠式道人。俱學二王。轉以己書貨之。世人或謬寶此迹。亦或謂爲羊。歐陽通云。式道人。右軍之甥。與王無別。
薄紹之。字敬叔。丹陽人。官至給事中。善書。憲章小王。風格秀異。若干將出匣。光芒射人。魏武臨戎。縱橫制敵。其行草倜儻。時越王欣。若用才取之。則眞正懸隔。敬叔隸、行、草入妙。
謝靈運。會稽人。祖玄。父煥。靈運官至祕書監侍中康樂侯。模憲小王。眞草俱美。石韞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雖不逮師。歙風吐雲。簸蕩川岳。其亦庶幾。虞和云。靈運。子敬之甥。故能書。特多王法。王僧虔云。子敬上表。多在中書雜事中。靈運竊寫易其眞本。相與不疑。元嘉初。帝就索。始進。親聞文皇說此。元嘉十年。年四十九。以罪棄廣州市。隸、草入妙。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父厥。彥琳官至祠部尙書。善草行。師於小王。稍露筋骨。飛流懸勢。則呂梁之水專。時稱曰。羊眞孔草。又以縱快。比于桓玄。王僧虔云。孔琳之。放縱快利。筆迹流便。二王已後。略無其比。但工夫太自任放。當劣于羊欣。斯言過矣。景平元年卒。年五十五。行、草入妙。妻謝氏。亦善書。
齊王僧虔。瑯琊臨沂人。曾祖。父曇首。官至司空。善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嘆曰。非唯迹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後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之世。常用掘筆書。以此見容。虞龢云。僧虔尋得書術。雖不及古。不減郗家所制。然述小王。尤尙古。宜有豐厚淳朴。稍乏研華。若溪澗含氷。岡巒被雪。雖甚淸肅。而寡于風味。子曰。質勝文則野。是之謂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隸、行入妙。草入能。一云隸、行、草入妙。子慈。亦善隸書。謝超宗嘗問慈曰。卿書何如當及尊公。慈曰。我之不得仰父。猶雞之不及鳳。時人以爲名答。
張融。字思光。吳郡人。祖褘。父暢。思光官至司徒左長史。博涉經書。早標孝行。書兼諸體。于草尤工。而時有稽古之風。寬博有餘。嚴峻不足。可謂有文德而無武功。然齊梁之際。殆無以過。或有鑑不至深。見其有古風。多誤寶之。以爲張伯英書也。而搨本大行于世。
梁蕭子雲。字景喬。晉陵人。父嶷。景喬官至侍中。少善草行、小篆。諸體兼備。而剏造小篆飛白。意趣飄然。點畫之際。若有騫峯。妍妙至極。難與比肩。但少乏古風。抑居妙品。故歐陽詢云。張烏巾冠世。其後逸少、子敬。又稱妙絶。爾飛而不白。蕭子雲輕濃得中。蟬翼掩素。遊霧崩雲。可得而語。其眞書少師子敬。晚學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備。名蓋當世。舉朝効之。其肥鈍無力者。悉非也。今之謬賞。十室九焉。梁武帝擢與二王並迹。則若牝雞仰于彼朝。未曰陽春白雪。以太淸三年卒。景喬隸書、飛白入妙。小篆、行、草、章行入能。子特。字世達。亦善書。位至太子舍人。先景喬卒。
阮研。字文幾。陳留人。官至交州刺史。善書。其行草出于大王。甚精熟。若飛泉交注。奔競不息。時稱蕭陶等各得右軍一體。而此公筋力最優。比之于勇。則被堅執銳。所向無前。喩之于談。則緩頰朶頤。離堅合異。有李信、王之攻伐。無子貢、魯連之變通。其隸則習于鍾公。風神稍怯。庾肩吾云。阮研居今觀古。窺衆妙之門。雖師王祖鍾。終成別搆一法矣。然遲速之對。可方于陸柬之。則意此公性急。亦猶枚臯文章敏疾。長卿製作淹遲。各一時之妙也。行、草入妙。隸入能。
陳永興寺僧智永。會稽人。師遠祖逸少。歷記專精。攝齊升堂。眞草唯命。夷途良轡。大海安波。微尙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氣調下于歐虞。精熟過于羊薄。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兄智嵇。亦工草。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眞永草。
皇朝歐陽詢。長沙汨羅人。官至銀靑光祿大夫率更令。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高麗噯其書。遣使請焉。神堯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迹。固謂其形魁梧耶。飛白冠絶。峻于古人。有龍蛇戰鬪之象。雲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眞行之書。雖於大令。亦別成一體。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于虞世南。其草書迭宕流通。視之二王。可爲動色。然驚奇跳駿。不避危險。傷于淸雅之致。自羊薄以後。略無勍敵。唯永公特以訓兵精鍊。議欲旗鼓相當。歐以猛銳長驅。永乃閉壁固守。以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飛白、隸、行、草入妙。大、小篆、章草入能。子通。亦善書。瘦怯于父。薛純陁。亦效詢草。傷于肥鈍。乃通之亞也。
虞世南。字伯施。會稽餘姚人。祖儉。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世南受業于吳郡顧野王門下。讀書十年。國朝拜銀靑光祿大夫祕書監永興公。太宗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絶。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有一于此。足爲名臣。而世南兼之。其書得太令之規矩。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峯。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嗅味羊薄。不亦宜乎。是則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也。貞觀十二年卒。年八十九。伯施隸、行書入妙。然歐之與虞。可謂智均力敵。亦猶韓盧之追東郭也。論其成體。則虞所不逮。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爲優。族子纂。書有叔父體則。而風骨不繼。楊師道、上官儀、劉伯莊並立。師法虞公。過于纂矣。張志遜。又纂之亞也。
褚遂良。河南陽翟人。父亮。銀靑光祿大夫太常卿。遂良官至尙書左僕射河南公。博學通識。有王佐才。忠讜之臣也。善書。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祖述右軍。眞書甚得其媚趣。若瑤臺靑璅。窅暎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其行草之間。卽居二公之後。顯慶四年卒。年六十四。遂良隸、行入妙。亦嘗師授史陵。然史有古直。傷於疎瘦也。
陸柬之。吳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郞。虞世南之甥。少學舅氏。臨寫所合。亦猶張翼換羲之表奏。蔡邕爲平子後身。而晚習二王。尤尙其古。中年之迹。猶有怯懦。總章已後。乃備筋骨。殊矜質朴。耻夫綺靡。故欲暴露疵。同乎馬不齊髦。人不櫛沐。雖爲時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達人君子。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矣。調雖古澁。亦猶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蹙額。而嘗之三年。乃得其味。一覽未窮。沉研始精。然工于放傚。劣于獨斷。以此爲少也。隸、行入妙。章草書入能。
朱子曰。懷瓘品藻古今。上下數千載。斯亦勤矣。當唐之盛時。古書所存者多。博見而精研之。始能及此。後世秉筆之士。雖欲更述。不亦難哉。然其辭或朴或繁。非書之要。不復刪易。其謂今之八分爲起于秦。謂今之正書卽秦邈之隸書。皆非是也。具續書斷。王原叔篇中。又以趙高首妙品。不可以訓故易以胡母敬而傳高之事。歐陽公謂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者。此之謂也。
墨池編卷第七
墨池編卷第八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品藻三
書斷下 張懷瓌
能品
漢張敞。字子高。河東平陽人。官至京兆尹。善古文。傳之子吉。吉傳之杜鄴。杜鄴傳其子林。吉子靖。字伯松。博學文雅。過于子高。三王以來。古文之學蓋絶。子高精勤而習之。其後杜林、衞密爲之嗣。子高好古博雅。有緝煕之美焉。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人。河南太守。雅工史書。規模趙高。時稱其妙。後以罪棄市。
後漢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官至中郞將。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昔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母敬作博學篇。漢興。閭里書私合之。想謂蒼頡篇。斷六千字爲一章。凡五十五章。至平帝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未央庭中。楊雄取其有用者。作訓纂篇二十四章。以纂續蒼頡也。孟堅乃復續十三章。和帝永元中。賈魴又撰異字。取固所續章而廣之。爲三十四章。用訓纂之末字以爲篇目。故曰滂熹篇。言滂沱大盛也。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備矣。明帝使孟堅成父彪所述漢書。永平初受詔。至章帝建初二十五年而成。以竇憲賓客繫于洛陽獄。卒。年六十有三。大、小篆入能。
徐幹。字伯張。扶風平陵人。官至班超軍司馬。善章學書。班固與超書。稱之曰。得伯張書。藁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歎息。寔亦藝由己立。名自人成。後有蘇班。亦平陵人也。五歲能書。甚爲張伯英所稱嘆。
許愼。字叔仲。汝南召陵人。官至太尉南閣祭酒。少好古學。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其妙。作說文解字十四篇。萬五百餘字。疾篤。令子沖詣闕上之。安帝末年卒。
晉呂忱。字伯雍。博識文字。撰字林五篇。萬二千八百餘字。字林則說文之流。小篆之工。亦叔仲之亞也。
張超。字子並。河間鄭人。官至別部司馬。工章草。擅名一時。字勢甚峻。亦猶楚共王用刑失節。不合其宜。吳人以皇象方之。五原范曄云。超草書妙絶。
崔寔。字子眞。瑗之子也。博學有俊才。爲五原太守。章草雅有父風。良冶箕弓。斯焉不墜。張茂先甚稱之。
羅暉。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監。桓帝永壽年卒。善草。著聞三輔。張伯英自謂方之有餘。與太僕朱賜書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朱賜。亦杜陵人。時稱工書也。
趙襲。字元嗣。京兆長安人。爲燉煌太守。與羅暉並以能草見重關西。而矜巧自與。衆頗惑之。與張芝素相親善。靈帝時卒。燉煌有張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書。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于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尤甚能作紙。漢興用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爲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然子邑之八分。亦猶斥山之文皮。卽東北之美者也。
張絃。字子綱。廣陵人。善小篆。官至侍御史。年六十卒。孔融與子綱書曰。前勞筆跡。乃多爲篆。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觀其人。融之此言。不易而得。絃之小篆。時頗有聲。
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陽人。服膺梁鵠。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獻帝時爲郞中。敎於祕書。建安末卒。
魏衞覬。字伯儒。河南安邑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篆隸。草體傷瘦。筆迹精絶。魏初傳曰古文者。篆出于邯鄲淳。伯儒嘗寫淳古文尙書。還以示淳。淳不能別。年六十二卒。伯儒古文、小篆、隸書、章草並入能。子孫皆妙于書。
晉何曾。字頴考。陳郡陽夏人。官至太保。咸寧四年卒。年八十餘。工于藁草。時人珍之也。一本云。頴考善草書。甚有古質。少于風味。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是之謂乎。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陽人。祖爕。漢漢陽太守。父幹。魏扶風太守。休奕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解鍾律。性剛直。不容人之短。舉秀才。爲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善于篆隸。見重時人。云得鍾胡之法。休奕小篆、隸書入能。時王允之善草隸。官至衞將軍。又張嘉善隸書。羊欣云。嘉師於鍾氏。勝王羲之在臨川也。
張嘉。字子勝。官至光祿大夫。時又有皇甫定。年七歲善史書。從兄謐深奇之。
劉紹。字彥祖。彭城人。官至御史中丞。遷侍中。善妙篆。工飛白。雖不及張毛。亦一時之秀。作飛白勢。永和八年卒。小篆、飛白入能。柳詳亦善飛白。彥祖之亞也。
楊肇。字季初。榮陽宛陵人。官至折衝將軍荆州刺史。工于草隸。咸寧元年卒。潘岳誄云。草隸兼善。尺牘必珍。翰動若飛。紙落如雲。亦猶甘茂百能自通。借餘光于蘇代。安仁之誄。抑其然。季初隸、草入能。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度卽六世祖。祖畿。魏僕射。父恕。幽州刺史。並善行草。預博學。官至鎭南將軍當陽侯。父祖三世善草書。時人以衞瓘方之。稱杜預三世焉。
齊獻王攸。字大猷。河內人。武帝母弟。善尺牘。尤能行草書。蘭芳玉潔。奇而且古。才望出武帝之右。帝用荀勗言。出都督靑州。上道情怒嘔血。咸寧四年卒。年三十六。行草入能。
李式。字景則。江夏鍾武人。官至侍中。衞夫人之猶子也。甚推其叔母善書。右軍云。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咸煕三年卒。年五十四。隸、草入能。許靜民善題宮觀額。將方直之體。其草稍乏筋骨。亦景則之亞也。
王導。字茂弘。瑯琊臨沂人。祖覽。父載。導行草兼妙。然疎柯廻擢。寡葉危陰。雖賢有餘。而才不足。元明二帝並工書。皆推難于茂弘。王愔云。王導行草。見貴當世。咸康五年卒。年六十四。行草入能。有六子。恬、洽書皆知名矣。
張彭祖。吳郡人。官至龍驤將軍。善隸書。右軍每見其緘牘。輒存而玩之。夷齊雖賢。若仲尼不言。未能高舉。亦猶彭祖附靑雲之士。不泯于世也。
韋弘。字叔思。位至原州刺史。弟季。字成。爲平西將軍。善隸書。
王濛。字仲祖。太原晉陽人。官至長山令。女爲皇后。贈光祿大夫晉陽侯。善隸書。法于鍾氏。狀貌似而筋骨不備。永和三年卒。年三十九。隸、章草入能。衞臻、陶侃亞也。
王恬。字敬預。導之子。官至後將軍會稽內史。工于草隸。當世難與爲比。永和五年卒。年三十六。張翼善隸書。尤長于臨効。効率性而運。復非工。劣于敬預也。時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雞子汁沒白瓦屑。作鄭玄碑文。自書刻之。旣奇。隸書亦妙絶。又有康昕。亦名善隸書。王子敬常題方山庭殿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爲謝居士題畫以示子敬。子敬歎能。爲以西河絶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至臨沂令。
庾翼。字稚恭。頴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將軍荆州刺史。善草隸。書名亞右軍。兄亮。字元規。亦有書名。嘗就右軍求書。逸少答云。稚恭在彼。豈復假此。嘗復以章草答亮。示翼。乃大服。因與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因喪亂遺失。嘗謂人曰。妙迹永絶。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永和九年卒。年四十一。
王修。字敬仁。濛之子也。官至著作郞。善隸行書。嘗求右軍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導愛好鍾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盛尙書宣示帖。過江後與右軍。右軍乞敬仁。敬仁亡。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遂以入棺。殷仲堪亦敬仁之亞也。
韋昶。字文休。誕兄。涼州刺史庾之玄孫。官至頴川刺史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見王右軍父子書云。二王未足知書也。又妙作筆。子敬得其筆。稱爲絶世。
宋蕭思話。蘭陵人。父源。思話官至征西將軍左僕射。工書。學于羊欣。得其體法。行草連岡盡望。勢不斷絶。雖無奇峯壁立之秀。亦可謂有功矣。王僧虔云。蕭全法羊欣。風流媚態。殆欲不減。筆力恨弱。袁昂云。羊眞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之妙也。然上方琳之不足。下方范曄有餘。諭之于玄。玄蓋緇緅間耳。孝建二年卒。年五十。時有丘道護。善隸書。便書素。時司馬珣之爲吳興。羊欣弟倫爲臨安令。欣吳興看弟。珣之乃以道護素書洛神賦示欣。欣嗟咨其工。以爲勝己。道護。烏程人也。官至相國主簿。時有張昶。亦善草書。官至征北將軍也。
范曄。字蔚宗。順陽人。父泰。曄官至太子詹事。工于草隸。小篆尤精。師範羊欣。不能携拔。元嘉廿二年伏誅。諸葛長民亦善行草。論者以爲曄之流也。長民官至前將軍。義煕八年伏誅。時又有張休。善隸書。初羊欣愛子敬正隸法。共崇仰。以右軍之體微古。不復見貴。休始改之。世乃大行。休。字弘明。官至豫章太守也。
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善草書。篤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風骨。嘗與王僧虔賭書。書畢。曰。誰爲第一。對曰。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然太祖與簡穆賭書。亦猶雞之搏狸。稍不自知量力也。年五十六。太子賾。亦善書。賾子綸。字世調。多才藝。善隸書。始變古法。甚有娟好。過諸昆弟。綸子確。字仲正。才兼文武。甚工草隸。爲侯景所殺。
謝眺。字玄暉。陳留人。官至吏部郞中。風華黼藻。當時獨步。草書甚有聲。草殊流美。薄暮川上。餘霞照人。春晚林中。飛花滿目。詩。有美一人。淸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是之謂矣。顏延之亦善草書。乃其亞也。
梁武帝。姓蕭氏。諱衍。字叔達。蘭陵中都里人。丹陽尹順之子。好草書。狀貌亦古。乏于筋骨。旣無奇姿異態。有減於齊高矣。年八十六崩。子綱、綸、繹並有書名也。
庾肩吾。字叔愼。新野人。官至度支尙書。才華旣秀。草隸兼善。累紀專精。徧探名法。可謂贍聞之士也。變態殊妍。多慙質素。雖有奇尙。手不稱情。乏于筋力。文勝質則史。是之謂乎。嘗作書品。亦有佳致。天寶元年卒。肩吾隸艸入能。子信。亦工草書。時有殷鈞、范懷約、顏協等。竝善隸書。有名于世矣。
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隱居丹陽茅山。善書。師祖鍾王。采其氣骨。然時稱與蕭子雲、阮研等各得右軍一體。其眞書勁利。歐虞往往不如。隸、行入能。
周王褒。字子深。瑯琊臨沂人。曾祖儉。齊侍中太尉。祖騫。梁侍中。父規。竝有重名。子深官至司空。工草隸。師蕭子雲。而名亞子雲。躡而蹤之。相去何遠。雖風神不峻。亦士君子之流也。
隋永興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喜之。工書銘石。甚爲瘦健。嘗謂永師云。和尙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夫筋骨藏于膚肉。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淸幽。傷于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而非猛。虛張誇耀。毋乃小人儒乎。果隸、行、草入能。時有僧述、僧特。與果並師智永。述困于肥鈍。特傷于瘦怯也。
皇朝漢王元昌。神堯之子也。尤善行書。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懷宣暢。灑落可觀。藝業未精。過于奔放。若呂布之飛將。或輕于去就也。諸王仲季。竝有能名。韓王、曹王。卽其亞也。曹則妙于飛白。韓則工于草書。魏王、魯王。卽韓王之倫也。
高正臣。廣平人。官至衞尉少卿。習右軍之法。脂肉頗多。骨氣微少。修容整服。尙有風流。可謂堂堂乎張也。玄宗甚愛其書。懷瓘先君與高有舊。朝士就高乞書。馮先君書之。高曾與人書十五紙。先君戲換五紙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換公書。高笑曰。必張公也。終不能辨。宋令文曰。力則張勝。能則高強。有人求高書一屛障。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書與僕類。可往求之。先君乃與書之。自任潤州、湖州。筋骨漸備。比見蓄者。多謂爲褚。後任申、邵等州。體法又變。幾合于古矣。陸柬之爲高書告身。高常嫌。不將入帙。後爲鼠所傷。持示先君曰。此鼠甚解正臣意耳。風調不合。一至于此。正臣隸、行、草入能。
裴行儉。河東人。官至兵部尙書。工草行及章草。並入能。有若縉紳之士。其貌偉然。華衮金章。從容省闥。
王知敬。洛陽人。官至太子家令。工草及行。尤善章草。入能。膚骨兼有。戈戟足以自衞。毛翮足以飛翻。若翼大畧。宏圖摩霄。殄寇則未奇也。房僕射玄齡與此公同品。房行草亦風流秀頴。可與亞能。又殷侍御仲容善篆隸。題署尤精。亦王之雁行也。
宋令文。河南陝人。官至左衞中郞將。奇姿偉麗。身有三絶。曰書、畫、力。尤于書。備兼諸體。偏意在草。甚欲究能。翰簡翩翩。甚得書之媚趣。若與高卿比權量力。則騶忌之類徐公也。
王紹宗。字承烈。江都人。父修禮。越王友道雲孫也。承烈官至祕書少監。淸鑑遠識。才高書古。祖述子敬。欽羨柬之。其中年小眞書。體象尤異。沈邃堅密。雖華不逮陸。而古乃齊之。其行草及章草次于眞。晚節之學。則攻乎異端。度越繩墨。薰蕕同器。玉石異儲。苦以敗爲瑕。筆乖其指。嘗與人云。鄙夫書翰無功者。特由水墨之積習。常淸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每與吳中陸大夫論及此道。明朝必不覺已進。陸後于密訪知之。嗟賞不少。將余比虞君。以虞亦不臨寫故也。但心準目想而已。聞虞眠布被中恆手畫肚。與余正同也。阮夏州斷割不足。陸大夫蕪穢有餘。此公尤甚于陸也。又曾謂所親曰。自恨不能專有功。褚雖以過。陸猶未及。承烈行、草、章入能。兄嗣宗。亦善書。況之二陸。則少監可比德于平原矣。
孫虔禮。字過庭。陳留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儁拔剛斷。尙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眞行之書。亞于草矣。嘗作運筆論。亦得書之指趣也。與王祕監相善。王則過于遲緩。此公傷於急速。使二子寬猛相濟。是爲合矣。雖管夷吾失于奢。晏平仲失于儉。終爲賢大夫也。過庭隸、行、草入能。
薛稷。河東人。官至太子少保。書學褚公。尤高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爲時所珍尙。雖似范睢之口才。終畏何曾之面質。如聽言信行。亦可使爲行人。觀行察言。或見非于宰我。以罪伏誅。稷隸、行入能。魏草書亦其亞也。
盧藏用。字子潛。京兆長安人。官至黃門侍郞。書則幼尙孫學。晚師逸少。雖闕于工。稍閑體範。八分之製。頗傷疎野。若況之前烈。則有奔馳之勞。如傳之後昆。亦有規矩之法。于潛隸、行、草入能。自陳遵、劉穆之起濫觴於前。曹喜、杜度激洪波于後。羣能門出。角立挺拔。或祕像天府。或藏器竹帛。雖經千載。歷久彌珍。並可耀乎祖先。榮及昆裔。使夫學者發色開華。靈心警悟。可謂琴瑟在耳。具錦成章。或得之于齊。或失之于楚。足爲龜鏡。自可韋弦。此皆天下之聞人。入于品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揚其業。蓋不知矣。亦猶道雖貴。必得時而後動。有勢而後行。況瑣瑣之勢哉。
評
蓋一味之嗜。五性不同。殊音之發。契物斯失。方類相襲。且或如彼。況書之臧否、情之愛惡無偏乎。若毫釐較量。誰驗準的。推其大率。可以言詮。觀昔賢之評書。或有不當。王僧虔云。亡從祖中書令。筆力過子敬者。君子周而不比。乃有黨乎。梁武帝云。鍾繇書法。十有二意。世之書者。多師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競巧趣精細。殆同機神。逸少至于學鍾勢巧。及其獨運。意疎字緩。譬猶楚音夏習。不能無異。子敬之不逮眞。亦劣章草。然觀其行草之會。則神勇蓋世。況之于父。猶擬抗衡。比之鍾張。雖勍敵。仍有擒蓋之勢。夫天下之能事。悉難就也。假如効蕭子雲書。雖則童孺。但至功數日。見者無不云學蕭書。欲窺鍾公。其墻數仞。罕得其門者。小王則若驚風拔樹。大力移山。其欲効之。立見僵仆。可知而不可得也。右軍則雖學者日勤而體法日速。可謂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其諸異乎莫可知也。己則優斷矣。右軍云。吾書比之鍾張。終當抗衡。或謂過之。張學猶當雁行。又云。吾眞書勝鍾。草故減張。羊欣云。羲之便是少推張學。庾肩吾云。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懷素以爲。杜草蓋無所師。鬱鬱靈變。爲後世楷則。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遒變杜君草體。以至草聖。天然所資。理在可度。池水盡黑。功又至焉。太傅雖習曹蔡隸法。藝過于師。靑出於藍。獨探神妙。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絶倫。妙節孤峙。然此諸公。皆籍因循。至于變化天然。何獨許鍾而不言杜。亦由杜在張前一百餘年。神蹤罕見。縱有佳者。難乎其議。故世之評者言鍾張。夫鍾張心晤手從。動無虛發。不復脩飾。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違。因斯精巧。發葉敷華。多所默綴。是知鍾張得之于未萌之前。二王見之于已然之後。然庾公之評未有焉。故常文休云。二王自可未能足之書也。或此爲累。然草隸之間。已爲三古。伯度爲上古。鍾張爲中古。羲獻爲下古。王僧虔云。謝安殊自矜重。而輕子敬之書。嘗爲子敬書稽中散詩。子敬或作佳書與之。謂必珍錄。乃題後答之。亦以爲恨。或云。安問子敬。君書何如家君。固當不同。安云。外論殊不爾。又云。人那得知。此乃短謝公也。羊欣云。張字形不及古。然自不如小王。虞龢之古質而今妍。數之常。愛妍而薄質。人之情。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父子之間。又爲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並以小王居勝。達人通論。不其然乎。羊欣云。右軍古今莫二。虞龢云。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筆絶。章草殊擬類。筆跡流澤。婉轉妍媚。乃欲過之。王僧虔云。獻之骨勢不及父。媚趣過之。蕭子良云。崔張以來。歸美於逸少。僕不見前古人之迹。計亦無過之。孫過庭云。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猶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羲獻無之。並有得也。夫椎輪爲大輅之始。以椎輪之朴不知大輅之華。蓋以工拙。豈以文勝質。若謂文勝質。諸子不逮周孔。復何疑哉。或以法可傳。則輪扁不能授之于子。是知一致而百慮。異軌而同奔。鍾張雖草創稱能。二王乃差池稱妙。若以居先則勝。鍾張亦有所師。固不可文質先後而求之。蓋一以貫之。求其合天下之達道也。雖則齊聖躋神。妙各有最。若眞書爾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若眞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若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方。則伯英第一。其間備精諸體。唯獨右軍。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逸少可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然此五賢。各能盡心而躋于聖。或有侮之。亦猶日月之蝕無損於明。白雲在天。瞻望悠邈。固同爲終古獨絶。百世之模楷。高步于人倫之表。棲遲於墨妙之門。不可以規矩其形。律呂其度。鵬搏龍躍。絶迹霄漢。所謂得玄珠于赤水矣。其或繼書者。雖百世可知。然史籒、李斯。卽字書累葉之祖。其所製作。並神妙至極。蓋無夷等。八分書則伯喈制勝。出世獨立。誰敢比肩。至如崔及小張、韋衞皇索等。雖則同品。不居其最。並不備載較量。然各峻彼雲峯。增其海派。使後世資瞻仰而露潤焉。趙壹有貶草之論。仍笑重張芝書爲祕寶者。嗟夫。道不同。不相爲謀。夫藝之在己。如木之加寔。草之增葉。繪以衆色爲章。食以五味而美。亦猶八卦成列。八音克諧。聾瞽之人。不知其謂。若知其故。耳想心識。自該通審。其不知則聾瞽者耳。庾尙書以臧否相推。而列九品。升阮研、衞瓘、索靖、韋誕、皇象、鍾會同居第三等。此若棠杜之樹植橘柚之林。又抑薄紹之與齊高帝等三十人同爲第七。亦猶屈鹽梅之量。處掾屬之五。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且書傳所載。程剏爲隸法。其于工拙。蔑爾無聞。遺跡又無。何以知其品第。又云。梁氏石書。雅勁于韋蔡。以梁比蔡。豈不懸絶。又張昶伯英之弟。妙于草隸八分。混兄之書。故謂之亞聖。衞恆兼精體勢。時人云得伯英之骨。並居第四。仍與漢王同流。又黜桓玄、謝安、蕭子雲、釋智永、陸柬之等與王知敬同居第五。若第此數子。豈與埒能。嗜好不同。又加之以言。況可盡之於剛柔消息。貴乎適宜。形像無常。不可典要。固難評也。蕭子雲言欲作二王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又云。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所言不得盡其妙者。事事皆然。誠哉是言也。藝成而下。德成而上。然書之爲用。施于竹帛。千載不朽。亦猶愈泯泯而無聞哉。萬事無情。勝寄在我。苟視迹而合趣。或循幹而得人。雖身沈而名飛。冀托以神契。每見片善。何慶如之。懷瓘恨不果遊目天府。備觀名迹。徒勤勞乎其所未聞。祈求乎其所未見。今錄所聞見。粗如前列。學慙于博。識不迨能。繕奇纘異。多所未盡。且如抱絶俗之才、孤秀之質。不容于世。夫復何恨。故孔子曰。博學深謀而不遇者衆矣。何獨丘哉。然識貴行藏。行貴明潔。至人晦迹。其可盡知。開元甲子歲。廣陵臥疾。始焉草創。其觸類生變。萬物爲象。庶乎周易之體也。其一字褒貶。微言勸戒。竊乎春秋之意也。其不虛美。不隱惡。近乎馬遷之書也。冀其衆美以成一家之言。雖知不知在人。然獨善之。與兼濟取捨。其爲孰多。童蒙有求。思過半矣。且二王旣沒。書或在茲。語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不備能而後爲評。歲洎丁卯。存筆削焉。
繫論 趙僎字克勛
昔犧后作易。周公剏禮。孔父修雅。豈徒異之而已。將寔大造化之根。出君臣之義。考風俗之正耳。若三聖不作。則後王何述。故天地非伏羲不昭。長幼非周公不序。雅頌又非孔子不列矣。是三聖者所謂能弘其道而由之也。茲又論夫文字發軔。牋翰殊出。本于其初。以迄今代。三千餘載。眇茫難知。而書斷之爲義也。聞我皇之所好。述古能以方之。不謂其智乎。較前人之尤工。陳淸頌以別之。不謂其白乎。體物備象。有大易之制。紀時錄號。同春秋之典。自古文逮草迹。列十書而詳其祖首。神品至能筆。出三等而備厥人。所謂執簡之太素。含毫之萬象。而申之宇宙。能事斯畢矣。若是。夫古或作之有不能評之。評之有不能文之。今斯書也。統三美而絶舉。成一家以孤振。雖非孔父所刊。是猶丘明同事。偉哉獨哉。君哉臣哉。前載所不述。非夫人之能。誰究哉。
墨池編卷第八
墨池編卷第九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品藻四
續書斷序
周官。保氏敎國子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謂也。書之爲敎。古者以參於禮樂。惡可置哉。自秦變六體。漢興有章草。英儒承承。故得不廢。寢興於西京、曹魏之際。而極盛於晉宋隋唐之間。窮精殫妙。變態百出。無以尙矣。當彼之時。士以不工書爲恥。師授家習。能者益衆。形於簡牘。耀於金石。後人雖相去干百齡。得而閱之。如揖其眉宇也。下至於五代。天下罹金革之憂。不遑筆札。神宋受命。聖聖繼明。雲章宸翰。藝出天縱。炳如日月。發如龍鸞。天下多士。向風趨學。間有俊哲。自爲名家。古文則郭忠恕、句中正。篆籒則徐騎省、邵餗、章友直。分隸則王原叔。眞草則楊少師、王御史、李西臺、宋宣獻、石曼卿、周子發、蘇子美、蔡君謨。咸有遺跡。可以觀述。雖然。學者猶未及晉唐之間多且盛者。何也。蓋經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祕不相授。故雖志於書者。旣無所宗。則復中止。是以然也。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爲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若夫尺牘叙情。碑板述事。惟其筆妙則可以珍藏。可以垂後。與文俱傳。或其繆惡。則旋卽棄擲。漫不顧省。與文俱廢。如之何不以爲意也。予雖不能。每悵然爲之嘆息。於是集古今字法書論之類爲墨池編。其善品藻者得三家焉。曰庾肩吾、曰李嗣眞、曰張懷瓘。而懷瓘者爲備。然自開元以來。未有紀錄。而唐初諸公。或雖有其傳而事迹缺略。或未嘗立傳。於此編爲缺。於是用懷瓘品例。綴所聞見。斷自唐興以來。以至於本朝煕寧之間。作續書斷。庶近時抱藝君子於此具見。而不學者觀之亦思勉焉。其所缺漏。當嗣而益諸。煕寧七年八月六日灊溪隱夫序。
續書斷上
品書論 宸翰述
神品三人
顏眞卿 張長史 李陽氷
妙品十六人
唐太宗 虞世南 歐陽詢
歐陽通 褚遂良 陸柬之高正臣附
徐嶠之 徐浩 釋懷素懷仁附
柳公權 沈傳師 韓擇木
徐騎省弟鍇及李無惑附 石曼卿 蘇子美
蔡君謨
品書論
昔庾肩吾定張芝至於法高一百二十有八人爲九品。李嗣眞錄李斯至於張正見八十一人爲十等。其間有兩存者。有互見者。網羅前哲。固以博矣。然肩吾。梁人也。其羲獻未遠。其所評。遠者必有據依。近者皆所親見也。而嗣眞得承羣賢之緒餘。而又益以隋唐之近迹。故可以錙銖以權之。尺寸以度之。列爲數品。然太繁則亂。其升降失中者多矣。其說止於題評譬喩。不求事實。虛言潤飾。孰爲準繩。至張懷瓘乃討論古今。自史籒至於唐之盧藏用。爲神妙能三品。人爲一傳。兼王袁之評。庾李之品。而附之以名字郡邑爵位之詳。品簡則易推。事明則可考。此足爲學者之便也。然其或失於折衷。或傷於鄙俚。而叙古人之行事未備。其猶病諸。予欲不踵懷瓘。別爲一書。然自度病處。而去古益遠。其所見聞皆不及懷瓘之博且詳也。雖復增損。其能甚異哉。於是續而補之。自隋以前。能書者雖懷瓘所不錄。而雜見於庾李書品。竇臮述書賦。迹絶難攷。此不復載也。懷瓘。開元中嘗爲翰林供奉。工書之外無聞焉。不以人廢言。此謂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號而已。豈所謂聖神之神、道妙之抄、賢能之能哉。就乎一藝。區以別矣。傑立特出。可謂之神。運用精美。可謂之妙。離俗不謬。可謂之能。据所傳覩。精爲著定。茍好惡之異。商榷之差。以俟來哲。然同品之間。因有優劣。覽之可以自知焉。
宸翰述
神宋之興。太祖震神武。敷至仁。以大定天下。又能敦尙文雅。耆儒宿德。置於廊廟。英髦麗藻。列於禁掖。然於翰墨之學。固未遑暇。太宗方在躍淵。留神墨妙。斷行片簡。已爲時人所寶。及旣卽位。區內砥平。朝廷燕寧。萬機之暇。手不釋卷。學書至於夜分。而夙興如常。以生知之敏識。而繼博學之不倦。巧倍前古。體兼數妙。英氣奇采。飛動超舉。聖神絶藝。無得而名焉。帝善篆隸草行飛白八分。而草書冠絶。嘗草書千文。勒石於祕閣。又八分千文及大飛白數尺。以頒輔弼。當世工書者。莫不歎服。上嘗語近臣曰。朕君臨天下。亦有何事於筆硯。特中心好耳。江東人能小草。累召詰之。殊不知向背也。小草字學難究。飛白筆勢罕工。吾亦恐自此廢絶矣。蓋深慮書法之缺墜。而勤以興之也。始卽位之後。募求善書者。評自言於公車。置御書院。首得蜀人王著。以爲翰林侍書。時呂文仲爲翰林侍讀。與著更宿禁中。每歲九月後。夜召侍書、侍讀及待詔書藝於小殿。張燭令對御書字。亦以詢采外事。常至乙夜而罷。是時禁庭書詔。筆跡丕變。剗五代之蕪而追盛唐之舊法。粲然可觀矣。又嘗命徐鉉、句中正刊定許愼說文。正天下字學六書之義。乃得不廢。以隆於今。又嘗閱於內府。購於天下。自漢章帝至唐太宗、高宗書及古昔名臣蒼頡、張芝、鍾繇、杜預、東晉王謝、唐褚陸顏柳之徒與王羲之、王獻之墨迹。並勒石爲法帖十卷。以賜近臣。後二府大臣初拜者皆賜之。遂傳天下。學者得以師法。自古帝王。好藏書者有之矣。然徒寶惜獨善而不能兼。唐文帝可謂誼主。猶且擇甚愛者藏之於陵墓。其次者函之於宮掖。沒。卒爲姦臣盜賊所得。以至於堙滅。吁可惜哉。未有如吾太宗聖謨閎達者也。至於宸翰。亦以藏之天下名山勝地。爲慮深矣。逮章聖朝。裒次遺墨。其寘於龍圖閣、太淸樓、祕閣、御書院及賜於名山祠廟者。凡數千卷軸。眞宗睿文精義。窮幾入神。適紹先誨。沈研古藝。宸毫煥發。形於翠琰者。凡九十編。寶在天章。以永來世。仁廟往往在東朝。已志於書。眞宗嘗以示大臣。及於臨御。因閱視先帝靈几。有木板飛白筆。偶取作字。筆力遒邁。如素習者。乃置書神位。又以頒賜執政。由是墨法日進。發奇振華。雲龍相從。鸞鳳交舞。無以喩。享國四紀。未嘗輟功。榜於先廟。標於總章。凡侍從儒學之臣。皆幷貺於上。蓋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蕭子雲。而大盛於二聖之間矣。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興於已墜。永耀於將來。厥惟艱哉。英宗建寶文以奉之。用踵故事。可謂美矣。憲文自居藩邸。及踐宸極。以嚮儒好學稱天下。今天子潛精六經。通達淵邃。宿儒老學。懾服天辨。臣以病隱。不與縉紳接。未獲細閱天縱之奇能也。自從親至於舒。每有靑詞。祈謝靈仙。竊觀御名出於宸筆。氣嚴法備。迹婉勢遒。觀於一字且如此。況覩之多則妙可知也。嘗觀自古君天下者。功成則志逸。治久則氣驕。至於恣畋遊。邇聲色。窮天下之欲。極天下之樂。以至太甚而階危亂者多矣。惟本朝累聖。威瞻八荒。恩被萬物。而未嘗親逸欲之事。田無車馬之音。下無姝麗之求。卑宮室。儉服用。垂拙豐裕。惟六經百氏篇章。論諸家書法。是務過於寒儒者之爲。蓋堯舜之睿明。文武之齊聖。夫何足以尙已。今臣纂述書斷。豈敢抑居品列。謹直述以首篇云。
神品
顏眞卿。字淸臣。祕書監師古七世從孫也。系出瑯琊。世載名德。天寶末拜平原太守。羯胡搆亂。河朔諸郡皆陷賊。獨平原堅守。與其兄杲卿以討賊爲事。援絶力窮。乃趨行在。事肅宗不畏於李輔國、魚朝恩。事代宗不阿於元載。事德宗不悅於盧杞。擯斥流離。未嘗寧處。卒爲姦雄所擠。以使叛虜。秉節就死。年七十六。位太子太師。謚曰文忠。唐世皆謂之魯公。不敢名云。嗚呼魯公。可謂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廟堂宰天下。唐之中葉卒多故而不克興。惜哉。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特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楊子雲以書爲心畫。於魯公信矣。尤嗜書石。大幾咫尺。小亦方寸。蓋欲傳之遠也。碑刻遺迹。存者最多。而荒郊廢冢。其出未已。碑刻雖多。而體製未嘗一也。蓋隨其所感之事。所會之興。善於書者。可以觀而知之。故觀中興頌。則閎偉發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夫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頴超舉。像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履之純。餘皆可以類攷。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其眞行絶妙。所謂如長空遊絲。蟲網絡壁者。吾於蔡明遠帖見之。公正書及眞行。踰妙及神。及草蓋有之矣。恨未見也。或曰。公之於書。殊少媚態。又似大露筋骨。安得越虞褚而偶羲獻耶。答曰。公之媚非不能。恥而不爲也。退之嘗云。羲之俗書趁姿媚。蓋以爲病耳。求合流俗。非公志也。又其大露筋骨者。蓋欲不踵前蹟。自成一家。豈與前輩競其妥帖妍媸哉。今所傳千福寺碑。公少爲武部員外郞時也。遒勁婉熟。已與歐虞徐沈晚筆相上下。而魯公中興以後。筆迹逈與前異者。豈非年彌高。學愈精耶。以此質之。則公於柔媚員熟。非不能也。恥而不爲也。自秦行篆籒。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謹嚴。魏晉而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籒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張長史。不書名。避御嫌名也。蘇州吳人也。爲人倜儻閎達。卓爾不羣。所與遊者。皆一時豪傑。李白詩云。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太白奇士也。稱君如此。君之蘊蓄浩博可知矣。主荒政龐。不見抽擢。棲遲卑冗。壯猷偉氣。一寓於毫牘間。蓋如神蚪騰霄漢。夏雲出嵩華。逸勢奇狀。莫可窮測也。雖庖丁之刲牛。師曠之爲樂。扁鵲之已病。輪扁之斵輪。手與神運。藝從心得。無以加於此矣。又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嗚呼。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哉。善乎韓子之知君志也。嘗稱君曰。喜焉草書。怒焉草書。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顧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鬪。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不寓於它。必於草書發之。故其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韓子未嘗輕與人。譽君如此。信矣。今其殘札斷簡。摸鏤而傳者。見之使魄褫而心服也。君草書得神品。或云。君授法於陸柬之。嘗見公出。擔夫爭路而入。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後觀倡公孫舞西河劒器而得其神。由是筆迹大進。蓋積慮於中。觸物以感之。則通達無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強以爲之。未有能至焉者也。初尉常熟。有老叟陳牒。旣判去。不數日復來。君怒而責之。曰。汝何以細故屢擾官府也。叟曰。君筆迹奇妙。欲以藏篋笥耳。非有所論也。因問所藏。盡出其父書。君視之曰。天下奇書也。自此益盡其法。以君之資。猶且博觀而後至。然則學固不可已乎。君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筆愈奇。嘗以頭濡墨而書。旣醒視之。自以爲神。不可復得也。世以此呼張顚。後嘗爲金吾長史。後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惟君無間言。傳其法者。崔邈、顏眞卿。世或以十二意謂君以傳顏者。是歟非歟。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劒舞、長史草書爲三絶。
李陽氷。趙郡人。好古善屬文。嘗令當塗。李白往依之。贈以詩曰。落筆洒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歷集賢院學士。晚爲將作少監。韓退之稱曰李監。是也。陽氷篆品入神。自秦李斯以蒼頡、史籒之迹變而新之。特製小篆。備三才之用。合萬物之變。包括古籒。孕育分隸。功已至矣。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眞草是攻。窮英擷華。浮功相尙。而曾不省其本根。由是篆學中廢。陽氷生於開元。始學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精探小學。得其淵源。遍觀前人遺跡。以謂未有點畫。但偏傍模刻而已。嘗歎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籒之宗旨。其以書爲己任也如此。當世說者。皆傾伏之。以爲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於秦斯矣。蓋李斯去古近而易以習傳。陽氷去古遠而難於獨立也。雅好書石。魯公之碑。陽氷多題其顏。觀其遺刻。如太阿龍泉。橫倚寶匣。華峰崧極。新浴秋露。不足爲其威光峭拔也。或謂之蒼頡後身。嘗貽書李夫人。願刻石作篆。備書六經。立於明堂。不刊之典。號曰大唐石經。使百代之後無所損益。是時四方亂雜。執政者以爲迂。而陽氷之志不克就。後之人將安師仰乎。惜哉。舒元輿嘗得陽氷眞跡。在六幅素上見蟲蝕鳥步痕跡。若屈鉄石陷入屋壁。霜畫炤著。疑龍蛇駭解。鱗甲活動皆飛去。且贊之曰。斯去千年。氷生唐時。氷復去矣。後來者誰。後千年有人。誰能待之。後千年無人。篆止於斯。自陽氷後。雖餘風所激。學者不墜。然未有能企及之者。初。絳州碧落尊像之背有篆文。極奇古。陽氷見之。歎美服膺。寢食其下。不得影響。大熱中以權。權之猶有遺迹。唐人由奇之。或以爲陳惟玉書。或以爲異人所刻。獨李漢以爲李譔書。漢之言誠然。猶未敢必爾。
妙品
唐太宗文武聖皇帝。遏亂略。致太平。雖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無以尙也。旣卽位。購求天下名書。以充御府。銳精臨寫。特愛羲之。首與虞世南、褚遂良論書法。二人皆賢者也。因其論書。可以及政矣。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鳳飛翥。虬龍騰躍。妙之最者也。帝善用兵。所向必摧破。天下無事。移其用兵之勇。以見於書。則其書孰禦哉。故嘗謂羣臣曰。吾平亂寇。嘗親執金鼓。觀敵之陳。卽知強弱。以吾弱餌其強。以吾強擊其弱。無不大潰。蓋思其深也。今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形勢。惟求其骨力。骨力旣得。其形勢自生矣。常眞草於屛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勁。一時之絶。又嘗因賜宴。操筆飛白。諸公競以御手取之。魏鄭公之薨。帝爲文於碑。且自書焉。雖功名之事。然帝王能之。亦足以娛心意。而示褒勸。亦治世之盛美也。貞觀二十三年帝登遐。年五十三矣。
虞世南。越州餘姚人。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世南出繼其叔中書侍郞寄之後。故字伯施。世南貌儒謹外。若不勝衣。而學術淵博。論議持正。無少阿狥。其中抗烈。不可奪也。故其爲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瀆。如其爲人。雖歐虞同稱。德義乃出詢右也。初。浮屠智永學逸少書。精極名重於陳。世南從學焉。盡得其法。而有以過之。其隸行皆入妙品。太宗嘗與之論書。言亦至於妙。而稱世南爲書翰之絶。此言諒矣。及其卒也。常甚悼之。手詔魏王泰曰。世南於我猶體。拾遺補闕。無日忘之。蓋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云亡。石渠東觀。無復人矣。世南位至祕書監。爲弘文舘學士。爵永興縣公。謚曰文懿。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貌寢侻。敏悟絶倫。讀書輒數行同盡。博貫經史。當陳隋之際。士子盛於書學。詢師法逸少。尤務勁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里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法。其精如此。傑出當世。顯名唐初。尺牘所傳。人以爲法。雖戎狄亦慕其聲。然觀其少時。筆勢尙弱。今廬山有西林道塲碑。是也。及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蓋由學以致之。九成宮碑、溫大雅墓銘是也。其正當纖濃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法。面折廷諍之風。至其點畫工妙。意態精密。無以尙也。行書黝糾蟠屈。如龍虵振動。戈戟森列。自成一家。八體盡能。而飛白尤精。今恨不及見也。高祖微時數與遊。旣登位。累擢給事中。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弘文舘學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張懷瓘稱其飛白隸行草入妙。篆入能。
子通。蚤孤。母徐氏敎以父書。懼其惰。常遺錢使市父遺迹。通乃刻意臨倣以求售。數年遂繼父名。號大小歐陽。體雖得詢之勁銳。而意態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晚節自貴重。以狸毛爲筆。覆以兔毫。管用象犀。非是未嘗書也。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居母喪。雖以詔奪哀。而籍槀居廬不廢。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會鳳閣舍人張嘉福請以武承嗣爲皇太子。通與岑長倩以爲不可。死於酷吏。嗚呼。歐陽父子。以風節學藝相繼爲唐名臣。美哉。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人。散騎常侍亮之子。貞觀中累遷起居郞。博涉文史。工隸楷。虞世南死。太宗思之嘆曰。吾無與論書者矣。魏鄭公白見遂良。帝今侍書。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其僞。遂良獨論所出。無敢舛冒。非夫博學深究者。豈足與是非數百年之舊迹哉。其書多法。或斆鍾公之體而古雅絶俗。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餘。至章草之間。婉美華麗。皆妙品之尤者也。後遷諫議大夫。屢進讜言。帝嘗曰。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拜中書令。帝寢疾。召遂良、長孫無忌曰。漢武帝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今委卿。高宗立。二賢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及二后廢立。遂良固諫不從命。貶愛州刺史。歲餘卒。嗚呼。古所謂臨大節而不可奪者。褚公有之。
陸柬之。吳郡人。宰相元方之伯父。虞永興之甥也。臨學舅氏。得其法。遂以書顓家。與歐褚齊名。張懷瓘謂其隸行入妙。草入能。然隸行於今殆絶遺迹。余嘗閱觀其草書。意古筆老。如喬松倚壑。野鶴盤空。信乎名不虛得也。官至太子司議郞。元方子景融。博學。亦工書札。時有高正臣者。亦以書聞。而不喜柬之書。蓋衒己長而忘公是歟。
徐嶠之。字惟嶽。會稽人。父師道。字太眞。少有至行。不干仕進。裴行儉總戎隴外。辟之賓幕。因授九隴尉。非其志也。棄官歸隱及終。謚曰文行先生。賀知章爲之作銘。太眞精於翰墨。嶠之能承之。以世名家。尤純孝積學。狄梁公、魏齊公、姚梁公交辟之。嘗面誚張易之。而佐佑五王。迎立中宗。不自以爲功也。歷趙、湖、洛州刺史。卒於官。正書入妙。行書入能。遒媚有楷法。姚崇母之墓、湖州孝義寺碑。皆合作者也。嘗進書六體。手詔答曰。得進書。甚可觀覽。廻鸞顧鵲。墜露凝雲。雖古人臨池懸帳之妙。何以過此。仍賜物四十段以旌之。
子浩。字季海。授書法於父。少而淸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其正書可謂妙之又妙也。八分眞行皆入能。嘗論書云。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翬翟備包而翺翔百步者。肉豐而力沈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故浩之爲書。識銳於內。振華於外。有君子之器焉。嘗書四十二幅屛。八體皆備。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草隸相參。皆爲精絶。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爲司空圖寶愛。又嘗著書譜一卷。恨未見之。唐之工書者多。求其三葉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經。爲肅宗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筆。遣辭贍敏。而書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絶一時。代宗時封會稽縣公。出節度嶺南。入爲吏部侍郞。坐事出明州別駕。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郡公。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師。謚曰定。子峴。又善工於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屢稱於人。
釋懷素。字藏眞。長沙人也。自云得草書三昧。始其臨學勤苦。故筆頹委。作筆塚以瘞之。嘗觀夏雲。隨風變化。頓有所悟。遂至妙絶。如壯士拔劒。神彩動人。顏公嘗有書云。昔張長史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顚。今懷素之爲也。僕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顚。孰爲不可耶。其爲名流推與如此。後有懷仁者。居長安洪福寺。摹集右軍。頗見精熟。其徒有胡英効之。亦以書勒石。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人。兵部尙書起之之弟也。元和初擢進士第。穆宗時以夏州書記入奏。帝曰。朕嘗於佛廟見卿筆迹。思之久矣。卽拜右拾遺侍書學士。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乃可爲法。帝改容。悟其以筆諫也。起之嘗寓書宰相曰。家弟本志儒學。先朝以侍書見用。頗類工祝。願徙散秩。乃改右司郞中弘文舘學士。文宗復召侍書。遷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帝有求治之意。而不能倚忠墍讒。嘗便殿舉袂曰。此三澣矣。對曰。人主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澣濯之衣。此小節耳。其切直多類此。累封河東郡公。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壽齡八十八。公權博貫經術。正書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蓋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而不及顏之體局寬裕也。雖驚鴻避弋。饑鷹下韝。不足以喩其鷙急云。文宗嘗召與聯句。它學士亦屬繼。帝獨諷公權者。以爲詞情皆足。以命題於殿壁。字率徑五寸。帝歎曰。鍾王無以尙也。其遷少師。宣宗召至御坐前。書紙三番。作眞行草三體。帝奇之。賜以器幣。且詔自書謝章。無限眞行。當時大臣家。碑誌非其筆。人以子孫爲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書。嘗書京兆西明寺金剛經。有鍾王歐虞褚陸諸家法。自爲得意。凡公卿以書貺遺。蓋鉅萬。而主藏奴或盜用。不復詰。惟硯筆圖籍。自鐍祕之。
沈傳師。字子言。蘇州吳縣人。史舘修撰旣濟之子也。材行有餘。能治春秋。工書有楷法。入翰林。次當拜承旨。稱病固辭。出觀察河南。歷右丞率江西。以吏部侍郞卒。年五十九。性夷粹無兢。更二鎭十年。無書賄入權家。而僚佐極一時之選。正行書皆至妙品。存於翠琰。爽快騫舉。如許邁學僊。骨輕神健。飄飄然欲騰霄云。
韓擇木。當肅代世。以八分得名。是韓雲卿以文顯。李陽氷以篆顯。擇木以八分顯。天下欲銘其先人功者。不得此三人。不稱三服。杜子美云。尙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隣。開元以來數八分。觀其跡雖不及漢魏之奇偉。要之莊重有古法。而首唱於天寶之間。宜寘妙品。又如山東老儒。雖姿宇不至峻茂。而嚴正可畏。云擇木嘗爲右散騎常侍。宰相李峴忤李輔國。又爭崔伯陽責大重。帝如黜峴蜀州。時擇木入對。帝曰。峴欲專權耶。朕今黜之。尙恨法太寬。擇木曰。峴言直。不敢專權。陛下寬之。祗益盛德耳。其正論如此。後以尙書兼太子少保致仕云。
徐鉉。字鼎臣。事李煜。官御史大夫。王師圍金陵。來求緩師。陳述懇至。旣復命。隨煜入朝。太祖詰之。語不屈。卽蒙慰勞。授率更令。太宗時。直學士院。訓辭溫雅。得誥命體。遷右散騎常侍。坐事貶邠州刺史行軍司馬。卒。年七十六。騎省敏於文。爲江表冠。中朝士大夫。皆推與之。尤善篆八分。精於字學。蓋自陽氷之後。篆法中絶。而騎省於危亂之間。能存其法。歸遇眞主。字學復興。其爲功豈淺哉。初。雖患骨力歉陽氷。然其精熟奇絶。點畫皆有法。及入朝見嶧山摹本。自謂得師於天人之際。搜求舊迹。焚擲略盡。較其所得。可以及妙。嘗被詔刊定許愼說文。今行於世。弟鍇。得兄之學。而名譽相上下。世號二徐。江南有王文秉者。篆體精勁。遺迹可寶。其後鄭文寶、査道襲。皆善隸篆。由騎省發之。後皆爲顯人。又有李無惑者。同安人。太宗時翰林待詔。深得陽氷之法。遒健端直。見稱於楊文公。吳浩。錢塘人。浩筆尤妙。世莫能偕。無惑常蓄藏之。語人曰。浩死。當絶筆矣。無惑後爲參軍宰邑。歲常寄萬錢市大筆於浩。
石延年。字曼卿。其先幽州人。志氣豪邁。慕古文奇節偉行。而欲立非常之功。旣與世齟齬。於是嗜飲以自放。奇篇寶墨。多得於醉中。眞一代文翰之雄也。少舉進士不中。初命奉職。久之以太祝宰濟之金鄕。累擢大理丞、通判海州。還爲祕書閣校理。遷中允。康定元年卒。年四十八。上書請莊獻明肅還政。言夏戎十事。不報。已而元昊叛。左右正缺。執政欲以曼卿擬之。猶覬其私請。然後奏。曼卿語人曰。吾少有志效國用。當自結明主。以奮生平。又安能屑屑於相府乎。執政聞之遂罷。是天子方用其言。稍欲進顯以試其才。而曼卿不幸病死。可哀也已。曼卿正書入妙品。尤喜題壁。不擇紙筆。自然雄逸。嘗艤舟於泗洲之龜山寺。僧請題壁傍殿榜。乃劇醉卷氊而書。一揮而三榜成。使善書者。雖累旬月搆思以爲之。亦不能及也。范文正誄之曰。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爲神物。歐陽永叔嘗賦詩云。曼卿、子美眞奇才。久已零落埋黃埃。子美生窮死愈貴。殘章斷藁如瓊瑰。曼卿醉題紅粉壁。鐵榦已剝昏烟煤。河傾崑崙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自從二子相繼沒。山川氣象皆低摧。二公之辭。信得其實。不假余評云。
蘇舜卿。字子美。參知政事易簡之孫。直集賢院耆之子也。舉進士。累遷大理評事。范文正公薦之校理集賢。有欲撼文正者。以事劾之。坐除名。以湖州長史卒。嘉祐中追復其官。子美志於功名。雖在卑位。數慷慨論朝廷大事。人之所難言。旣廢游吳。以泉石自適。善於歌詩。發必造奇。尤工行押草書。皆入妙品。殘章片簡。傳寶天下。如花繁上林。月晃淮水。光彩浮動云。兄舜元。字才翁。草隸卓爾不羣。但恨遺迹之少。歷提點刑獄以卒。
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人也。擢天聖八年第。范文正黜饒州。余靖、尹師魯、歐陽永叔論救從貶。君謨作四賢詩以諷。天下稱之。爲慶歷初諫官。遇事感激。權倖畏縮。而上得與范韓杜富諸公革弊事。以修太平。其後階歷淸近。竭忠補過。救唐子方。留呂景初、吳中復、馬遵。上益嘉其賢。再守泉州。移福州。唐重經術士。禁遭喪而破產者。誅巫覡主病者。絶蠱毒殺人者。大變其俗。入總三司。會英宗卽位。昭陵復土。財用皆猝須而畢給。拜端明殿學士。知杭州。以便親。俄居憂。病卒。年五十六。君謨眞行草皆優入妙品。篤好博學。卓冠一時。少務剛勁有氣勢。晚歸於淳淡婉美。詩云。抑抑威儀。維德之隅。可以況其書矣。然頗自惜重。不輕爲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爲寶。仁宗深愛其迹。嘗書曰。御筆賜字君謨。以寵之。君謨作詩。自書以謝。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君謨書之。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勑書之。君謨辭不肻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遊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古今能自重其書者。惟王獻之與君謨耳。
墨池編卷第九
墨池編卷第十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品藻五
續書斷下
能品六十六人 附下九人
唐高宗 唐玄宗 唐順宗
漢王元昌 臨川公主晉陽公主房鄰妻附 楊師道
裴行儉 魏叔瑜子華兄叔琬薛稷王方翼附 宋令文
王紹宗孫虔禮附 王知敬殷仲容附 盧藏用
岐王範 李邕 鍾紹京蕭祐附
韋陟 蕭誠宋儋李璆附 張廷珪
賀知章 司馬子微盧鴻附 王維
呂向 鄭虔 梁昇卿
史惟則 蔡有鄰 李潮
褚廷誨 胡霈然蘇靈芝附 張懷瓘
張從申 段季展 韓滉
歸登 鄔彤 鄭慶餘
韓愈劉禹錫柳宗元附 韓梓材羊士諤附 裴潾
李德裕 牛僧孺 李紳
裴休 唐玄度 盧知敬猷
于僧翰 皇宋錢忠懿王 錢惟治
錢侍郞昱 李煜 王著李居簡尹煕古仲翼附
郭忠恕 句直舘中正 釋梦英顥彬梦正宛基附
李西臺建中唐異附 宋宣獻公綬 子敏求附 杜祁公衍
范文正公歐陽永叔附 王翰林洙 周子發越
邵餗邵必附 章友直楊南仲元居中附 唐彥猷詢
雷簡夫 張公達 愼東美
高宗天皇大帝。太宗之子也。守成業。天下淸晏。而昏懦不剛。終致危亂。雅善眞草隸飛白。嘗作賜遼東諸將書。出示朝堂。又嘗爲飛白書。賜戴至德曰。泛洪流。俟舟楫。郝處俊曰。飛九霄。假六翮。李敬玄曰。資啟沃。罄丹誠。崔知悌曰。竭忠節。贊皇猷。皆見意於辭云。永淳二年。帝陟於洛陽宮。年五十六。
玄宗至道大明皇帝。開元致治。比隆貞觀。晚蔽大姦。播遷遐陬。少能八分正書。錫之臣工。勒之金石。不勌於勤。尙藝之至。上元三年崩。年七十八。
順宗至德大安皇帝。德宗之太子。夙在東宮。躬仁孝。善正書。德宗每作詩賜文。多命皇太子書焉。王伾以書待詔。遂見寵遇。伾宵人也。終以基禍。旣卽位。有疾。元和元年上仙。年四十六。
漢王元昌。高祖之子。祖述羲獻。尤善行書。雖在童年。已精筆意。蓋夙成之智。有不待久而能者矣。
臨川公主。太宗女也。下嫁周道務。工篆籒。能屬文。其妹晉陽公主。字明達。文德皇后所生。善臨帝飛白書。下莫能辨。年十二而薨。後有房鄰妻高氏。嘗書石刻。字書緊媚。蓋唐世以書相尙。至於女子。皆習而能。可謂盛矣。
楊師道。字景猷。隋觀王雄子也。淸警有才思。工詩。善草隸。貞觀十年。拜侍中。親遇隆渥。以太常卿卒。
裴行儉。字守約。高宗時爲吏部侍郞。精於用兵。俘可汗。夷突厥。爲時良將。通陰陽曆術。知人好施。工草隸名家。帝嘗以絹素詔寫文選。覽之祕愛其法。厚賜與之。行儉每曰。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研揵者。惟余與虞世南爾。所撰譜、草字雜體數萬言。其精意於書如此。
魏叔瑜。鄭公子也。鄭公名德冠代。叔瑜克保其後。位至豫州刺史。尤邃草隸。以筆意傳其子華及甥薛稷。華。字茂實。檢校左庶子武陽縣男。書法雅正。遺迹尙存。唐世稱之曰。前有虞褚。後有薛魏。叔瑜兄叔琬。亦善書。時有王方翼者。與叔琬齊名。
宋令文。汾州人。高宗時爲東臺詳正學士。富文辭。且善書有力。世稱三絶。其子之問以文章起。之悌以蹻勇聞。之愻工草隸。世謂各得父之一絶。然之問獪險。之愻諂猥。之悌雖顯。無他長也。
王紹宗。字承烈。梁左民尙書銓曹孫。徙居江都。少貧窶。嗜學。工草隸。居僧坊。爲之書。取傭自給。凡三十年。傭足給一月。卽止不取嬴。人雖厚償。輒拒不受。徐敬業起兵。聞其行。以幣刧之。不肻赴。武后召。赴東都。褒慰良厚。擢太子文學。累遷祕書少監。當時以書顯名。人稱其風規濩落。氣力雄壯。如曲浦鴻鳴。芳園檜植云。紹宗嘗自云。鄙夫書無工者。特由水墨之積習。常精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耳。吳中陸大夫以余書比虞君。以不臨寫故也。聞虞常被中畫腹。正與余同。虞卽世南也。蓋其雖不臨寫。而研精覃思。歲月深久。自有所悟耳。唐世寫經類可嘉。紹宗者猶屈爲僧書。則寫經者亦多士人所筆爾。紹宗所善。孫虔禮。字過庭。官至右衞冑曹參軍。書有能名。或病其體多同而格不高爾。
王知敬。河內人。武后時爲麟臺少監。善隸草行。評者云。如麒麟將騰。鸞鳳欲翥。子友正。以隱逸稱於時。又有殷仲容。陳郡人。善大書。精於題額。與王齊名。天后嘗詔二人者各題一榜。仲容資福寺。知敬淸禪寺。俱爲絶筆。行者莫不駐車觀之。仲容之父令名。已善斯藝。
盧藏用。字子潛。京兆長安人。初隱終南、少室二山。學鍊氣。爲辟穀術。登衡廬。徜徉岷峨。與陳子昂、趙正固友善。隸頗有法度。長安中召授左拾遺。位至黃門侍郞。晚狥權利。務爲驕縱。渝其素節。論者薄之。
岐王範。明皇之弟也。好學工書。厚禮儒士。常飲酒賦詩。以相娛樂。又聚書畫。皆世所稱者。初隋滅。禁中圖畫湮沒。唐興募求。稍稍復出。藏於祕府。長安初。張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乃密使摹肖。殆不可辯。而竊其眞者。易之誅。悉爲薛稷取去。稷敗。範得之。初不奏白。後憂而火。論者痛惜。範薨。追謚惠文太子。
李邕。字太和。父曰善。善以文選講授諸王。邕能補其意。見李嶠。請假直祕書。未幾。奧篇隱帙。了辨如響。嶠歎曰。子且名字。召拜左拾遺。助宋璟劾張昌宗。諫中宗昵鄭普思。大節磊磊。爲明皇御史中丞。歷陳括淄滑刺史、汲郡、北海太守。以事誅。年七十。重義愛士。爲文長於碑頌。而復多自書。人奉金帛以請。前後所受鉅萬計。然能拯孤恤窮。家無厚積。人亦不以爲咎也。邕書如寬大長者。逶迤自肆。而終歸於法度。能品之優者也。吾嘗嗟其始沮於韋氏。中忌於張說。卒彼誅於李林甫。才名四十年。而貶竄遠裔。坐席不暖。終不得其死。哀哉。子美八哀詩。深得其實。
鍾紹京。虔州贑人。初爲司農錄事。以善書直鳳閣。武后時。題諸宮殿明堂及銘九鼎。皆其筆也。與討韋氏亂。拜中書侍郞。後數坐事貶遠。年八十餘。以少詹事卒。紹京嗜書畫。如王羲之、獻之、褚遂良眞迹。藏家者至數十百卷。然自書微怯。不足逮前輩云。後有蕭祐。亦精於書畫。自鍾王蕭張以來。皆能識其眞。嘗歷彭州刺史。鑿瑯琊池。至今有佳趣。
韋陟。字商卿。宰相安石子也。風格方整。善文辭。書有楷法。擢掌書。命遷禮部侍郞。以鑒裁銓綜稱。而爲林甫、國忠擯廢。及肅宗欲相之。以論直見疏。位東京留守郇國公。卒。陟晚而多縱。常以五采牋爲書記。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陟唯書名。自謂所書陟字。若五采雲。時人慕之。號郇公五雲體。
蕭誠。蘭陵人。搦翰淸婉。開元初。時尙褚薛。誠爲之最。書碑刻。李陽氷多爲之題篆。或評其書云。舞鶴交影。騰猿在空。升左司員外郞。時有宋儋、李璆在。並有聲於代。宋師鍾。李師王。
張廷珪。河南濟源人。始以直言忤武后。當中宗、明皇時。屢陳鯁諤之論。用太子詹事致仕。廷珪善八分。
賀知章。字季眞。越州永興人。性曠夷。善談說。擢進士。超拔羣類。開元中遷太子賓客祕書監。晚節尤誕放。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祕書內監。每醉屬文。筆不停綴。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硯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一紙纔數十字。世甚珍之。天寶初。病夢遊帝居。數日寤。乃請爲道士。還鄕里。卒。年八十六。或傳其仙去。人有遇之者。
司馬子微。洛州溫人。廬天台不出。睿宗命其兄承禕就之。錫寶琴、霞紋被。還山。明帝再召至都。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子微善篆隸。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卒。年八十九。又有盧鴻。字顥然。洛陽人。博學。善書籒。廬嵩山。開元初禮召不至。五年復詔起之。拜諫議大夫。固辭還山。
王維。字摩詰。善詩。工草隸。善畫。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後爲戎羯所汚。以凝碧一絶免誅。年六十一。位尙書右丞卒。
呂向。字子回。章草隸峻巧。又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縈髮然。世號連綿書。強志於學。每賣藥。卽市閱書。遂通古今。開元中召入翰林。帝遣使采擇姝好。向奏美人賦以諷。帝怒。賴張說諫說以免。遂見旌寵。嘗詁解文選。世號五臣注者。是也。卒工部侍郞。
鄭虔。鄭州滎陽人。博學。善著書。明皇爲置廣文舘。以虔爲學士。時號鄭廣文。善圖山水。好書。貧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柹葉數屋。日往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嘗自寫詩幷畫以獻。帝大書批曰。鄭虔三絶。晚節陷賊庭。貶台州司戶。杜甫深哀之。
梁昇卿。涉學工書。爲奉天尉。韋抗表之。其仕顯到都督廣州。書東封朝覲碑。爲時絶筆。
史惟則。吳郡人。天寶中嘗爲伊闕尉、集賢院待制。後至殿中侍御史。在唐中葉。以八分名家者四人。惟則與韓擇木、蔡有鄰、李潮也。擇木尤妙。名重當時。惟則可以亞之。或評云。雁印平沙。魚躍深淵也。李潮八分。世傳者幾希。杜詩云。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千金。蛟龍盤拏骨肉強。歌詩不無溢美。亦足以知其能。時有王遹者。亦工分篆。當時名不甚著。而其迹今有存者。
褚庭誨。錢塘人。左散騎常侍無量之姪也。正書精熟可慕。見於玄覽法師碑。開元中位至諫議大夫。
胡霈然。生開元、天寶間。書畫遵妙。而格力不揚。時有蘇靈芝者。頗好書。石迹與霈然相上下。
張懷瓘。字未聞也。其父善書。與高正臣近。懷瓘高自矜飾。謂眞行可比虞褚。草欲獨步於數百年間。然無遺迹可考爾。開元中嘗爲翰林供奉。
張從申。進士擢第。昆仲四人。皆稱於時。從申最高優。學逸少書。結字遒密可喜。晚益自放。不務調端。當大歷後。徐季海已老。獨從申高步江淮間。凡其書碑。李陽氷多爲題額。故得益名高。在廣陵碑曰四絶。同安碑曰三絶。蓋當時見稱如此。遊山谷。見祖塔之側有一小碣。視其迹。乃從申在建中時所書。而人未嘗省。廼刷滌。染以紙筆。尤老硬奇譎。乃從申之合作者也。題其銜曰。檢校禮部郞中。
段季展。與劉晏同時。晏領材賦。有大功。其所與多天下賢士。季展蓋其徒也。獨以禹廟碑見知於周子發。遂爲時人所稱。其運筆流美。亦足貴尙云。
韓滉。字太沖。長安人。宰相休之子也。位鎭海節度、江淮轉運使。能調發糧帛。以濟危難。而刻深剛愎。議者惡之。好鼓琴。書得張長史筆法。畫與宗人幹相埒。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故自晦不傳與人。然今無遺迹。特據史氏所稱爾。
歸登。字沖之。舉孝廉。策賢良。爲右拾遺。同列有所諫正。輒求聯名。無所回畏。尤遠權勢。不以淹速存懷。順宗爲皇太子。登父子侍讀。終於工部尙書。年六十七。登書前人未嘗稱道。余近得徑山禪師碑於錢塘。乃登騎省時書也。字皆眞行。縱橫變動。筆意尤精。蓋其當時不以書自名。而唐人亦罕稱之爾。
鄔彤。嘗於吳興書尊勝經。流便可喜。書家或稱其授法於魯公。何翰墨之不類也。又或評之。如寒林棲鳥。平岡走兔云。孫莘老取其書。置墨妙亭。
鄭餘慶。字展業。滎陽人。少砥礪。行己完潔。德宗、憲宗皆命以相。嘗觀其爲樊澤書神道碑。遒熟可喜。憲宗時。能書者幾希。如餘慶者已爲精筆矣。年七十有五卒。贈太保。
韓愈。字退之。唐世大儒。高義亮節。昭昭然如揭日月。其爵位行事。不待述而可知也。退之雖不學書。而天骨勁健。自有高處。非衆人所可及。余嘗見其華嶽題名。酷愛玩之。如挹其眉宇。又劉夢得、柳子厚皆云。學者有石刻。班班垂世間。其文章足以自顯。而又假翰墨爲助。豈不美矣。
韓梓材。字利用。元稹觀察淛東。幕府皆知名士。梓材其一也。筆迹晞顏魯公、沈傳師。而加遒麗。披沙見金。時有可寶。是時羊士諤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稱云。
裴潾。河東聞喜人。篤學。善隸書。爲憲宗起居舍人。柳泌爲帝治丹劑求長年。潾諫甚切。見貶。憲宗竟以藥棄天下。世謂潾知言。後尹河南。
李德裕。字文饒。相武宗。有大勳。鉏澤潞。戡夷狄。唐以中興。不幸貶死。其書祖述顏公。毅然有法。余嘗觀遺刻於南徐。歎其志於功名。有餘力足以及其書也。
牛僧儒。字思黯。系出隴西狄道。少與韓吏部並遊。文重一時。相穆文二宗。德全而淸。唐之名宰。嘗書馬總溪堂碑。師法元帝。落落不俗。亦可尙云。以太子少師薨。
李紳。字公垂。少也孝而有節。不爲李錡草表。遂相穆宗。爲唐名臣。嘗觀其法華寺詩。筆老字勁。亦爲無媿於前輩焉。
裴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父肅。浙東觀察使。休能文章。楷遒勁有體法。爲人蘊藉。進止雍閒。宣宗嘗曰。休眞儒者。大中時。在相位五歲。革漕舟積弊。止方鎭橫賦。終於荆南節度。年七十四。嘗於太山建化誠寺。休鎭太原。寺僧粉額陳筆硯以俟。休神情自若。以衣袖搵墨書之。極遒健。逮歸。侍妾見其霑渥。休曰。吾適以代筆也。
唐玄度。文宗時待詔翰林。精於小草。書有楷則。作九經字樣、十體書。學者資之。
盧知猷。字子謨。僖昭時歷史舘修撰、戶部尙書。器量渾厚。世推長者。善書有楷法。文辭贍麗。
于僧翰。以八分稱於咸通之際。雖繩矩甚備。功力不及韓史。
錢俶。字文德。武肅王之孫。文穆王、忠獻王之弟。世守吳越。太平興國中。籍其國以獻有司。改封淮海。端拱元年以鄧王卒於南陽。謚曰忠懿王。善草書。太宗嘗遣取之。王以舊所書絹圖上之。詔褒飾。因賜玉硯金匣、紅綠牙管筆、龍鳳墨、蜀箋盈丈紙皆百番。
姪惟治。字和世。廢王倧之子。亦善草隸。臨寫二王書。嘗曰。心能御手。手能御筆。則法存乎其中矣。歸朝。領鎭國軍節度使。太宗遣書學賀丕顯詣第。徧閱諸錢書。丕顯曰。諸錢皆効吳僧亞棲迹。筆力恨弱。獨惟治最精耳。眞宗嘗語其弟惟演曰。朕知惟治善書。以其病不欲遣使索之。卿爲求數幅進上。翌日書製詩數十章以獻。賜白金千兩。
忠獻王有子曰昱。字就之。尤善筆札。精於尺牘。始忠獻薨。時年四歲。故不得立。太祖卽位。以其君命來賀。燕射後苑。時江南使者先中的。詔令解之。昱應弦而中。乃受玉帶之賜。歸朝。授刺史。獻文召試。改祕書監、工部侍郞、郢州團練使。太宗嘗閱其書。甚稱善。賜以御金花扇、急就章。是時。天子方銳意翰墨。購求天下遺迹。侍郞以鍾繇、羲之墨迹八軸。思公亦以鍾王、唐明皇墨跡七軸爲獻。皆優詔奬之。侍郞於予爲外曾祖。
李煜。字光玉。江南昵姦拒諫。以干天罰。賴本朝封之以爲違命侯而不戮也。頗尙儒雅。工筆札。遺迹甚勁銳。今淸涼寺有德慶堂榜猶在。
王著。字知微。初仕僞蜀。蜀平歸朝。遷衞尉寺丞。太守召對。擢翰林書。著善正書行書兼精。永禪師眞草千文殘缺。著補字數百。一刻石。頗得其形範。世寶重之。修東嶽廟。著勒碑。遷著作郞。呂文仲爲侍讀。與著更宿禁中。著善大書。全用勁毫爲筆甚大。號散筆。市中鬻者管百錢。上嘗以紙一番令書六字。次一番四字。一番兩字。一番一字。皆極遒勁。上稱善。厚賜之。初太宗臨書。嘗有宸翰。遣中使示著。著曰。未盡善也。上益勉於臨學。他日又示著。著如前對。中使責之。著曰。天子初銳精毫墨。遽爾稱能。則不復進矣。久之復示。著曰。功已著矣。非臣所及也。眞宗常言於輔臣而嘉之。噫。書特一藝。而聖賢之餘事耳。當其未至。則端士猶不敢諛言溢美。況天下大政。或志於諂。而不以實對。乃知微之罪人也。昔唐許圉師非二王而以高宗爲書聖。豈不愧哉。著位殿中侍御史卒。有李居簡者。善草。太宗甚愛之。以贊善大夫直御書院。是時禁林詔命。筆體丕變。粲然可觀。遠追唐室。其後眞宗待詔尹煕古得筆法。仁宗時仲翼工草隸。亦頗有時譽。
郭忠恕。字恕先。洛陽人。少能屬文。善史書小草。尤工眞楷。而沈湎縱弛。陵薄貴勢。盛暑暴於日。體不佔汗。祁寒浴於河。旁氷澌釋。或絶粒旬日無恙。人甚異之。太宗聞其名。召爲國子監主簿。以罪流竄。卒於行道。若蟬蛻然。嘗校定尙書。又有小字說文字源存於今。
勾中正。字坦然。華陽人也。精於篆籒。兼眞行草。太平興國獻八體書。太宗雅好其名。擢授直舘。與徐鉉校定說文。與吳鉉、王文撰雍煕廣韻。累遷屯田郞中。杜門守道。惟筆札自娛。太宗神主及謚寶篆文。比受詔書之。又以古文八篆三體書孝經表上。眞宗召對。問其書之歲月。對曰。十五載乃成。帝深嘉歎。命藏祕閣。卒。年七十四。
釋夢英。衡州人。效十八體書。尤工玉箸。嘗至大梁。太宗召之簾前。錫紫服。去遊終南山。當世名士。如郭恕先、陳希夷、宋翰林白、賈大參黃中之儔。皆以詩稱述之。師號宣義。其後廬山僧顥彬學王。開右僧夢正學柳。浙東僧宛基學顏。亦爲時人所稱。
李建中。字得中。在神德朝。以殿中丞直集賢院。恬於進取。求掌西京留司御史。至今謂之李西臺。居於洛中。葺園池。卽引水以自娛。尤善筆札。草隸篆籒八分皆工。眞行尤精。士大夫爭藏去以爲楷法。嘗作科斗書郭恕先汗簡集以獻。有詔褒美。處士唐異。字子正。亦善書。范文正公嘗稱其與西臺相左右。
宋宣獻公綬。字公垂。在章聖朝。以文章處禁林。在神文朝。以風節參機政。特工筆法。本朝以來。言書者稱李西臺與宣獻云。子敏求。字次道。學傳其家。近歲名卿宗公之碑誌。多求其書。遒婉沖麗。當世共珍之。今以諫議大夫知制誥。
杜祁公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本朝忠淸恭肅之臣也。立於廟堂。國家以爲重。退而里居。縉紳以爲法。享八十。官至太子太師。謚曰正憲。少工書。晚益喜之。於草筆尤善。雖年位皆重。尺牘必親。人皆藏之。韓魏公嘗以詩謝其書云。因書乞得字數幅。伯英筋肉羲之膚。字體眞渾遠到古。龍馬初見八卦圖。又云。公之嘉婿蘇子美。得公一文名已沽。矜奇恃雋頗自放。質之公法慙豪麄。其愛重如此。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吳郡人。嘗以言拒章獻。不爲呂武。而以道致神文賢於成康者也。位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郞薨。晚年學樂毅論。沈着痛快。亦一代之墨寶也。與公同進者。曰歐陽永叔。諱修。吉州廬陵人。文章絶出一時。事仁宗。爲諫官近臣。以忠論見知。遂見大用。致仕薨。永叔雖不學書。其筆迹爽爽。超拔流俗。於天下金石之刻。無所不閱。又從而品藻焉。成集古錄十卷。
王翰林洙。字原叔。南京宋城人。博極羣書。至於陰陽律呂、星官算術、訓詁字音。無所不達。旣進用。能因其所學。開陳嘉言。天子嘗喜其說。嘗以塗金龍水牋爲飛白詞林二字以褒之。晚喜隸書。尤得古法。當時學者。翕然宗尙。而隸法復興。以侍讀學士卒。特謚文。後有楊楊畋。爲天章閣待制。亦勤隸學。予內兄蔡君弼嘗爲余言。隸卽今之眞字。原叔之隸乃八分。特原叔強名曰隸耳。予始惑之。然攷劉向列仙傳。謂王次仲所作卽今隸書。而衞恆作隸勢。以王次仲、師宜官、梁鵠弟子毛弘敎於祕書。今八分皆弘法也。恆去漢近。不宜誤謬。又蔡邕三體石經書隸。及今所存漢碑。皆與眞字體異。廼知漢自有隸書。而今之八分。乃漢魏之際增隸而作者也。今之眞字。乃漢魏之際省隸而作也。隸廢已久。晉唐諸公。遂無復有知者。非原叔。孰從而辨之。
周越。字子發。仕歷三門發運判官。以司勳員外郞知國子監書學。遷主客郞中以卒。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眞翰不及。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於能則優矣。當天聖、慶歷間。子發以書顯。學者翕然宗尙之。然未有克成其業者也。嘗撰書苑。屢求之不能致。無以質疑云。有司馬尋者。慶歷中嘗知利州。其迹亦倣子發。
邵餗。丹陽人。以篆顯於天聖之間。范文正公作嚴子陵釣臺記。書請之曰。先生篆高出四海。或能枉神筆於片石。則嚴子之風。復千百年未泯。餗爲之篆。至今爲奇觀。又有邵必。字不疑。餗之族也。嘉祐中爲樞密直學士。使成都卒。亦善篆。
章友直。字伯益。閩人。以玉箸字學宗當世。嘉祐中有楊南仲。篆石經於國子監。當時稱其小學。又有元居中。爲太常少卿知宿州。東吳多其篆迹。
唐詢。字彥游。事仁宗。內歷禁近。外治方面。以文雅政事顯。嘉祐中以侍讀學士卒。筆迹遒媚。頗學歐行書。富於奇硯。非精紙佳筆。不妄書也。
雷簡夫。字太簡。善眞行書。嘗守雅州。聞江聲以悟筆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宋子京贈以詩云。豪英出名胄。偃蹇勌官游。大言滿千牘。高氣橫九州。仕至殿中丞。
張伯玉。字公達。豪放嗜酒。而爲御史。有直氣。爲劇郡。善擊強。煕寧初卒。染翰雖少媚態。而老重不拘窘。亦可尙已。
愼東美。字伯筠。錢唐人。狂縱不就繩矩。有文辨。書得筆法。不偶俗好。而老逸如其爲人。人甚高之。不仕以卒。
系說
自天聖、景祐以來。天下之士。悉於書學者。稍復興起。如周子發、石曼卿、蘇子美、蔡君謨之儔。人亡迹存。皆著在篇中矣。今列於廊廟。布於臺閣。復有數公。有若韓魏公骨力壯偉。文潞公風格英爽。介甫相國筆老不俗。王大參資質沈厚。邵興宗思快銳。宋次道、陸子履碑刻遒麗。滕元發、王樂道尺牘流便。王才叔以婉美稱。蘇子瞻以淳古重。及蔡仲遠、沈睿達之徒。皆彬彬可觀。予固未量其所至。安敢品之。然金閨玉堂之士。布衣韋帶之流。豈乏能者哉。予病且隱。罕與縉紳接。因不得而知也。後之與我同志者。固當搜而次之。
墨池編卷第十
墨池編卷第十一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贊述一
書勢 索 靖
蓋草聖之爲狀也。婉若銀鈎。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蟲蛇蚴虬。或往或還。頓阿那以嬴形。歘奮亹而桓桓。及其逸遊眄嚮。乍正乍邪。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窊隆揚其波。玄熊對路於山嶽。飛燕相追而差池。舉而察之。又似和風吹林。偃艸扇樹。枝條順風。轉相比附。窈嬈廉苫。隨體散布。紛擾擾以綺靡。中持疑而猶豫。玄螭狡獸嬉其間。騰猨飛鼬相奔趨。陵魚奮尾。駭龍反據。投空自竄。張設牙距。
艸書賦 陽 泉
惟六書之爲體。美草法之最奇。杜垂名於古昔。皇著法乎今斯。字要妙而有好。勢奇綺而分馳。解隸體之微細。散委曲而得宜。乍抑揚而奮發。似龍鳳之騰儀。應神靈之變化。象日月之盈虧。書縱疎而値立。衡平體而均施。或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剪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岑而高舉。或落籜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陸離。發翰攄藻。如春華之揚枝。其提墨縱體。如美女之長眉。其滑澤肴易。如長澑之分岐。其骨硬強壯。如柱楚之不基。其斷除窮盡。如工匠之盡規。其芒角吟牙。如履霜之傅枝。衆巧百態。無不盡奇。宛轉翻覆。如絲相持。
飛白書勢 劉 邵
鳥魚龍蛇。龜獸仙人。蚊脚偃波。楷隸八分。世常施妙。索草鍾眞。爰有飛白之麗。貌艷勢珍。若乃敷折毫芒。纖手和會。素幹氷解。蘭墨電掣。直准箭馳。屈擬蠖勢。繁節參譚。綺縻循殺。有若煙雲拂蔚。交紛刻斵。韓盧接飛。宋鵲遊逝。
書賦 王僧虔
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心經於則。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從。風搖挺氣。研孊深功。爾其隸也。明敏婉蠖。絢蒨趨將。摛文匪縟。托韻笙簧。儀春等愛。麗景依光。沉若雲鬱。輕若蟬揚。稠必昂萃。約實箕張。垂端整曲。裁邪製方。或具美於片巧。或雙競於兩傷。形綿靡而多態。氣陵厲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獻體也貴壯。迹乘規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
上東宮古迹啟 庾肩吾
竊以仙巖遺軸。入握成塵。孔壁藏文。隨開已蠹。石書有暗。廚燼猶飛。豈有迹經四代。年踰十紀。芝英雲氣之巧。未損松鉛。鵲反鸞驚之勢。不侵蒲竹。必使酒肆來人。池流變色。將損北海之牘。還代西河之簡。
上東宮古迹啓 梁元帝
師宜八分之巧。元常三體之妙。史籒、李斯之篆。梁鵠、曹喜之書。莫不總華桂宮。盈滿甲舘。竊以鸞驚之勢。旣聞之於索靖。鷹跱之巧。又顯之於蔡邕。是以遊霧重雲。傳敬禮之法。鳥鴶魚頏。表揚全之賦。頗好六文。多慚三禮。尙方大篆。旣甚牢落。柱下方書。何曾髣弗。空慕河間之聚書。竟徵東平之獻表。齊攸尺牘。顧已缺然。北海楷隸。終成難擬。
答湘東王書 簡文帝
試筆成文。臨時染墨。疏密俱巧。眞草皆得。似望城扉。如瞻星日。不營雲飛之散。何待曲辱之丹。方當奉彼廷中。置之帳裏。乍楷銅鈎。時懸欹案。戢意之深。良不能已。
王羲之傳贊 唐太宗
制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末代去朴歸華。舒箋點翰。爭相跨尙。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餘縱。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跡。逮乎鍾王以降。略可言焉。鍾雖擅美一時。亦爲逈絶。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疎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爲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疎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饑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轂之皮。歛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濫名耶。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功。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盤。勢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覺爲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述書賦上幷序
竇 臮 譔前檢校刑部員外郞
竇 蒙注定檢校國子司業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厥後。迭代沿革。樸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蚩。洎乎我唐天寶末。國有寇難。府庫傾覆。散墜閭閻。旣而興復京都。所司徵購。得其歸者蓋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見。祛積年之遐想。駭此生之新觀。雖欣鄙夫之幸遇。實爲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達無階。因記彼而衒求。願沽諸而善價。然爲監臨動靜。公私貿遷。徒暫披翫。終歸他室。今記前後所親見者。幷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流者。咸亦書之。周一人史籒。 秦一人李斯。 漢二人蔡邕、杜操。 魏五人韋誕、虞松、司馬師、司馬昭、鍾會。 吳二人皇象、賀邵。 晉六十三人齊獻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會稽王、楊肇、山濤、張翰、蔡充、顧榮、劉琨、孔侃、孔瑜、陶侃、熊遠、應詹、卞壺、劉超、謝藻、庾亮、庾懌、庾準、庾翼、郗愔、郗曇、郗超、郗儉之、郗恢、郗鑒、謝尙、謝安、謝奕、王導、王邵、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廞、王濛、王述、丁潭、何充、劉訥、劉琰、張澄、劉璞、張翼、桓溫、桓玄、桓彝、江灌、沈嘉、劉懷之、孔廞、范泟、范甯、諸葛長民、劉穆之、溫放之、楊羲、宋珽。 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平王、海陵王、謝靈運、謝方明、張茂度、張永、羊欣、孔琳之、薄紹之、王敬弘、王思玄、顏峻、桓護之、駱簡、蕭思話、龐秀之、巢尙之、裴松之、徐爰、江僧安、賀道力。 齊十五人。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淵、褚賁、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儉、劉撝、顧寶光、胡楷之、徐希秀、張融。 梁二十一人。武帝、簡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蕭術、蕭子雲、蕭特、王克、陸杲、任昉、傅昭、朱异、王籍、殷鈞、阮研、王褒、庾肩吾、陶弘景、江倩、周弘讓、范懷約。 陳二十一人。武帝、文帝、煬帝、沈后、新蔡王、廬陵王、永陽王、桂陽王、釋智永、釋智果、江總、徐陵、沈君理、袁憲、毛喜、蔡景歷、蔡徵、顧野王、宓知道、謝嘏、賀朗。 北齊一人。外五代祖劉珉。 隋五人。劉玄平、房彥謙、薛道衡、盧昌衡、趙孝逸。 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睿宗、開元皇帝、漢王元昌、岐王元範、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虞纂、虞煥、褚遂良、陸柬之、薛稷、房玄齡、田琦、王紹宗、孫過庭、張旭、徐嶠之、徐浩、賀知章、姨兄李公造、韓常侍擇木、史九惟則、衞包、李權、李平均、蔡有鄰、鄭遷、舅諱繪、宋儋、李璆、殷仲容、王知敬、李懷琳、呂侍郞向、王維、王縉、張從申、明氏姨兄若山、長兄蒙、馬氏妻劉秦妹等。某應親見者可言。及一百二十七人。並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卽外假興喩。雖闕標舊品。而畢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掌。其所不覩。空居名額。幷世所傳搨者。不敢憑推。一皆略焉。其詞曰。
嘗考古而閱史。病賤目而貴耳。述勳庸而任人。揮翰墨而由己。則知親矚延想。如見君子。量風雅之足憑。奚卷舒之能已。古猶今也。斯得美矣。雖六藝之末曰書。而四人之首曰士。書資士以爲用。士假書而有始。豈特長光價於一朝。適容貌於千里。王羲之書蕺山姥六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競買去。梁元帝書亦云。千里之面目。轉覺爲能矣。篆則周史籒。秦李斯。漢有蔡邕。當代稱之。俱遺芳刻石。永播淸規。籒之狀也。若生動而神憑。通自然而無涯。遠則虹紳結絡。邇則瓊樹離披。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如殘雪滴澑。暎朱檻而垂氷。蔓木含芳。貫綠林以繩直。伯喈三體。八分二篆。啓戟彎弧。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峻極層巘。周秦漢之三賢。余目驗之所先。石雖堅而云亡。紙可寄而寶傳。史籒。周宣王時史官。著大篆敎學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獵碣十枚。並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見打本。吏部侍郞蘇勗叙記卷首云。世咸言筆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籒之迹。近在關中。卽其文也。李斯。上蔡人。終秦丞相。作小篆。書嶧山碑。後具名御碑旣毁失。土人刻木代之。與斯石上本差稀。又至德中。安始敗後。從弟紹於河陽淸水渠下得傳國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旣壽永昌。點畫皆隱起。作龍鳥狀。側文小篆曰。魏所受漢傳國璽。余就打得本。背上蟠螭一角折。鼻尖有黃疵瑕。按驗譜牒。乃無差舛。云斯所書。蔡邕。字伯皆。陳留人。後漢左中郞將。今見打本三體石經四紙。石旣尋毁。其本最稀。惟稜雋及光和等碑時時可見。草分章體。肇起伯度。時君重而立名。自我行而作故。掣波循利。創質畜怒。杜操。字伯度。京兆人。終後漢齊相。章帝貴其迹。詔上章表。故號章草。今見章草書五行。魏之仲將。奮藻獨步。或逬泉湧溢。或錯玉班賦。迹遺情忘。契入神悟。然而負才藝。履危懼。膏明自煎。鬢髮改素。生非其代。痛惜不遇。名微格高。復見叔茂。體裁簡約。肌骨豐嫮。如空凝斷雲。水泛連鷺。韋誕。字仲將。京兆人。終魏光祿大夫。時凌雲臺成。誤先釘榜。明帝使誕坐籠。以轆轤引上就書。去地二十五丈。及下。鬢髮皓然。今見帶名草書兩帖共十三行。虞松。字叔茂。會稽人。終魏中書令大司農。今見綠紙草書具姓名一紙一十一行。挹子元之瓌蹟。高子上之雄神。量蘊文儒。才苞古人。或寄詞達禮。任道懷仁。或仰則鍾繇。平視衞臻。如晴郊駟馬。維岳降神。司馬師。字子元。河內人。終魏錄尙書事大司馬忠武公。及炎受禪。追尊曰景皇帝。今見正書帶名一紙一十二行。弟昭。字子上。終魏相國錄尙書事。封文王。追尊文皇帝。今見正書具姓名兩紙共一十二行。觀士季之軌轍。審鍾家之超越。將遺古而偕能。與象賢而蹈拙。如後生之可畏。氣蓋前哲。鍾會。字士季。頴川人。繇子。終魏征西將軍。今見帶名行書一紙八行。吳則廣陵休明。樸質古情。難以窮眞。非可學成。似龍蠖蟄啟。伸蟠復行。皇象。字休明。廣陵人。終吳侍郞靑州刺史。今帶名章草帖一表七行。幷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首元年。餘自二年至十三年。盡尾足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線聯合之。陸元凱押尾云。此是蠒紙。緊薄有脉似樺皮。以諸蠒比類。殊有異者也。賀氏興伯。同時異體。瘠而不疎。逸而寡禮。等殊皇賀。品類兄弟。賀劭。字興伯。吳興人。終吳太子太傅。見章草書帶名一帖五行。司馬氏之受禪。炎爲帝祖。偉哉齊王。手蹟目覩。翰墨之外。仁賢是優。重則突兀嵩華。輕則參差斗牛。司馬攸。字大猷。文王子。武帝弟。封齊獻王。官至侍中大司馬。今見正書帶名凡四段共三紙。書有痛惜羊祜之言。晉姓司馬。元犯先諱。不言晉也。逮乎龍化東遷。景文興嗣。天然俊傑。毫翰英異。元帝之用筆可觀。世瑜之呈規仰似。如發硎刃。虎駭鶚眙。懦夫喪精。劒客得志。元帝。諱睿。字景文。東朝中興之主。當東遷。謠曰。五馬浮度江。一馬化爲龍。卽其人也。今見潛淵正書具姓名一紙七行。兼雜批約有十處。成帝則生知草意。頴悟通諳。光使畏魄。靑擬出藍。勁力外爽。古風內含。若雲開而乍覩晴日。泉落而懸歸碧潭。成帝。諱衍。字世祿。元帝孫。明帝子。庾氏內見今草批謝草張澄啟七行。康帝則幼少閒慢。逈出凡境。駟馬安車。不尙馳騁。康帝。諱岳。字世同。成帝弟。今見行書批劉訥啟四紙共七行。眞率孝武。不規不矩。氣有餘高。體無所主。若露滋蔓草。風送驟雨。孝武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子。今見行書一紙又兩帖等。雜批六處。共有二十一行也。赳赳道叔。遠淳邇俗。舉姓名而孰多。驗軌度而不足。元子憚其威武。吾徒遵其軌躅。武陵王晞。字道叔。明帝弟。今見具姓名正書一紙三行。道子雅薄。綿密纖潤。露輕藏沉。假曲躡峻。猶尺水之含衆象。小山之擬萬仞。會稽王道子。孝武帝子。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凡七行。季初則隱姓名。展纖勁。寫搨共傳。賞能交盛。猶鋸牙鈎爪。超越陷穽。楊肇。字季初。滎陽人。晉荆州刺史。今見草書一紙十行。有古署榜無姓名。今共傳搨之。巨源正書。朴畧仍餘。染翰忘筌。寄情得魚。自若拔賢草澤。匿銳茅廬。山濤。字巨源。河內人。終侍中司徒。今見正書帶名一帖四行。叔夜才高。心在幽憤。允文允武。令望令聞。精光照人。氣格凌雲。力舉巨石。芳逾衆芬。嵇康。字叔夜。譙國人。本朝中散大夫。今見帶名行書一紙五行。季鷹有聲。古貌磅礴。雖無名驗。攀附張索。芝、靜。如凝陰斷雲。垂翅一鶚。張翰。字季鷹。吳郡人。終大司馬掾。今見草書一帖三行。有古榜滿騫押尾。子尼簡約。片月孤峯。千歲之下。森森古容。蔡克。字子尼。陳留人。本朝成都王掾。子謨。過江食蟹遇毒者。本朝尙書僕射。見帶名欽艸一帖四行。彥先尙質。無而不有。猶崆峒上之。世俗難偶。顧榮。字彥先。吳人。終標騎將軍。今見草書帶名三帖共有一十二行。越石偉度。粃糠翰墨。如不伐樹而愛人。示問鼎而在德。劉琨。字越石。中山人。終太尉。今見行書半紙具名五行。敬思、敬康。二孔殊芳。思行則輕利峭峻。驚虬逸駿。康草則古質鬱紆。落翮摧枯。孔侃。字敬思。會稽人。本朝大司農。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七行。孔愉。字敬康。會稽人。車騎將軍。今見具姓名一帖三行。雍容士行。季孟公旅。肌骨閒媚。精神慢舉。如辭山登朝。混迹雜處。陶侃字士行。秣陵人。本朝侍中大將軍。今見帶名正書一紙十行也。孝文剛斷。謹正援毫。古體雖拙。今稱且高。如貴胄之躍駿。武賁之操刀。熊遠。字孝文。豫章人。本朝大將軍長史。今見具姓名正書啟七紙。思遠則藁草懸解。筆墨無在。眞率天然。忘情罕逮。猶羣雀之飛廣廈。小魚之戲大海。應詹。字思遠。汝南人。本朝鎭南將軍。今見草表帶名二紙共一十七行。望之之草。緊古而老。落紙觔盤。分行羽抱。如充牣多士。交連雜寶。卞壺。字望之。濟陰人。本朝侍中驃騎大將軍。今見帶名草書一紙共六行。體大法殊。實推世瑜。禀天然而自強。亂帝扎而見拘。猶朝廷宿舊。年德相趨。劉超。字世逾。琅耶人。本朝衞尉零陵忠侯。今見帶名正書一帖三行。超手筆與元帝相類。自職居近密。遂絶其與外人所交之書也。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至如強骨慢轉。逸足難追。斷翰蓬征。拖蔓葛垂。任縱盤薄。是稱元規。庾亮。字元規。頴川人。本朝太尉。今見草書五紙、行帖共八行。具姓名草書又一紙十一行。叔文法鍾。纖薄精練。用筆雖巧。結束未善。似漸陸之遵鴻。等窺巢之乳燕。謝藻。字叔文。會稽人。本朝中書侍郞。今見具姓名正書啟兩段合爲一紙五行。其半先在官。半在外。及得之。勘合如一。但新故異也。遺古効鍾。叔預高縱。雖穩密而傷浮淺。猶葉公之愛畫龍。庾懌。字叔預。頴川人。本朝衞尉將軍。今見正行書帶名一紙共四行也。積薪之美。更覽稚恭。名齊逸少。墨妙所宗。善艸則鷹搏隼擊。工正則劍鍔刀鋒。愧時譽之未盡。覺知音而罕逢。其荒蕪快利。彥祖爲容。似較狡兔於大野。任平陂之所從。庾翼。字稚恭。本朝車騎將軍。今見草書四紙共二十六行。具姓名正書一帖三行。懌與翼並是亮弟。庾準。字彥祖。希子。亮孫。本朝豫章刺史。今見具姓名艸書一紙凡八行。道徽之書。豐茂宏麗。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而厚實深沉。等漁父之乘流鼓枻。高平奕葉。盛德遺能。方回、重煕。接翼嗣興。回則張健草逸。發體廉稜。若氷釋泉湧。雲奔龍騰。密壯奇姿。撫跡重煕。若投石拔距。怒目揚眉。景興當年。曷云世乏。正草輕利。脫略古法。跡因心而謂何。爲吏士之所多。惜森然之俊爽。嗟蔑爾於中和。處約、道胤。家之後俊。狂草勢而兄優。謹正書而弟潤。俱始登於學次。慙一虧於九仞。郗鑒。字道徽。高平人也。本朝太宰。今見草書三紙共十七行。郗愔。字方回。曇。字重煕。並鑒子。愔爲司空。見章草書寫父雜表一首四十三行。草書八紙。曇爲中郞將。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四行。郗超。字景興。愔子。爲臨海太守。今見具姓名行草書共四張。郗儉之。字處約。爲太子率更令。今見具姓名兩紙草書。郗恢。字道胤。晉鎭軍將軍。今見具姓名草書及行書共兩紙。處約、道胤並郗曇子。謝氏昆玉。尙草特峻。猶注飛澗之瀑澑。投全牛之虛刃。達士逸迹。乃推無奕。毫翰云爲。任興所適。能事雅量。末歸安石。至夫蘊虛靜。善草正。方員自窮。禮法拘性。猶恆德之仁智。應事物之龜鏡。恨其心懼景興。書輕子敬。塞盟津而捧土。損智力有而逾病。謝尙。字仁祖。陳郡人。本朝散騎常侍。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六行。謝奕。字無奕。鎭西將軍。今見帶名行書一紙六行。謝安。字安石。尙弟。位侍中太傅。今見具姓名正書二紙三十行。業盛琅耶。茂弘厥初。衆能之一。乃草其書。將以潤色前範。遺芳後車。風稜載蓄。高致有餘。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有子敬倫。蹟存目驗。古窺今調。頗涉浮艷。尙期羽翼鴻漸。芝蘭香染。與兄勝而弟負。將奢也而寧儉。繩武宜爾。傑出季琰。露鋒芒而豁懷。傍禮樂而無檢。猶扶搖而坐致。超峻極而非險。王導。字茂弘。琅耶人。本朝丞相。謚曰文獻公。今見具姓名草書兩紙共六行。王劭。字敬倫。卽導子。本朝車騎將軍。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六行。兄卽恬、洽。不見眞蹟。洽子珉。字季琰。中書令。今見具姓名草書二紙各八行。然則窮極奧旨。逸少之始。虎變而百獸跧。風加而衆草靡。首綮遊刃。神明合理。雖興酣蘭亭。墨臨池水。武未盡善。韶乃盡美。猶以爲登泰山之崇高。知羣阜之邐迤。逮乎作程昭著。褒貶無方。穠不短。纖不長。信古今之獨立。豈未學而能揚。幼子子敬。創草破正。雍容文經。躍踴武定。態遺妍而多狀。勢由己而靡罄。天假神憑。造化莫競。象賢雖乏乎百中。偏悟何慙乎一聖。斯二公者。知能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誠一字而萬殊。且含規而孕矩。然而眞跡之稱。獨標俁俁。忘本世心。余所不取。何哉。且得於書法。失於背古。是知難與之渾樸言。可以爲斵磨主也。王羲之。字逸少。右將軍。前後多見行草書。惟正書世上希絶。幼子獻之。字子敬。本朝中書令。世上多見行書獨步。不可具舉。書稱二王。輒如眞字。餘雖超越者。並通謂之絶跡。蓋俗學之意也。溫溫伯輿。亦扇其風。風流之表。軒冕之中。骨體遒正。精彩沖融。已高天然。恨乏其功。如承奕葉之貴胄。備風訓之神童。王廞。字伯輿。卽導孫。薈子。司徒左長史。今見帶名書一紙七行。粵若太原之英。二子間生。仲祖慕元常之則。懷祖通文瓛之情。方言慕而我愧。言慕鍾繇。比叔文而彼榮。比叔文。卽謝藻。習所通而不及。言通王導。參放之而先鳴。參溫放之。結束體正。肆力專成。猶棟梁富於合抱。大匠斵而未精。卽王濛也。高利迅薄。連屬欹傾。猶鳥避羅而勢側。泉激石而分橫。卽王述也。王濛。字仲祖。太原人。晉金紫光祿大夫。今見具姓名正書一紙二行。王述。字懷祖。太原人。尙書令藍田侯。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三行。若夫反古不忘。吾推世康。似無逸少。如禀元常。猶落太階之蓂莢。掇祕府之芸芳。丁潭。字世康。會稽人。固孫。彌子。本朝散騎常侍。今見正草書各一紙共十行。次道厚實。寡於風彩。自是雄姿。翰墨具在。如士大夫之京華遊處。參貴胄而魯質未改。何充。字次道。廬江人。庾亮舅。本朝侍中司空。今見帶名行書三行。行仁靡雜。唯鍾是師。悅端閒於高軌。能終始於淸規。雖帶偏薄。亦能隣幾。若鳳雛始備以五彩。長松僅舉乎一枝。劉訥。字行仁。瑯耶人。散騎侍郞。今見康帝啟四紙共三十五行。眞長則草含稚恭之爽剴。正邇越石之羇束。輕浮森俏。穠媚綺縟。落衆木於秋抄。狎羣鷗於水曲。劉琰。字眞長。沛國人。本朝丹陽尹。今見具姓名行書及草各一帖共六行。國明勵躬。鍾氏餘風。壯麗纖薄。守雌知雄。如道門之子。仙路時通。張澄。字國明。吳郡人。嘉之子。光祿大夫。今見咸康八年帶名正書上成帝啟一紙七行。猗歟子成。狥迹過名。正隸敦實。藁草沈輕。元常高風。雖疎復呈。猶不考擊之鐘鼓。含律呂之音聲。劉璞。字子成。南陽人。本朝光祿勳。卽得道南嶽魏夫人之子。夫人魏舒女。父義。晉河內修武令。今見具姓名行書、草兩紙共二十行。君祖馳馭。藝忝令譽。窮正驗草。而罕逮其能。作僞亂眞。而未可爲據。正企鍾而悠邈。草師王而莫著。與夫敬仁、道羣。王循、江灌。或拔茅以連茹。猶銳意鵬舉。致身鷹翥。張翼。字君祖。下邳人。東海太守。時穆帝令翼寫右軍手表。帝自批後。右軍殆不能別。久乃悟云。小人幾欲亂眞。今見具姓名正草書總三帖共十六行。元子正草。厚而不倫。若遺翰墨。猶帶眞淳。似山林之樂道。非玉帛之能親。桓溫。字元子。譙國人。彝子。本朝丞相大司馬南郡宣武公。今見行草書帶名四紙共二十行。敬道躭翫。銳思毫翰。依憑右軍。志在凌亂。草狂逸而有度。正疎澁而猶憚。如浴鳥之畏人。等驚波之泛岸。桓玄。字敬道。溫子。歷義興太守。僭號以敗。今見帶名正行草書總十紙共六十餘行。道羣閑慢。氣格自充。始習新制。全移古風。與伯輿之合極。王廞。若子敬之童蒙。猶富禮樂之世胄。備神彩於厥躬。江灌。字道羣。陳留人。侍中中護衞軍。今見帶名行書一紙七行。長茂草勢。旣健而疎。慕王不及。右軍。獨斷所如。猶鷙鳥擊搏而失中。因蹭蹬於丘墟。沈嘉。字長茂。吳郡人。吳興太守。今見具姓名草書共三行。元寶剛直。兩王之次。骨正力全。軌範宏利。凌突子敬。病於輕肆。同變武而習文。若訪龍而獲驥。劉瓌之。字元寶。沛國人。御史中丞義城伯。今見帶名行書九行。季舒纖勁。循古有禮。遇稀難評。唯署一啟。孔廞。字季舒。會稽人。光祿大夫。今見書名啟一紙也。順陽筆精。吾見玄乎。近瞻元常。俯視國明。張澄。利且掩薄。多能似生。如般輸之運斧。乏棟梁以經營。范澄。字玄乎。順陽人。安北將軍。今見具名正書謝賜瓜啟四行。武子正筆。頗全古質。去凡忘情。任樸不失。猶高人之與釋子。志繇道而秉律。范甯。字武子。澄子。中書侍郞。今見帶名正書啟三紙共二十一行。長民則全効子敬。便於性分。宏逸生於天機。衆妙總而獨運。凌所師而小薄。壯若已而不紊。猶豁其流而氷開。殷其響而雷奮。諸葛長民。瑯瑘人。輔國將軍宣城內史。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六行。道和閒雅。離古躡眞。慢正由德。高蹤絶塵。若昂藏博達之士。謇諤朝廷之臣。劉穆之。字道和。東苑人。侍中司徒。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六行。放之率爾。草健筆力。豈忘保持。足見准則。猶片錦呈考。細流不極。溫放之。太原人。嶠子。黃門侍郞。今見具姓名草書紙三行。楊眞人之正行。兼淳熟而相成。方員自我。結搆遺名。如舟檝之不繫。混寵辱以若驚。眞人。諱羲。弘農人。今見書帶名六行。宋珽訛緊。足光利用。習古者或以爲輕。日新者必因而重。猶撲散而分形器。務成而立賦頌。宋珽。廣平人。相府參軍。今見行書具姓名凡四行。宋武德輿。法含古初。見答道和之啟。未披有位之書。觀其逸毫巨麗。載兆虎變。高躅莫究其涯。雄風於焉已扇。猶金玉鑛璞。包露貴賤。劉裕。字德輿。彭城人。翹子。本朝中書監。封宋公。後受禪。是爲宋武帝。今見帶名批劉穆之啟兩紙共六行。皇矣文帝。大知正隸。譽己達於縱橫。攀王媚於緊細。獻之。向精專而習熟。幾可與之興替。尙瞻擊水之鵬搏。且並聞天之鶴唳。文帝。諱義隆。武帝子。今見帶名正行書兩帖共七行。雜批五處共有二十行也。孝武則武威戡難。翰墨馳聲。雖禀性而已高。恨一簣而未成。徒忌人之賢己。異及父之令名。王孫虔書用掘筆以自名。與思話而雄強。追彥琳而愧恥。蕭思話、孔琳之。若夷狄之佳麗。慕容顏於桃李。孝武帝。諱駿。字休龍。文帝子。今見帶名正書啟十行。又行草俱四紙共十三行。太宗徽音。用壯之心。遺棄鄙野。不無高深。快埽時俗。精古遴今。冠柤梨之下果。怯鸞鳳之珍禽。明帝。諱彧。字休景。孝武帝弟。今見帶名行書四紙幷批雜啟等共八行。南平休玄。筆力自全。幼齒結搆。老成天然。比夫鳥在鷇。龍潛淵。符彩卓爾。文詞粲然。南平王鑠。字休玄。文帝第四子。今見帶名啟正書四行。休茂尙沖。已工法則。長於用筆結字。短於精神骨力。性靈可觀。運用未極。猶鳬雛鵠子。初備羽翼。海陵王休茂。文帝十四子。今見正書帶名啟四行。姚懷珍押尾。復見三謝兩張。連輝並俊。若夫小王風範。骨秀靈運。快利不拘。威儀或擯。猶飛湍激石。電注雷迅。謝靈運。陳郡人。宋侍中祕書監。今見帶名行書七行。方明寬和。穩媚且潤。如幽閑女德。禮敎士胤。謝方明。陳郡人。惠連父。宋會稽守。今見具名正書帖籤三行也。茂度逸翰。景初淸規。或大言而峻薄。景初對文帝云。臣恨二王不得臣之體。或寡譽而振奇。並心輕兩王。迹及宗師。擬鶴鳴而子和。殊鯉退而學詩。張茂度。吳郡人。敞子。宋會稽太守。今見具姓名行草書兩紙共十行。張永。字景初。茂度子。宋征西將軍。見正行草書五紙共三十行。敬元則親得法於子敬。雖時移而間出。手稽無方。心敏奧術。寧磅礴而不忘本分。從橫而粗得師骨。遇其合時。髣弗唐突。猶圖騏驥而莫展。素眞仙而非實。爾後王羊謬同。衆靡餘風。彥琳、敬叔。允執厥中。孔則愈於緊速。病於乾偏。超舉之餘。窺羊及肩。猶蓬瀛心想。護武風傳。競其豐利。又覩薄氏。纖員克成。骨力猶稚。精彩潤密。乃誠莫二。駕友凌師。抑亦其次。雖鍮無金價。而珉實玉類。羊欣。字敬元。泰山人。不疑子。宋中散大夫。與丘道護同授獻之筆法。今見正行草具姓名書二十餘紙凡六七卷。所云王羊謬同。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言虛也。孔琳之。字彥琳。會稽人。宋太常卿。今見具姓名行草書三紙共二十行。薄紹之。字敬叔。丹陽人。宋給事中。與楊孔並師小王。今見具姓名行書四紙共二十八行。淮水茂族。敬弘不墜。故朝餘風。翰墨兼至。旣約古而任逸。亦遺能而獨駛。猶剏埏埴於昔人。全樸略而成器。王敬弘。瑯瑘人。導孫。桓玄姊夫。宋侍中左光祿大夫。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四行焉。蔓衍枝派。思玄不忘。穩厚而無法度。淳和而蓄鋒芒。猶君子自適。順時行藏。王思玄。瑯瑘人。宋南康太守。今見具名姓行書三行。顏氏儒門。士遜墨妙。大令典則。中散氣調。薄首孔肩。體格惟肖。如驚弦履險。避地膺峭。顏竣。字士遜。瑯瑘人。延之子。宋右將軍揚州刺史。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五行。言薄首孔肩。則獻之、羊欣、紹之、琳之。桓公護之。神凝筆遲。富雅景。乏士規。猶門寒道高。衣褐言時。桓護之。字彥宗。洛陽人。宋寧朔將軍。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四行。翩翩正祖。恭己法則。師資小王。深入閫域。安知逸氣。未詳筆力。猶驥異眞龍。紫非正色。駱簡。字正祖。丹陽人。宋鉅野令。今見行書五行。有姚懷珍、徐僧權等押尾。思話綿密。緩步娉婷。任性工隸。師羊過靑。似鳬鷗雁鶩。遊戲沙汀。蕭思話。蘭陵人。宋征西將軍丹陽尹。今見帶名正書啟兩紙共十三行、具姓名行書三行也。二王變古。法有所屬。競二秀之。歛翰謹束。如仙童樂靜。不見可欲。龐秀之。宋江州刺史。今見正書具姓名啟一紙十行。仲遠循常。由衷邇俗。企彥琳之墻仞。遵茂度之軌躅。張茂度。豈問一而得三。同出吳而入蜀。巢尙之。字仲遠。魯國人。宋寧朔將軍。今見帶名行書七行。世期旁通。掘強斷利。參方回之章法。郗愔。得敬元之草意。羊欣。匪庖丁之解牛。同君子之不器。裴松之。字世期。河東人。宋散騎常侍大中大夫。今見具姓名章草書慰勞文一卷二十四條。長玉靡慢。神閒態濃。荷小王之偉質。錯明帝之高蹤。執德而風塵不雜。發言而義理攸從。徐爰。字長玉。瑯瑘人。本各瑗。宋大中大夫。今見正書具姓名工明帝啟一紙五行。江侯僧安。棲利而乾。貌兼輕媚。體出多端。猶閒庭之卉木。小苑之峯巒。江僧安。陳留人。宋太子中書令。今見具姓名行書一紙八行。道力草雄。圓轉不窮。壯自躬之體格。疲逸少之流通。猶立言而逍遙出世。驗蹟乃夙夜在公。賀道力。會稽人。宋吳興令。今見具姓名草書二紙共二十行也。齊高則文武英威。時來運歸。挺生紹伯。墨妙翰飛。觀乎吐納僧虔。擠排子敬。昂藏鬱拔。勝草負正。猶力稽牛刀。水展龍性。蕭道成。字絲伯。蘭陵人。承之子。宋右僕射太尉。受禪卽位。稱齊高帝。今見具姓名行書草及雜批三十餘行。世祖宣遠。象賢豈敢。仰英規而無功。超筆力而有膽。莫顧程式。率胷襟。能騁逸氣。未忘童心。若橫波束薪。泛濫淺深。武帝。諱蹟。字宣遠。高帝長子。今見帶名行草書及雜批等十餘紙。子良則能知未善。心遠迹邇。家風若遺。古則翻鄙。雖有力而無體。將從眞而自美。猶土階茅茨。儉德之始。竟陵王。諱子良。武帝子。今見帶名行書四行。彥回無節。筆翰亦爾。快利不拘。足用而已。如垂枝楓柳。抑葉杞梓。褚淵。字彥回。河南人。宋末與高帝同掌樞密。後齊臺建。以佐命功入司徒中書監。今見具姓名草書二紙共十三行。蔚先忠良。自我名揚。老成不虧。和雅允臧。若窮肥隱遁。志傲侯王。褚賁。字蔚先。淵子。齊祕書監。父憂免職。便不仕。時人以爲恥父失節於宋室。遂爾屛居。今見正書啟具姓名一紙凡八行。非禮不言。從容始昌。如碩德君子。道義難量。而盛德有素。筆精源長。徐孝嗣。字始昌。東海人。齊太尉尙書令。今見正書啟共二紙共有三行。簡穆父子。載茂餘芳。僧虔則密緻豐富。得能失剛。鼓怒駿爽。阻員任強。然而神高氣全。耿介鋒芒。發卷伸紙。滿目輝光。才行兼而雙絶。名實副而特彰。如運籌決勝。威震殊方。伯寶、次道。並資義訓。兄則雜太祖高帝。而外兼。禀家君於己分。弟則纖薄無滯。過庭益俊。並能寬閑墨妙。沈逸毫奮。比達士與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仲寶同夫季舒。署名莫窺墻仞。王僧虔。瑯瑘人。曇首子。齊尙書令簡穆公。今見正書具姓名啟一幷行書共十五紙。王慈。字伯實。王志。字次道。並僧虔子。慈。齊侍中冠軍。今見具姓名行書兩紙共二十行。弟志。齊侍中吏部尙書。今見具姓名行書一帖共七行。王儉。字仲寶。僧綽子。齊尙書令。見署名啟字而已。與孔廞同。廞。字季舒。茂謙則壯而不密。騁志恆俗。輕師模。任縱欲。如勇夫格獸。徑越林麓。劉撝。字茂謙。彭城人。齊太子洗馬御史中丞。今見行書兩紙共有二十行。寶光、諧之。同調合韻。差池去就。羽翮齊振。依蕭附王。道成、僧虔。俱曰慕藺。論骨氣而胡壯。驗精神而顧峻。猶岸柳之先春。得地連於河潤。顧寶光。吳郡人。齊司徒左西掾。今見具姓名行書兩紙共二十行。胡諧之。南昌人。度支尙書。今見帶名行書一紙八行。希秀之迹。敬叔之倫。薄紹之。正則謹促有度。草則拘檢靡申。如儉德君子。淸朝士人。徐希秀。琅耶人。齊驍騎將軍。今見具姓名行書草書二紙共二十行。思光逸才。揮翰無滯。超寶光之力。從僧虔之制。越恆規而涉往。出衆格而靡繼。如塞路蓬轉。摩霄鳶戾。張融。字思光。吳郡人。齊司徒左長史。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九行。梁則高祖叔達。恢弘厥躬。泯規矩。合童蒙。文勝質而德寡。明察衆而理窮。猶巧遺璞玉。心愜雕蟲。蕭衍。字叔達。蘭陵人。順之子。齊左僕射大將軍。封梁王。及受禪卽位。是爲梁武帝。今見帶名行及制草雜批等四十餘行。簡文慕鍾。不瑕有害。傲景喬而含古。蕭子雲。肩邵陵而去泰。簡文帝。諱綱。字世纘。武帝子。今見帶名正書啟四紙幷寫禪師碑文云紙及行書四行。世調則氣吞元常。若置度內。方之惠達。蕭特。旨趣猶昧。擅時譽而徒高。考遺蹤而罕逮。邵陵王綸。字世調。武帝子。今見帶名行書三紙。孝元不拘。快利睢盱。習寬舒於一體。加緊薄而小殊。惟數君之翰墨。稱去聲。天倫之友于。皆可比蘭菊殊芳。鴻雁異軀。孝元帝。諱繹。字世誠。武帝七子。今見具姓名行書一十三行。仲正則寬而壯。賒而密。婆娑蹣跚。綽約文質。禀庭訓而微過。任天然而自逸。若衆山之連峰。探仙洞而不一。蕭確。字仲正。綸子。梁廣州刺史永安侯。今見具姓名行草書兩紙一十五行。景喬則潤色鍾門。性情勵己。豐媚輕巧。纖慢旖旎。詩雖易其國風。賜豈賢於夫子。猶鸞窺鏡而鼓翼。虎不咥而履尾。蕭子雲。字景喬。蘭陵人。梁侍中國子祭酒。今見正書具姓名啟及臨右軍書共一十四行。又見草書六十徐紙。名劣筆健。乃逢王克。通流未精。疎快不忒。猶腐儒壯士。運用自得。王克。琅耶人。梁尙書僕射。今見具姓名草書四行。有胡印印尾。陸杲迅熟。騁捷遺能。任縱便。無風稜。如郊坰羽獵。狘奔騰。陸杲。吳郡人。梁光祿大夫揚州大中正。今見具姓名草書九行。體雜閑利。覩夫彥昇。構牽撆而無法。任胷懷而足憑。猶注懸泉咽凝氷。任昉。字彥昇。樂安人。梁吏部侍郞掌著作。今見具姓名草書五行。茂遠健銳。足以自給。彥和連環。迅不可及。如過雨之奔簷澑。飛燎之赫原隰。傅昭。字茂遠。北地人。梁祕書監金紫光祿大夫。貞子。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一十一行。朱异。字彥和。吳郡人。中領軍右僕射。今見具姓名草書一紙十二行。文海緊快。勢逸氣高。未忘俗格。銳意操刀。猶樂成名於朝市。嗤遁迹於蓬蒿。王籍。字文海。琅耶人。僧佑子。梁左塘令。今見具姓名草書凡八行。季和慢速。風規所屬。員轉頗通。骨氣未足。殷鈞。字季和。陳郡人。梁國子祭酒。今見行書草兩帖一紙共有三行。文幾纖潤。穩正利草。軟媚橫流。姿容美好。若其抑阮褒殷。庶幾同塵。似泉激澑於懸磴。木垂條於晚春。阮研。字文幾。陳留人。梁交州刺史。今見具姓名正行草書五十餘紙。惟子深與惠達。總景喬之幼志。俱親拂毫。同陪結字。深正穩而寡力。達草寬而豐意。或比父而疎省。或過師而巧媚。誰與別其羅紈。且見同乎篋笥。王褒。字子深。琅耶人。規子。梁尙書僕射。蕭特。字惠達。子雲子。梁海鹽令。今見正行草書具姓名共有二十六紙。肩吾通塞。倂乏天性。工歸文華。拙見草正。徒聞師阮。阮研。何至遼敻。使鉛刀之均鋒。稱並利而則佞。庾肩吾。字子愼。新野人。梁度支尙書。今見具姓名行書三紙。通明高爽。緊密自然。擺闔宋文。峻削阮研。載窺逸軌。不讓眞仙。猶髯龍頂鶴。奮舉雲天。陶弘景。字通明。丹陽人。隱居山林。武帝追謚貞白先生。今見具姓名正行書一十三行。彥標氣懦。任力或滯。猶翮短風高。昇沈靡制。江蒨。字彥標。濟陽人。梁吏部侍郞。今見具姓名行書三行。弘讓迅快。敬誕可觀。利疾速著。筆墨輕乾。若星居僻陋。蔓木樛槃。周弘讓。汝南人。弘正弟。今見草書七行。有胡印印尾。蠢蠢懷約。任己作制。若孤陋儒生。辛勤一藝。范懷約。吳郡人。梁東宮侍書。今見正書寫正覽一卷幷具姓名行書一紙。爰及陳氏。覇先剏業。盤桓有威。牢落無法。等王師憑怒。挫衂攻刼。嗟文煬而不知。徒染毫而敗業。陳覇先。頴川人。文讚子。歷梁司空丞相。封爲陳公。後受禪卽位。是爲陳武帝。今見批沈恪啟行書四行。文帝。諱蒨。字子華。武帝子。見批陸瓊啟行書三行。煬帝。諱叔寶。字元秀。宣帝子。今見帶名行書一紙。沈氏后德。名標婺華。允光親署。獨美可嘉。如晚晴陣雲。傍日殘霞。煬帝后沈氏。吳興人。君理女。今見署一紙。婺華。后字。叔齊鬱然。名押而已。伯仁軟慢。尺牘近鄙。欽榮之之勁舉。雖師心而入流。高疎壯浪。復覩伯謀。並如策馬馳逐。葦航泛流。新蔡王叔齊。字子肅。官至侍中國子祭酒。煬帝弟。見署名草書一紙。廬陵王伯仁。字壽之。煬帝子。官至光祿大夫中武將軍。今見具姓名行書四行。永陽王伯智。字榮之。廬陵王弟。官至左翊將軍。今見帶名行書七行。桂陽王伯謀。字深之。永陽王弟。官至丹陽尹。今見帶名行書五紙。智永、智果。禪林筆精。天機淺而恐泥。志業高而克成。或拘凝重。蕭索家聲。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猶能作緇門之領袖。爲當代之準繩。並如君子勵躬於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貞。會稽永欣寺僧智永。俗姓王氏。右軍孫。今見具名眞字艸字千字文數本幷帶名草書二紙。僧智果。會稽人。帶名草書一紙。坡陁總持。獨步方外。甘率性而衆異。非接武於興會。若時達隱淪。卒不冠帶。江總。字總持。濟陽人。陳尙書令。今見具姓名草書一帖三行。孝穆鄙重。剛毅任拙。猶偏裨武夫。膽勇智劣。徐陵。字孝穆。東海人。陳左僕射。今見具正書帶名啟一紙。仲倫則快速無度。馳突不疎。尺題已終。筆勢仍餘。似逸籠檻之衆鳥。恣飛鳴之所。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陳尙書吏部郞中駙馬都尉。今見具名草書一紙。德章率爾。流浪急速。骨氣乍高。風神入俗。符縱志而失道。等潰河與顚木。袁憲。字德章。陳郡人。陳右僕射。今見具姓名草書兩行。有胡印印尾。快哉伯武。心空去聲。手敏。古風若遺。令範惟允。如平郊逸驥。晚景飛隼。毛喜。字伯武。榮陽人。陳吏部尙書。今見具姓名草行書共四紙。翩翩濟陽。茂世希祥。任樸無聞。適俗不忘。父輕而迅。子厚而強。蔡景歷。字茂世。濟陽人。陳度支尙書。今見具姓名行草書三紙。子徵。字希祥。陳中書令。今見具姓名草書三紙。接武隨波。雷同野王。異磽肥之挺質。俱竹栢之凌霜。顧野王。字希憑。陳王門侍郞領大著作。今見具姓名草書二紙。知道則寬疎弛慢。無可取則。削凡取異。常病窒塞。猶岸陸縱獺。艱辛騁力。伏知道。昌平人。陳鎭北長史。今見具姓名草書共三紙。含茂悠悠。薦臻同德。遭時季而陵替。俱道喪於翰墨。徒麋鹿爲後先。非勝負可差忒。謝道。字含茂。陳郡人。陳中書令。今見具姓名草書三紙。賀氏曰朗。雖非動人。不事筆力。猶阻學貧。三者若宦遊旅泊。衣化風塵。賀朗。會稽人。陳祕書監。今見具姓名草書三紙。文深、孝逸。獨慕前蹤。至師子敬。如欲登龍。有宋齊之面貌。無孔薄之心胷。趙文深。天水人。後周爲書學博士。書迹爲時所重。孝逸。湯陰人。隋四門助敎。深師右軍。逸効大令。甚有功業。當平梁之後。王褒入國。舉朝貴胄皆師於褒。唯此二人獨負二王之法。俱入隋臨二王之迹。人間往往爲貨耳。蕭條北齊。浩瀚仲寶。劣充凡正。備法緊草。遐師右軍。歘爾由道。究千變而得一。乘薄俗而居老。如海岳高深。靑分孤島。劉珉。字仲寶。彭城人。彥英子。北齊三公郞中。今見具姓名草書十十二行。隋則玄平嗣芳。訛俗名揚。彥謙草力。浮緊循常。糟粕右軍之化。依稀夫子之墻。皆如益星楡之衆象。無月桂之孤光。劉玄平。珉之子。字高道。隋贈貞範先生。房彥謙。淸和人。今見具姓名草書十章。昌衡跌宕。率爾而作。雖蔑法而或乖。乃由衷而不怍。似野笋成竹。長風隕籜。盧昌衡。字子均。范陽人。侍中。贈司空。父道虔。子均。隋禮部侍郞太子左庶子。今見具姓名行書二紙。
朱子曰。予旣編此書十卷。復得索靖、楊泉、劉邵、王僧虔賦。惜其未完篇也。張懷瓘、竇臮蓋亦未嘗見此。廼知古人論書之作。甚多而傳者鮮。吾徒可不爲之珍錄哉。至於書啟所及。吾猶不忍棄也。竇臮之賦。雖風格非古。其勤博亦可尙已。
墨池編卷第十一
墨池編卷第十二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贊述二
述書賦下
我巨唐之膺休。一六合而闡幽。武功定。文德脩。高祖運龍爪。陳睿謀。自我神其體貌。冠梁代之徽猷。神堯皇帝。隴西李氏。諱淵。革隋爲唐。王右軍書柱作爪形。時觀者號爲龍爪書。高祖師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風格焉。太宗則備集王書。聖鑒旁啓。雖躡閭井。未登階陛。質詎勝文。貌能全體。兼風骨。總法理。文武皇帝。諱世民。神堯子。當貞觀年中。鳩集二王眞迹。徵求天下。倂充御府。武后君臨。藻翰時欽。順天命而求保先業。從人欲而不顧兼金。睿宗垂文。規模尙古。飛五雲而在天。運三光以窺戶。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爲海而吞鯨。諸子多藝。天寶之際。迹且師於翰林。嗟源淺而彼細。則天皇后。沛國武氏士彠女。時鳳閣侍郞王方慶。卽晉丞相導十世孫。有累代祖父書迹寶傳於家。凡二十八人緝成一十一卷。后墨制問方慶。方慶因而獻之。后不欲奪志。遂盡摸搨留內。其本加寶軸錦繢。歸還王氏。人到于今稱之。右史崔融撰王氏寶章集序。具紀其事。睿宗皇帝。天皇第四子。性淳和。好書史。尙古質。書法正體。不樂浮華。開元天寶皇帝。仁慈孝和。兼負英斷。好圖書。少工八分書及章草。殊豐茂英特。開元中八分書北京義堂、西岳華山、東岳封禪碑。雖有當時院中學士共相摹勒。然其風格大體皆出自聖心。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漢王元昌。文皇帝弟。惠文靡倦。博好敦勸。恨夫有始無終。灰燼成空。苟懼存而投閣。徒榮歿而昇宮。尙可謂梁園筆壯。樂府文雄。累聖重光之盛業。六書一藝之精功。非所以抑至人之徇己。服勇士以雕蟲。責繁聲於韶濩。徵艷色於蒼穹者也。岐王元範。追冊惠文太子。開元皇帝弟。時天府圖書爲張昌宗竊換。張氏誅後歸薛稷。稷歿爲王所得。初不聞奏。後自慮。乃盡焚之。言樂府文雄者。王多能好事。有文詞。時爲歌者所唱也。爰有懷琳。厥迹疎壯。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狀。高風甚少。俗態尤多。吠聲之輩。或浸餘波。李懷琳。洛陽人。國初時好爲僞迹。其大急就稱王書。及七賢書假云薛道衡作字敘。及竹林敘事幷衞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絶交書。並懷琳之僞迹也。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歐陽在焉。不顧偏醜。翹縮爽。了臬黝紇。如地隔華戎。屋殊戶牖。學有大小夏侯。字有大小歐陽。父掌邦禮。子居廟堂。隨運變化。爲龍爲光。歐陽詢。長沙人。紇之子。幼孤。陳中書令江總收養。書出於北齊三公郞中劉珉。官至率更令太常少卿。子通。亦能繼美。拜納言。封渤海公也。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疎慢。無慙世珍。然則壯文幾而老成。與貞白而德鄰。陶隱居。如層臺緩步。高樹風塵。纂煥嗣聖。體多拘檢。如彼珷玞。亂其琬琰。虞世南。會稽人。荔之子也。官至祕書監。贈禮部尙書。子纂。孫郁。皆能繼也。河南專精。克儉克勤。伏膺告誓。銳思倚人。恐無成如畫虎。將有類於効顰。雖價重衣冠。名高內外。澆醨後學。而得無罪乎。褚遂良。河南人。亮子。尙書左僕射。拜河南公。柬之效虞。疎薄不逮。少保師褚。精華却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類。陸柬之。吳郡人。宣公子。虞氏之出。官爲著作郞。薛稷。河東人。太子少保也。房文昭則雅而和。穩而不訛。精神正氣。胷臆餘波。若蘋萍異品。共泛中河。房喬。字玄齡。淸河人。彥謙子。官至司空。贈太尉文昭公。殷公、王公。齊名兼署。大乃有則。小非無據。騏驥將騰。鸞鳳欲翥。題二榜而迹在。歎百川而身去。殷仲容。陳郡人。不害之孫。令名之子。奕世工書。尤善書額。官至禮部郞中。書汴州安業寺額、京師裒義、開業、資聖寺、東京太僕寺、靈州神馬觀額。皆精妙曠古。王知敬。太原人。門傳孝義。工正行。亦善署書。與殷殊塗而同歸。兼草書。弟知愼。工圖畫。官至祕書少監。弟官至少府少監。當時雙絶。與仲容齊肩。天后詔一人署一寺額。仲容題資聖寺。知敬題淸禪寺。俱爲獨絶。仲容子承業。知敬子友眞。卽杜尙書暹之親舅。洛州長史德政二賈碑。在脩竹寺東南角。卽知敬之迹。極峻利豐秀。淸禪、資聖寺。至今爲路人識者駐車往觀。其濟度寺卽父令名手蹤。皆爲後代程式。王祕監則首末全貞。尊道重德。或終紙而結字。或重模而足墨。護落風規。雄壯氣力。播淸譽而祖述。屢見賞於有識。如曲浦鴻飛。芳園桂植。王紹宗。琅耶人。修禮子。官祕書少監。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如見疑於氷冷。甘沒齒於夏蟲。孫過庭。字虔禮。富陽人。右衞冑曹參軍。張長史則酒酣不覉。逸軌神澄。回眸而壁無全粉。揮筆而氣有餘興。若遺能於學知。遂獨荷其顚稱。張旭。吳郡人。左率府長史。俗號張顚。雖宜官售酒。子敬揮箒。遐想邇觀。莫能假手。拘素屛及黃卷。則多勝而寡負。猶莊周之寓言。於從政乎何有。後漢師宜官。工書嗜酒。每遇酒肆。輒書於壁。顧觀。酒因大售。計價償足而滅之。王子敬以箒沾墨書壁。觀者如市。已上皆言旭之可比也。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絶。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綵。實一望而寫憂。雍容省闥。高逸豁達。解朝服而還鄕。歛霓裳而辭闕。賀知章。字季眞。會稽永興縣人。太子洗馬德仁之孫。少以文詞知名。極工草隸。進士及第。歷官太常少卿禮部侍郞集賢學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讀檢校工部侍郞。遷祕書監太子賓客慶王侍讀。知章性放善謔。晚年尤縱無復規檢。年八十六自號四明狂客。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唯命。問有幾紙。報十紙。紙盡語亦盡。二十紙三十紙。紙盡語亦盡。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天寶二年。以老年上表請入道歸鄕里。特詔許之重令入閣。儲皇以下拜辭。上親製詩序。令所司供帳。百寮餞送。賦詩叙別。知章表謝。手詔答曰。卿儒才舊業。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東序。而乃高蹈世表。歸心妙門。雖雅意難違。良深耿歎。眷言離祖。是用贈詩。宜保松喬。愼行李也。兒子等常所執經。故今親別尊師之義。何以謝焉。仍拜其子典設郞贈爲朝散大夫本郡司馬。以伸侍養。知章羸老。到會稽。無幾老終。九年冬十一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淸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崑崗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願靑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丹壑靡息。人禽兩亡。惟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兵部尙書者也。廣平之子。令範之首。婭姹鍾門。逶迤王後。成都先覺。翰墨泉藪。子敬、元常。得門窺牖。侍中、簡穆。異代同友。於孔門而升堂。惜顏子之不壽。徐嶠之。東海人。廣平太守。子浩。中書舍人國子祭酒。李造。隴西人。成都公。言侍中簡穆。卽子雲、僧虔。韓常侍則八分中興。伯喈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昭刻石而成名。類神都之冠蓋。韓擇木。昌黎人。工部尙書。歷右散騎常侍。赫赫許昌。翰苑文房。徵前賢而少對。當聖代而難方。田琦。雁門人。德平之孫也。工八分小篆、署書圖畫。寫洪崖子幷畫雪木行於世。官歷陝令、豫、蘄、許等州刺史。兼裝背有孫栖梧尤妙其事。常寫武德功臣。衞包、蔡隣。功夫亦到。出於人意。乃近天造。衞包。京兆人。工八分小篆。通字學。兼象緯之術。官至尙書郞。蔡有隣。濟陽人。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寶之間。遂至精妙。相衞中多其迹。滎陽昆弟。內外光華。揮毫美麗。自是一家。幼弟曰逾。丹靑大誇。信斵玉而剖石。卽揀金而披沙。鄭遷及弟邁、遇。並工八分。崔氏出中書令湜之甥。遷。官至浚儀尉。季弟逾。善山水。天寶中知名梁宋。溫良之德。藻翰兼美。誠依仁以游藝。同上善之若水。皇室李權。工八分。弟樞。工小篆。姪平均。亦工小篆。兼妙山水。並冠絶一時。淮安王神通曾孫。權。官歷金州刺史。樞。侍御史。平鈞富詞學。江陵掾。詩入國風。筆超神迹。李將軍世稱高絶。淵微已過。薛少保時許美潤。英粹合極。右丞王維。字摩詰。琅耶人。詩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勝於李思訓。弟太原少尹縉。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二公名望首冠一時。議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與焉。幼弟紞。有兩兄之風。閨門之內。友愛之極。史侍御惟則心優世業。階乎籒篆。古今折衷。大小應變。如因高臺而矚遠。俯川陸而必見。史惟則。廣陵人。殿中侍御史。卽諫議大夫白之子。白善飛白書。通家世舊。趙郡李君。嶧山並芬。宜父同羣。洞於字學。古今通文。家傳孝義。意感風雲。李陽氷。趙郡人。父雍門。湖丞令。家世住雲陽。承日門作尉。氷兄弟五人。皆負詞學。工於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便變化開合。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胷。識者謂蒼頡後身。弟澥。澥子騰。氷子均。並詞場高邁。幼子曰廣。勒學孝義。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延安君則快速不滯。若懸流得勢。三原君則婉媚巧密。似垂楊應律。吾舅諱繪。彭城延安都督。姨兄明若。山西平原人。京兆三原縣尉大理評事。宋儋、李璆。擅美中州。李師王而意淺。宋祖鍾而體流。宋儋。字藏諸。廣平人。高尙不仕。戶部侍郞宇文融薦授祕書省校書郞。作鍾體而側戾放縱。迹不副名。開元末舉場中。後輩多師之。李璆。隴西人。御史大夫傑之兄子。性疎達。輕財重然諾。筆路緊媚。亦有聲於當代。爲狄宇淸、李漸所師也。員外蕭公。名成於薛。安西變體。光潤愉悅。蕭公。名誠。蘭陵人。梁之後。起家奉禮郞。開元初。時尙褚薛。公爲之最。拜左司員外郞。善造班石紋。紙用西山野麻及虢州土穀。五色光滑殊絶。張氏四龍。名揚四海。中有季弟。功夫少對。右軍風規。下筆斯在。張從申。長史。文場擢第。弟從師。監察御史。從儀。灼然有才。從申。志業精純。工正行書。握管用筆。其於結字緊密。近古所無。恨於歷覽不廣。聞見遂寡。右軍之外。一步不窺。呂公歐鍾相雜。自是一調。雖則觔骨乾枯。終是精神險峭。其餘小楷。尤更考妙。呂向。東平人。開元初。上美人賦忤上。時張說作相。諫曰。夫鬻拳脇君。愛君也。陛下縱不能用。容可殺之乎。使陛下後代有憤諫之名。而向得敢諫之直。與小子便耳。不如釋之。於是承恩。特拜補闕。賜采百段銀章朱綬。翰林待詔。頻上賦頌。皆在諷諫。官至刑部侍郞。文詞學業。當代莫比。有子曰廣。聰利俊秀。有吏才。拜監察御史。吾兄則書包雜體。首冠衆賢。手倦目瞥。瞬息彌年。比夫得道要之深旨。習閬風而欲仙家兄蒙。字子全。司議郞安南都護。馬家劉氏。臨効逼斥。安西蘭亭。貌奪眞迹。如宓妃遺形於巧素。再見如在之古昔。翰林書人劉秦妹。歸馬氏。押署則縱僧權似長松掛劍。結體則歛滿騫如盤石臥虎。徐僧權。中山人。滿騫。富陽人。繁多乃懷充、懷珍。稀少乃延祖、胤祖。唐懷充。晉昌人。姚懷珍。武康人。陳延祖。長安人。范胤祖。順陽人。熾文時有。何妥近覩。雖止姓名。美其傲古。恨連書於至寶。無尺牘之行五。沈熾文。武康人。何妥。外國人。翊子。梁中書侍郞。名作當時書證。印驗則玉斵胡書。金鐫篆字。太平公主武氏家玉印。四胡字也。少能全一。多不越四。國署年名。家標望地。獨行龜益。卽魏王恭家印。並設竇臮。范陽公曹諱臮書印。貞觀、開元。文止於二。貞觀卽太宗文皇帝印。開元卽天寶皇帝印。並當時年號。陶安、東海。徐李所祕。徐祭酒喬之、李起居造。萬言方寸。未詳。翰囿其類。前庭王友竇永書印。張氏永保。張懷瓘印。任氏言事。未詳。古小雄文。東朝周顗。審定游執。家兄司議部書印。亭侯襲貴。未詳。猗歟劉鄭。故劍州司馬諱知章印。鄭。未詳。門承貂珥。義仰彭城。吾舅金部郞中諱繹書印。業同印異。司馬郞卽中之季父。今各有印。或有慙於稽古。諒無乏於雅致。宋虞龢表。聞於明皇帝。齊簡穆書。答於竟陵王。表稱委盡。書乃備詳。宋中書侍郞虞龢上明皇帝表。論古今妙迹。正行草楷。紙色標軸眞僞卷數無不畢備。表本行於世。眞迹故起居舍人李造得之。齊司馬簡穆公琅耶人王僧虔答竟陵王子良書。序古善書人評議。無不至當。本行於世。其眞迹今御史大夫黎翰得之。藻鑒則梁高祖巧而未博。武帝時撰書評。邵陵王博而未至。蕭綸亦撰書評。庾度支失品格拘以才華。梁庾肩吾亦撰書品論。傅五兵比亡年廣於職位。梁傅昭撰書法目錄。名錄編於司馬。隋蜀王府司馬姚最撰名書錄。善狀集於散騎。左散騎常侍姚思廉集善書人名狀。李亞相著藻飾之繁。右御史大夫李嗣眞撰書品。張兵曹擅習翫之利。率府兵曹鄂州長史張懷瓘撰十體書斷上中下。考數公之著稱。多博約而位記。余不敏於登高。豈虛言而求備。敢直筆於親覩。非偏譽於所嗜也。我小司空。韋公曰述。職該藝府。才同史筆。茂族挺生。聖朝間出。若乃闡異聞之旨。接片善之勤。則必忘疲吐握。不間風塵。所談而改觀爲市。所寶而增價爲珍。小擅聲於自我。大推美於其人。彼凡百而馳名旣往。遇此公而其德維新。可謂千載一時。孤標絶倫矣。韋述。京兆人。尙書工部侍郞。及乎驗德力之工拙。知古今之優劣。余稽古而翫能。因假手而有說。匪徒姓名記錄。面目超越。相質披文。虛空歲月者已。是用相如慕藺。撫新迹而忘懷。豈甘賜也望回。抱遐心而結舌。終冀乘時出處。備展名節。其或萃傅巖。鍾紹京。南康人。中書令光祿大夫。聚寶捐金。川海納流。而會頴川。家伯諱瓚。邠王司馬。耽翫達旨。固求不匱。歸右史李造拂鏡旁通。傾心善價。而入補闕。席巽。安定人。右補闕。心專務得。家業或遺。祭酒、徐浩法則道存。徵求非利。翰林之尋繹。張懷瓘兄弟。懷瓌。盛王府司馬並翰林待詔。俱好無厭。亦能臆斷。烏臺、潘履愼。滎陽人。監察御史。克遵能事。採翫芳猷。粉署之敦閱。蔡希寂。濟陽人。金部郞中。習學潤身。假借盈篋。欣給事之道弘。族兄紹。給事中。志弘雅道。不倦虛求。仰議郞之區別。家兄銳思窮源。增輝改觀。韓生委輸。韓滉。頴川人。給事中。委質慮遠。推誠道博。滕子擁決。滕昇。歙州婺源縣令。取捨通流。筆利泉藪。張氏旁求。張懷瓌。海陵人。爲鄂州司馬。利無推斥。道在精專。陸家胥悅。陸曜。吳郡人。卷緝前芳。事窮先志。釋胐超彼岸。東京福光寺僧良胐。新羅人。俗姓林氏。遇捐衣鉢。逸冠濟流。梅仙行無轍。高志宜。渤海人。同官尉。氣尙古風。力加能事。溫播金聲。溫晁。太原人。國子監主簿。悉心景慕。徒衆博求。崔含氷潔。崔曼倩。淸河人。鄠縣尉。浩汗繼營。見如不及。若驚陳趙。陳宏。頴川人。陳王府長史。趙徵明。天水人。或志敦習學。或自悅古能。皆翫之無斁。賈勇徐薛。徐守行。東海人。監察御史。薛邕。河東人。郞中。或推古招致。或究能跧拔。並求之不已。關郭雙奮飛。關撝。咸陽人。郭暉。太原人。或規規躭好。或楚楚傳寫。潘袁兩傾竭。潘淑。會稽人。袁明。陳郡人。或披尋洽道。或醞籍樂貧。簪纓布素。申道間設。旣輻輳而川流。並觀光於後哲。速珠玉之無脛。可得略而言曰。長安則穆聿、聿。咸陽隴右人。少以販書爲業。後至德中。因告訐徵搜古迹。幷強括石泉公家則天皇后所述書。功白身授金吾長史。改名祥。乘危射利。王昌遼東人。詞謊智狡。導其源。葉豐、括州人。貌恭性僻。田頴長安人。志凡識滯。委共軀。必拾遺市駿。懷寶飛鳬。洛陽則杜福、河南人。論熟行巧。劉翌洛陽人。苦志心廉。窮彌固。齊光、河南人。道寡業微。趙晏河內人。智專別識。樂忘劬。此四人。洛陽販書者。皆誇目動利。實有若無。詩不云乎匪斧。語有之曰反隅。若或徵數子之運用。甘千里之殊途。則我鷄犬而無往無來。子衣裳而不曳不裾。成一家之憬彼。睽四海之友于。言通貨利。事符道因。心與日新。幾變灰曆。涉歷冬春。互爲賓主。往返周秦。左翊吾兄。業勤幽遠。名錫。同州別駕。龍興張揖。道契眞淳。因潘淑獻書拜官。今任龍興縣尉。雅興閉關而隨扣。古風開卷而襲人。不然者。何窮獨而恣怡悅。舍市朝而貪隱淪。言尙往來。衆美森然。往哲來賢。一朝而星羅入眼。百代而雲披及肩。身已沒兮若休。迹遺芳而可傳。彼金印玉璽。豐碑貨泉。蟲篆制而八分開矣。正隸興而藁草行焉。不可量乎所覩。又何極乎備宣。若乃流譽前代。効績當年。錄軍機而羽括鷹隼。述國命而發揮貂蟬。通親友以感節。啓謀猷以聞天。接武波委。嗣芳鱗連。則余不讓於賦頌。敢分媸而別妍乎。幼好而晚知之。而至熟也。曲察而直言之。而無愧者。將拭目而衆利輕。言入掌而百憂俱瀉。其藤苔縑縠。側理蜀幅。花麻黃絢。緇赭紺綠。淪壓而邇蠹亡文。蓄非其人。雖近朝亦朽蠹。保持而遠完緘卷。處得其地。雖遠古亦完全。上智所以懸解。直曉。中庸所以交戰。疑之。取迷伊他。貽笑鄙賤。則有烏絲縹首。紫繭露面。好丹時更。平聲。悲素色變。狀玄豹之霧隱。規鵰虎之風扇。雖置水彌旬。移裝屢遍。益深沉於質直。乃容易於覽見。嗟乎捨不疑於古疎。高聳。取憑假於俗眩。眩惑。誘淺情於末興。肆凡賞而留眄。何其妄哉。寧知立法而虧眞。作德而還淳。忘情是悅。代有其人。言定是非。必也易背以時。時在正夏。受彩無欺。敏洽和之妙道。得潤軟之成規。用麵調適。候陰以成。疎密苦樂。殊形異宜。厚薄完蠹。上約下豐。始增末裨。接上下前後例。沽將實名。位充合離。改拆署榜餘地。或附卷均端。足使其夷。薄而蠹者。或鳴砧妥帖。然後呈姿。厚而完者。探尋源流。志逸肥遁。緝合翦截。躬勞不悶。明齊短長。闇決分寸。誡忩忩於或躁。祛悢悢之遺恨。至如虹縈絲帶。鸞舞錦標。靑間綾紋。出之衣表。檀心鼊首。金暎銀絡。舒囊貌妍。撫卷香作。多此飾類。又難詳備並言討檢裝背也。若乃見稀意欲。雖可棄而崑山片玉。翫久厭充。雖可寶而紈扇秋風。競捨茲而易彼。誇視審而聽聰。或芟穢於匿迹。或喪眞於矜工。夥哉耳誤。尠矣目窮。因旣原乎識量。遂懸別其淹通。已分流而在茲。徒並鶩而爭雄。言申博易。假使作僞心勞。亂眞首出。眛目童幼。摧殘紙筆。終令君子棄瑕以拔材。壯士斷腕以全質。期補勞於得喪。勵采葑於始卒。子猷之竹在焉。曷可無其一日。言務弘道。夫喩大始於事卑。方崇極於類聚。況物著公器。賞推善主。異淸白而非弓裘。豈孫謀而紹宗祖。抑如堯禪舜。舜命禹。道必貴乎聲同。天無親而德輔。歸可保於授受。靡自私而禦侮。故乖其趨者。則密戚而心捐。合其軌者。則舉讎而掌傳。亮玉帛之芬屬。望吾徒之義先。先言傳付。後紀樂成以終之也。至其罷琴閑堂。散袠虛牖。閲新連之卷軸。傾舊滿之樽酒。暢懷古而遺形。荷逢時以濡首。炎涼所寄。偃仰無咎。秋撫孤松。春過五柳。想薜蘿而在眼。狎鸞鳳而盈手。善隣得朋。知我益友。暗遺名利。臥度丣酉。遂志願兮苟若斯。生可憑兮死不朽。雖金翠溢目。陶匏聒耳。徒潤色於多歡。實無階於競美。賢賢易色。勿藥有喜。茅居食貧。陋巷飲水。誓將敦素業而畢世。扼淸風而何已。亂曰。資樂道兮善莫大。佐玄覽兮寄所賴。芝蘭滿室兮遺美芳。朋友忘言兮古人會。想賢翫迹兮儼如在。史冊悠悠兮幾千載。
述書賦語例字格 竇 蒙
吾第四弟尙輦君。字靈長。翰墨師張王。文章凌班馬。詞藻雄贍。草隸精深。平生著碑誌、詩篇、賦頌、章表。凡十餘萬言。較其巨麗者。有天寶中所獻大同賦、三殿蹴踘賦。以諷興諫諍爲宗。致君救時爲本。帝乃咨爾。可編筴書。中使王人。榮曜戚里。龍章鳳篆。寵錫儒門。及乎晚年。又著述書賦。總七千四百六十言。精窮旨要。詳辨祕義。無深不討。無細不聞。徵五典三墳。攷九丘八索。詩騷禮易。文選、詞林。猶不盡所知。故別結語立言。曲中幽奧。一字一句。數義傍通。尙輦君學究天人。才通詁訓。注解分析。皆憑史傳。注有未盡。在此例中。意有未窮。出此格上。凡古今時哲。正文呼字。尊貴長老。各言其親。或取便引官。或因言稱爵。句則兩字三字。五言四言。而於其以之間。或六或八。改時革命之際。舉一相從。慮學者致疑。仍施朱點發。此理之理例。別有字格存焉。凡一百二十言。幷注二百四十句。且褒且貶。還同謚法。披文感切。撫已崩摧。手跡宛然。如向來之放筆。天才卓爾。成千載之分襟。考義銘心。言笑在目。一枝先折。痛貫肝腸。兩眼旣枯。哀纏骨髓。
語例
忘情鵬鶚向風。自成騫翥。 天然鴛鴻出水。更好容儀。 質朴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斷磨錯綜雕文。方申巧妙。
體裁一舉一措。盡有憑據。 意態回翔動靜。厥趣相隨。 不倫前濃後薄。半敗半成。 枯槁欲北還南。氣脉斷絶。
專成宜師一家。今古不雜。 有意志立乃就。非工不精。
正衣冠踏拖。若行若止。 行劍履趨鏘。如步如驟。 草雷擊電奔。龍蛇出沒。 章草中隸古。蹴踏擺打。 神非意所到。可以識知。
聖理絶名言。潛心意得。 文經天緯地。可大可久。 武回戈挽弩。拉虎拏豹。 能千種風流曰。 妙百般滋味曰。
精功業雙極曰。 古除去常情曰。 逸縱任無方曰。 高超然出衆曰。 偉精采照射曰。
老無心自達曰。 喇超能越妙曰。 嫰力不副心曰。 薄闕於員備曰。 強筋力露見曰。
穩結搆平正曰。 快興趨不停曰。 沉深而意遠曰。 緊團合密緻曰。 慢舉思閑詳曰。
浮若無所歸曰。 密間不容髮曰。 淺涉於俗流曰。 豐筆墨相副曰。 茂字外有餘曰。
麗體作有餘曰。 宏裁制絶壯曰。 實氣感風雲曰。 輕筆道流便曰。 瘠瘦而有力曰。
疎違犯陰陽曰。 拙不依緻巧曰。 重質勝於文曰。 纖文過於質曰。 貞骨淸神正曰。
艷少古多今曰。 峻頓挫頴達曰。 潤旨趨調暢曰。 險不期而然曰。 怯下筆不猛曰。
畏無端羞澁曰。 妍逶迤打曰。 媚意居形外曰。 訛藏鋒隱迹曰。 細運用精深曰。
熟過猶不及曰。 雄別負英威曰。 雌氣候不足曰。 飛若滅若沒曰。 爽肅穆飄然曰。
動如欲奔飛曰。 成一家體度曰。 禮動合典章曰。 法宣布周備曰。 典從師約法曰。
則可以傳授曰。 偏唯守一門曰。 乾無復光輝曰。 滑遂乏風彩曰。 駛波瀾驚絶曰。
放流浪不羣曰。 閑孤雲乍遠曰。 拔輕駕超殊曰。 鬱勝勢鋒起曰。 秀翔集難名曰。
束興至不弘曰。 穠五味皆足曰。 峭峻中勁利曰。 散有初無終曰。 質自少妖妍曰。
魯本宗淡泊曰。 肥龜臨洞穴。沒而有餘。 瘦隺立喬松。長而不短。 壯力在意充曰。 寬疎散無檢曰。
朱子曰。竇臮賦。多古人評品之所遺。觀之者知介善片能。亦有所取也。唐人好書。多藏以相矜。歷五季之亂。所存無幾。可爲之太息。
墨池編卷第十二
墨池編卷第十三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贊述三
殿中楊監見示張長史草書圖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聖祕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悽惻。悲風生微綃。萬里起古色。鏘鏘鳴玉動。落落羣松直。連山蟠其間。溟漲與筆力。有練實先書。臨池眞盡墨。俊拔爲之主。暮年思轉極。未知張王後。誰並百代則。嗚呼東吳精。逸氣感淸識。楊公拂篋笥。舒卷忘寢食。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
李潮八分小篆歌
蒼頡鳥跡旣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眞。苦縣光和尙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復得。吾甥李潮下筆親。尙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開元已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劒長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拏肉屈強。吳郡張顚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自叙 懷 素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外。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迹。所見甚淺。遂擔筴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絶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胷。略無凝滯。魚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爲恠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尙書司勳郞中皇象、小宗伯張正言。嘗爲歌詩。叙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槩疏通。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郞韋公陟。覩其筆力。許以有成。今禮部侍郞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稾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吳郡張旭長史。雖資性顚逸。超絶古今。而楷法精詳。特爲眞正。眞卿早歲嘗接遊居。屢蒙激昂。敎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羣。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捨子奚適。嗟嘆不足。仰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絶。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驚虵飛龍勢入座。驟雨狂風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峯。王永州邕曰。寒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云。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或恐龍蛇走。叙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顚。今懷素之爲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顚。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顚曾識面。許御史璜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灑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却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恠狀飜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云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胷中氣。忽然絶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劇奔駟。滿坐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郞吳越錢起詩云。遠錫似無前。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眞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薄之所敢當。徒增愧畏爾。大歷丁巳冬十月二十八日。
壁書飛白蕭字記 崔 備
壁書蕭字者。梁侍中蕭子雲之書也。張懷瓘書斷云。公飛白書。變楷制也。宮殿題署用之。勢徑丈。字宜輕徵不滿。韓晉公領浙西之歲。得於建業佛寺。置之南徐官舍。函以屋壁。俯瞰諸坐隅。及晉公入贊廟謩。啓乎私第。朱方官吏候其代者。完葺舊府。圬墁故堂。吏人以壁字昏蒙。方以堊帚塗上。時故殿中李侍御士舉爲部從事。以晉公翰墨。代無等儔。自獲壁書。施榻於下。躭翫妍味。略無已時。士舉重焉。始而方得。及士舉府除職停。寓壁字於小吏之舍。至甲申歲。士舉爲江西從事。通好江淮。時李評事約威閱圖書。以示寮友。士舉方以壁字言於座中。李君因而求之。士舉云。得卿皇象、羊欣、蕭倫眞草各一帖。大鄭畫屛一扇。卽輟與之。不爾當自持去。李君富於圖書。酷好遐異。遂以所求三帖幷大鄭畫屛一扇易焉。後十餘日。壁書自吳負來。士舉於道病卒。向若李君不言此書。卽壁爲杇壞於小吏之家。逸品絶前賢之迹。固知興亡繼絶。後不乏人。工極藝精。中必有物。加以子雲與國同姓。所書蕭字。圖卷側掠。體法備焉。信曩賢之妙門。實後代之茂範。其飛白書。起於蔡中郞。侍詔門下。役者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爲飛白書。漢末魏初。皆以題署宮闕。其後張敬禮、王逸少、子敬並稱妙絶。子雲曲盡其法。毆陽率更云。蕭侍中飛白。濃淡得中。蟬翼掩素。其爲前賢所重如此。嗟乎。景嶠此書。今訪天下絶矣。唯此蕭字。在乎舊都。三百年間。竟無頹圮。俾後人傳授。似陰有保持。余與李君。寓家南徐。隣而友善。獲覩妙迹。感其將壞。晉公出之。方絶之迹。李君維之。用徵其事。故以字志之。
壁書飛白蕭字贊幷序 李約
梁侍中蕭子雲書。祖述鍾王。備該衆體。始變蔡張二王飛白古法。妙絶冠時。古法飛少白多。其體猶拘八分。故王僧虔云。飛白是八分之輕者。自子雲變而飛多。今但據飛多者。卽非子雲之前。而不妨後人亦有効古飛少者。子雲又作小篆飛白。雖名存傳記。而迹絶簡素。唯建業古壁餘此蕭字焉。韓晉公鑒古擅書。聞之嗟異。遷之於南徐。置於海橊堂座右之壁。又獲齊竟陵王蕭子良龍爪書十五字。置於招隱寺。以侍中迹妙極。故留以籠翫。余後獲之。載以入洛。書之故實。事之本末。中書舍人張公、崔鑒察備撰記評焉。余少好圖書。耽嗜奇古。雖志業不工。而性莫能遷。非不干求爵祿。心懵時事。自與名疎。非欲乖異時尙。養痾守獨。所見遂僻。僻則僻矣。與夫酣酒聲色。奔走權利者。俱亡羊也。亡則熟多。余每閱翫此迹。而圖書有光。如逢古人。似得良友。加以琴酒靜暢。書齋晝閑。榮富賤貧。是日何在。至若尋翰墨輕濃之勢。窮點畫分布之能。與日彌深。隨見逾妙。嗟夫。昔賢垂不朽之勢。知傳寶於後世。後人覩妙絶之迹。見得意於當時。名齊日月。情契古今。傳曰。游於藝。藝可已乎。知者相賀。比獲蘭亭之書。世情觀之。未若野人之塊。不闕於世。在世爲無用之物。苟適余意。於余則有用已多。乃作贊曰。
昔創飛白。蔡氏所得。起於堊帚。播於翰墨。張王繼作。子雲精極。壁昏蜃素。墨古池色。翻飛露白。乍輕乍濃。翠箔暎雪。羅衣從風。崩雲委地。游霧縈空。鱍剌勢動。蟉蟠氣雄。昆池駭鯨。時門鬭龍。攢毫疊札。或橫或縱。層層陣雲。森森古松。君子況德。高人比蹤。抱素自潔。含章內融。逸疑方外。縱在矩中。密而不雜。疎而有容。藝通造化。比象無窮。子雲臣梁。蕭字逾貴。點畫均豐。姿形端異。功絶蠒素。名空傳記。明徵褒貶。唯此一字。
蕭齋記 張 諗中書舍人
蕭字俱載舟還洛陽仁風里第。思所以盡其瞻玩。藏置之宜。謂箱櫝臨視不時。又有緘啓動搖之變。遂見精室。陷列於垣。復本書之意。得遙覩之美。寂對虛牖。勢若飛驚。雖煙露交飛。龍鸞縈動。輕旆翻揚。微雲卷舒。不能狀也。李君以至行雅操。著名當時。逍遙道樞。脫落縈利。識洞物表。神交古人。而風致之餘。特精楷隸。所得魏晉已降名書祕迹多矣。以不越於尺素之間。未爲殊情也。蓋壁字奇蹤。乃爲希寶。意象所得。非常域也。故異而室之。文而志之。夫蕭之爲言也。切然而淸。於文也。蔚然而整。宜乎銘壁。宜乎命齋。蕭齋之名。與此字傳矣。
科斗書後記 韓 愈
愈叔父當大歷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感歸韓氏。於時李監陽氷獨能篆書。而同姓氏父擇木善八分。不問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稱三服。故三家傳子弟往來。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於汴州。識開封令服之者。陽氷子。授予以其家科斗孝經。漢衞宏官書。兩部合一卷。愈寶蓄之。而不暇學。後來京。爲四門博士。識歸公。歸公好古書。能通之。愈曰。古書得其依據。蓋可講。因進其所有書屬歸氏。元和來。愈亟不獲讓。嗣爲銘文。薦道功德。思凡爲文辭。宜略識字。因從歸公乞觀二部書。得之。留月餘。張籍令進士賀拔因寫以留。蓋得之十四五。而歸其書歸氏。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韓愈記。
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劒珮鳴相磨。蒐於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燒。鬼物守護煩撝呵。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詞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闕畫。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衆仙下。珊瑚幽碧交枝柯。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嗟予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憶昔初蒙博士徵。其秊始改稱元和。故人從軍在右輔。爲我量度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氊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鴻都尙塡咽。坐見舉國來奔波。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他。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阿。牧童敲火牛勵角。誰復着手爲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尙可博白鵞。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安能以此尙論列。願借辨口如懸河。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弔九江驛碑材文幷序 毆陽詹
弔傷而有辭者也。噫。九江之驛。其不可興辭而弔歟。斯碑之材。昔太師魯國顏忠肅公所建祖亭之碑也。公素負詞華。代之銘志。多公之詞。又好采異留名之致。頃爲湖州牧。州產碑材石。每使工琢之。與詞兼行。磨礱而成。常心使用者不可勝數。斯碑也。終山之窮僻。得之於自然。趺本有龜。護頂有螭。雖不甚成。而拏攫憤興。如神如靈。公神而珍之。精選所處。湖州無稱立。罷守歸朝。載而途卜。出蘇臺。入毗陵。亦無稱立。轉丹陽。遊建業。亦無稱立。次江州。州南有湖。湖東有山。蛟奔螭引。直到湖心。頓趾之處。則茂林峭石。勢環氣勝。非往時所睇。而神祠曰祖將軍廟在焉。公覿其詭秀。與碑材叶。卽日以酒脯奠其祖神。出錢五萬。造亭曰祖亭。南香爐峰。北潯陽城。九江爲庭。千艘歷階。亭旣就。公製亭之文。手勒斯碑而立之。公文爲天下最。書爲天下最。斯亭之地。亦天下最。庶資三善。加以斯碑之奇。相持萬古。而采異留名之致一也。後典州吏。於州之九江驛。有修坯之勞。狀其末績。乃取斯碑。剗公之述。寘己之述。今爲九江驛之碑焉。予旅遊江州。稅於茲驛。祠部員外郞鄭恕同之。鄭與州將嚴士良共爲余說。而俱以相示。嗚呼。先賤後貴。世之常也。先貴後賤。人之傷也。以祖亭方九江驛。則蘭肆鮑肆矣。以魯公之文方今之文。則牢醴糟糠矣。以魯公之劄翰方今之劄翰。則錦繡枲麻矣。以魯公之用方今之用。則諸夏夷狄矣。痛哉斯碑。出祖亭。入九江驛。失魯公文。得人之文。削魯公之劄翰。題人之劄翰。亡魯公之用。就人之用。是去蘭室而居鮑肆。捨牢醴而食糟糠。脫錦繡而服枲麻。黜諸夏而卽夷狄。可悲之甚者。況我質天成。必將可名。魯公所以卜擇敬愼如彼。而常人無良黷辱如此。與夫有道而黥。無罪而刖。投四裔。禦魑魅。何以別也。石不能言。豈其無冤。故吊之。
情違乃傷。理怫乃冤。人實有之。物亦應然。嗚呼子碑。冤可予知。陰隲子材。豈曰無意。必有以殊。方頒以異。與顏表勝。以殊則名。以吏居卑。以異奚旌。子產旣授。子不終致。悠悠彼蒼。何嗟及矣。美玉抵禽。高材籍足。有類子碑。光榮後辱。繼世生哲。詎無賢兮。將覿於斯。將悼於斯。庶滌所黷。而復攸宜。屹屹子碑。如神如祇。人得以專。天造何爲。其不然矣。其不然矣。
玉筯篆志 舒元輿
秦丞相斯變蒼頡籒文爲玉筯篆。體尙太古。謂古若無人。當時議書者皆輸伏之。故拔乎能成一家法式。歷兩漢三國至隋氏。更八姓。無有出其右者。嗚呼。天意謂篆之道不可以終絶。故授之以趙郡李氏子陽氷。陽氷生皇唐開元天子時。不聞外獎。躬入篆室。獨能隔一千年而與秦斯相見。可謂能不孤天意矣。當時議書者亦皆輸伏之。且謂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大。光於秦斯有倍矣。此直見上天以字寶瑞吾唐矣。不然。何綿更姓氏而寂寞無人。元輿道不工篆。而識其點畫。常有意求秦丞相眞迹。會秦丞相去久。聞其有八字刻在荆玉。有洪碑樹嶧山嶺。今荆璧爲璽。飛上天矣。固不可得而見也。洪碑留在人間。往往有好事者躋顚得見。元輿亦常問嶧山道路。異日將裹足觀之。未去間行長安。會同里客有得陽氷眞跡遺在六幅素上者。遂請歸客堂張之。見蟲蝕鳥步痕跡。若屈鐵石陷入屋壁。霜畫照著。疑龍蛇駭解。鱗甲活動。皆欲飛去。齊目眎之。分明覩文字之根。植吾堂中。然後知向之議者謂氷愈於斯。吾雖未登嶧山。觀此可以信其爲深於篆者之言也。試以手拂拭。其煙顏塵容。侵暴日久。攝芻拆裂。玉筯欲折。予以褻慢讓其主。主曰。此易致耳。豈當其如是愛耶。予曰。今世人所以重秦斯之迹。非能盡辨別之。以其秦古矣。斯邈矣。向使秦斯與子比肩。子能貴之乎。曩吾尙欲苦辛登嶧山之巓。縮在子掌握中。今且猶不爲子貴。子不過生於唐。而得與氷同爲唐人。吾知氷沒二三十年。其蹤跡流於人間固不甚少。得爲子目數見。故易之。若此使氷生於秦時。子又安得使造次而見遺塵耶。是子賤目也。世人皆然。嗟吁。氷旣卽是。字寶入地矣。後人思孜孜求之。今且遭不知者忽易。想生筆下日有新迹。固爲門戶見覩之物矣。氷雖欲求沽售。不獨棄爲糞土。必遭其詬怒也。主人聞之。其愧色見於顏眉間。欲卷而退。知其退也。必因循而不信。彊止留之。引筆書其志行下。以保明其爲字寶也不謬。詞曰。
斯去千年。氷生唐時。氷復去矣。後來者誰。千年有人。誰能待之。後千年無人。篆止於斯。嗚呼主人。爲吾寶之。
碎碑說 沈 顏
乙巳歲冬十二月。客鍾陵。由章江入劒池。過臨川。時天久愆雨。水泉將涸。風不便行。維舟於岸左。岸左有小渚。小渚之間。垂舟之介揭厲而獲碑焉。介者異而告。發而眎之。字殘缺。存者十七八。攷其文。則故臨川內史顏魯公之文。識者以爲公牧臨川曰所沈碑。其文亦多載魯公之德業。輒碎敗而已。會同濟者謂余曰。且魯公沈是碑也。必將德業不稱於後世。故沈之。今子旣不能文而補之寫傳之。亦不可復沈之於濬流。俾後人覩是碑者。抑亦昭魯公之德業也。子欲蔽人之善歟。不然。胡碎之而已。余曰。吁。秦嬴政初倂天下。天下大定。海內一統。於是出行郡縣。登諸名山。刻石紀功德焉。及其仁政不修。後之人語及秦嬴政者。咸以爲虐君也。堯舜無爲而治。巍巍蕩蕩。俾鑿井耕田者不知帝力。歷千萬祀。厥道愈光。今之人語及堯舜者。咸以爲聖君之至。若峴首之碑。睹者墮淚。斯乃荆之人感羊公之德化。故泣而思之。設使羊公之日。德化不及於荆人。則是碑也不能感荆人之泣矣。且魯公之德業。史傳載之矣。遺俗傳之矣。夫德業者。病不著於當世。豈病揚於後世乎。茍魯公德業。史傳不載。雖全是碑。亦不能揚魯公德業於後世。夫如是。碎之何傷。
書屛志 司空圖
人之格狀或峻。其心必勁。心勁則視其筆迹。亦足見其人矣。歷代入書品者八十一人。賢傑多在其間。不可誣也。國初歐虞之後。繼有名公。元和、長慶間。先大夫初以詩師友共部盧公載從事於商於。因題紀唱和。乃以書受知於裵公休。僻倅鍾陵。及徵拜侍御史。退居中條。時李忻州戎亦以草隸著稱。爲計吏在浦。因輟所寶徐公浩眞迹一屛以爲貺。凡四十二幅。八體皆備。所題多文選五言詩。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或草或隸。尤爲精絶。或綴小簡於其下。記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可以視碧落矣。先公淸旦披翫。殆廢寢食。常屬誡云。正長詩英。吏部筆力。逸氣相資。奇功無迹。儒家之寶。莫踰此屛也。但二者皆美。神物所窺。必當奪璧於中流。飛鋩於烈火也。殆非子孫之所可存耳。庚子歲遇亂。自虞邑居負之置於王城別業。丙辰春正月。陜軍復入。則前後所藏及釋道圖記共七千四百卷與是屛皆爲灰燼。痛哉。今旅寓華下。於進士姚類所居。獲覽書品及徐公評論。因感憤追述。貽信後學。且冀精於賞覽者。必將繼有詮次。光化二年八月三日。泗水司空圖銜涕撰錄。謹記之。
題嶧山碑 鄭文寶
秦丞相李斯書嶧山碑。迹妙時古。殊爲世重。故散騎常侍徐公鉉。酷躭玉箸。垂五十年。時無其比。晚節獲嶧山碑模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思於天人之際。因是廣求。己之舊跡。焚擲略盡。文寶受學徐門。粗堅企及之志。太平興國五年春。再舉進士。不中。東適齊魯。客鄒邑。登嶧山。求訪秦碑。邈然無覩。建於甸浹。怊悵於榛蕪之下。惜其神蹤將墮於世。今以徐所授模本。刊石於長安故都國子學。庶博雅君子見先儒之指歸。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郞守太常博士陜府西諸州水陸計度轉運副使賜緋魚袋鄭文寶記。
光大師草書歌
雪壓千峯橫枕上。窮辱雖多還激壯。看師逸跡兩相宜。高適歌行李白詩。海上風驚驅猛燒。吹斷狂煙着沙草。江中曾見落星石。幾回試發將軍砲。別有寒鵰掠絶壁。提上玄更生力。又見吳牛磨角來。舞槊盤刀初觸擊。好文天子揮宸翰。御製本多推玉案。晨開水殿敎題壁。題罷紫衣親被錫。僧家愛詩自拘束。僧家愛畫亦局促。大師草聖藝偏高。一掬山泉心便足。
又
羸病受師書勁逸。作長歌助狂筆。乘高攂鼓震川原。驚逬驊驑幾千匹。縱橫不離禪。方知草聖本非顚。歌成與埽松齋壁。何似曾題說劍篇。
贈南嶽宣義大師夢英 白 賈
衡山神秀瀟湘淸。靈氣濬發奇人生。金仙才子稱夢英。玉筯篆書天下名。隸外攻虞又攻褚。率更行體兼而有。別得張顚草聖才。筆頭粲爛龍蛇走。八分飛白皆精練。長安粉壁狂題遍。功夫無讓狸骨帖。聲價高於鐵門限。皇唐偏說懷素師。善草不聞眞副之。近代聾僧小歐迹。謹楷齷齪無多奇。驚師宿世曾勞力。筋紙骨筆血爲墨。受佛付囑寫徵言。今生所以書無敵。我亦訪奇滿天下。多見名書與名畫。雖見煙霄未稱心。待取珊瑚爲筆架。從茲懶愛吳筠碑。新歌重贈撲亞奇。
題楊少師書後 尹師魯
周太子少師楊公凝式墨迹多在洛陽城佛寺中。今存者。廣愛、長壽、天宮、甘露、興果。凡六處皆題於壁。洛陽有此在延福坊。又集賢校理郭仲徵兩興敎嘉善。新告有十餘字。甘露致之。公在洛。或與人爲銘記。皆不自書公之書。無刻於石者。以公之筆其馳騁自肆。蓋得於己意。不可盡其然哉。予非善書者。莫能知己公所題壁。詎見踰八十年。字頗缺落。不可辨識者十三四。天王院僧繼明。慮公之書久遂無傳。命僧擇字之最完者。得長壽、甘露兩壁。總八十七。模刻於石。寶元元年四月八日平洙題。
謝杜丞相草書詩 韓魏公
公之德業天下重。四海萬物思坯壚。太平之策未全發。先期諸老叩帝居。天子只欲勵薄俗。不惜一兜從二疎。公持險節出天性。下建萬世淸風孤。歸卜雎陽旋營第。棟宇僅足容妻孥。自此閒燕得所樂。非絲非竹非歌壺。經史日與賢聖遇。參以吟咏爲自娛。興來弄翰尤得意。眞楷之外工草書。因書乞得數字幅。伯英觔肉羲之膚。字體眞渾遠到古。神馬初見八卦圖。精神熠熠欲飛動。鸞鳳鼓舞龍蛇攄。天姿瘦硬斥俗軟。狂藤束纏巖松枯。中含婉媚更可愛。千葩萬萼爭春敷。開合向背一皆好。造化要愆天功夫。張旭雖顚懷素逸。較以年力非公徒。公今眉壽俯八十。老筆勁健自古無。固知大賢不世出。百福來萃神所扶。公之佳壻蘇子美。得公一二名已沽。矜奇恃雋頗自放。質之公法慙豪麄。乘歡捧以示僚屬。一坐聳駭嘆且呼。便欲刻石傳不朽。荒邊匠拙無人模。歸來一一戒兒侄。祕重世與家牒俱。重巾密槖眞吾寶。愛護直比驪頷珠。神物孰敢容易探。電雹霹靂來須臾。
墨妙亭詩 蘇子瞻
蘭亭蠒紙入昭陵。世間遺迹猶龍騰。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徐家父子亦秀絶。字外出力中藏稜。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氷。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瘠各有態。玉環飛燕人誰憎。吳興太守眞好古。購買斵缺揮縑繒。龜跌入座螭隱壁。空齋晝靜聞登登。奇蹤散出走吳越。勝事傳說誇友朋。書來乞詩要自寫。爲把栗尾書溪藤。後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他年劉郞憶賀監。還道同是須服膺。
墨池編卷第十三
墨池編卷第十四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寶藏一
題右軍樂毅論後 智 永
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昨收禁中。卽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覩其眞。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旣沒。又屬餘杭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永處處追尋。累載方得。此書劉運工。特盡神妙。其間書誤兩字。不欲點除。遂雌黃治定。然後用筆。陶眞白雲。大雅吟、樂毅論、太師箴等。筆力妍媚。紙墨精新。言得之矣。智永記。此記章草批。
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正書行書 褚遂良
正書部五卷共四十帖。
第一。樂毅論。四十四行。書付官奴。
第二。黃庭經。六十行。與山陰道士。
第三。東方朔贊。書與王循。
第四。周公東征。十一行。年月日朔小字。十四行。自誓文。尙想黃綺。七行。墓田丙舍。五行。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四行。琅琊臨沂。三行。羲之頓首頓首一日相省。四行。行三一之法。四行。尙書宣示孫權所求。八行。臣言瑯琊新廟。四行。晉侯侈。六行。
行書部五十八卷共三百六十帖。
第一。永和九年。二十八行。蘭亭序。纏利害。二十二行。
第二。爰有猗人。九行。庾新婦。五行。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書。八行。十一月七日羲之報知少麛。五行。十二月六日羲之報一昨因曁主簿書。六行。
第三。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七行。臣羲之言嚴寒不審。四行。臣羲之言伏惟陛下。五行。雨涼佳得書。五行。問庶子哀摧。四行。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期晚生不育。六行。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頓首二旬哀悼。五行。羲之報曹妹。五行。羲之頓首違遠亡嫂積年。八行。昨殊不散。三行。殷中軍奄忽哭之。三行。
第五。羲之死罪亡兄靈柩。七行。七月七日羲之頓首頓首昨便斬草亡嫂尙停此。十行。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五行。秋中諸感切懷。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得示慰吾頻以服散。三行。二十一日發至長安。八行。羲之死罪不審何定尙扶持。四行。適遠告承如常。五行。
第七。羲之頓首奄承遘難。五行。羲之頓首君眼目。五行。六月十五日羲之頓首大行皇帝崩。四行。大行皇帝。五行。月半增感傷奈何。四行。
第八。謝新婦春日感傷。七行。羲之死罪無亦永往。七行。謝范新婦得富春還疏。十行。向書至也須君至射堂。四行。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此夏交。十七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國佐命之宗。十七行。君須復以何散懷。七行。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離得兄弟。五行。延明官奴小女。七行。不圖禍痛乃將至此。二行。日月如馳棄皆再周。五行。近遺書想卽至。二行。比書慰也汝不可。六行。
第十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六行。未復知問晴快卽轉勝。七行。去血有損不堪耿耿。三行。月行復半痛傷兼摧。四行。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紀。四行。柳匏比問。五行。賊已摧退。二行。月行復旬感傷。七行。有哀慘。七行。送此鯉魚。二行。諸婦小兒輩。三行。
第十三。逼熱旣宜盛農。五行。知齡家祖可悲慰。九行。山下多日不復意問。十行。晚復熱想足下。八行。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書云中郞。五行。絶不得新婦諸叔問。十行。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待中。八行。日逼近羸劣。六行。
第十五。想大小悉佳。十行。謝新婦賢從弟。八行。隔日不知問一旬哀傷。七行。
第十六。省書知定疑來。二十六行。痛惜敬和寢息在心。九行。羣從彫落將盡。十行。
第十七。報恆何如。七行。有一帖云。羲之報恆何如。二月二日汝歸母。二行。雖問和篤疾。十一行。此粗平安。六行。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報近得書。五行。毒熱瘧斵未甚耿耿。五行。足下可不吾眼少力。四行。再昔來熱如小有覺。十行。
第十九。官奴小女。十一行。六月二十五日。四行。大熱得苦。五行。汝中冷褚侯遂至薨。二行。
第二十。過此燥鷦肉。四行。去龍牙復下。七行。向欲力視汝。五行。姊告慰馳情。五行。晚來復何如。三行。兄安厝情事長畢。五行。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頓首明二旬增感。七行。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八行。得示知足下猶未佳。四行。羲之頓首卿佳不家中爾猶。八行。
第二十二。安西復問。二十六行。忽然夏中。九行。
第二十三。得阿遮書。七行。二十五日告期。六行。二十日告姜。三行。知慶等。三行。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五行。得書知卿。四行。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報忽然改年。六行。卿各何以先羸。四行。此上下不可耳出外。六行。六日告姜復雨始晴。五行。書未去得疏爲慰。五行。
第二十五行復二旬傷悼情深。五行。羲之死罪難信非牋。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涉冬。六行。夫人遂善平康也。三行。羲之頓首節至遠感。五行。過一旬尋念傷悼。四行。五月九日羲之頓首頓首雖未叙。五行。
第二十六。敬祖足下如常慰之。五行。羲之頓首頓首從兄雖篤疾。五行。轉熱想足下耳。七行。王逸少頓首晚佳也。七行。
第二十七。八月十七日羲之報。五行。三十日告姜。九行。二十二日告姜。五行。三十日羲之頓首報。五行。信還之夜下。七行。
第二十八。曹丁妹。七行。未審大周七行。劫事當速。五行。
第二十九。一月二十九日告仲宗。五行。十四日告劉氏女。六行。人理之故。四行。十一月二十六日羲之報。五行。
第三十。羲之愛報。七行。復想安和。九行。得書知汝問。九行。
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六行。三月十九日羲之頓首未春哀痛羲之自想上下悉佳。五行。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頓首月半感慕抽切。五行。改月感慕抽痛當奈何。六行。昨歡宴可謂意。五行。向得信知足下瘧。五行。第三十三。張博士定何日去。四行。八月二十六日告仲宗。十行。雨無復解足下可耳。五行。六月羲之報至節哀感。四行。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四行。
第三十四。極有春意。四行。九月十八日羲之報近問。七行。司州葬送。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明月半。十三行。十三日羲之報月向半。四行。承上下不和反側。六行。
第三十六。過一旬哀痛兼至。八行。昨暮遣信値足下以行。七行。諸哀毒兼至終日切心。七行。乃復送麞勞汝。四行。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報禍出不圖。六行。陰寒足下各可不。八行。五月二日告胡母甥幸。六行。夏中節除感遠兼傷。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報。五行。七日告期痛念玄度。十行。妹轉佳慶不乃啼不。三行。知靜婢猶未佳懸心。二行。治墓下人皆以集也。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過二旬哀悼。六行。羲之頓首頓首想冬盛念一旦感歎益哀窮。七行。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冬月感歎兼傷。六行。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頓首頓首賢從隕遊。四行。想家悉佳。九行。吾未得便得效。四行。吏轉輒與寬休。六行。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六行。向書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轉平和。七行。五月十日羲之報夏中感遠。六行。時見賢子君家平。三行。前郡內及兄子家比有。五行。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頓首初月感懷。七行。得示慰之足下克致。六行。羲之白服見仲熊。七行。知汝故爾欲食。三行。
第四十三。紙一千。五行。僧遂佳也。三行。脯五夾。五行。羲之死罪不當有桂。四行。
第四十四。不知遠妹定何當至。八行。從兄弟一旦哀窮。四行。昨遣書今日至也。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書。七行。前比遺信。七行。想應妹普平安。七行。臈遂佳也懸念。八行。比承至也得二書。四行。
第四十六。得二日書具足下問。四行。足下在蕪湖。九行。不圖哀禍頻仍。五行。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刑也。二行。□月二十日羲之頓首節近歲終。六行。節除諸感兼哀。四行。四月二十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五行。新歲月感傷。四行。
第四十八。羲之頓首一旦公除。四行。羲之頓首從弟子。四行。歲盡諸感。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頓首報臘日。七行。得二謝書司州喪。六行。二月六日羲之報昨書悉。四行。上下如常不。五行。承都開淸和。五行。
第五十。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一日有書。九行。事情無所不至惟有長歎。五行。雨復無已不審體中各何如。九行。知賢弟並毁頓。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頓首頓首何圖福痛。五行。繇白張白騎遂自猜疑。七行。晴便寒想轉勝。七行。六月十九日羲之報仲熊夭折。三行。仲熊雖篤疾豈圖奄忽。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十八日羲之頓首。四行。敬祖雖久疾謂其年少。八行。五月二十七日羲之報。五行。六月十一日羲之敬問得旦書。三行。吾賢之常事耳。四行。
第五十三。閏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四行。向書想至。四行。八月十四日告父大。四行。許玄度昨宿。四行。七月六日。羲之頓首。五行。省告猶示。三行。脩年雖篤。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八行。羲之死罪告終。十一行。二十九日羲之頓首。九行。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七行。羲之頓首昨。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還有書猥。九行。羲之頓首二孫女。四行。四日羲之頓首昨感寒。五行。八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五行。得書爲慰汝轉平復。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悉佳。六行。卞王等便以去十月禫。四行。卿汝母子粗平安。八行。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頓首尋念痛惋。八行。長風一日哀窮。五行。得信知問。五行。敬祖雖久疾。四行。初月五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六行。
第五十八。省別具懷。五行。阿康少壯。四行。范中書奄至此。二行。妹復小進退。五行。羲之頓首昨暮兒疏。十二行。
晉右軍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貞觀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錄出。唐初有史目。實錄此之標目。蓋其類也。未見草書目。
搨本樂毅論記 又
貞觀十二年四月九日。奉勑內出樂毅論。是王右軍眞迹。令將仕郞直弘文舘馮承素模寫。賜司空趙國公長孫無忌、開封儀同三司尙書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特進尙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吏部尙書陳國公侯君集、特進鄭國公魏徵、侍中護軍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等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並筆勢精妙。備盡楷則也。褚遂良記。
進書疏 王方慶
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郞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迹。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卷。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訖。唯有一卷見在。今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褒幷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上御武成殿。示羣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爲寶章集。以叙其事。復賜方慶。當時以爲榮。
蘭亭記 何延之
蘭亭者。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瑯琊王羲之逸少所書之詩序也。右軍蟬聯美胄。蕭散名賢。雅好山水。尤善草隸。以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遊山陰。與太原孫統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安石、高平郗曇重煕、太原王蘊叔仁、釋支遁道林、幷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二人。脩祓禊之禮。揮毫製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鬚筆。遒媚勁健。絶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搆別體。其中之字最多及。乃有二十許箇。變轉悉異。遂無同者。其時殆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百十本。無如祓禊所書者。右軍亦自愛重。此書留付子孫傳。至七代孫智永。卽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後。安西成王諮議彥祖之孫。廬陵王冑昱之子。陳郡謝少卿之外孫也。與兄孝賓俱捨家入道。俗號永禪師。禪師克嗣良裘。精勤此藝。常居永興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凡三十年。於閣上臨眞草千文八百餘本。淛東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猶直錢數萬。孝賓改名惠欣。兄弟初落髮時。住會稽嘉祥寺。寺卽右軍之舊宅也。後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軍之墳及右軍叔薈已下塋域。並置山陰縣西南三十一里蘭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釋敎。故號所住之寺爲永欣焉。事見會稽志。其臨書之閣。至今尙在。禪師年近百歲乃終。其遺書並付弟子辯才。辯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孫。博學工文。琴奕書畫。皆得其妙。每臨禪師之書。逼眞亂本。辯才嘗於所寢房梁上鑿其暗檻。以貯蘭亭。保惜貴重。甚於禪師在日。至貞觀中。太宗以聽政之暇。銳志翫書。臨右軍眞草書帖。購募備盡。唯未得蘭亭。尋討此書。知在辯才處。乃降勑追師入內道塲供養。恩賚優洽。數日後。因言次乃問及蘭亭。方便善誘。無所不至。辯才碻稱。往日侍奉先師。實嘗獲見。自禪師喪後。荐經喪亂墜失。不知所在。旣而不獲。遂放歸越中。後更推究。不離辯才處。又勑追辯才入內。重問蘭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謂侍臣曰。右軍之書。朕所偏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求見此書。勞於寤寐。此僧暮年。又無所用。若爲得一智略之士。設謀計取之。尙書右僕射房玄齡奏曰。監察御史蕭翼者。梁元帝之曾孫。今貫魏州莘縣。負才藝權謀。可充此使。必當見獲。太宗遂詔見翼。翼奏曰。若作公使。義無得理。臣請私行詣彼。須得二王雜帖三數通。太宗依給。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陽。隨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黃衫極寬長潦倒。得山東書生之體。日暮入寺。廵廊以觀壁畫。過辯才院。止於門前。辯才遙見翼。乃問曰。何處檀越。翼因便前禮拜云。弟子是似人。來此鬻蠶種。歷寺縱觀。幸遇禪師。寒溫旣畢。語議投合。因延入房內。卽共圍棊撫琴。投壺握槊。談說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頭如新。傾蓋若舊。今後無形迹也。便留夜宿。設堈面、藥酒、茶菓等。江東云堈面。猶河似稱甕頭。謂初熟酒也。酣樂之後。請賓賦詩。辯才探得來字韻。其詩曰。初醞一堈開。新知萬里來。披雲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非君有祕術。誰照不然灰。蕭翼探得招字韻。詩曰。邂逅欵良宵。殷勤荷勝招。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酒蟻傾還泛。心躁似調。誰憐失羣翼。長苦葉風飄。妍媸略同。彼此諷咏。恨相知之在晚。通宵盡歡。明日乃去。辯才曰。檀越閒卽來此。翼乃載酒赴之。興後作詩。如此者數是。詩酒爲務。僧俗混然。遂經旬朔。翼示師梁元帝自畫職貢圖。師嗟賞不已。因談論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傳二王楷書法。弟子又幼來耽翫。今亦有數帖自隨。辯才欣然曰。明日可携來看。翼依期而往。出其書示辯才。辯才熟詳之曰。是則是矣。然未佳善也。貧僧有一眞迹。頗亦殊常。翼曰。何帖。辯才曰。蘭亭。翼佯笑曰。數經亂離。眞迹豈在。必是響搨僞作耳。辯才曰。禪師在日保惜。臨亡之際。親付於吾。付受有緒。那得參差。可明日來看。及翼到。師自於屋梁上檻內出之。翼見訖。故駮瑕指纇曰。果是響搨書也。紛競不定。自示翼之後。更不復安於伏檻。幷蕭翼二王諸帖。並借留置於几案之間。辯才時年八十餘。每日於窗下臨學數遍。其篤好也如此。自是翼往還旣數。童弟等無復猜疑。後辯才赴靈氾橋南嚴遷家齋。翼遂私來房前。謂弟子曰。翼遺却帛子在牀上。童子卽爲開門。翼遂於案上取得蘭亭及御府二王書帖。便赴永安驛。告驛長凌愬曰。我是御史。奉勑來此。今有墨勑。可報汝都督。時都督齊善行聞之。馳來拜謁。蕭翼因宣示勑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辯才。辯才仍在嚴遷家未還寺。遽見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須見。及師來見御史。乃是房中蕭生也。蕭翼報云。奉勑遣來取蘭亭。蘭亭今得矣。故喚師來作別。辯才聞語絶倒。良久始蘇。翼便馳驛。至都奏御。太宗大悅。以玄齡舉得其人。賞錦綵千段。擢拜翼爲員外郞。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缾一、瑪瑙椀一、並實以珠。內廐良馬兩匹兼寶裝鞍轡。莊宅各一區。太宗初怒老僧之祕吝。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數月後。仍賜物三千段、穀三千石。便勑越州支給。辯才不敢將入己用。回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至今猶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強飯。惟歠粥。歲餘乃卒。帝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聖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命。太宗曰。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劍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玄宮矣。今趙模等所搨。在者。一本尙直錢數萬也。人間本亦稀少。絶代之珍寶。難可再見。吾嘗爲左千牛。時隨牒適越。汎巨海。登會稽。探禹穴。訪奇書。名流處士。猶倍諸郡。固知虞預之著會稽典錄。人物不絶。信而有徵。其辯才弟子玄素。俗姓楊氏。華陰人也。漢太尉之後。六代祖佺期爲桓玄所害。子孫避難。潛竄江東。後遂編貫山陰。卽吾之外氏近屬。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長安三年。素師已年九十三。視聽不衰。猶居永欣寺永禪師故房。親向吾說。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將來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明、察微。溫、抱直。超令叔。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無隱焉。於時歲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脩禊而撰此記。主上每暇隙。留神術藝。偏重蘭亭。僕開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許拜埽。至都。尋訪所得委曲。緣病不獲詣闕。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郞吏部常選騎都尉永寫本進。其日奉日曜門司宣。內出絹三十疋賜永。於是負恩荷澤。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駭閭里。僕跼天聞命。伏枕懷欣。殊私忽臨。沈痾頓減。輒題卷末。以示後代。彥遠家有馮承素蘭亭。元和十三年詔取書畫。遂進入內。今馮承素樂毅論並有太宗手批在其後者也。
開元記 出集賢記 韋 述
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眞迹及張芝、張旭等古迹。總一百六十卷。付集賢院。令集字搨進。尋且依文搨兩本進內。分賜諸王。後屬車駕入都。却進眞本。竟不果進集字。太宗貞觀中搜訪王右軍等眞迹。出御府金帛重爲購賞。由是人間古本紛然畢進。帝令魏少師、虞永興、褚河南等定其眞僞。右軍之迹凡得眞行二百九十紙。裝爲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爲八十卷。小王及張芝等亦各隨多少。勒爲卷帙。以貞觀字爲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迹又令褚河南眞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异。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其後蘭亭一本相傳云將入昭陵玄宮。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搨寫樂毅論。因此遂失所在。開元五年。勑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分一卷爲兩卷。總見在有一百五十八卷。餘並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之迹。惟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爲小印以記之。王右軍書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旭各一卷。右軍眞行書惟有黃庭、告警等四篇存焉。蕭令尋奏滑州人家藏右軍扇上眞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勑令滑州給驛賚書本赴京。其書有貞觀舊褾織成題字。奏進上書本留內。賜絹一百疋。以遣之意。亦不問得書所由。
徐氏法書記 武平一
易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伏羲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軒轅氏之王也。使倉頡象鳥獸之迹。以爲文字。故銘於鐘鼎。列於竹帛。至宣王太史史籒者。作大篆十五篇。秦始皇之幷天下也。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作倉頡篇。其後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頗有省改。謂小篆也。周曰六書。秦稱八體。或云。隸書者。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作。漢因行之。扶風曹喜善篆隸。時人師之。光和後。左中郞陳留蔡邕於篆隸博究其妙。靈帝好書術雜藝。置鴻都以招納之。則有師宜官、梁鵠之徒預焉。遇漢末。鵠奔劉表。魏武破荆獲鵠。雅好其書。恆縣帳下以玩之。鵠弟子毛弘敎於祕書。今八分楷法是也。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勢。弘農張芝轉加其巧。卽王逸少所言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韋仲將所謂草聖。芝弟黃門郞昶亞焉。魏大和中。韋誕自武都太守以善書至侍郞。宮觀寶器。皆誕之迹。常登陵雲臺題榜。下而白首。太尉鍾繇。一時之妙。冠於前。垂於後。繇子會、晉太保衞瓘父子、吳人皇象、晉征西司馬索靖、中書郞李克母衞夫人。並得鍾張之楷。擅價當時。中興後。王丞相茂弘父子、庾征西稚恭兄弟。咸著盛名於江西。其窮神極變。龍翔天逸。今古獨立者。見乎晉會稽內史右將軍瑯琊王羲之。羲之子獻之亦傳其妙。而不知逮也。先賢所評。子敬之比逸少。猶士季之比元常。言去之遠矣。故二王之迹。歷代寶之。宋文、齊高洎梁武父子、湘東、邵陵。咸以爲師楷。梁大同中。武帝勑周興嗣譔千字文。使溫鐵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賜八王。右軍之書。咸歸梁室。屬侯景亂兵火之後。多從湮缺。而西臺諸宮。尙積餘寶。元帝之死。一皆自焚。可爲悲哉。歷周至隋。初幷天下。大業之始。後主頗求其書。往往有獻者。及隋之季。王師入秦。又於洛陽擒二僞主。兩京祕閣之寶。楊都扈從之書。皆爲我有。太宗於右軍之書。特留睿賞。貞觀初。下詔購求。殆盡遺逸。萬機之暇。備加執玩。蘭亭、樂毅。尤聞寶重。常令搨書人湯普徹等搨蘭亭。賜梁公房玄齡已下八人。普徹竊搨以出。故在外傳之。及太宗晏駕。本入玄宮。至高宗。又勑馮承素、諸葛眞搨樂毅論及雜帖數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洎大聖天后御極也。尤爲寶嗇。平一齠齓之歲。見育宮中。竊觀先后閱法書數軸。將搨以賜藩邸。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云是太宗時裝。中有故靑綾縹瑇瑁軸者。云是梁朝舊迹。褾首各題篇目行字等數。草書多於其側帖以眞字楷書。每函可二十餘卷。別有一小函。可有十餘卷。所記憶者。是扇書樂毅、告誓、黃庭。當時私訪所主女學。問其函出盡否。答云。尙有。未知幾許。至中宗神龍中。貴戚寵盛。宮禁不嚴。御府之珍。多歸私室。先盡金璧。次及法書。嬪主之家。因此而出。或有報安樂公主者。主於內出二十餘函。駙馬武延秀久踐虜庭。徒聞二王之迹。強學寶重。乃呼薛稷、鄭愔及平一評善惡。諸人隨事答。爲上者。登時去牙軸紫褾。只以漆軸黃麻紙。褾題云特健藥。云是虜語。其書合作者。時有太宗御筆於後題之。歎其雄逸。太宗公主聞之。遽於內取數函及樂毅等小函以歸。延秀之死。側聞睿宗命薛稷擇而進之。薛竊留佳者十數軸。薛之敗也。爲簿錄官所盜。平一任郴州日。與太平子薛崇胤堂兄子崇允連官。說太平之敗。崇胤懷樂毅等七軸請崇允托其叔駙馬擏略岐王。以求免戾。此書因歸邸第。崇胤弟崇簡。娶梁宣王女主家。王室之書亦爲其所有。後獲罪謫五溪。書歸御府。而朝士王公。亦往往觀之。夫龜文以來。鳥跡之後。六書八體。時咸寶之。而代易百王。年移千葉。舊簡殘闕。遺編湮散。非窮微極精。博雅好古。熟能辨以問之。學以聚之。豫州刺史東海徐公嶠之。懷才蘊藝。依仁踐禮。士許筆精。人稱草聖。九丘七略。五車百氏。未遇仲尼之賢。猶繁茂先之室。至于魏陵逸策。魯室前書。字辨陽循。疑招束皙。師宜削去之版。逸少爲題之扇。莫不煙霏露凝。鳥岐魚躍。塡綵筐。溢鵰廚。貽之後昆。永爲家寶。季子浩。並有獻之之妙。待詔金門。家多法書。見託斯文。題其篇目行字。列之如後。詹事張庭珪之家。抑其次也。
古迹記 徐 浩
自伏羲畫八卦。史籒造籒文。李斯作篆書。程邈起隸法。王次仲爲八分體。漢章帝始有章草名。厥後流傳。工能間出。史籒石鼓文。崔子玉篆呂望、張衡碑。李斯嶧山、會稽山碑。蔡邕鴻都三體石經、八分西岳、光和、殷華、馮敦等數碑。幷伯喈章草。並爲曠絶。及張芝章草。鍾繇正楷。時莫其先。衞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眞行章草。桓玄草。謝安、王獻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紹之眞行草。永禪師、蕭子雲眞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果師、述師眞行草。陸柬之臨書。臣先祖故益州九隴縣尉贈吏部侍郞師道、臣先考故名州刺史贈左常侍嶠之眞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爲比。從齊梁以後。傳祕古書。跋尾徐僧權、唐懷充、姚懷珍、滿騫、朱异等署召。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於內庫。鍾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迹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縫。命起居郞臣褚遂良排署如後。
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左僕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玄齡
特進尙書左僕射申國公臣徵
逆人侯君集初同署犯法後除却。
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
左衞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臣李大亮
光祿大夫禮部尙書河間王臣孝恭
光祿大夫民部尙書莒國公臣唐儉彥遠勘一本唐儉合在李大亮前。
兼太常卿扶陽縣開國男臣韋誕
從十三年更不出。外人莫見。直至大定中。則天后賞納言狄任傑能書。仁傑云。臣自幼以來。不見好本。只率愚性。何由得能。則天出二王眞跡二十卷。遣五品中使示諸宰相。看訖。表謝。登時將入。至中宗時。中書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眞跡。勑賜二十卷大小王各十軸。楚客遂裝作十二扇屛風。以褚遂良閑居賦、枯樹賦爲脚。因大會貴要。張以示之。時薛稷、崔湜、盧藏用廢食歎美。不復宴樂。安樂公主壻武延秀在坐。歸以告公主曰。主言承恩。未爲富貴。適過宗令。別得賜書。一席觀之。輟餐忘食。及明謁見。頗有怒言。帝令開緘。傾庫悉與之。延秀復會賓客。舉櫃令看。分散朝廷。無復寶惜。太平公主取五帙五十卷。別造胡書四字印縫。宰相各二十卷。將軍駙馬各十卷。自此內庫眞跡。散落諸家。太平公主愛樂毅論。以織成袋盛。置於箱冀。及籍沒後。有咸陽老嫗竊舉袖中。縣吏尋覺。遽而奔趁。嫗乃驚懼。投之竈下。香聞數里。不可復得。天寶中。臣充使訪圖書。有商胡穆聿在書行販古迹。往往以織標軸得好圖書。臣奉直集賢。令求書畫。玄宗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收大小王眞迹。得一百五十八卷。大王正書三卷。黃庭經第一。畫贊第二。告誓第三。臣以爲畫贊是僞迹。不及眞。行書一百五卷。並非著名好帖。草書一百一十卷。以前得君書第一。小王書都三十卷。正書兩卷。論語一卷幷注一卷。成策寫第一。跋尾排署如後。
右散騎常侍崇文舘學士舒國公臣褚元亮
祕書監兼侍讀昭文舘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馬懷素
銀靑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頲
銀靑光祿大夫守吏部尙書兼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璟
至十七年出付集賢院。搨二十本。賜皇太子諸王學。十九年收入內。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尙書左丞相集賢大學士燕國公張說薨。明年二月。以中書令蕭嵩爲大學士。令訪王書。乃於滑州司法路琦家得羲之正書扇書一卷。是貞觀十五年楊州大都督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進。其褾是碧地織成。褾題一行濶一寸。黃色織成。云晉右將軍王羲之正書卷第四。兼小王行書三紙。非常合作。亦旣進奉。賜路琦絹三百疋。蕭嵩二百疋。其書還令集賢院搨。賜太子以下。及潼關失守。內庫書法並皆散失。初收後城。臣又充使搜訪圖書。收獲二王書二百餘卷。訪黃庭經眞跡。或云。張通儒將向幽州。莫知去處。侍御史集賢院學士史惟則奉使晉州。推事所在。博訪書畫。懸爵賞待之。時趙城倉督隱沒公貨極多。推案承伏。遂云。有好書。欲請贖罪。惟則索看。遂出扇書告誓。幷二王眞跡四卷。問其得處。云。祿山下將過向太原。停於倉督家三月餘日。某乃秪供稱意。有懷愧之心。乃留此書相贈。惟則將至闕下。肅宗賜絹百疋。擢授本縣尉。臣從中書舍人兼尙書右丞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改國子祭酒。尋黜廬州長史。承前僞跡。臣所棄者。蓋被收買。皆獲官賞。不復簡退。人莫知之。及吐蕃入寇。圖籍無遺。往往市廛時有眞迹。代無鑒者。詐僞莫分。臣今暮年。心惛眼暗。恐先朝露。敢舉所知。其別書人。謹錄如左。前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竇蒙。蒙弟檢校戶部員外郞宋汴節度參謀竇泉。並久遊翰院。皆好圖書。辨僞知眞。無出其右。臣長男璹。臣自敎授。幼勤學書。在於眞行。頗知筆法。亦勝常人。其餘士庶之間。應有精別之者。臣所未見。非欲自媒。天高聽卑。伏希俯察。建中四年三月日。
二王書錄 張懷瓘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後騰聲。二王之書。当世見貴。獻之嘗與簡文帝十許紙。題最後云。下官此書甚合作。顧聊存之。此書爲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撰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爲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於江。晉代裝書。眞草渾雜。背紙皺起。范曄裝持。微爲小勝。宋孝武又使徐爰持護十紙爲一卷。明帝科閱舊閟。幷遣使三吳鳩集散逸。詔虞何、巢尙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咸以二文爲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瑇瑁軸五帙五十卷。幷金題玉爕織成帶。又扇書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卷。並書之冠冕也。自此已下。別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爲六帙一百二十卷。旣經喪亂。各所遺失。齊高帝朝。書府古迹唯有十二帙。以示王僧虔。仍更就求散逸。僧虔以帙中所無者。得張芝、索靖、衞伯儒、吳大皇帝、景帝、歸命侯、王導、王洽、王珉、張翼、桓玄等十卷。其與帙中所同者。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並奏入祕閣。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以舊裝堅強。字有損壞。天監中。勑朱异、徐僧權、唐懷允、姚懷珍、沈熾文等析而裝之。更加題檢。二王書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爕。侯景簒逆。緘在書府。平侯景後。王僧辨搜括。並逸江陵。承聖末。魏師襲荆州。城陷。元帝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幷大小二王迹。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乃嘆曰。蕭世誠遂至於此。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祕寶。並爲煨燼矣。周將於謹、普六如忠等。並摭拾遺逸凡四十卷。將歸長安。大業末。煬帝幸江都。祕府圖書。多將行從。中道船沒。大半淪棄。其間得存。所餘無幾。弑逆之後。並歸宇文化及。至遼城。爲竇建德所破。並皆亡失。留東都者。後入王充。充平。始歸天府。貞觀十三年。勑購求右軍書。並貴價酬之。四方妙迹。靡不畢至。勑起居郞褚遂良、校書郞王知敬等。於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簡。內出右軍書共相參校。令典儀王行眞裝之。梁朝舊裝紙見在者。但裁剪而已。右軍書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爲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眞書五十紙。一帙八卷。隨本長短爲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卷。四尺爲度。草書二千紙。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爲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其書每縫皆用小印印之。其文曰貞觀。太令書。不之購也。天府之內。僅有存焉。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貴。齊宋已前。大有散失。及梁武帝鳩集所獲。尙不可勝數。並珊瑚軸織成帙。金題玉爕。二王書大凡一萬五千紙。元帝狂悖。焚燒將盡。文王帝盡價購求。天下畢至。大王眞書唯得五十紙。行書二百四十紙。草書二十紙。並以金寶裝飾。今天府所有。眞書不滿十紙。行書數十紙。草書數百紙。共有二百一十八卷。小王四十卷。張芝一卷。張昶一卷。並檀軸錦標而已。旣所不尙。散在人間。或有進獻。多推於翰林雜書中。玉石混居。薰蕕同器。然書蹟不易得。寶之如玉。棄之如土。豈徒書也。人亦如之。用行舍藏。言行之間。不可玷缺。亦猶蘭桂雖在幽隱。不以無人而不芳也。往在翰林中。見古鐘二枚。高二尺。圍尺餘。上有古文三百許字。記夏禹功績。字皆紫磨金鈿。光彩射人。似大篆。而神彩驚人。非其時。不敢聞奏。棄於泥土中。與瓦礫同也。然濫吹之事。其成久矣。且如張翼及僧惠式効右軍。時人不能辨。近有釋智永臨寫草帖。幾欲亂眞。至如宋朝多學太令。其康盺、王僧虔、薄紹之、羊欣等。欲混其臭味。是以二王書中多有僞迹。好事所蓄。尤宜精審。倘所寶同乎燕石。飜爲有識所嗤也。乾元三年五月日。
跋尾記 盧元卿
晉平南將軍荆州刺史琅琊王廙字世將書一卷
沈熾文 滿騫 徐僧權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郞臣褚遂良
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左僕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玄齡
特進尙書右僕射申國公臣士廉
特進鄭國公臣徵
吏部尙書公逆人侯君集名初同署。初犯法後除名。尙書字已下似有而暗。
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國公臣楊師道
左衞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臣李大亮
光祿大夫民部尙書莒國公臣唐儉
光祿大夫禮部尙書河間王臣孝恭
邢部尙書彭城縣開國公臣劉德威
兼太常卿扶陽縣開國公臣常挺
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臣馮常命
銀靑光祿大夫尙書左丞濟南縣開國公臣唐皎
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字紹伯書一卷
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
文林郞直祕書省臣王知逸監
宣義郞行左司禦率府錄事參軍臣劉懷信監
宣德郞行左驍騎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
承議郞行右金吾衞長史臣魏晳監
右散騎常侍崇文舘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臣褚元亮
祕書監侍讀昭文舘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馬懷素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臣姚崇
銀靑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蘇頲
銀靑光祿大夫守吏部尙書兼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宋璟
伏見建中已後翰林中雜蹟。用翰林印印縫。茹蘭芳等署名。又去貞元十一年正月五日。於都官郞中竇臮興化宅見王廙書、鍾會書各一卷。武都公李告押字。又兩卷並古錦褾玉軸。每卷十有餘人書。內一卷開皇十八年押署。有內史薛道衡署名。前後所見貞元十三年及開元五年書法。跋尾題署人名或人數不同。今具如前。建中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知書樓直宮臣劉逸江、賀遂奇等。檢校副使掖庭令臣茹蘭芳、副使內寺伯臣宋遊還是雜迹卷上錄。
晉右將軍會稽內史贈金紫光祿大夫瑯琊王羲之字逸少書一卷四帖
貞觀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臣蔡揮裝
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左僕射太子少卿上柱國梁國公臣玄齡
特進尙書右僕射上柱國申國公臣士廉
特進鄭國公臣徵
逆人侯君集犯法後除名。
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
右屯衞將軍上柱國通川開國公臣姜行本
起居郞臣褚遂良
右前件卷。是官庫自錄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軸。古錦褾。有貞觀印字及李氏印。謹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盧元卿記。
朱子曰。天下之書。常聚於無事之世。而散於暴亂之日。當其聚也。惟其時君之好。而又得名臣之科簡別識。不以僞冒眞。然後能成之耳。梁之虞和。唐之褚遂良、徐浩。皆以自任。其所取未嘗不善。不幸旋復殘逸。可不惜哉。自太宗留神翰墨。用王著爲侍書。而李唐五代。零落之餘。復得少集矣。余以微賤。不獲窺前人之墨跡。而又不得與道藝之士。如數公者。少論用筆之妙。誠可爲之歎愾也。
墨池編卷第十四
墨池編卷第十五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寶藏二
二王書語 張彥遠錄
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卽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爲卷。取其書迹及其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爲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背。率多紫檀軸首。白檀身。紫羅褾織成帶。開元皇帝又以開元二字爲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當時大臣等名。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二王書。後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標爲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或帖內三兩字也。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卽日得足下書。爲慰。先書以示。復數字。
吾前柬。粗足作佳觀。吾爲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爲嘆。書何能悉。瞻近無緣省吾。但有悲歎。
足下大小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慰不可言。想必果言者有期耳。亦度卿不當居京。此旣僻。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昔還具示問。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甥可早至。爲簡隔也。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知足下行至吳。會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慰知問。
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吾服食久。猶爲劣。大都比之年時爲復可耳。足下保愛爲上。臨書但惆悵。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爲不備悉。彼故爲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眞以日爲歲。想足下鎭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惟修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一一。
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疆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廻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云譙周有孫。高尙不出。今爲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雲皆有後否。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朱處仁今何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爲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動靜淸和。想足下使還一一。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往。數書問。無他。仁祖曰往。尋悲酸。如何可言。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
往在都。見諸葛顒。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爲爾不。信一一示。爲欲廣異聞。
靑李、來禽、櫻桃、日給藤子皆囊盛爲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菓佳。可爲致子。當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意種果。今在田里。惟以此爲事。故遠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彼所須此藥草。可示。當致。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爲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爲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尙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已前十七帖也。
玄度先乃可耳。嘗謂有理。因祠祀多感。其便民至此。今致之生而速之死。每尋痛惋。不能已已。省君書增酸悲。大分自不可移。時至不可以智力救耳。羲之白。
先生適書。亦小小不不能佳。大都可耳。
此書因謝常侍信還。今知問。可令謝長史具消息。數親問。淑穆、鄙賓並有問。爲慰。姊安和。妹故羸疾。憂之燋心。餘不盡悉。
君昨示欲見穆生敘讚。今欲點語興廢之極。粗當書爾不。玄度好佳。君謂何似。羲之頓首。
知道長不得散力。疾重而邇。進退甚令人憂念。遲信還。知門。
從事經過。催阮諸人昨旦與書。疾故示毒。愁當增其疾。吾如今尙劣劣。又晚熱。未有定。發日有定。示足下興耳。近書或欲留。吾甚欲與俱。而吾疾患。遲速無常。其竟之何。足下今知問。
適太常、司州、領軍諸人二十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爲平復。此慶之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司州供給寥落。去無期也。不果者。公私之望無理。或復是福。得大等書。慰心。今因書也。墅數言疏。平定。定太宰中郞。
適州將十五日告。徐一癰。方尺許。口四寸。云數日來小而差。然疾源如此。憂怛尙深。故遣信治徐。舍人書以示徐。還示足下也。不堪縷疑。事列上台。周靑州視事。今以當至下耶。任是事宜。無干身世。而任事者疾患如此。使人短氣。
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還。得八日書。知不佳。何爾。耿耿。僕日弊。而得此熱。忽忽解曰爾。力遣不具。王羲之白。白字只一點成。
見尙書。一二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遲還具問。亦一與尙書諮懷。今復遣諮吳興也。遠近淸和。士人平安。荀侯定住下耶。復遣軍下城。此間民事。愚智長嘆。乃亦無所隱。如之何。又須求雨。以復爲灾。卿彼何似。
江生佳。須大活以始見之。此人事蕭索可歎。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計日遲望。今日亦語劉長史。令速。
近因得里人書。想至。知故面腫耿耿。今差不。吾比日食意。如差。而骭玉篇。下諫及。骭也。中故不差。以此爲至患。至不可勞。力數字。令弟知聞耳。
姉適復告安和。郗政病篤。無復他治。爲消息耳。憂之深。今移至田舍。就道家也。事畢。當吾遣信。視淑還。
母子平安。爲慰。至恨不得暫見。故未得下船。道夷書云。已得一宅。想今安穩耳。不能解此移趨。知部兒不快。情不容已。憂心耿耿。羲之白。
與殷侯彼此。格卿取。
卒喜慰氣滿。無他治。噉數合米來。三日方愈。
知足下哀感不佳。耿耿。吾下勢腹痛小差。須用女萎丸。得應甚速也。
在我而已。誠無所多。云與謝豫州共入河。不乃煩劇。得安缺一字。似萬字。送書云六日可至。諸賢云朝廷失之。轉覺闕然。與卿書同。此四字注。
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此言深也。但云卿當入河。以如夢。恐卿表將復經年。想仁祖差時還內鎭。慰人情耳。皆在卿懷矣。
產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爲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吉無已已。二謝之秋未必來。計日遲望。萬嬴。不知必俱不。知弟佳別。停幾日。決共爲樂也。尋分且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
知庾丹陽差。數深深致致。
得孔彭祖十七日具問。爲慰。云襄經還蠡。是反善之誠也。於殷必得速還。無復道路之憂。比者尙懸悒。得其去月書。省之悲慨也。
上流近問不。竟何日卽路。知謝定出。居內所弘故重。是不情。廢情存大。
明日或就卿圍碁。邑散。今雨寒。未可以治。謝。江表付還。得書。知足下問。吾骯髂缺。痛。俛仰欲不得。此何理耶。願輒與相見。無盡治宜。足下得益。使之不疑也。但月又陰沈。恐不可針。不知何以救日前。甚憂悴。王羲之白。
似信。尋知足下有書可道。知足下未能得果。望近爲然。知得家問。賢子動疾。念甚憂慮。懸。得後問不。分張何可久。幼小故疾患無賴。
野、大皆當以至。不得還問。懸心。大得善悉也。野嘗不能遏卿。並茂淸談。
野足下小大佳也。諸疾苦。憂勞非一。如何。復得都下近問不。吾得敬和二十三日書。無他。重煕住定爲善。謝二侯。此三字一行。
山下多日。不得復意問。一昨晚還。未得遣書。得告。知中冷不解。更壯濕。甚耿耿。服何藥耶。僕比日差勝。尋知問。王羲之頓首。
羲之頓首。向又慘慘。自舉哀乏。氣勿勿。知便當西。且不相知來。想能更言問。力遣不次。王羲之頓首。此一帖帶行。
七日告期。痛念玄度。未能不懸心也。汝臨哭悲慟。何可言之。情極咽塞。闕。市器。俱不合用。昨旦來惋念玄度。體中便不堪甚。今告。汝當須過。殯還。有悲惻。王羲之白。
妹轉佳。慶不及啼不。憶念奴。殊不可言。涼當迎之。昨卽得丹陽水上書。與足下書同。故不送。昨諸書付還。
去冬遣使。想久。至乖離忽四年。言之歎慨。豈言所喩。悠悠數千。卒當何期。汝等將愼爲上。知復何云。
念足下窮。思兼至不可居處。雨氣無已。卿復何似。耿耿。善將息。吾故劣。力知問。王羲之。
吾何當還。此四字一行。
汝尙小。愁思兼至。不可居處。多疾。足下前許歲末。今暫還。想必可爾。故復白。
十一月十三日告期等。得所高餘姚幷吳興二十八日二疏。知並平安。慰。吾平平。比服寒食酒。如似爲佳。力因王會稽。不一一。何耶告知。想大小皆佳。丹陽頃極佳也。云自有書。不付此信耳。大小問多患。懸心。想二奴母子佳。遲卿向也。
吾去日盡。欲留女過吾。去自當送之。想可垂許。一出未知還期。是以白意。夫人涉道康和。足下小大皆佳。度十五日必濟江。故二日知問。須信還。知定當近道。迎足下也。可令時還。遲面。以日爲歲。
去冬臨改安事。近便欲決去。而何其不許事。聞以有小寇。人未便得果。然故有移南墓意。尙未可倉卒。復信更期汝信也。
六日。昨書信未得去。時尋復逼。或謂不可以不恭命。遂不獲已。處世之道盡矣。何所復言。
丹陽旦道。吾體氣極佳。共在卿故處。增思詠。
若可得耳。要當須吾自南。但增感塞。
十四日諸問。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後是大事。速送抱來。
遂當發詔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而辱在草澤。憂嘆之懷。當復何言。見足下一一。
昨道諸書令示卿。想見之。恐殷侯必行義望。雖宜爾。然今此集信爲未易。卿若便者。良不可言。安復後問不。想必停君。諸舍疾若羌也。便疾綿篤。了不欲食。轉測須人。憂懷深。小妹亦故進退。不孤得散力。煩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經日。兼燋勞不可言。迎集中表。親疏略盡。實望投老。得盡田里。骨肉之歡。此一條不謝二疏。而人理難患知此。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交衰朽嬴劣。所憂營如此。君視是頤養之功。當有何理。今都絶思此事也。冀疾患差。末秋初冬。必思與諸君一佳集。遣無益快。共爲樂。欲省補頃者之慘蹙也。追尋前者意事。豈可復得。且當率曰前。及當急要。願諸君各保愛。以俟此其未近見君有諸結。聊以當面。冬間意必欲省安西。如今意無前却也。想君必俱。賊勢可之者必進許洛。無可不果。相遇於一世。豈可度之尋常。以此至終。故當極盡志氣之所托也。君此意弘足。然決在必行。未復知問。晴快。卿轉勝向平復也。猶耿耿。想上下無恙。力知問。不具。王羲之敬問。
日月如馳。一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慼。
延其、官奴小女。並疾不救。痛愍貫心。吾以西夕。情願所鍾。唯在此等。豈圖十日之中。二孫天命。惋傷之甚。未能喩心。可復如何。延其官奴有兩帖。語小異。
敬親今在剡。其後復亡。甚不可言。
穰、鐵不知已得。
近遣書。想卽至。此兩極佳不。得懸心。吾乏劣。力數字。
七月十三日告。鄱陽兄弟大降。制終去。悔悼甚。永絶。悲傷痛懷。切割心情。奈何。
諸葛田去。不識君之。才幹好佳。往爲錢塘著績。又入僕府。有以盡悉宰民之至也。甚欲自托於明德。云臨安春當闕爾者。君能請不。僕必欲言得佳。長史亦當是君所須。旣得里人共事。異常故乃耳。須還告之。人理不可得。都絶。每至厲致。使人多欲。
十五日羲之報。近甚倉卒。得十三日書。知卿佳。慰之。力及陽生。書不一一。羲之報。
會稽亦復與選官。論卿否。吾誠勑勑於論事。然於弟尙不惜小。謂選官前意已佳。可不復煩重卿更思之。必謂宜。論者必有違耳。
上下安也。和緒過。見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江生亦連病。今已差。
知阮生轉佳。甚慰甚慰。會稽近患下。始差。諸謝粗佳。
足下差否。甚耿耿。喉中不復燥耳。故知問。具示。王羲之白。
冷過。足下夜得眠不。祗差也。復何治。甚耿耿。長史復何似。問。具示。王羲之白。
遂無兩候。使人歎。得諸孫書。高田皆欲了。得書。知足下患癤。念卿無賴。思見足下。冀脫果。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此賢懷所禮也。面一一。
五月十四日羲之白。近反至也。得七日書。知足下故爾。耿耿。善將息。吾腫。得此霖雨轉遽。憂深。力不一一。羲之白。
適得萬石去月五日書。爲慰。尋得彭祖送萬九日露板。再破賊。有所獲。想足摧寇越逸之勢耳。許司農書。來慰。吾奈無人。便未得達。故向餘杭間也。
因緣示致問。非書能悉。想君行有旨信。
伯熊上下安和。爲慰。可令知問。叔夷子前恨不見。可令熊知消息。
羊叅運還。朝論長見敦恕。其爲慶慰。無物以喩。今又告誠先靈。以文示足下。感懷慟心。又以表書示卿。政當爾不。
痛念玄度。立如志而更速禍。可惋可痛者。省君書。亦增酸。
服食故不可。乃將冷藥。僕卽復是中之者。膓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輒大起。多腹中不調適。君宜深以爲意。省君書。亦比得之。物養之玅。豈復容言。直無其人耳。許君見驗。何煩多云。
袁彭祖何日過江。想安穩耳。失此諸賢。至不可言。足下分離。如何可言。
此改不見足下乃甚久。遲面。明行集。冀得見卿。得申近問不。
謝侯。此二字一行。
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慈陰幽絶。垂三十年。永惟崩慕。痛徹五內。永酷奈何。無由言苦。臨紙摧哽。羲之報。此一帖眞草書。
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從弟子友沒。孫女不育。哀痛兼傷。不自勝。奈何奈何。王羲之頓首。此一帖行書。
二蔡過葬來居此。親親集事。而君復出爲因耳。此一帖艸書。
九月十八日羲之頓首。茂善晚生兒不育。痛之惻心。奈何奈何。轉寒。足下可不可不。不得問多日。懸情。吾故劣。力不具。王羲之頓首。此一帖行草。
月十一日羲之敬問。但得知佳。爲慰。吾爲轉差。力不一一。羲之敬問。行草。
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行草。
羲之頓首。念足下哀禍頻。仍承凶。悲摧不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緣省苦望酸。羲之頓首。此一帖帶眞。
羲之頓首。二孫女夭殤。悼痛切心。豈意一旬之中。二孫至此。傷惋之甚。不能已已。可復如何。羲之頓首。眞行。
二十八日羲之白。得昨告。承飲動。懸情。想小耳爾。還日不具。王羲之再拜。草書。
庾新婦入門未幾。豈圖奄至此禍。情願不遂。緬然永絶。痛之深至。情不能已。況汝豈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由叙哀。悲酸。此行書。
君服前賢弟逝沒。一旦奄至。痛傷。當復奈何。臨紙咽塞。王羲之頓首頓首。
雪候旣不已。塞甚成日。冬平可苦患。足下亦當不堪尋。轉復知問。王羲之。草書。
書來云得諸。爲慰。知汝姨欲西。情事誠難處。然今時諸不易。得東安書。甚不欲令汝姨出。懇至。想自思之。行書。
上下可耳。產行往。當迎。慶思之不可言。行書。
今付吳興酢二器。眞行。
一日不暫展。至恨叱而不已。便懷不果東。至可恨。思叙想。閑暇必顧也。
適都使還。諸書具一一。須面具懷。得征西近書。委悉爲慰。不得安西許有問。不知何久。長風書平安。今知殷侯不久留之。甚善甚善。舍內佳不。中書何似。家中疾篤。恆救旦夕。比知覺。有省書。想至。
義興何似。懸情。慕容遂來據鄴。可深憂。官復遣軍。可以示義興中書。
昨得殷侯答書。今寫示君。承無怒意。旣爾意謂速思順從。或有恕理。大小宜盤桓。或至嫌也。想深思。
復征許也。此四字一行。
八月二十四日羲之頓首。缺。竟增哀感。奈何奈何。雨足下可耳。不得問。缺。日懸心。吾故劣劣。王羲之頓首。
此雨足可耳。故當收佳。云彼甚快。大事。吳、義興甚缺。是蕩然可歎。
知諸患。耿耿。今差也。華母子佳。時行皆遍。事輕耳。彼云何。道祖席下。乃危篤。憂怛憂怛。
賊勢可見。此云方軌萬萬。如志但守之。尙足令智者勞心。此回書。恆懷湯大。處世不易。豈惟公道也。
諸人十二日書云。慕容乃抄梁下。得數日。方下疾疫非常。乃至京。極勞傷。甚憂之下者。想君勤勤。又復委篤。恐無與理。諸人書亦云爾也。憂之怛怛。劣力不一。
君須以何永日。憶去冬不可得知。如何如何。
桓公江州還臺。選每事勝也。不可。當在誰耳。
源書以發。吾欲路次見之。亦不欲停。甚。缺一字。
官舍佳也。得諸舍問不。不知遮何日西。言及辛酸。卿不可懷。期等故勿憂勿憂深。
近書及至也。瞻望不遠。而未期蹔而如之何。遲得問也。謝侯數不在。歎。此一行至底皆缺。
前知足下欲居此。常喜慰。知定不果。悵恨。未知見卿期。當數音問也。
得都近問。淸和。爲慰。云劉生近欲舉君爲山陰。以中軍當爲最。君期於未獲供養處。相爲慨然。仕宦殆是想也。君學書有意。今想與草書一卷。小大佳不。不得司馬問。懸情。適安以中軍出鎭。有避賢意。乃云行得言面。不知公私此理卒當之耶。甚憂。根本無集之者。想今與君書一一。見此當何言。但恐今歸必首問有所出。已上四字注。復有將來之弊耳。此願盡珍御理。
想彼人士平安。二郗數也。
敬豫諸人近來停數日。悉佳。安石已南遷。諸多兄弟此改殊命蕭索。聞君以復入相府。何時當應命。未得坐處。亦當愁罔。思得爲隣。豈常情。恐君方處務。此命難期。如之何。不一一。小佳。復意問。
源遂差不。云尙未恭命。終如之何。聞眞長知吳興。想必如意。南道差不。
君大小佳不。松廬善斵也。僕信還。奉州將去月十二日告。甚慰。如曹失護。語此君甚康壯。常是肥渴耳。實尋還。遲之不可言。二妹差佳。慰問心。期中冷。頃時行。可畏愁人。不得司馬近問。懸情。近所道書。卽至也。君信明早令得後得鄙書。未至。卽想東不久耳。
比鄙問無恙。諸從皆佳。此諸數耳。知劉阮數。
溫公在此。前東。北面還此。復初缺。散。爲慰。便乞良不可言。卿得知之。復共一快樂。
武妹小大佳也。缺。
知郡荒。周旋五百里。所在皆爾。可歎。江東自有大頓勢。不知何方以救其弊。民事自欲歎。復爲意卿。示聊及。
數得桓公問。疾轉佳也。每懸念。胡云征事未有日。佳也。以逼熱。不知卒云何爾。
君大小佳不。至此乃知重煕在。覺少不得同行。萬恨萬恨。云出便當西。念遠別。何可言。遲見之度。今或以在道。如無人往。心不堪甚。憶之不忘。懷之無已。
妹不快。憂勞。餘平安。未得安西問。玄度忽腫。至可憂慮。得其昨書云小差。然疾候自恐難耶。
安石書俱佳。還七日。增想投命。積日不復知問。弟佳寧善。然復憂之。不去懷。吾遂沈滯。兼下。如近數日。分無復理。昨來增服陟釐丸。得下。不知遂斷不。了無所噉。而藥得停。不知當復見弟二字注。理不。獨下。便長嘆。小蘇息。更知問。二奴、庶諸人何以。謝之。已上九字注兩行。
想淸和。士人皆佳。彭祖諸人。得足下慰旦夕也。此諸賢平安。每面粗有嘆慨追恨。近日不得本善。散無已已。度足下還期不久耳。此者數令知問。
本懷足下可謂禮之。缺。今以書寄卿。想必至。論之救命不暇。此事於今爲奢遠耳。要是事其本心。所欲論事令付。
今與馮公論何產。足下可思助明淸談。至是舉今又語眞道。今宣旨矣。
臣羲之言。天道寒嚴。不審聖體御膳何如。謹附承動靜。臣羲之言。右表皇太后一行。
臣羲之言。伏惟陛下。天縱聖哲。德齊二儀。自哲以下側注。應期承運。踐登大祚。普天率土。莫不同慶。臣抗恐是疾遐外。不獲隨例。瞻望宸極。屛營一隅。臣羲之言。
劉氏平安也。梅妹可得。表妹腰痛。冀當小爾耳。汝母故苦。以不安食。疾久憂潰。當思平理也。但神意不同前者也。今付北方脯二夾、吳興鮓二器、蒜條四千二百。
司馬雖篤疾久。頃轉平除。無他感動。奄忽長逝。痛毒之甚。驚惋摧慟。痛切五內。當奈何奈何。省書感哽。
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書不一一。羲之問。
想官舍無恙。吾必果二十日後乃往。遲喜散恙。比爾自相聞也。
九月三日羲之報。敬倫遣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傷切。諸人豈可堪處。奈何奈何。及書不一一。羲之報。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涉冬日。時速感歎。兼哀傷切。不能自勝。奈何。得七月未時書。爲慰。始欲寒。足下常疾。比何似。每耿耿。吾故不平復。憂悴。力困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旦極寒。得示。承夫人復小劾。不善得眠。助反側。想小爾復進何藥。念足下猶悚息。卿可否。吾昨暮復大吐。小噉物便爾。旦來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頓首。眞書。
延期、官奴小女並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貫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榮慰餘年日。憶旬日之中。二孫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纏心。無復一至於此。可復如何。臨紙咽塞。
六月二十七日羲。已下缺。周棄背。再周忌日。大服終此晦。感催傷悼。兼情切劇。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穆松垂祥除。不可居處。言以酸切。及領軍信書不次。羲之報。
頓首頓首。本上下並無字。第一行如此。亡居長。情有所鍾。始獲奉集。冀遂至誠。展其情願。何圖至此。未盈數旬。奄見背棄。情至乖喪。莫此之甚。追尋酷恨。悲惋深至。痛切心肝。當奈何奈何。
兄子荼毒備嬰。不可忍見。發言痛心。奈何奈何。王羲之頓首頓首。
君頃復以何散懷。鐵之秋當解褐。行復分張。想君比爾快爲樂。彥仁書之。仁祖家欲至蕪湖。單弱令俜。何所成。君書得載停郡迎喪。甚事宜。但異域之乖。素已不可言。何時可得發。
六日告姜。復雨始晴。快情。汝汝字注。母子平安。力諸不一一。耶告。
前使還有書。哀猥不能叙懷。尋痛兼哀苦割。當奈何奈何。省弟累紙。哀毒之極。但報書難爲心懷。況鄕處之。何可具忍。有始有卒。自古而然。雖當時不能無情痛。理有大斷。豈可以之致弊。何由寫心。絶筆猥咽。不知何言也。
十二月六日羲之報。一昨因曁主簿不悉。昨得去月十五日、二十三日二書。爲慰。雨晝夜無懈。夜來復雪。弟各可也。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羲之報。
羲之死罪。前得雲子諸人書。並毀頓。胡之惟分折。難爲心。當有分西者否。羲之死罪。
七月五日羲之頓首。昨便斷草。葬送期近。痛傷情深。奈何奈何。得去月二十八日告。具問慰懷。力還不次。王羲之頓首。
七月十六日羲之報。凶禍累仍。周棄背。大賢不救。哀痛兼傷。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遣書感塞。羲之報。
二十三日發至長安。云渭南患無他。然則符兵健衆尙七萬。苟及最近。雖衆由匹夫耳。卽今剋此一段。不知歲終云何守之。想勝寸弘之。自當有方耳。
隔旣久。諸懷甚不可言。且今多慘戚。君果似。前蹔得一散懷。知以多疾不果。乃當秋事。省告。同此歎恨。如何可言。葬事不可倉卒。當在九月初。過此故欲一與吳興集。冀無不剋耳。然事來萬端。不知如人意不。非書能悉。君數告。以慰之耳。
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秋節垂至。痛悼傷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此雨過。得十日告。知君如常。吳興轉勝。甚慰。想得此涼日佳。患散乃委煩。耿耿。且以佳興消息。僕故是常耳。劣劣解日。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歌章輒付卿。或有寫書人者。可寫一道與吾也。付十一板書。王散騎筆篤患。餘不一一。
羲之死罪。去冬在東鄮。因還使白牋。伏想至。自頃公私無信便。故不復承動靜。至於詠德之深。無日有隧。省告。可謂眷顧之至。尋翫三四。但有悲慨。民年以西夕。而衰疾日甚。自恐無蹔展語。平生理也。以此忘情。將無其人。何以復言。唯願珍重。爲國爲家。時垂告慰。絶筆情塞。羲之死罪。
六月十一日羲之報。道護不救疾。惻怛傷懷。念弟聞問。悲傷不可勝。奈何奈何。曹妹累喪兒女。不可爲心。如何。得二十三日書。爲慰。及還不次。王羲之報。
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唯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轉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却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向遣書。想夜至。得書知足下問。當遠行。諸懷何可言。一十必早發。想足下如何期也。阮侯止於界上耳。向書已具。不復一一。王羲之白。
宿息想足下安書。吾猶不勝能佳。一十必早往遲。王羲之頓首頓首。
二十九日羲之報。月中。哀摧傷切。奈何奈何。得昨示。知弟下不斷。昨紫石散未佳。卿先羸甚。此好消息。吾比日極不快。不得眠。食殊頓勿。令合陽。冀當佳。力不一一。王羲之報。
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昨者書。想至叅軍。近有慰阮光祿信在耳。許中郞家欲因書比去報。如庾君遂不救疾。摧切心情。不得自塗兩三字。甚。痛當奈何。深當寬勉。以不忘先心。臨紙但有酸惻。王羲之頓首。
羲之白。不復面。有勞。得示。足下佳。爲慰。吾却遽。又睡甚勿勿。力不具。王羲之白。
十一月五日羲之報。適爲不。吾悉不適。弟各佳不。吾至勿勿。力數。缺。羲之報。
兄弟上下遠至此。慰不可言。不和。憂懷深。期等殊乏勿勿。燋心。
桓公不得叙情。不可居處。雲子諸人何似。耿耿。能數省否。
彥仁數問也。修載蹔來。欣慰。
十二月一日羲之白。一點。昨得還書。知極不加。疾人甚憂。耿耿。消息比佳耳。吾至乏劣。爲爾日日。力不一。想明日可謝諸子。羲之報。
十四日羲之白。近反不悉缺。足下佳不。不得近問。無殊不佳。頓劣。因不一一。羲之白。
羲之頓首。得貺。知意至。諸君皆困乏。常想無之。何緣作此煩損。今付還。王羲之。
長高當蹔還耶。
范公書如此。今示君。須庾見。故當勸果之。告旨語君。遲而不可言。
一日多恨。知足下散動。耿耿。護護。吾至不佳。劣劣。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司馬疾篤。不果西。憂之深。公私無所成。
知比得丹陽書。甚慰。乖離之難。當復可言。尋答其書。足下反事復行。便爲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遲面一一。
比日尋省卿文集。雖不能悉。周徧尋翫。以爲佳者。名固不虛。序述高士。所傳小有異同。見卿一一問。應止楊王孫。前以共及意同。可誠述叙之耶。暇日無爲。想不忘之。
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際。致嘆至深。君亦同懷。近過得告。故云腹痛。懸情。灾雨比復何似。氣力能勝不。僕爲耳。力不一一。王羲之。
得旦書至示。爲慰。云小大多患。憂念勞心。遲見足下。未果爲兩字注。結。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三日先疏未得去。後得四日疏。爲慰。兄書已具。不復一一。
鎭軍昨至。欣一字搨本暗尙未見也。尋見之。悲歎不可言。上下近問。少慰。馳情。不知何似。絶不得問。汝得旨問馳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復數日東。可語期。令知消息。兩行校近下。
橘子。卽云乃好可噉。久得新栗。此院冬桃不能得多。送觸事。何當不存。往恆語然獨折。
知書有去縣奔赴。誠意義官至也。有禮制。恐不必果耶。且君在彼縣。常以爲得意。宜思之耶。意至。故示。
兄子發。尙未有定日。當送至瀾。遠乖不可復言。適欲遣書。會得足下一面。故知示。
十九日羲之報。近書反至也。得八日書。知吳故羸。敬倫動氣發。耿耿。想得冷。此爲佳也。敬久佳。不一一。羲之報。
二十三日羲之報。一日得書。皆在計書。所不得有反轉熱。卿各佳否。定何可得來。遲面。不一一。羲之報。
省足下前後書。未嘗不憂。汝欲興事他相與。有深情者。何能不恨。然古人云。行其道。忘其爲身。眞卿今日之謂。政自當豁其胷懷。然得公平政直耳。未能忘己。便自不得行。然此皆在足下懷。願卿爲復廣求於衆。所悟故多願山之高。言次何能示。
十一月七日羲之報。近因。缺。千卿書。想行至。至字注。霜寒。弟不佳。頃日了不得食。至爲虛劣。力及數字。羲之報。
知須菓栽。便可遣取。視君勢陳欲。欲無出理。近書至也。得十八日書。爲慰。雨蒸。比各可。各字注。羊參軍轉差也。懸耿。吾髀痛劇。欲不行力。至患之。欲不得。自力數字。
尊夫人向來復何如。爲何所患。甚懸情。念卿累息具至。羲之敬問。
想諸舍人小大皆佳。弟摧之。可爲懸心。且得集。目下比慰多也。姉累告安和。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極得石散力。然故不善佳。疾久尙憂之。想野、大久恙至善。分張諸懷。可云不知其期。何時可果。永嘉競逐者有力。恐難。冀得大柿。當種之。篤不喜見容。篤不堪煩事。此自死不可化。而人理所重如此耶。都江東所聚。自非復弱幹所堪。足下未知之耳。給領與卿同。殊爲過差。交人士。因開門以勉待之。無所復言。君遠在此。乃受恩來。今留之。明晚共親集。想君未便至餘姚爾。
云殷生得快罔大事。數謝生書。但有藥耳。云彥仁或宣城。甚佳。情事實宜。今有所寂不得都問。知卿云問。故未知西審問。使人憂耿。得問示。信使甚數而無還者。似書疏不可得。得問宜示告之。知長翔田舍。比卿還。當知何候。須得音。副民望甚善。
羲之白。霧氣。足下各何如。長素轉佳。甚耿耿。冀行面。遣知問。王羲之白。
昨得諸書。今示卿。想見之。恐殷侯必行。希望雖宜爾。然今此集信爲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也。
晴快。足下各佳不。長素轉佳也。甚耿耿。故知問。具示。王羲之白。
足下晚可耳。至劣劣。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十二月二十四日羲之報。歲盡感歎。得十二日書。爲慰。大寒。比可不。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報。
藥湯。諸人佳也。今知問。朱博士何嘗返。君可致意。令速還也。想無稽留。
吾至今日欲不復見字。
初月十二日羲之累書。至。得去月二十六日書。爲慰。比可不。僕下連連不斷。無所一欲。噉輒不化消。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罔極然。及不一一。羲之白。
昨近有書至此。故不多也。遲書不悉耳。
知尙書中郞差。爲慰。不得吳興問。懸心。數吳中聞耳。小奴在此忽患瘧。比數發。今日最微。大都輕瘧耳。尙小停。今在吾廐中。念猶懸心。小患耳。所垂心。須佳乃去。
此言不可乏。得知足下問。吾忽忽。力數字。直遣單使者。可各差十五人耶。合三十人。足周事。
足下知消息。今故遣問。使至具示之。力書不一一。王羲之白。
昨方回遂舉爲侍中。不知卒行不。云相意未許。爾者爲佳。比得其書。云山海間民逃亡。殊異永嘉。乃以五百戶去。深可憂深可憂。此間不得至。比足下郡內云何粮運日廣遠。恐此不弊不已。
都下書之。殷生議論殊異處。憂之。道故思同。歲寒盡。對此書還。
論亦不能佳。體懷省無所乏。然卿供給人士及使役吏人。論者亦謂大。任意在世中政自不得不小俯仰同異。卿復爲意此懷。亦當玄同。不能勉人士耳。見尙書。一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遲還具問。亦以與尙書諮懷。今復遣諮吳興也。
官舍佳也。節氣不適。可憂。彼之何。昨得羲書。比佳。甚慰甚慰。得官奴、晉寧書。云平安。念懸心。此粗佳。一日書比。一一。民以頃情事不可不勤思自補。節勤。以食噉爲意。乃勝前者。而氣力所堪不如。自喪初不哭。不能不有時惻愴。便非所堪。哀事損人故最深。益知不可不豁之。
知汝決欲來下。是至願。然當得供養。冀郡固有理。若宣城、瑯琊不果南。有空缺。可作者。此信還。具白。當與在事論爲不可須。留者便可決作來下記也。上方大枋。想汝不過數枋。足彼故當足合偶此耳。人力當粗足。不果耳。可白。吾當托桓江州助汝。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當具東改枋。枋三四。吾小可。三字注。當自力蕪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諸謝當有。便是見今當語之。大理盡此信還。一一白。脾痛。不可堪。而比作書。欲不能作之。
知足下數祖伯諸人問。助慰。絶不得兄子問。懸念可言。此於南北旨使無理。此欲嘆久也。亦同失人。並欲勿勿。羣從書皆佳。道沖書平安。汝當改葬。不可云勞。沖遇此事或復留連。
體甚羸。所噉食至少。年衰老羸。使人深憂。君甚懸情。餘疾患少差也。
省告一一。足下此舉。由來吾所具。卿所云皆是情言。然權事慮之重。則當廢情以從宜。非書所悉。見卿一一。忽動小行多。晝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差。脚更腫。轉欲無理。至不可勞。而此書疏。不自得已。唯絶嘆於人理耳。二妹復平。昨來上下差。
吾陟冬節。便覺風動。日日增甚。至去月十日。便至委篤。事事如去春。但爲輕微耳。尋得小差。罔爾不能轉勝。況滯進退。體氣肌肉便大損。憂懷甚深。今尙得坐起。神意爲復可耳。直疾不瘳。晝夜無復聊賴。不知當塗一字。得蹔有間還得缺。其寫不。如今忽忽目前耳。手亦惡。欲不得書示。令足下知問。
七月十五日羲之白。秋日感懷彌深。得五日告。甚慰。晚熱盛。君比可不。遲復後問。僕平平。力及不一一。王羲之白。
知君患隱。何以乃爾。是爲疲之極也。一知此事。恐不可以不絶骨肉之愛。無論人事也。乃甚憂。君若自量。情歎患。不以經心者一事不爾。當何理耶。
鄙故勿勿。飲日三。小行四升。至可憂慮。如桓公書。旨闕。其不去。恐不能平。
此信過。不得煕書。想其書一一也。小大佳不。賓轉勝。皆謝之。賢妹大都勝前。至不欲食。篤羸。恆令人憂。餘粗佳。阿刁近來到卞。上下皆佳。羲之白。
得書。知足下且欲顧。何以不進耶。向與謝生書晚欲往。登停山。且停山非所便。故可共集謝生處。登山可他日耶。王羲之白。
得君家書疏。多往來皆平安耳。今年此夏節氣至惡。當令人危。幼小疾苦。故爾憂勞不可言。想非無他旱。不傷白田耳。
得靈酒。知足下同遠來。得江僕射二書。今示。足下從卿意爲善。
七月二十一日羲之白。昨十七日告。爲慰。極有秋氣。君比可耳。力及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近復因還信。書至也。
得九日問。亦云鄙平平。想得涼轉勝。以疾乃服法。必解此意。來月必欲就道家。而得其問。云尙多溪毒。當復小却耳。僕故有至臨川意。尙未定。自更有果南行者。還乃得至壽春耳。
得都九日問。無他。
得豫章書。爲慰。想以具問。昨得都十七日書。賊徑還蠡臺。不功u>譙。是其反善之誠也。想殷生必得過。此者猶令人憂。期諸處分猶未定。羊參軍旦夕至也。遲一一。
殷廢責事便行也。令人嘆悵無已。
安石定目絶。令人悵然一。爾恐未卒有散理。憂期諸處分猶未定。懸益深。念君馳情。又遣從事發遣。君無復坐理。交疾患。何以堪此。恐屬無所復厝懷。卽乖大小不可言。且憂君以疾他曳不易。得司州書。轉佳。此慶慰可言。云與君數數。或採藥山崖。可願樂。遙想而已。云必欲剋餘杭之遲期。此不可言。要須君旨問。僕事中久。宜蹔東。復令白便行。還便行。當至剡。塠上二十日後還以示。政當與君前期會耳。遲此情兼二三。
昨暮得無奕、阿萬此月二日書。諗近淸和耳。羌賊故在許下。自當了也。桓公未有行日。阿萬定吳興。
未復弘道近書。見與弘遠書。恐卿不得久坐。何如休。稚玄佳不。想能數足下皆令知問。曚風膠今年似晚。來年其主不起首者。想或可得借乎。
得反。又獲示。知足下發動脅腫。卿此疾苦甚似期。一一想消。一當轉佳。爲何治也。吾爲亦劣。大都復是平平。隔耳許日。前後有其效。何喩。冀涼日晚散耳。尋復知問。王羲之。
羲之頓首。賢女殯歛永畢。情以傷惋。不能已已。況足下愍悴深至。何可爲心。奈何奈何。不能無時之痛。憂卿便深。今何如。患深。達旣往。吾志勿勿。力知問。臨書惻惻。王羲之頓首。
賢室何如。何可爲心。唯絶嘆於人理耳。諸患猶爾。憂勞深缺。江侯缺字到行底。足下遺臨惙次冷取書。
謝范六日書。爲慰。桓公威勳。當求之於古。令人嘆息。比當集姚襄也。
斷酒事終不見許。然守之尙堅。弟亦當思同缺。此。郡斷酒一年。所省百餘萬斛米。乃過於租。此救民命。當可勝言。近復重論。相當有理。卿可復論。
知數致苦言於相。時弊亦何可不耳。頗得應對不。吾書來彼答。得桓護軍書。云白米增運皆當停爲善。
問董詳。吾亦問之。冀必來。岳時得之甚佳。頃日憒憒。不暇復此。省示及。乃復憶之耳。
周公東征。四國是遑。誠心欵著。謂之累積。頻頻書。想至。陰寒。想自勝常。皇矣漢祖。纂堯。此四字眞書。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國佐命之宗臣。觀其轍迹。實奇士也。然荀護譏於憂卒。意常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譴。諸葛經國達治。吾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爲心者。容得爾乎。前試論意。久欲呈。多疾憒憒。遂忘致。今送。願因暇日。可垂試省。大期賢達。興廢之道。不審謂粗得阡陌不。
信所懷。願告其中。幷爾郞子意同異復之何。邈然無諮叙之期。每賜翰墨。便如蹔展。羲之死罪。此一帖眞行。
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缺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
足下各可不。得都下五日書。今送。謝卽至。想源得免豺狼耳。王羲之。
羲之死罪。近因周參軍白牒。伏想必達。此春以過。時速與深。兼哀傷摧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須臾寒食節。不審尊體何如。不承問以復經月。馳企。民疾根治滯。了無差候。轉久憂深。叔缺。遣信。自力粗白。不宣備。羲之死罪。
墳墓在臨川者。行欲改就吳。此兩字注。吳中終是所歸。中軍往以還田一頃烏澤、田二頃興吳。想弟可還以與吾。故示。想弟居意。故如往言。思終高也。是以思同之。此三頃田。樂吳舊耳。云卿軍府甚多田也。巳上八字注。宜須一用心。使可差次忠良。
十九日羲之頓首。二旬增感切。奈何奈何。得十二日書。知佳。爲慰。僕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十二日告李氏甥。得六日書。爲吾劣劣。力不一一。羲之書。行書。
羲之死罪。復蒙殊遇。求之本心。公私愧歎。無言以喩。去年十一月發都。達遠朝廷。親舊乖離。情懸兼至。良不可言。且轉遠。非徒無諮覲之由。音問轉復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願具告。羲之死罪。
郡從彫落將盡。餘年幾何。而禍痛至此。舉目摧喪。不能自喩。且和方左右時務。公私所賴。一旦長逝。相已痛惜。豈唯骨肉之情。言及摧惋。永往奈何。表妹委篤。示致問。
荒憒不。得此熱。不能不取給。腹中便復惡無賴。
羲之死罪。累白。想至。雨快。想比安和。遲復。承問。下官劣劣。日前可。力白不具。王羲之死罪。
皆以具示。復自耳。羊參軍尋至。具一一。子期諸人何似。耿耿。心制行。終不可居處。
餘皆並安也。此五字一行缺。
以令弟食後來。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故復旨示。羲之報。
增運白米。來者云必行此。無所復云。吾於時地甚疏。致言誠不易。然太老子以在大臣之末。要爲居時任。豈可坐視難危。今便極言於相。幷與殷謝書。皆封示卿。勿廣宣之。諸人皆謂盡當今事宜。直恐不能行耳。足下亦不可致苦言。人之至誠。故當有所回。不爾坐待死亡耳。當何當何。已下缺。
吾復五六日至東縣。還復至問。想官舍佳。見護軍近書。甚慰。仁祖轉嘉。然疾根不除。尙令人憂。復得問。未復反書。甚慰。八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鐵已還。旦夕展也。故復旨示。羲之報。
小大佳也。不得尙書中書問。耿耿。得業書。慰之。亦得棄書。爲慰。今付還。安方決去不可言。卽卿書致。
適阮兒書。其氣散暴。處便危篤。憂之怛怛。
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盡消息也。蚶二斛、蠣二斛。前示噉蚶得味。今止送此。想噉之。故以爲佳。比來食日幾許。得味不。具示。所欲示之。
若治風敎可弘。今忠著於上。義行於下。雖古之逸士。亦將眷然。況下此者。觀頃舉措。君子之道盡矣。今得護軍還。君屈以伸。時玄平須命。朝有君子曉然。復謂有容足地。常如前者。雖患九天不可階。九地無所逃。何論於世路。萬石。僕雖不敏。不能期之以道義。豈苟且乎。若復以此進退。直是利動之徒耳。所不忍爲。所以不爲。上方寬博多通。資生有十倍之。覺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下謂何以。密示。一物豈此意。爲與卿共思之。省已付天。諸曁、始寧屬事自可得如敎。丹陽意簡而理通。屬所無復逮錄之煩。爲佳。想君不復須言謝。丹陽亦云此語。羲之白。
古之辭世者。或被髮佯狂。或委身穢迹。可謂艱矣。今僕退身閑坐而獲遂其宿心。其爲幸慶。豈非天賜。違天不祥。四字注。頃東遊還。脩治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敎養子孫以敦厚退讓。戒以輕薄者。令舉策敎焉。彷彿萬石之風。君謂此何如。
遇重煕去。當與安石東遊山海。幷行田盡地利。頤養閑暇。衣食之餘。欲與知親。時共歡讌。雖不能興言高詠。銜盃引滿。語田行里。故以爲撫掌之資。其爲得意。可勝言耶可勝言耶。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甚欲希風數子。老志願。盡於此也。君察此。當有二言不。眞所謂賢者志於大。不肖志其小。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五字注。以當一面。
想大小皆佳。知賓猶爾。耿耿。想得夏節佳也。念君勞心。賢妹大都轉差。然以故有時嘔食不已。是老年衰疾。久亦非可倉卒。大都轉差。爲慰。以大近不復服散。當將陟厘也。此藥爲益。如君告。
大都夏冬自可足。麥秋輒有患。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在此羸少差。
知先生至其歡慰。且卿如一面也。大婚定芳。道也。先生頃可耳。今日略至。遲委垂。知樂公可爲之慰。桃膠易得。可以少耶。專一物不移。乃不忠也。充迎不致意。知陽意事進。願人之善。
行政五十日。不復得問。懸情。皆佳也。缺。何貽云得潁陽書。平安。慰意。不得吳諸人問。懸遲之也。
當行。是防臣流逸。不以爲利耶。此禁止於郡爲由耶。更尋詳。若不由上命而郞中求絶者。此爲以利卿之是尋尋詳白之。
古之御世者。乃志小天下。今封域區一方任耳。而但憂不治。爲時恥之。今卿重煕之徒。必得申其道。更自行有餘力也。
甲夜羲之頓首。向遂大著。乃不憶與足下別時。向至道家乃解。尋憶乖離。其爲歎悵。言何能喩。聚散人理之常。亦復何云。唯願足下保愛爲上。以俟後期。故旨遣此信。取足下過江問。臨紙情塞。王羲之頓首。
足下識先日之言。信信具此。一帖有缺。
前得君書。卽有反。想至也。謂君前書是戲言耳。亦或謂君當是舉不失親。在安石耳。省君今示。頗知女向老僕之懷。謂君禮之。方復致斯言。愧誠心之不著。若僕世懷不盡。前者自當端坐觀時。直方其道。或將爲世大明耶。政有救其弊。筭之熟悉。不因効放恕之。會得期於奉身而退。良有已良有已。此共得之心。不待多言。又餘年幾何。而近者相尋。此最所懷之重者。頃勞服食之資。如有萬一。方欲思盡頤養。過此以往。未知敢聞。言止於今也。
知諸賢往數見范生。亦得其近書。爲慰。又得孔生書。亦云不能數。何爾耶。江生可耳。斷絶。冀涼集也。
得司州十六日書。知疾患。憂之至深。奈何奈何。想桓公數便。亦知謝生大得情和。至慰。明發當至吳興。遲見之也。
知須米。告求常如雲。此便大乏。勑以米五十斛與卿。有無當共。何以論備。
今有敎。勑付米。可送之。
數上下問。如常。何可得集耶。念馳情。未異。果爲結。念致間。不得東陽問。想卿婦遂平復。耳聾佳不。謝之幼小頃可行。華母子平安。知足下故望蹔還。歲內何理。過歲必有理。不思存。足下復得一叙平生。當何言。得卿書。尋省及復。但有悲慨。比者且當數致年知。缺。畢必果思。遲言而不可復得此。與范期後月五日。遂乃尅耳。還遣旨進。頃猶小差。欲極遊目之娛。而吏卒守之。可歎。丹陽花果似小可。何日得卿諸人共賞。疑此有闕字。
鄙疾進退。憂之甚深。使自表求解職。時以許。乃當是公私大計。然此舉不深。又不宜是之。於始二三無所成。可以示。從女甚劣。欲知消息。
足下所欲餘姚地。輒勑驗。所須輒告。
此雨過。將爲灾。想彼不必同。苗稼好也。
尙書郞諸人皆佳。比面。雖近隔。殊思卿。度還旦夕。吾頃胷中惡。不欲食。積日勿勿。五六日來小差。尙甚虛劣。且風大動。舉體急痛。何耶。賴力及足下家信。不能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淸流急湍。暎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淸。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旣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喩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纏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其一。三春啓羣品。五字草。寄暢在所因。仰眺望天際。俯盤綠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其二。猗歟二三子。莫匪齊所托。造眞探玄退。涉世若過客。前世非所期。虛室是我宅。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相與無所與。形骸自脫落。其三。鑑明去塵垢。止則鄙郄生。體之周未易。三觴解天形。方寸無停主。務伐將自平。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淸声。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其四。合散固有常。修短定無始。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於今爲神奇。信宿同塵滓。誰能無慷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折。河淸非所俟。其五。
十一月四日右將軍會稽內史瑯琊王羲之敢致書司空高平郗公足下。上祖舒散騎常侍撫軍將軍會稽內史鎭軍儀同三司。夫人右將軍劉缺。女。誕晏之、允之。允之。建威將軍唐令會稽都尉義興太守南中郞將江州刺史衞將軍。夫人散騎常侍荀文若女。誕希之、仲之。及尊叔廙。平南將軍荆州刺史侍中驃騎將軍武陵康侯。夫人雍州刺史濟陰郗說女。誕頤之、胡之、耆之、美之。胡之。侍中丹陽尹西中郞將司州刺史。妻常侍讓國夏侯女。誕茂之、承之。羲之妻太宰高平郗鑒女。誕玄之、凝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肅之授中書郞驃騎諮議太子左率。不就。徽之黃門郞。獻之字子敬。少有淸譽。善隸書。咄咄逼人。仰與公宿舊通家。光陰相接。承公賢女。淑質眞亮。碻懿純美。敢欲使子敬爲門閭之賓。故具書祖宗職諱。可否之言。進退惟命。羲之再拜。此是郗家論婚書。書迹似夫人。
駮師子虓豹熊羆鹿驚蚴蟜。
更失也。夫兵行知僞者至愼也。將不私是爲不無功也。將不受纔者爲士有離心也。將貪。瑗頓首云云。
一曰上盛化問。云云。
師氏垂誥以後。不錄。是勸學篇。
一卷章草急就。云云。
良深路滯久矣。況今季未無所多怪。足荒何卹於此。足下志嶠。外有由來及。然以勢觀之。卿入貴於不令耳。書政當爾。王羲之白。
知以智之所無。奈何不復稍憂。此誠理也。然之懷何能已已乎。未能得而書何所悉。恆深。得近期蹔還。故因敎。初月日。
吾胡熟縣須水田。卿都可遣僦之。墓不知處。去年僦之者如似是兪進。可問之。卿不出停此。
親往爲慰。思後諸能數不。想昨咁兄以日。此粗佳。二謝叔喪。興公近便索然。玄度來數日。有疾患。便復未。
阿萬小差。大事問有重慮。安佳。行來遇大蕩然。阮公政散耿。懷祖可呼賀祭酒俱。
足下欲同致上虞一宿。還無所廢。吾初至。便與長史俱行。無不可。吾爲卿任此声者。但此懷自不復得。闕之於時。小大皆佳也。度有近問不。得上虞。甚佳。足下當能相就不。思面卿。云當來。何能果也。遲散無喩。吾復月當出。以者念示。下近欲麻紙。適成。今付三百。寫書竟訪不。得其人。示之。王羲之頓首。
省書。知定疑來。汝居長謂所養。雖小要爲喪主。劉夫人靈坐在堂。政爾遠來。於禮誠不可近。所以狼狽遠迎。汝情地信難忍交。恐有性念慮。得來想慰。釋奠引是。以不復思此耳。若汝能割遣無益。得過喪制。遂來居此。乃事宜也。若自量不能違哀念。須吾等旦夕相喩者。當來。汝當自若。吾意盡此也。
若來大小祥。當復出者。殊更良昌。若汝不出。農當單出。汝能遣農遠行不。宜皆當自詳計審日遲望。而更未定。殊爲悵恨不可言。此乃爲汝求宅。謂汝來居止理。軍務何可久處。而情事不得從意。可歎可歎。終果來居者。故當爲汝求也。以書示農。
初月二日羲之頓首。忽然比年。感遠兼傷。情痛切心。奈何奈何。念君哀窮。奄經新故。仰慕崩絶。豈可堪忍。比各何似。相憂不忘。當諗消息。以全勉爲太。僕衰老。殆是日不如日日。力知問。王羲之頓首。
思率府。朝得書知問。足下差。但尙頓極之。不一一。定尋料無。
初月一日羲之報。忽然改年。感思兼傷。不能自勝。奈何奈何。冀更寒。諸疾此復何似。不得問多日。懸心不可言。吾猶小差。甚尙劣。力遣不知。羲之報。
卿各何似。先羸而處至痛憂弟深重得之。思寬遣。吾並乏劣。自力不報息。此上下可耳。出外解小分張也。須產往迎。慶思之不可言。知靜婢面猶爾。甚懸心。表妹當來。悲慰不言。下家當慰意。令知之。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失此女。痛之纏心。不能已已。可復如何。臨紙情酸。
知靜婢猶未佳。懸心。可小須留爾。
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切心。奈何奈何。不可居忍。得十三日書。知問。此何似。恆耿耿。吾至匆匆。小佳。更致問。王羲之頓首。
謝范新婦得富春還。諸道路安穩。甚慰。懸心。比日涼。卽至平安也。上下集聚。欣慶也。華等佳不。自新婦母子去。寂寞難言。思子輩不可言。
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淸和。稚恭遂進鎭。東西齊。想尅定有期也。羲之死罪死罪。
羲之白。乖違積年。每懷辛苦。痛切心肝。惟同此情。當何居處。羲之脚不踐地十五年。無由奉展。比之欲奉迎。不審能垂降不。豫唯哽。故先承問。羲之再拜。
再昔來熱。如小有覺。然晝故難堪。知足下患之。云故以圍棊。是不爲患。吾期爾無佳。自得此熱。憔悴終日。未果如何。王羲之頓首。
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死罪。此夏復便半。時速離。衆情兼至。惟增傷悼。頃水雨未之有。不審尊體何如。得疾除也。不承近問。馳企。民自服橡屑。下斷。體氣便自差强。此物益人斷下。去陟釐刼樊遠也。以爲良方。出何是眞。此之謂。謹及。員靑州。白牒不備。羲之死罪。
寒。伏想安和。小大悉佳。奉展乃具。
羲之死罪。見子卿具一一。荒民惠懷塗一字。最要也。甚以欣慰。唯願不倦爲善。承留此生。當廣陵任。佳。此生處事以驗。海陵江間殊令人有懷也。羲之死罪死罪。
想元道、弘慮平安。
羲之頓首。涼。君可不。女差不。耿耿。想比能果。力不。王羲之頓首頓首。
驗同罪。一行。
十二月日羲之白。近復追付期。想先後三字注。皆至。昨得二十七日告。知君故乏劣腹痛。甚懸情。灾丙。比日復何似。善消息。遲後問。復平平。不一一。王羲之白。知尋遣佳信。遲具問。
行當是防民流逸。不以爲利耶。此於郡爲由上守。郡更尋詳。若不由上命而斷中求紀者。此爲以利。卿紀之是也。更尋詳具白。若由上縱民所之。恐有知向者流散之患。可無善。詳其問。
君欲舡。輒勑給。所須告之。得君戲。承念至此年。乃未見。大保思一散知。
足下歸。乃至孔建安家。熱乃爾。往還以十。實非乏所堪。若之不復兩字注。更尅近道。唯命是往。
恐有簿書之煩。益屬所事。可立制縣不給下笑。二字注。而給饒有之家。開令治國。別許爲盛田不平者。嚴制如此。事省而虛實可知。其或非所樂而絶付給者。今爲不賦。得里人遂安黃藉。前年皆斯人。非後一條可歎。今便獨坐。令白郗信求官。邈等想必可得。君求得當見書。君萬一不樂。想可共思。得州二字注。數十家見經營。不爾無坐此理也。別當以具。慰深共思。不待煩言。
十二月二十二日羲之白。節近。感歎情深。得去月二十三日書。知君故苦。日耿耿。善護之。爲慰。僕得大寒疾。不堪甚。力還不具。王羲之白。
十四日。昨數信未卽取遣。適得孔彭祖書。得其弟都下七日書。說雲子暴霍亂亡。人理乃當可耳。惋惋。桓公、周生之痛。豈可爲懸心。褚映。
農敬親同日至。至數日耳。道路平安。爲慰。妹且停爲大慶。懷元。
知弟不果行。吾不佳。面近也。玠。
適書至也。知足下明還。行復尅面。王羲之白。
小大佳也。賢兄如猶當小小佳。然下不斷。尙憂之。僧權。
近所示。欲依上虞別上。申一期。尋案臺報不聽上。此無道當戮力於事。不可但役解。故君縣乃是今勝縣。而復以爲難耶。
知足下以界內有此事。便欲去縣。豈有此理。此縣弊久。因足下始有次第耳。必無此理。便當息意。今勑諸處。事及縣者。省馳書於臺中。論必釋然。故遣旨信示意。
羲之頓首白。雨無已。小兒猶小差。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省告。攝功曹事一一。屬以所求。寬逋廢守。命必欲肅之。是以間意。其志旣立。不得不必行。普通三年三月。徐僧權。一十五紙。天寶十載三月二十八日。安定故英裝。朝議郞檢校尙書金部員外郞徐浩。
與殷侯物。示政當爾。不可不。卿定之。勿疑。不字注。
季母猶小小不和。馳情。伏想行平康。郗新婦大都小差。卿大小佳。四字別行。縫有僧權字。
近書至也。得十八日書。爲慰。雨遂以二字注。可不。參軍轉差也。懸耿。吾脾痛制。炙不得力。至患之。欲注不得書。自力數字。縫上僧權字不全。開元十五年跋尾。
足下當爲建慮。不可計日前。僧權。
省示。知足下奉法轉到。勝理極此。此散蕩滌塵垢。研遣滯慮。可謂盡矣。無以復加。四字注。漆園比之殊誕謾。如下言也。無所奉設。敎意政同。但爲形迹小異耳。方欲盡心此事。所以重增辭世之篤。今雖形係於俗。誠心終日。常在於此。足下試觀其終。懷充。褚映。
適都十五日問。淸和。傳賊問。定寂寂。當是虛也。然始興郡奴。屯結不肻出。恐成令人邑邑。相官吏長。足制之耳。褚映。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無不一一。羲之問。
君淸。瘦雖篤疾。謂必得治力。豈圖凶問奄至。痛惋情深。半年之中。禍毒至此。尋念相催。不能已已。況弟情何可任。這等荼毒備盡。當何可忍視。言之酸心。奈何奈何。可懷君情。此公立德由來。而嬰斯疾。每以惋慨。常冀積善之慶。當獲潛佑。契同昔人。尋億事緬然永絶。哀惋深至。未能喩心。省足下書。情不能已。可復奈何。絶筆流涕。足下各可爾。復雨可厭。若吾所噉日去。不復辭此意。想足下明必顧之。遲散。羲之頓首。
是范生及阮公旣幷微旨。足下謂合損益之耳。不謝二信。君情。
羲之死罪。累白。至也。辱十四日告。慰情。念轉寒。想善平和。下官至匆匆。自力白。羲之死罪。僧權。
諸人何似。耿耿。遣冬使白。恐不時至耳。懷充。
奉黃柑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舡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
云停雲子代萬。頃桓公至。今令荀臨淮權領其府。懷祖都共事已行前。僧權。
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心。不能自勝。奈何奈何。昨反想至。向來快雨。想君佳。方得此雨爲佳。深爲欣喜。缺。旣乏劣。又頭痛甚。無缺。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兄靈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貫心膂。痛當奈何。計。
慈顏幽翳。垂三十年。而吾忽忽。不知堪臨。始終不發言。哽絶。當復奈何。吾頃至忽忽。比加下。
昨。羲之頓首。想創轉差。僕其爾。未欲佳。憂憒。力知問。王羲之頓首。
長史。劉信。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勝。更寒外。足下何如。吾劣劣。力遣知問。王羲之頓首。
書雖備至聚。宜有以宣事情。今遣羊參軍西。諸懷所具。必欲一字注。今覲。想可思。今得時面。克今得還也。僧權。繇浩。
羲之白。一日殊不叙濶懷。得書。知足下咳劇。甚耿耿。護之。冀以散。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知德考故平平。想當轉得散力。每耿耿。不忘懷。足下小大佳不。羲之頓首。
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吾故不佳。得遠近問不。虞生何當來。遲一集。昨見無奕十九日三字注。書。二十六日西也。云仁祖服藥石服。一齊不覺佳。酷羸。至可憂。力知問。王羲之白。
書成。得十一日疏。甚慰。三舍動靜。馳情。先書已具。不得一一。
知汝表出便去。不得見汝。此何可言。想秋必還。恐此書不復及汝。不一一。滉。後有四行字。是韓晉公章草批。
九家眞慰。鸞開鶴瑞。集客登秦望。書一紙。孔侍郞著作三字缺。朝當時侍從。庾參軍兄弟三人輒承命。參軍弟至都。孫道常約孔東遷。駒承命。表曹言如勑侍從承命。謝功曹長旭故夫謝輶死罪死罪。奉命輒侍從。塗三字。孔孝廉前吏孔琨死罪。命違輒侍從。王征東郞勗言輒當侍從。孫參軍定伯承命。王逸少字注。頓首。謝七日登秦望。可俱行。當早也。僧權。缺字。
諸患者復何如。懸心。此疏已具。不復一一。桓安西觀自代蜀五。
書匆匆未得遣信。又獲不知足下問。吾旣不快。弱小疾苦甚無。損尙小停。有定定字注。去日。更與足下相聞。還不具。王羲之白。
兒故未至。不知何久。知足下念。
適書至也。此人須當令埿。想足下可爲停之。故示。王羲之頓首。徐僧權。繇浩。
六月三日羲之白。但暑。此歲已半。感慨彌深。得二十七日書。知足下安頓。耿耿。愁增患耶。善消息。吾至匆匆。常恐一夏不可過。不一一。王羲之白。
賊以還。不知遇官軍云何。可深憂之。欲依上虞。初到別上。令勑聽之。縣事不同。直不相連耳。且奉祠。感思悲慟。得書知問。吾之劣。力不一一。王羲之問。僧權。
重煕去具。合子曰與曹諭謝嶧。吾又下。蔡書一一。足復的淸談。六字注。想必有理耳。長任比得解未。吾與二字注。江生論書答。如此。足下必行二字思所向示之。要至懷也。須卿示。誠非。非字注。復至書。言所然於義。故後成之。今不能忘懷。王逸少頓首。敬、謝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後能果。
想曹參軍疾者已往。必能同來。
得告。慰。爲妹流下斷。以爲至慶。吾比日至未果。殊有色想。王羲之頓首。
見私遠二書。皆以遠也。動散卽佳。爲慰。
足下晚各何以。恆灼灼。吾怛之。欲不復堪事。內然。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足下各復何以。恆灼灼。故問。王羲之白。
足下似有董仲舒開閉陰陽法。可勑令料付。不雨。憂之。深重珍。謝二侯。三字別行。翰印。
曹、庾、王六君別行。僧權。此六字一段。
羲之頓首。君不語差也。耿耿。力知問。王羲之頓首。
上下無悉。從妹佳也。得敬和近問不。人有至憂其疾者。令人深憂。隔久。何日能來。六字別行。
曹參軍。三字別行。珍。哲。弟。僧權。開元五年十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
累書想至。君比各可不。僕近下數日。匆匆。腫劇。數爾進退。憂之轉深。亦不知當復何治。下由食穀也。自食穀。少有肌肉。氣力不勝。更生餘患。去月盡來。停穀噉麪。復平平耳。
知玄度在彼。善悉也。無由見之。此何可言。今與王會稽、丘山陰書借人。想故當有所得。又語丘令。臨葬二字注。必得耳。縫上僧權。
知劉公差。甚慰甚慰。知前乃爾委頓。追以怛然。令轉平復也。阮公近問不。萬一轉差也。已上右軍書。都計四百六十五帖也。
小王書
得諸慰意。吾故冀惡。尋視汝。又告。未復東近動靜。馳情。昨卽遣行。爲不至耶。如省。此二字行。僧權。
二十三日獻之問。得十九日書。知問後何如。吾故劣。力不一一。王獻之問。僧權。
行往遲見卿懷白。聞遊諸縣作令。退悉念時事。缺。覽之後復慨然。縫上起居郞臣褚遂良。
五月十二日獻之白。節過。感懷深至。念痛傷難勝。得五日告。知君轉勝。甚慰甚慰。雨過。此復何如。想消息日平復也。謹。僕近暴不佳。如惡氣。當時極惡。賴卽退耳。故虛劣。匆匆。還不多。王獻之白。
知祖希佳。爲慰慰。數不得書。其云至水門。增深欵之。
思想轉深。省告。知君亦同。如今未知面期近遠。此慨可言。惟深保愛。數音問。尋故旨取君消息。
適得元直二十三日疏。送白鮓。令送十褁。似並猶堪噉。獻之白。疏。
信明還。東有還書。願送來已。今分明至著都止。慰之。吾故沉頓。思見之。故想時能問疾。得來先報之。不能得自致者。旨取車。王獻之答。
獻之白。兄靜息應佳。何以復小惡耶。伏想比消息。理盡轉勝耳。礬石深是可疑事。兄喜患散輒發癰。勢爲積乃不易。願復更思。唯賴消息。內外二字注。極生冷。而心腹中恆無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論事當隨宜思之也。獻之姊性纏綿觸事。殊當不可。獻之方當長愁耳。
獻之白。奉承問。近雪寒。患面疼腫。脚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馳情。轉和佳。不審尊體復何如。得此。諸患小差不。復思何如。幸能復散。故鎭益久。藥何以不更。將之遲尋復旨若獻之弊於淡飰飲得春風氣惛亂言故欲熱服食酒爲腹可耳。獻之白。
獻之白。承姊故常惡。不審得春氣。復何如冬。馳情。餘安和至寧此故耳。獻之白。
育等可不。轉思見之。知恩慕不。鍾京。僧權。又從申書一行。已前小王書。都計一十四帖。
朱子曰。張彥遠。唐室三相之孫。唐史稱其家聚書畫侔祕府。今觀彥遠所錄。信其多矣。然未必皆墨迹。蓋模搨者爾。所錄書語類。多脫誤不倫。雖頗有改益。未得善本盡爲刊正。亦多聞闕疑之義也。今官法帖二王書。頗多同此者。或卽彥遠家蓄。或唐世別本所傳。未可知也。故存其語。以備學者之討閱而可以互攷其謬焉。彥遠之迹。存於山谷之碑陰。筆畫疎慢。能藏而不能學。乃好事之大弊也。彥遠博學有文辭。乾符中仕至大理卿。
墨池編卷第十五
墨池編卷第十六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寶藏三
集古目錄敘幷跋 歐陽永叔
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有力而不好。好之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崐崗。流沙萬里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珠出南海。常生深淵。采者腰絙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飽蛟魚。金鑛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餱糧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其遠且難而又多死禍。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以來聖君賢士桓碑、彝器、銘誌、序記。下至古文、籒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恠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然而風霜兵火。湮淪磨滅。散棄于山厓墟莽之間未嘗收拾者。由好之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于斯。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已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窮厓絶谷。荒林破塚。神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以爲集古錄。以謂轉寫失眞。故因其石本。軸而藏之。有卷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故隨其所得而錄之。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別爲目錄。因幷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庶益于多聞。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必散。何區區于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孔子廟堂碑
右孔子廟堂碑。虞世南撰幷書。予爲兒童時。嘗得此碑以學書。時刻畫完好。後二十餘年復得斯本。則殘闕如此。因感夫物之終弊。雖金石之堅。不能以自久。于是始欲集錄前世之遺文而藏之。殆今蓋十有八年。而得千卷。可謂富哉。
碧落碑
右碧落碑。在絳州龍興宮。宮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傳爲碧落碑。據李濬之以爲陳惟玉書。李漢以爲黃公譔書。莫知孰是。洛中紀異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請刻。閉門三日。不聞人聲。怪而破戶。有二白鴿飛去。而篆刻宛然。此說尤怪。世多不信也。碑文言有唐五十三祀。龍集敦[日羊]。乃高宗總章三年。歲在庚午也。又云哀子李訓、誼、譔、諶爲妣妃造石像。按唐書。韓王元嘉有子訓、誼、譔而無諶。又有幼子納。元嘉以則天垂拱四年見殺。在總章三年。立後十八年。有子納不足怪。而不應無諶。蓋史官之闕也。
漢張平子墓銘
右漢張平子墓銘。世傳崔子玉撰幷書。按范曄漢書張衡傳贊云。崔子玉謂衡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今銘有此語。則眞子玉作也。其刻石二本。一在南陽。一在向城。天聖中。有右班殿直趙球者。知南陽縣事。因治縣廨毀馬臺。得一石。有文。驗之廼斯銘也。遂龕于廳事之壁。其文至凡百君子而止。其後半亡矣。其在向城者。今尙書屯田員外郞謝景初得其半於向城之野。自凡百君子已上。其前半則亡矣。今以二本相續。其文遂復完。而闕其最後四字。然則昔人爲二本者。不爲無意矣。唐天寶中。有徐方回者別得二十一字。云是銘最後文。疑球所得南陽之半亡者。今不復見。則又云亡矣。惜哉。
龍興寺七祖堂頌
右龍興寺七祖堂頌。陳章甫撰。胡霈然書。霈然筆法雖未至。而媚熟可喜。今上黨佛寺壁有霈然所書。多爲流俗取去。匣而藏之。以爲奇玩。余數于人家見之。其墨蹟尤工。非石刻比也。
千字文
右千字文。今流俗多傳此本爲浮屠智永書。考其字畫。時時有筆法不類者雜於其間。疑其石有亡闕。後人妄補足之。雖識者覽之。可以自擇。然終汩其眞。遂去其二百六十五字。其文旣無所取。而世復多有。所佳者字爾。故輒去其僞者。不以文不足爲嫌也。蔡君謨。今世知書者。猶云未能盡去也。梁書言武帝得王羲之所書千字文。令周興嗣以韻次之。今官法帖有漢章帝所書百餘字。其言有海鹹河淡之類。蓋前世學書者多爲此語。不獨始於羲之也。
獨孤府君碑
右獨孤府君碑。李邕撰。蕭誠書。碑在峴山亭下。余自夷陵徙乾德令。常登峴山。讀此碑。碑爲四面。而一面字完。人家多有之。而余所得蓋二面。故其一面頗有訛闕也。蕭誠書世數有之。而此尤佳者也。
梁智藏法師碑
右梁智藏法師碑。梁湘東王蕭繹撰銘。新安太守蕭幾作序。尙書殿中郞蕭挹書。世號三蕭碑。法師姓顏氏。幾、挹皆稱弟子。衰世之弊。遂至於斯。余於集古錄而不忍遽棄者。以其字畫粗可佳。捨其所短。取其所長。斯可矣。
漢秦君碑首
右漢秦君碑首。題云漢故南陽太守秦君之碑。秦君不知爲何人。碑在南陽界中。字已磨滅不可識。獨其碑首字大僅存。其筆畫頗奇偉。蔡君謨甚愛之。
晉樂毅論
右晉樂毅論。本在故高紳學士家。紳死。家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遂祕藏之。漸爲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錢於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復有本矣。益爲可惜也。後有甚妙二字。吾亡友聖俞書也。論與文選所載時時不同。考其文理。此本爲是。惜其不完也。
瘞鶴銘
右瘞鶴銘。題云華陽眞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爲江水所沒。好事者伺水落時模拓而傳之。往往祇得其數字。云鶴壽不知其幾而已。世以其難得。尤以爲奇。惟余所得六百餘字。獨爲多也。按潤州圖經以爲王羲之書。字亦奇拔。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顏魯公。不知何人書也。華陽眞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爲況者。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同斯號者也。
秦二世詔
右秦二世詔。李斯篆。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茍有可以用于世者。不必皆聖賢之作也。蚩尤作五兵。紂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惡而廢萬世之利也。小篆之法。出于李斯。斯之相秦。焚棄典籍。遂滅先王之法。而獨以己之所作則爲萬世不朽之計。何其愚哉。按史記。始皇帝行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詔書于其旁。今皆亡矣。獨泰山頂上此詔僅存數十字耳。今俗傳嶧山碑者。史記不載。其字特大。不類泰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鉉。又有別本。云出于夏竦家者。自唐封演已言嶧山碑非眞。而杜甫直謂棗木篆刻耳。余友人江休復宦于奉符。常自至泰山頂上。視秦所刻石處。云石頑不可鐫鑿。不知當時何以刻也。其四面皆石。無艸木。而野火不及。故能若此之久也。然風雨所剝。其存者僅此數十字而已。休復字鄰幾。
黃庭經
右黃庭經二篇。皆不著書人姓名。余初得後本。已愛其字不俗。遂錄之。旣而又得前本于殿中丞裴造。造。好古君子也。自言家藏此本數世矣。與其藏于家。不若附見予之集錄。可以傳之不朽也。余因以舊本較其優劣而並存之。使覽者得以自擇焉。世傳王羲之嘗寫黃庭經。此豈其遺法歟。
蔡明遠帖
右蔡明遠帖。寒食帖附。皆顏魯公書。其印文曰忠孝之家者。錢文僖公自號也。希聖。錢公字也。又曰化鶴之系者。丁崖相印也。潤州觀察使者。錢惟濟也。
小字說文字源
右小字說文字源。郭忠恕書。忠恕者。五代漢周之際爲湘陰公從事。及事皇朝。其事見實錄。頗奇怪世人但知有小篆。而不知其楷法尤精。然其楷字亦不見刻石者。蓋惟有此耳。故尤可惜也。五代干戈之際。學校廢。是謂君子道消之時。然猶有如忠恕者。國家爲國百年。天下無事。儒學盛矣。獨于字書忽廢。幾于中絶。今求如忠恕小楷不可得矣。故予每與君謨歎息于此也。石在徐州。
麻姑壇記
右麻姑壇記。顏眞卿撰幷書。顏公忠義之節。皎如日月。其爲人尊嚴剛勁。類其筆畫。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說。釋老之爲斯民患也深矣。
無名篆
右無名篆。在福州永泰縣觀音院後山上。世俗多傳以爲仙篆。太常博士黃孝立。閩人也。嘗爲余言。其山無名而甚高峻。石皆頑。無復鐫刻之迹。如人以手畫而成文。文隨員石之形旋布之。如車輪循環。莫知其首尾。又言。孝立嘗至廣州。南蕃人以夷法事天。日夕焚香。拜金書字。圖號爲天篆者。正類此。然不能曉也。今人亦有以道家言譯之者。曰勤道守三一。中有不死術。亦莫知其是非也。
石鼓文
右石鼓文。在岐陽。初不見稱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以爲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爾。韓退之直以爲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餘慶置于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磨滅不可識者過半。余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于此。然其可疑者三四。今世所有漢桓帝時碑往往尙在。其距今未及千歲。而磨滅十有八九。此鼓按太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實千有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此其可疑者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頌同文。而詩書所傳之外。三代文章眞跡在者。惟此而已。然自古已來。博古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隋氏藏書最多。其志所錄。秦始皇刻石、婆羅門外國書皆有。而獨無石鼓。遺近錄遠。不宜如此。此其可疑者三也。前世傳記所載古遠奇怪之事。類多虛誕而難信。況傳記不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而知爲文宣之鼓也。隋唐古今書籍粗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見之耶。然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爲信爾。至如字畫。亦非史籒不能也。
新驛記
右新驛記。李陽冰篆。在今滑州驛中。其陰有銘曰。斯去千載。冰生唐時。冰今又去。後來者誰。後千年有人。吾不知之。後千年無人。當盡于斯。嗚呼郡人。爲吾寶之。不知作者爲誰。然賈躭嘗爲李騰序說文字源。盛稱冰此記。躭爲滑刺史。因見斯記而稱之耳。陽冰所書。世固多有可愛者。不獨斯記也。
流盃亭侍宴詩
右流杯亭侍宴詩者。唐武后久視元年幸汝州溫湯。羣臣應制詩也。李嶠序。殷仲容書。開元中。汝水壞其亭。碑遂沉沒。至正元中。陸長源爲刺史。以爲嶠序、仲容書。絶代之寶也。廼爲造亭立碑。自記其事於碑陰。武氏亂唐。毒流天下。其遺迹宜爲唐人所棄。而長源。當時賢者。區區於此。何哉。然予今又錄之者。特以仲容書爾。是以君子患乎多愛。
盧舍那珉像碑
右盧舍那珉像碑。蔡有鄰書。在定州。唐世能八分。韓擇木等四家爲最。而有鄰獨爲難得。慶歷中。今昭文相公在定州爲予得此本。予所集錄自非君子共成之。不能若是之多也。
干祿字樣模本
右干祿字樣模本。顏眞卿書。楊漢公模。眞卿所書乃大曆九年刻石。至開成中遽已訛闕。漢公以謂工人用爲衣食之業。故模多而速損者。非也。蓋公筆法爲世楷模。而字畫辨正譌繆。尤爲學者所資。故當時盛傳於世。所以模多爾。豈止爲工人衣食業耶。今世人所傳。乃漢公模本。而大歷眞本。以不完遂不復傳。若顏公眞跡今世在者。得其零落之餘藏之。足以爲寶。豈問其完不完也。故余幷錄二本並藏之。亦欲俾覽者知模本之多失眞也。
有道先生葉公碑
右有道先生葉公碑。李邕撰幷書。余集古所錄李邕書頗多。最後得此碑于蔡君謨。君謨善論書。爲余言邕之所書。此最爲佳也。
蒙州普光寺碑
右蒙州普光寺碑。蒙州者。漢南陽郡之育陽縣也。應劭曰。育水出弘農盧氏。南入于沔。故後人于育加水爲淯陽。西魏置蒙州。隋仁壽中改爲淯州。又爲淯陽郡。唐爲縣。屬金州。碑。仁壽元年建。猶曰蒙州。旣而遂改淯州矣。碑無書撰人名氏。而筆畫遒美。玩之忘倦。蓋開皇、仁壽以來碑碣。字書多妙。而往往不著名氏。惟丁道護所書。常自著之。然碑石在者尤少。予與蔡君謨惜之。自大業已後。率更與虞世南書始盛。旣接于唐。遂大顯矣。
吳季子墓銘
右吳季子墓銘。自前世相傳。以爲孔子所書。據張從紳記云舊石湮滅。開元中。玄宗命殷仲容榻模其書以傳。然則開元之前已無本矣。至大歷中。蕭定又刊于石。則轉相傳模。失其眞遠矣。按孔子平生未嘗至吳。以史記世家考之。其歷聘諸侯。南不踰楚。推其歲月蹤蹟。未嘗過吳。不得親銘季子之墓。又其字特大。非古簡牘所容。第以其傳也久。不可遽廢。故錄之。以俟博識君子。
安公美政頌
右安公美政頌。房璘妻高氏書。安公者。名庭堅。其事蹟非奇。而文辭亦匪佳。惟其筆畫遒麗。不類婦人所書。余所集錄。亦已博矣。而婦人之筆著于金石者。高氏一人而已。然予常與蔡君謨論書。以謂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予之所錄如于頔、高駢、陳遊環等書皆有。蓋武夫悍將暨楷書手輩字皆可愛。今文儒之盛。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爲爾。唐人書見于今而名不知于當時者。如張師丘、繆師愈之類。蓋不可勝數也。非予錄之。則將遂泯然于後世矣。余于集古不爲無益也夫。
啓法寺碑
右啓法寺碑。丁道護書。蔡君謨云。此書兼後魏遺法。與楊家本微異。隋唐之間。善書者衆。皆出一法。道護所得。最多楊本。開皇六年。去此十七年。書當亦老。亦稍縱也。蔡君謨。博學君子也。于書尤稱精鑒。予所藏書。未有不更其品目者。謂道護所書如此。隋之晚年。書學尤盛。吾家率更學虞世南。皆當時人也。後顯于唐。遂爲絶筆。予所集錄開皇、仁壽、大業時碑頗多。其筆畫率皆精勁。而往往不著名氏。每執卷惘然。爲之歎息。惟道護能自著之。然碑刻在者尤少。予家集錄千卷。止有此爾。有太學官楊褒者喜收書。獨其所書興國寺碑。是梁正明中人所藏。君謨所謂楊家本是也。欲求其本而不知碑所在。然不難得。則不足爲佳物。古人亦云。百不爲多。一不爲少者。正謂此也。
辯正禪師塔院記
右辯正禪師塔院記。徐峴書。誠能行筆。而少意思。往時石曼卿屢稱峴書。曼卿多顏柳筆法。其書與峴不類而遠過之。不知何故喜峴書也。余當曼卿在時。猶未見峴書。但聞其所稱。曼卿歿久。始得此書。遂錄之爾。
遺敎經
右遺敎經。相傳云羲之書。僞也。蓋唐世寫經手所書爾。唐時佛書今存者。大抵書體皆類此。第其精粗不同爾。近有得唐人所書經。題其一云薛稷。一云僧行敦書者。皆與二人他所書不類。而與此頗同。卽知寫經手所書也。然其字亦可愛。故錄之。蓋今世士大夫筆畫自能髣髴乎此者鮮矣。
雙溪院記
右雙溪院記。徐鉉書。鉉與其弟鍇皆能八分小篆。而筆法頗少力。其在江南。皆以文翰知名。號二徐。爲學者所宗。蓋五代干戈之亂。儒學道喪。而二君能自奮然爲當時名臣。而中國旣苦于兵。四方僭僞割裂。皆褊迫擾攘不暇。獨江南粗有文物。而二君者優游其間。及宋興。違命侯來朝。二徐得爲王臣。中朝人士。皆傾慕其風采。蓋亦有以過人者。故特錄其書爾。若小篆則與鉉同時有王文秉者。其筆甚精勁。然其人無所聞也。
湖州石記
右湖州石記。文字殘闕。其存者僅可識讀。考其所記。不可詳也。惟其筆畫奇偉。非顏魯公不能書也。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後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後不朽。然公所至必有遺迹。故今處處有之。唐人筆迹見於今者。惟公爲最多。視其巨書深刻。或托于山厓。其意未嘗不爲無窮計也。蓋亦有趣好所樂爾。其在湖州所書爲世所傳者。惟干祿字書、放生池碑尙多見於人家。而干祿字書乃楊漢公模本。其眞本以訛闕遂不復傳。獨余集錄有之。惟好古君子。知前人用意之深。則其湮沉磨滅之餘。尤爲可惜者也。
高重碑
右高重碑。元裕撰。柳公權書。唐世碑刻。顏柳二公書尤多。而字體筆畫往往不同。雖其意趣或出于臨時。而亦係于模勒之工拙。然其大法則常在也。此碑字畫鋒力俱完。故特爲佳。矧其墨迹。想宜何如也。
魯孔子廟碑
右魯孔子廟碑。後魏、北齊時書多若此。筆畫不甚佳。然亦不俗。而往往相類。疑其一時所傳。當自有法。又其點畫多異。故錄之以備廣覽。
陰符經序
右陰符經序。鄭澣撰。柳公權書。唐世碑碣。顏柳二家書最多。而筆法往往不同。雖其意趣或出于臨時。而模勒鐫刻亦有工拙。公權書高重碑。余特愛模者不失其眞。而鋒鋩皆在。至陰符經序。則蔡君謨以爲柳書之最精者。云善藏筆鋒。與予之說正相反。然君謨書擅當時。其論必精。故爲誌之。
麻姑仙壇記
右小字麻姑壇記。顏眞卿撰幷書。或疑非魯公書。魯公喜書大字。余家所藏顏氏碑最多。未嘗有小字者。惟干祿字書注最爲小字。而其體法與此記不同。蓋干祿之注持重舒和而不局促。此記遒峻緊結。尤爲精悍。此所以或者疑之也。余初亦頗以爲惑。及把玩久之。筆畫巨細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後知非魯公不能書也。故聊誌之。以釋疑者。
辨石鍾山記
右辨石鍾山記。幷善權寺詩、遊靈巖記附。覽三子之文。皆有幽人之思。迹其風尙。想見其人。至于書畫。亦皆可喜。蓋自唐以前。賢傑之士。莫不工於字書。其殘篇斷藳爲世所寶。傳于今者。何可勝數。彼其事業。超然高爽。不當留精于此小藝。豈其習俗承流。家爲常事。抑學者由有師法。而後世媮薄。漸趍茍簡。久而遂至于廢絶歟。今世士大夫務以遠業自高。忽書爲不足學。往往僅能執筆。而間有以書自名者。世亦不甚知爲貴也。至於荒林敗塚。時得埋藏之餘。皆當世碌碌無名子。然其筆畫有法。往往今人不及。茲甚可歎也。石鐘山記。字畫在二者間頗爲劣。而亦不爲俗態。皆忘憂之佳翫也。
去思碑
右虞城李令去思頌。李白文。王遹篆。唐世以書自名者多。而小篆之學不數家。自陽冰獨擅。後無繼者。其前惟有碧落碑。而不見名氏。遹。開元、天寶時人。在陽冰前而相去不遠。亦工八分。然當時不甚知名。雖字畫不爲工。而一時未有及者。所書篆字惟有此爾。世亦罕傳。余以集錄求之勤且博。僅得此爾。今世以小篆名家如邵不疑、楊南仲、章友直問之。皆云未嘗見也。
尊勝經
右尊勝經。于僧翰書。僧翰筆畫雖遒勁。然去夫分隸之法遠矣。所以錄者。亦自成一家。而爲流俗所貴。故聊著之。庶知博采之不遺爾。
漢殘碑
右漢殘碑。不知爲何人。所存者纔三十二字。不復成文。惟云高字幼。知其名高。又云漢中興。復知爲後漢時人。而隸字在者甚完。體質淳勁。非漢人莫能爲也。故錄之。
秦篆遺文
右秦篆遺文。纔二十一字。曰。於久遠也。如後嗣焉。成公盛德。臣去疾、御史大夫臣斯。其文與嶧山碑、太山刻石二世詔語同。而字畫皆異。惟太山爲眞李斯篆爾。此遺或云麻溫故學士於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豈杜甫所謂棗木篆刻肥失眞者耶。
杜濟墓誌銘
右杜濟墓誌銘。但云顏眞卿撰。而不云書。然其筆法非魯公不能爲也。蓋世頗以爲非顏氏書。更俟識者辨之。
杜濟神道碑
右杜濟神道碑。顏眞卿撰幷書。藝之至者。如庖丁之刀。輪扁之斲。無不中也。顏魯公之書。刻於石者多矣。而有精有粗。雖他人皆莫可及。然在其一家。自有優劣。余意傳模鐫刻之有工拙也。而此碑字畫遒勁。豈傳刻不失其眞者皆若是與。碑已殘缺。銓次不能成文。第錄其字法爾。
神龜造像碑記
右神龜造像碑記。魏神龜三年立。余所集錄自隋以前碑誌。皆未嘗輒棄者。以其時有所取於其間也。然患其文辭鄙淺。又多言浮屠。然獨其字畫往往工妙。惟後魏、北齊差劣。而又字法多異。不知其何從而得之。遂與諸家相戾。亦意其夷狄昧於學問。而所傳訛謬爾。然錄之以資廣覽也。此碑字畫時時遒勁。尤可佳也。神龜。孝明年號。按魏書。神龜三年七月辛卯改元正光。而此碑是月十五日立。不知辛卯是其月何日也。當俟治歷者推之。
十八家法帖
右世傳十八帖者。實二十五帖。蓋書者實十八家爾。而流俗又自有羲之十八帖。然皆出於官法帖也。太宗皇帝時。遣使者天下購募前賢眞迹。集以爲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本在御書院。往時禁中火灾。板被焚。遂不復賜。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爲難得。此十八家者。蓋官法帖之尤精者也。余得自薛公期。云是家藏舊本。頗眞。今世人所有。皆轉相傳模者也。
裴大智碑
右裴大智碑。李邕撰。蕭誠書。誠以書知名當時。今碑刻傳於世者頗少。余集錄所得纔數本爾。以余之博采而得者止此。故知其不多也。然字畫筆法多不同。疑摹刻之有工拙。惟此碑及獨孤冊碑。字畫同而最佳。冊碑在襄陽而不完。可惜也。二碑皆李邕撰而誠書。
興唐寺石經藏讚
右興唐寺石經藏讚。皆其作者自書。而八分者數家。惟蔡有鄰著其姓氏。有鄰名重當時。杜甫嘗稱之於詩。有爲阮咸所書小字。與三代器銘何異。可謂名實相稱也。余家集錄有鄰書頗多。皆不若此讚。故尤寶之。余初不識書。因集古著錄。所閱旣多。遂稍識之。然則人其可不勉強於學也。
小篆千字文
右小篆千字文者。江南人王文秉書。其後云大唐庚申歲者。建隆元年也。僞唐李煜自周師取淮南。畫江爲界以稱臣。遂削去年號。奉周正朔。然世宗特許其稱帝。故文秉由稱唐。而不書年號。直云庚申歲也。文秉在江南。篆書遠過徐鉉。而鉉以文學名重當時。文秉人罕知者。學者皆云。鉉筆雖未工而有字學。一點一畫皆有法也。文秉所書。獨余集錄屢得之。此本得於太學楊南仲。紫陽石罄銘者。張獻撰。亦文秉書也。
玄靜先生碑
右玄靜先生碑。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唐世工書之士多。故以書知名者難。自非有以過人者不能也。然而張從申以書得名於當時者何也。從申每所書碑。李陽冰多爲之篆額。時人必稱爲二絶。其爲世所重如此。余以集錄古文。閱書旣多。故雖不能書。而稍識字法。從申所書。棄者多矣。而時錄其一二者。以名取之也。夫非衆人之所稱。任獨見以自信。君子於是眘之。故特錄之。以待知者。
射堂記
右射堂記。顏眞卿書。魯公在潮州所書。刻於石者。余家集錄多得之。惟放生池碑字畫完好。如干祿字書之類。今已殘缺。每爲之嘆息。若射堂記者。最後得之。今僕射相公筆法精妙。數爲余稱顏氏書射堂記最佳。遂以此本遺余。以余家所藏諸書較之。惟張敬因碑與斯記爲尤精勁。惜其皆殘缺也。
率更臨帖
右率更臨帖。吾家率更蘭臺世有淸德。其筆法精妙。乃其餘事。豈止士人模楷。雖海外夷狄。皆知爲貴。而後裔所宜勉旃。庶幾不殞其美也。
楊公舊隱碣
右楊公舊隱碣。胡証撰。黎煟書。李靈省篆額。唐世篆法。自李陽冰後。寂然未有顯於當世而能自名家者。靈省所書楊公碣。筆畫甚可佳。旣不顯聞於人。亦不見於他處。以余家所藏之博。而見於錄者唯此。雖未爲絶筆。亦可惜哉。嗚呼。士有負其能而不爲人所知者可勝道哉。
漢藁長蔡君頌碑
右漢藁長蔡君頌碑。在鎭府。故天章閣待制楊畋嘗爲余言。漢時隸書在者此最爲佳。畋自言平生惟學此字。余不甚識隸書。因畋言遽遣人之常山求得之。遂入于錄。
陰符經
右陰符經。郭忠恕書。篆法自唐李陽冰後。未有臻於斯者。近時頗有學者。曾未得其髣髴也。實錄言忠恕死時甚怪。豈亦異人乎。其楷書尤精也。
玄隱塔銘
右玄隱塔銘。徐浩撰幷書。嗚呼。有幸有不幸者。視其所託與其所遭如何爾。詩書遭秦。不免煨燼。而浮屠、老子以託於字畫之善。遂見珍藏。余於集錄屢誌此言。蓋慮後世之疑余也。比見當世知名士。方少壯時力排異說。及老病畏死。則歸心釋老。反恨得之晚者。往往如此。可勝歎哉。
陳張惠湛墓誌銘
右陳張惠湛墓誌銘。不著書撰人名氏。陳隋之間。字書之法極於精妙。而文章頗壞。至于鄙俚。豈其時俗弊薄。士遺其本而逐其末乎。余家集錄所見稍多。自開皇、仁壽而後。至唐高宗已前。碑碣所刻。往往不減歐虞。而多不著名氏。如鉗耳君淸德頌。或有名而其人不顯如丁道護之類。不可勝數也。惠湛。陳人。至唐太宗時始改葬爾。其銘刻字畫遒勁有法。翫之忘倦。惜乎不知爲何人書也。
西嶽大洞張尊師碑
右西嶽大洞張尊師碑。王延齡撰。李慈書。尊師名敬忠。其事迹余無所取。所錄者以慈書爾。慈之書。兼虞褚而遒勁可喜。然不知爲何人。以其書未必不見稱於世。蓋唐人善書者多。遂不得獨擅。旣又無他可稱。遂至泯然於後世。以余集錄之博。慈所書碑秪得此爾。尤爲可惜也。
石壁寺鐵彌勒像頌
右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者。林鶚撰。參軍房璘妻高氏書。余所集錄古文。自周秦以下訖於顯德。凡爲千卷。唐居其十七八。其名臣顯達下至山林幽隱之士所書。莫不皆有。而婦人之書。唯此高氏一人爾。然其所書刻石存于今者。惟此頌與安公美政頌爾。二碑筆畫字體遠不相類。殆非一人之書。疑模刻不同。亦不應相遠如此。或好事者寓名以爲奇也。識者當辨之。
周穆王刻石
右周穆王刻石。曰吉日癸巳。在今贊皇縣壇山上。壇山在縣南十三里。穆天子傳云。穆王登贊皇以望臨城。置壇此山。遂以爲名。圖經云。癸巳誌其日也。又別有四望山者。云是穆王所登。據穆天子傳。但云登山。不言刻石。然字畫亦奇怪。土人謂壇山爲馬蹬山。以其已字形類也。慶厤中。宋尙書祁在鎭陽。遣人於壇山模此字。而趙州守將武臣也。遂命工鑿山取其字。龕于州廨之壁。聞者爲之嗟惜也。
小法帖
右小法帖。近時有尙書郞潘師旦者。以官法帖私自模刻於家。爲別本已行于世。余因分以爲類。散入集錄諸帙。而程邈、衞夫人、鍾繇、王廙、宋儋皆以小字爲一類於此。余嘗辨鍾繇賀捷表爲非眞。而此帖字畫筆法皆不同。傳模不能不失本體。以此眞僞尤爲難辨也。
晉賢法帖
右晉賢法帖。太宗皇帝。萬機之餘留精翰墨。嘗詔天下購募鍾王眞跡。集爲法帖十卷。模刻以賜羣臣。往時故相劉公沆在長沙。以官法帖鏤板。遂布於人間。後有尙書郞潘師旦者。又擇其尤精者別爲卷第。與劉氏本並行。至余集錄古文。不敢輒以官本參入私集。遂於師旦所傳。又取其尤者散入錄中。俾夫啓帙披卷者時一得之。把翫欣然。所以忘倦也。
唐崔敬嗣
右崔敬嗣碑。胡皓撰。郭謙光書。崔氏爲唐名族。而敬嗣不顯。皓爲昭文館學士。然亦無聞。其事實文辭。皆不足多采。而余錄之者。以謙光書也。其字畫筆法。不減韓蔡李史四家。而名獨不著。此余屢以爲嘆也。
韓城鼎銘
右原甫旣得鼎韓城。遺余以其銘。而太常博士楊南仲能讀古文篆籒。爲余以今文寫之。而缺其疑者。原甫在長安所得古奇器物數十種。亦自爲先秦古器記。原甫博學。無所不通。爲余釋其銘以今文。而與南仲時有不同。故幷著二家所解。以候博識君子。具之如左。
莆陽蔡襄曰。嘗觀石鼓文。愛其古質物象形勢。有遺思焉。及得原甫鼎銘。又知古之篆字。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惟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秦漢以來。裁歸一體。故古文所見者正此惜夫。
鄭預注多心經
右鄭預注多心經。不著書人姓氏。疑預自書。蓋開元、天寶之間。書體類此者數家。如搗練石、韓公井記、洛祠志。皆一體。而皆不見名氏。此經字體不減三記。而注尤精勁。蓋他處未嘗有。故錄之而不忍棄。矧釋氏之書。因字而見錄者多矣。余每著其所以錄之意。覽者可以察也。
唐人臨帖
右唐人所臨諸家法帖一卷。其前數帖類顏眞卿所書。蓋其筆畫精勁。他人未易臻此。按唐書言褚無量嘗請以當時所藏奇書名畫命宰相以下跋尾。而玄宗不許。此乃有宋璟等列名于後。又頗有訛謬。豈後人妄增加之也。然要爲可覩。何必窮較其眞僞。今流俗所傳鍾王遺迹多不同。然時時各有所得。故雖小小轉寫失眞。不害爲佳物。由是悉取前後所得諸家法帖。分入集錄。蓋以資博覽云。
蘭亭
右蘭亭序。世所傳本尤多。而皆不同。蓋唐諸家所臨也。其轉相傳模。失眞彌遠。然時時猶有可喜處。豈其筆法或得其一二耶。想其眞蹟。宜如何也。世言眞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亂。昭陵爲溫韜所發。其所藏書畫皆剝取其裝軸金玉而棄之。於是魏晉以來諸賢墨迹。遂復流落於人間。太宗皇帝時購募所得。集以爲十卷。俾模傳以分賜近臣。今公卿家所有法帖是也。獨蘭亭眞本亡矣。故不得列於法帖。余今所得。皆人家舊所藏者。雖筆畫不同。姑並列之。以見其各有所得。至于眞僞優劣。覽者當自擇焉。其前一本流俗所傳。不記其所得。其二得于殿中丞王廣淵。其三得于故相王沂公家。又有別本在定州民家。各自有石。較其本纖毫不異。故不復錄。其四得于三司蔡襄君謨。世所傳本不出乎此。其或尙有所傳。更俟博采。
顏魯公書殘碑
予謂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故雖其殘缺。不忍棄之。
楊凝式題名
右楊凝式題名。幷李西臺詩附。自唐亡道喪。四海困于兵戈。及聖宋興。天下復歸于治。蓋百有五十餘年。而五代之際有楊少師。建隆以後稱李西臺。二人者筆法不同。而書名皆爲一時之絶。故並列于此。
美原夫子廟碑
右美原夫子廟碑。縣令王嵒字山甫撰幷書。碑不知在何縣。嵒。天寶時人。字畫奇怪。初無筆法。而老逸不羈。時有可愛。故不忍棄之。蓋書流之狂士也。文字之學。傳自三代以來。其體隨時變易。轉相祖習。遂以名家。亦烏有定法耶。至魏晉以後。漸分眞艸。而羲獻父子爲一時所尙。後世言書者。非此二人則皆不爲法。其藝誠爲精絶。然謂必爲法。則初何所據。所謂天下孰知其正法哉。嵒書故自放于怪逸矣。聊存之以備博覽。
王獻之法帖
右王獻之法帖。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弔哀、候病、敘暌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爛然在目。使人驟見驚絶。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故使後世得之以爲奇翫。而想見其人也。至于高文大策。何嘗用此。而今人不然。至或棄百事。弊精疲力。以學書爲事業。用此終老而窮年者。是眞可笑也。
張仲器銘
右張仲器銘四。其文皆同。而轉注偏傍左右或異。蓋古人用字如此爾。嘉祐中。原父在長安獲二古器于藍田。形制皆同。有蓋而上下有銘。甚矣。古人之爲慮遠也。知夫物必有敝。而百世之後埋沒零落。幸其一在。尙冀或傳爾。不然。何丁寧重復若此之煩也。詩六月之卒章曰。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蓋周宣王時人也。距今寔千九百餘年。而二器始復出。原父藏其器。余錄其文。蓋仲與吾二人者。相期于二千年之間。可謂遠矣。方仲之作斯器也。豈必期吾二人者哉。蓋久而必有相得者。物之常理爾。是以君子之於道。不汲汲而志常在於遠大也。原父在長安。得古器數十。作先秦古器記。而張仲之器。其銘文五十有二。其可識者四十一。具之如左。其餘以俟博學君子。
懷素法帖
右懷素。唐僧。字藏眞。以艸書擅名當時。而尤見珍於世。予嘗謂法帖者乃晉魏時人施於家人、朋友。其逸筆餘興。初非用意。而自然可喜。後人乃棄百事。而以學書爲事業。至終老而窮年。疲敝精神。而不以爲苦者。是眞可笑也。懷素之徒是也。
朱子曰。永叔。於慶歷、嘉祐間爲天下儒宗。歷諫桓、外內制。力足以充其所好。故能裒集之多。余常恨不得游目於其間也。雖好與之並。而力輶如毛。不足以取。若窮者之思珍膳。終莫致焉。集古跋固多。不可全錄。其議論及書者則錄之。
墨池編卷第十六
墨池編卷第十七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碑刻一
周碑
吉日癸巳字 周穆王書 趙州廨
石鼓文 史籒書 鳳翔
張仲器銘 劉原父家
秦碑
嶧山碑 李斯篆今有模本
祀巫咸神文 鳳翔
朝那秋碑文 平原縣
秦相李斯請刻始皇詔書 五十一字
秦二世詔 太山頂上僅存數十字
秦詔和鍾銘 景公撰
漢碑
文翁學生題名 凡一百有六人
沛相楊君碑 閿鄕楊震墓側 建寧元年
楊君碑陰題名
張平子墓銘 崔子玉撰幷書 一在南陽 一在向城
郭先生碑
天祿辟邪字 在宗資墓前石獸膊上 墓在鄧州南陽界中
南陽太守秦君碑 南陽 熹平中
太尉楊公神道碑 楊震也 閿鄕
繁陽令楊君碑 名著 閿鄕 熹平中
高陽令楊君碑 名尋震之孫 閿鄕 熹平中
文翁石柱記 城都 興平元年
樊常侍碑 名安 唐州湖陽
玄儒晏先生碑 名壽 乾德縣
老子銘 邊韶撰 太淸宮
楊公使傳記 楊公震也 建寧二年
中常侍曹騰碑 亳州譙縣
桐栢廟碑 延熹六年
朔方太守碑陰 永壽二年
樊毅修華嶽廟碑 光和二年
祝睦後碑
殘碑三十二字
修孔子廟器碑 韓敕修 永壽二年
泰山都尉孔君碑 諱宙孔子十九世孫 延熹四年
孔宙碑陰題名
吳雄修孔子廟碑
冀州從事張表碑 建寧元年
北軍中侯郭君碑 建寧四年
田君碑 沂州 延熹二年
堯母祠碑 熹平四年
無極山神廟碑 光和六年
劉曜碑幷陰 鄆州界 中和二年
小黃門譙敏碑 中平二年
執金吾武榮碑
太尉陳球碑 蔡邕撰幷書 光和元年
郞中鄭宣碑
司隸校尉魯峻碑 蔡邕書 濟州 熹平元年
公昉碑
藁長蔡君頌 鎭府
北海相景君碑
金鄕守長侯君碑 建寧二年
王元賞碑 名立
竹邑侯相張壽碑 建寧元年
無名碑 光和四年
司隸楊君碑 名厥 建和二年
孔君碑 孔子十九世孫 建寧四年
北嶽碑 光和四年
愼令劉君墓碑 南京下邑 建寧四年
袁良碑 永建六年
堯祠碑 濟陰 延熹十年
二器銘 五鳳二年造
孔德讓碑 孔子二十一世孫 永興二年
唐君碑幷陰 和平六年
幽州刺史朱龜碑 亳州譙縣 中平二年
太尉劉寬碑 門生故友各一碑 中和二年
劉寬碑陰題名
司隸從事郭究碑 孟州濟源 中平元年
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勳碑 熹平三年
楚相孫叔敖碑 光州 延熹三年有陰
殽阮君碑 華州鄭縣 光和四年
淮瀆廟碑
費亭臨溪之碑 儒陳先生撰 八分無人名
魯相晨等奏王家榖祀孔子碑 兖州仙源
司徒吳雄等奏孔子廟置卒吏碑 仙源 元嘉元年
復西嶽廟民賦碑 盧傲八分 光和二年
元氏縣祠三公封龍等山碑 光和二年
魏碑
受禪檀碑 鍾繇書 許州 延康元年
公卿上尊號表 梁鵠書 許州 黃初二年
章陵太守呂君碑 鄧州南陽 黃初元年
賈思伯碑 兖州刺史
豫州刺史賈逵碑 陳州項城
魯孔子廟碑 黃初元年
孔宣尼廟碑
華嶽碑 劉玄州書
大饗之碑 亳州譙縣 子建撰鍾繇書
吳海鹽侯陸褘碑 晉泰寧三年
國山碑 天冊元年
晉碑
晉議郞陳先生碑 長葛 元康二年
尉氏令陳君碑 長葛
前將軍陸喈碑 咸和七年
裴雄碑 永康九年
鄭烈碑 緱氏 太康四年
南鄕太守司馬整淸德頌 泰始三年
泰山君改高樓碑
大中大夫包府君神道碑
宋齊梁陳碑
宋文帝神道碑
宗慤夫人墓誌 昇州 大明六年
齊桐栢山金庭舘碑 沈約撰倪桂書 永元二年
海陵王昭文墓銘 謝眺撰
鎭國大銘像碑 天統三年
石像記 天統七年
梁開善寺大法師碑 蕭挹書 昇州 普通三年
招隱寺剎下銘 蕭綸書 普通三年
貞白先生陶弘景碑 蕭綸書 茅山 普通中
陳張慧湛墓誌
後魏齊周碑
後魏孝文北廵碑 太和二十一年
庚戌造敎戒經幢記 裴思順造
大代修華嶽碑 興光二年
孝文帝引比干文
定鼎碑 懷州 景明三年建
九給塔像記 天保三年
康王妃郭氏碑
石門碑
孔子廟碑 興和三年
石像記 武定七年
北齊常山義士級碑 天保九年
後周黃羅剎碑 無書人 滑州胙城
大宗伯唐景碑 歐陽詢書 京兆
隋碑
爾朱敞碑 薛道衡書 開皇五年
郞茂碑 李百藥文 張師丘書 鎭府
司徒觀德王楊雄碑 華陰
姚察夫人蕭氏誌 京兆
姚辨誌 歐陽詢書 京兆
九門令李康淸德頌 開皇十一年
鉗耳君文徹淸德頌 大業六年 耳君華陰朝邑人
興國寺碑 李德林撰 丁道護書 開皇六年
定州常岳寺舍利塔碑
啓法寺碑 丁道護書 仁壽二年
修禪道場碑 徐放書 台州
高陰郡陰聖道場碑 虞世南撰 台州
浙州南鄕縣塔記 仁壽四年
鄂國公勸造龍藏碑 張公謹書 開皇六年
益州至眞觀碑 劉憲才書 開皇十二年
西林道場碑 歐陽詢撰 江州 大業十三年
龍藏寺碑 薛道衡撰 開皇六年
景陽井銘 江寧府
梁洋建塔表德政碑 蔡州新息 開皇十一年
蒙州普光寺碑 仁壽元年
陳茂碑 開皇十八年
造石像碑
唐碑墓銘 讚述 佛家 道家 祠廟 宮宇 山水 題銘 藝文 傳模
墓銘
文正公魏徵碑 太宗撰幷書 京兆醴泉
西平公顏含碑 眞卿書 昇州 大歷七年
楚哀王雅詮碑 歐陽詢製幷八分 京兆
贈太尉段秀實碑 德宗製 皇子誦書 京兆
大將軍李思訓碑 族子邕撰幷書 同州蒲城
洛陽令鄭敞碑 薛稷撰幷書 西京
中書令張九齡碑 徐浩撰幷書 韶州曲江 長慶三年
豫州刺史魏叔瑜碑 張說撰 子華書 京兆
隴右節度使郭知運碑 蘇頲撰幷書 京兆武功 開元十年
萬年縣令徐昕碑 韓擇木八分 西京緱氏
鳳翔孫志直碑 韓擇木八分 京兆
涼國李抱玉碑 顏眞卿書 京兆長安
右丞相宋璟碑 顏眞卿書 荆州沙河驛
容州總管元結碑 顏眞卿書 汝州魯山
夔州長史顏勤禮碑 曾孫眞卿撰幷書 京兆萬年 大歷十四年
東京留守李愷碑 沈傳師書 西京伊闕
衞尉卿李有裕碑 柳公權書 萬年
李晟碑 柳公權書 西京河南
羅讓碑 柳公權書 京兆高陵
韋元素碑 柳公權書 西京壽安
崔從碑 柳公權書 西京壽安
崔陲碑 劉禹錫撰 柳公權書 西京偃師
李石碑 柳公權書 孟州河陰漢祖廟內 會昌三年
王質碑 劉禹錫撰幷書 西京永寧 開成四年
郞頴碑 李百藥撰 宋才書 鎭府
陳文叔碑 劉秦書 京兆
崔愼碑 愼孫瑨八分
崔守誠碑 玄度八分 長安
李藏用碑 王源中撰 玄度書 京兆 太和四年
玄素神道碑 子義撰幷書
黃君漢碑 無書人 胙城
梁思楚碑 衞秀撰 汾州平遙 開元十五年
趙道光碑 齊抗書 緱氏
田承嗣碑 裴抗書
田緒碑 丘綘撰 楊志方書
程知節碑 楊整書 醴泉
崔知禮碑 于立正書 醴泉
裴守眞碑 梁昇卿八分 綘州
贈和州刺史張敬因碑 顏眞卿撰幷書 許州 大歷十四年
楊珣碑 玄宗製幷八分 皇太子亨題
李逢吉碑 歸融書
郭輔先生碑 襄州榖城 不知時代
李勣碑 高宗製幷書 醴泉
裴光庭碑 張九齡撰 玄宗書 綘州聞喜 開元二十四年
李聽碑 柳公權書 京兆高陵
燕府君碑 李儼撰 晉州霍邑
葉惠明碑 韓擇木八分
高元裕碑 柳公權書 伊闕
顏永南碑 弟眞卿撰幷書 萬年
郾國長公主碑 明公八分 蒲城
金仙長公主碑 明皇書 蒲城
韋維碑 郭謙光八分 京兆
烏承玭碑 胡証八分 華陰
烏重胤碑 竇易直書 華陰
臧懷亮碑 李邕文幷書 耀州三原
鮮于仲通碑 顏眞卿撰幷書 閬州新政
王智興碑 柳公權書 洛陽
李說碑 柳公權書 西京
裴乾正碑 馬署撰幷書
武登碑 子儒衡撰幷書 緱氏
崔浮碑 白居易撰
顏杲卿碑 盧左元書
郭揆碑 顏眞卿撰幷書
錢塘尹丞夫人顏君神道碑 姪眞卿撰幷書
殷踐猷碑 顏眞卿撰幷書 西京新安
楊仲昌碑 韓擇木八分 又一本郭繇篆 閿鄕
楊元琰碑 劉昇卿八分
竇希瑊碑 魏華書 咸陽
白居易碑 白敏中書
顧少連碑 張弘靖書 偃師
歐陽進碑 顏眞卿撰幷書 鄭州榮澤
姚懿碑 徐嶠之書 陝州陝石
臧希沈碑 韓擇木八分 三原
韋正貫碑 柳公權書 萬年
張柬之碑 瞿令問八分 襄州
樗里子墓碣 張誼書 正元
樗里子墓記 鄭公誼書
益州郭福善碑
正順皇后武氏碑 明皇製幷八分
裴大智碑 李邕撰 蕭誠書 孟州濟源 開元二十九年
徐嶠之碑 季皓書 偃師
郭英傑碑 張芬書 武功
裴曠改葬碑 韓秀弼八分
白敏中碑 畢誠撰 王鐸書 華州下坯 咸通三年
楊承源碑 王獻忠撰 咸陽 景龍二年
成克搆碑 馬幹撰
蕭灌碑 梁昇卿八分 萬年
楊玄琰碑 玄宗八分 萬年
郭敬之碑 蕭華書 萬年
霍國夫人太原王氏碑 蕭昕書
韋斌神道碑 王維撰 猶子允書
韋綬碑 于敖書
王守眞碑 崔濤書
翰林李白墓碑 范傳正撰
程文英碑 張廷珪八分 龍門山
顏元孫碑 姪眞卿撰幷書 西京鷂店
崔弘禮碑 瓘璩書
崔楨碑 柳公權書
崔羣碑 劉禹錫書
魏謩碑 柳公權書 奉先
蘭陵長公主碑 李義府文
臧希讓碑 張璪八分
韋守宗碑 溫建書
李衆碑 裴潾書 偃師
建河東三鳳碑 殷仲容八分 三原
易州遂城縣令□君碑 徐浩書
樂彥瑋碑 劉褘之撰
魚朝恩書碑 吳通微書
彭王傅徐浩碑 次子峴書 偃師
王播碑 柳公權書 三原
王師乾碑 張從申書 大歷三年
王超碑 柳公權書
郭宗知運碑 史維則八分
梁待賓碑 楊烱撰
顧望碑 歸登撰幷書 偃師
裴行儉碑 族孫瓘書
陳商碑 李帖孫撰幷書
薛平碑 柳公權書
趙昌碑 歸登八分
崔郕碑 李則書 偃師
許康佐碑 偃師
鄭叔淸碑 韓秀弼八分 頴陽
鄭伸碑 裴璘書
樊澤碑 歸登八分
崔能碑 李宗閔撰 弟從書 長慶三年
馬炫碑 韓秀榮八分
元秀方碑 褚齊正書
李弘澤碑 魏謩書
姚崇碑 玄宗書
姚公夫人鄭氏碑 徐嶠之書
姚欒碑 徐浩書
崔從碑 鄭絪書
馬允忠碑 盧存用書
洪州魏少遊碑 蔡有隣八分
李潼碑 堂姪□書 洛陽
章仇玄素碑 蔡有隣八分
李柏碑 陽常瓘撰 鄧昉書 盧浩書額 萬安
李齊物碑 韓秀弼八分
王神府碑 殷仲容八分
李光弼碑 張少悌書
臧懷恪碑 顏眞卿撰幷書
臧渾碑 張弘靖書
葉有道碑 李邕撰幷書 開元五年
裴氏祖德碑 曾孫潾撰幷書 緱氏
苻璘碑 柳公權書
文部薛悌碑 徐浩八分
逸民裴高士碑
耿府君碑 蕭誠書
太丘長陳君祖德碑 孫膺書 長葛
段寬碑 蕭正書
王忠嗣碑 王縉書
劒南韋臯碑 德宗御撰 皇太子臣誦書
兖州刺史元巨碑
溫彥博誌 無書撰人世傳歐陽詢書 西京范雍家
光化縣主誌 無書撰人名氏 京兆
陸公榮陽縣君誌 歐陽詹撰幷書 京兆
將軍馬宴誌 陸贄撰
中允華府君誌
李祐誌 王無悔八分 京兆
柳尊師誌 兄公權書
杜濟誌 顏眞卿撰幷書 京兆 大歷十三年
董淑妻岑夫人誌 吉州
戴希謙誌 子崿八分 京兆
郭揆誌 顏眞卿書 西京范雍家
韋器誌 吳通微書 西京范雍家
周法明誌 黃州 武德中
鄧元政誌 毛伯政書
韋文愇誌 柳公權書
張德墓誌 洛州永年
高匡墓誌 洛州永年
沈傳師墓誌 姪堯君書 萬年
讚述
起功之頌 高宗製幷書 汜水 顯慶四年 碑陰有玄宗詩史叙書
奉先縣令李渭遺愛碑 王瑀八分
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 柳公權撰幷書 開成五年
山南東道樊澤遺愛碑 鄭餘慶書
陳鄭李抱玉紀功碑 史維則八分
兖州韋元珪遺愛碑 張廷珪書
照義李抱眞德政碑 班宏書
明州裴儆紀德碑 王密撰 顏眞卿書 李陽氷篆額 乾元二年
歷城縣令劉彥恪淸德頌
明州王密德政碑 李丹撰 顏眞卿書 李陽氷篆額
齊州刺史薛寶積淸德頌
中興頌 元結撰 顏眞卿書 永州
鎭國李元亮懋功功德頌 韓秀弼八分
華州楊君遺愛碑 史維則八分
沂州徐孝淸德頌 蘇葛玄惲撰
齊州封祥德政碑 李思惲書
易州刺史田仁琬德政碑 蘇靈芝書
鳳翔李峴遺愛碑 韓擇木八分
鳳翔李昌言德政碑 李郜書
王公復陝城勳德碑 章廷龜書
靈寶縣令李良弼德政碑 李伉撰
靈寶令裴璲遺愛頌 史維則八分
鳳翔孫志直純德頌 劉儒之書
宣歙薛邕去思頌 裴律八分
恆州刺史陶靈雲德政碑
壽州刺史張鑑去思頌 王湍八分
襄州牧獨孤用遺愛頌 蕭誠書
濟源令房琯遺愛頌 徐浩書
濟源令李造遺愛頌 徐浩書
淮陰太守趙悅遺愛碑
太谷縣令安廷堅美政頌 房鄰妻高氏書
龔丘令庾賁德政頌 李陽氷篆
魯郡太守張孟龍德政頌
虞城令李錫去思碑 李白撰
渭南令李思古淸德碑
邠寧高霞寓德政碑 王良容書
宇文顥山陰書述 史維則八分
東陽令戴叔倫去思頌 李秋實八分
襄陽令庫狄履溫遺愛頌 蕭誠書
前唐州刺史李適之德政碑 蕭誠書
平盧薛平紀績碑 淄州
同州刺史崔琮遺愛碑 聿從書
魏博田緒遺愛碑 張淸和書
義成李聽德政頌
溵州高承簡德政碑 裴潾書
豫州狄梁公感德碑 黨復書
館陶令徐殼遺愛碑 朱瑗八分
前夏縣令劉晏德政碑
夏縣宰捐德政碑 張休猜書
陝虢皇甫溫德政碑 胡證八分
偃師令崔府君淸德頌 崔融文
赫連子悅淸德頌
武臨令慕容公政成碑 呂向文
河南太守劉寧德政頌 烏彤書
薛僅善政頌 崔黃中書
臧氏糾宗碑 顏眞卿撰幷書 耀州三原
鮮于氏里門頌 韓秀實八分 閬州新政
劒南節度使李叔明冠冕頌 趙滔書 興政
魏郡太守苗晉卿歸鄕記 胡霈然八分 潞州
豫章冠蓋盛集記 郭圓書
鄠州復縣記 張璪八分
平南蠻碑 韋悟微書
刑部尙書太子賓客魏國公述先誥 劉昇八分
上黨舊宮述聖頌 王綸書
秦蜀守李公誓水碑 王綸書
五羖大夫碣 鄭璉書 鄧州
道州刺史楊公舊隱碣 胡證撰 黎煟書 李靈省篆額 元和中
孝敬皇后叡德記 高宗撰幷書及飛白額
開元以來良吏記 陳秦附書 宣州
佛家
道因法師碑 歐陽通書 京兆
大覺禪師國一碑 歸登書 杭州臨安
大達法師端甫碑 柳公權書 京兆
大照和尙普寂碑 李邕書 西京
玄儼律師碑 徐浩書 嵩山
三藏和尙不空碑 徐浩書 京兆
楚金禪師碑 吳通微書 京兆
大戒德律師智丹碑 韓擇木八分 京兆
懷素律師塔銘 孫弟子元鼎書
忍辱禪師塔銘 暢整書 京兆
太白禪塔銘 范的書 明州
懷素律師碑 僧行敦撰 京兆
大覺禪師法欽碑 蕭起書 杭州
大覺禪師塔銘 王儞書 杭州
乘廣禪師碑 劉禹錫書 袁州
大照禪塔銘 盧僎撰 史維則八分 天寶元年
南嶽彌陀和尙碑 柳宗元撰幷書 元和五年
大智禪師義福碑 史維則八分 京兆
智遠禪師塔銘 陳懷書 長安
華嚴寺法順大師碑 許康佐書 長安
實濟寺主懷惲碑
百巖大師銘 權德輿撰 鄭餘慶書 歸登篆額 長安
涅槃和尙碑 柳公權書 洪州
實稱大師碑 陳去疾書 廬州
大智禪師碑陰記 史維則八分
廣德禪師碑 徐浩書 西京登封
山谷寺璨大師碑 徐浩八分
大智禪師碑 胡霈然撰集羲之書
潭州益陽縣龍牙山先大師塔銘 楊玕撰
沙門神縱墓誌 蕭日述 洪州萬安
道安禪師碑 宋儋書
左溪大師碑 毛如補書
乘眞禪師靈塔碑 胡霈然書
大惠禪師玄偘碑 顏魯公書
東林寺臨壇大德塔銘 弟子雲臯書
圓通大師碑 張文祐書
尼玄隱禪師塔銘 徐浩撰幷書 嵩山 天寶十一年
明禪師碑 鄭炅之撰 徐浩書 嵩山 天寶十年
道安和尙舍利塔銘
大智禪師塔銘 吳承嗣書 嵩山
元畏三藏碑 沙門藏知篆
元畏墓誌銘
珍畏和尙旌德碑 沙門溫雅書
瑤畏塔銘 溫雅書
大德利正法師墓誌銘 八分
大辯禪師塔銘
惠郞和尙碑 徐嶠之書
大德禪師元祕塔銘 張乾護書
延作寺禪門大德無積碑 盧間永書
鏡空和尙碑 陸郢書
同光禪師碑 靈迅書
珪禪師碑 宋儋書
溫古禪師塔銘 王文秉書
悟眞大師塔銘 歸稱書
法玩禪師塔銘 馬士贍書
靈迅禪師塔銘
淨藏禪師塔銘
法王寺大德惠演塔銘
會善寺安和尙塔銘
利涉法師塔銘 玄宗書
信行禪師興敎碑 薛稷碑 京兆
定惠禪師傳法碑 裴休書 京兆
大聖舍利寶塔銘 吳通微書 鳳翔
律藏院戒壇記 顏魯公書 撫州
般若臺記 李陽氷篆 福州
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歐陽詢書 西京范雍家
僧道源發願碑 王承視書 鎭府
陳州大雲寺講堂碑
大雲禪院碑 李邕文幷書 越州
秦望山法華寺碑 李邕文 越州
東林寺碑 李邕書 江州
陳州龍興寺碑 盧藏用八分
嵩嶽寺碑 胡英書 開元二十七年
宣公律院碣 柳公權書 京兆
泗州臨淮普光王寺主碑 柳公權書 京兆
塔陰文 唐玄度撰 京兆
龍門石龕像碑 袁元哲書
佛龕碑 褚遂良書 龍門
多寶塔感應碑 顏眞卿書 京兆
二聖金剛神碑 瞿參八分
襄州延慶院經藏碑 裴光遠八分
杭州龍興寺碑 李涉八分
修信行禪師塔銘 張楚昭書
赤城山中嚴寺碑
千福寺多寶塔銘 劉秦書
辛堵波幢銘 薛仲昌八分 東京相國寺
無憂王寺大聖眞身塔銘 王播書 鳳翔
鳳翔尹李晟爲國修寺碑 王播書
述眞法師行業碑 洪元愼書
千佛寶塔碑 毛伯正篆 京兆
復東林寺碑 崔黯撰 柳公權書 大中十一年
萬廻大師神迹記 徐彥伯撰 史維則八分 京兆 開元二十五年
龍興寺七祖堂頌 胡霈然書
嘉興縣寶花寺碑 于頔書
襄州遍學寺禪院碑 鍾紹京書
司馬山彌勒佛石像記 澤州晉城
盧舍那珉像記 蔡有鄰八分 定州
奉先寺塔院碑 徐峴書 西京
建福寺三門碑 盧藏用撰集羲之書 酸棗
呂州普濟寺碑
正解寺造神佛龕像碑 定州
澄城縣阿那寺碑 僧開祕書
靜禪法師方墳碑 鍾紹京書 京兆
東平王寫眞院記 東京相國寺
宋州官吏八門齊報德記 崔倬書
淸泉寺大藏經記 韓梓材書 慈谿
建塼浮屠記 許靜金隸
天台佛隴禪林寺碑 徐放書 台州
長生田記 顏顒題記 台州
伏馱神師舍利塔碑 張廷珪八分
碑後序 胡乾郞書 廬山東林寺
開元寺講堂記 盧中敏書 陳州
淄州開元寺碑 李邕撰幷書
大福禪寺浮屠碑 則天製 武三思書 西京
河內寧照寺鐘銘 武盡禮書
岐州法門寺舍利塔銘 賀蘭敏之撰幷書
阿育王寺舍利塔銘 張行博書
豳州照仁寺碑 朱子奢撰 貞觀二年
陳孝義寺碑 徐嶠之書 湖州
大周釋迦牟尼佛碑 金元吉書
王摩詰畫壁碑 陳傑書 蘇州雍煕寺
龍牙禪院記 丘濡撰幷篆額 馬署書
越州龍泉寺碑 董彝書
大唐皇帝慈寺碑 顏思古撰 汜水
大唐花寺碑文字已磨滅 和州含山
修香山寺經藏記 白居易
像銘 薛純書
造釋迦石像碑 關操書
修香山寺記 白居易撰幷書
安樂公于鑑像碑 神龍二年
三世頌文 神龍二年
天竺寺新鐘及樓記 釋戒成書
荷澤興化感異靈迹碑 邵宗厚書
勅重置七祖塔寺碑 邵宗厚書
龍興寺碑
少林寺石像記 天寶八年
唐廬舍那像記
靈仙寺碑
處士許奭樹經藏碑
啓大聖塔眞身記
惠義寺碑
傳菩薩戒頌
少林寺戒壇銘
會善寺記
會善寺戒壇記
永泰寺修古塔記
永泰寺碑
張法壽造石像記
會隆寺舍利碑
新州安昌寺碑 周庚撰 令孤溪書 溫述篆額 乾寧甲寅
墨池編卷第十七
墨池編卷第十八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碑刻二
道家
孟法師碑 岑文本撰 褚遂良書 京兆 貞觀十六年
玄靜先生碑 柳識譔 張從申書 李陽氷篆額 茅山 大歷七年
玄靜先生李含光碑 顏眞卿書 茅山
昇玄先生劉從政碑 柳公權書 京兆
華陽觀王軌先生碑 王玄宗書 茅山
太平觀主王知遠碑 徐顧粲書 茅山
宗聖觀主尹文操碑 員半千書 鳳翔
雲臺觀主張敬忠碑 郭漸書 華山
昇眞先生王知遠碑 齊懷壽書
興唐觀主郭先生碑 徐浩書
桃源觀三洞閻寀君碑 董侹書
中嶽劉眞人碑 盧洪八分
中嶽潘尊師碑 王適撰幷書
韓覃尊師碑 司馬緬書
天台桐柏觀碑 韓擇木八分
麻姑仙壇記 顏魯公書 建昌軍
碧落碑 陳惟玉書 綘州 咸亨元年
太淸宮鐘碑 柳公權書 京兆
索法師精行淸德碑 范希璧 京兆
王陰二君影堂碑 儲伯陽書
[山斗]山觀碑
修降誕金錄齋頌 衞包書
宗勝觀碑 歐陽詢書 鳳翔盩厔
八都壇神君實錄 冀州
高岳眞君碑 蕭誠書
修桐柏觀碑 元稹撰幷書 太和四年
慶堂觀金籙齋頌 衞包撰 史維則八分 天寶九年
樂公修紫氣極宮記 賈島書 晉州
茅山崇元觀碑 楊幽徑撰幷書
龍角山慶書觀紀聖碑 明皇八分 晉州神山
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 徐浩八分
天柱山天柱觀記 吳均撰幷書 大歷五年
眞源觀鐘銘 玄宗八分 太淸宮
壽州老子聖母碑 呂獻臣隸
三茅下泊宮記 盧士年書
崇元觀聖祖院碑 徐挺古八分
紫極宮述道德頌 韓滉書
上黨啓聖宮頌 玄宗八分
啓聖宮石臺勑書
陽翟縣頴陽觀碑 史維則八分
桃源新修壇記 甘從福書
天寶觀碑 鮮于仲通撰
益州大千秋觀碑 管師書
紫極宮玉眞宮主修功德頌 吳郁書
太淸宮齋醮記 郗玄表書
太淸宮靈溪地頌 李芝芳譔
西嶽眞君觀碑 韋聖書
紫極宮鐘銘 沙門少紀書
大和先王玄宗授銘 茅佋書
修三元黃籙壇碑頌 楊江書 汾江五遙
祠廟
后土祠神廟碑 玄宗製幷八分
崔郡先廟碑 劉寬夫八分 京兆
贈太保郭敬之廟碑 顏眞卿書 京兆
贈太保顏惟正廟碑 子眞卿撰幷書 京兆
梁國公狄仁傑生祠記 張廷珪八分
涇原馬璘廟碑 顏眞卿書 京兆
孔子廟堂記 虞世南書 京兆
黃陵廟碑 韓愈撰 沈傳師書 潭州湘陰 長慶元年
城隍廟碑 李陽氷撰幷篆 處州 乾元二年
柳州羅池廟碑 韓愈撰 沈傳師書 長慶三年
項王碑陰述 顏眞卿書 湖州
董孝子碣 徐浩書
張將軍魯君新廟記 李巨川撰 唐彥謙書 龍紀元年
會稽山神永興公祠堂碣 韓梓材書
修文宣王廟記 鄭彥藻八分 黃州
改修季子廟記 張從申書
重修繁城廟記
新修魏文侯廟記
修伏犧廟記 趙榖書 陳州
修敬亭府君廟宇記 劉重約
召伯祠堂記 房次卿書 陝州
李聽修堯祠記 白敏中撰 滑州
魏摹先廟碑 柳公權書 京兆
田弘正先廟碑 韓愈撰 胡證八分 京兆 元和八年
舞陽侯樊君祠堂記 王利器撰 史維則八分 徐浩篆額 天寶二年
縉雲縣修文宣王廟記 李陽氷撰幷書 上元二年
蘄州刺史杜敏生祠頌 史維則八分
泰山君改高樓碑
益州學舘廟堂記 顏眞卿書
呂公表 顧戒奢八分 荆南
修劉昇廟記 劉權書 襄州
馬先生廟錄 崔植撰 虞城
王仙公廟記 高重明書
春申君廟記 史維則八分
張仙師靈廟碑 李永書 陵州
楊瑒廟碑 王曾八分 京兆
李晟先廟碑 韓秀弼八分 京兆
馬璲新廟碑 于紹書 京兆
于頔先廟碑 歸登八分 京兆
令孤楚先廟碑 劉禹錫書
魯孔子廟碑 張廷珪八分
漢黃丞相新廟碑 張從申書
江君呂諲祠廟碑 元結撰 顧戒奢八分 上元二年
諸葛武侯祠堂記 柳公權書
牛龍堂記 郭延僖書
雙廟記 杜勸書
修廟記 杜勸書
修張中丞等廟記 趙日安書
陳隱王祠碣文 衞憑撰
岱嶽天齊王靈應碑 萬賓書
南海神廣利王碑 韓愈撰 陳練書 元和十五年
修文漢廟記 黃執中書
復禹衮冕幷修廟記 馬禛書
淮安王趙公祠堂記 魏永書
攝山明徵君碑 高正臣書
修淮陽太守李公廟記 慕容鎬書
修龍池張公廟記 趙耕撰
天柱山司命眞君廟記 楊琡書
魏文侯廟碑 田琦八分
重立徐偃王廟碑 姚從一八分
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碑 韋縱書
鹽宗神祠新記 錢義方撰 盛濤八分 大歷中
洛祠志 同州
慶州刺史曹慶福修廟記 裴潾書
河中薛正夏縣修家戎巿記
碑陰子孫官名 劉全眞書
要柵湫神道碑 趙文深八分
河瀆神廟碑 趙文深八分
開元寺汾陽王像碑 僧開祕書
處州文宣王廟碑 任廸書
中嶽嵩山靈廟碑 大安二年
啟母廟記 沮渠智烈書
少姨廟記 沮渠智烈書
蜀國公尉遲逈廟碑 蔡有鄰八分
沭澗魏夫人廟碑 僧從謙書
鄧州文宣王廟碑 顏頩書
西楚伯王碑 賀蘭瑊書
許州文宣王廟碑 盧匡書
河瀆靈源公祠碑 趙復書
漢淮瀆廟碑 釋曠書
修北嶽廟碑
唐封廣順王碑 李承祐書
夏禹廟碑 魏庚書 陽翟
汝州廣成子廟碑 孫權書
修中岳廟碑 李芳郁書
葉君廟碑 趙曾書
王仙君廟碑 延昌
汾州剏置城祠記 李匡業書
宮宇
萬年宮銘 高宗製幷書 鳳翔麟游
新驛記 李陽氷篆 滑州
商於驛記 柳公權書 商州
怊亭銘 李陽氷篆
鄆州溪堂詩 韓愈撰 牛僧孺書
食堂記 羅希奭八分 京兆長安
洛陽縣食堂記 韓擇木八分
新修驛路記 柳公權書 興元中
澠池縣復南舘記 盧元卿八分
宣州東門頌 張敬玄書
湖州射堂記 顏魯公書 大歷十二年
御史臺精舍記 崔湜撰 梁昇卿八分 開元十一年
閩遷新社記 濮陽宁撰 大中十年
綘守居園池記 長慶三年
壽安縣甘棠舘記 史錫八分
南巖亭記 李蕃書
寒亭記 瞿令問八分
劒州重陽亭記 李商隱撰
邠州東廳記 李景初書
濠州四望亭記 李紳書
洪州東湖亭記 崔濤書
襄州新學記 羅讓書
滑州節堂記 劉三復八分
山亭院記 王祜書
新造白蘋州五亭記 馬讚書
陽瞿縣廳記 吳宗丹書
國學頌 韓擇木八分
尙書省新修驛記 鄭餘慶書
濟祠新西海亭記 韋行質書
晏濟瀆序 韓希昌書
頴陽令廳記
四證堂碑 李商隱撰
華州刺史新廳堂記 吳丹書
華州廨中浚閣文 李正撰
鄧州城北亭樓記 李躅書
衆香寺南亭記 李記書
山水
溫湯碑 唐太宗撰幷書 京兆臨潼
庶子泉銘 李陽氷撰幷篆 滁州 大歷六年
九成宮醴泉銘 魏徵撰 歐陽詢書 鳳翔麟游 貞觀六年
放生池碑 顏眞卿書 天寶十年
浯溪銘 李康篆 永州祁陽
忘歸臺銘 李陽氷篆 處州
宋武授命壇記 陸德八分 壽州壽春
楚州娑羅樹碑 李邕書
杭州胥山銘 王適書
襄州宜城韓公井記
桃源縣山界記
八馬坊碑 韋宗訓書 鳳翔麟游
侯臺記 蘇靈芝書
陽華嚴記 瞿令問八分 道州
禹穴碑 韓梓材書 趙州
修浯溪記 羅涓書
峿臺記 元結撰 瞿令問書
窊尊銘 元結撰 瞿令問書 道州永泰二年
復黃陂記 侯喜撰 楊正書 汝州 元和三年
端門石室記 李邕撰 張廷珪書 開元十五年
興福寺搗練石記 天寶六載
唐亭記 元結撰
東崔銘 元結撰
右堂銘 元結撰 高重明書
放生石柱銘 襄州 天寶六載
石井欄記 胡證八分
王粲石井欄記 李掖書 襄州
陪封明府游靈巖瀑布泉記 唐仲能撰幷書
辯石鍾山記 李勃撰 江州 太和元年
李氏汙尊銘 李陽氷篆
刊有待巖 李琮書 池州
符離縣濉水石橋碑 房晉撰
李幼卿新鑿瑯琊泉題記 李陽氷篆
新開隱山記
常州刺史孟簡重開孟瀆記 武進縣
仙都山銘 王光書 處州
鮮于氏離堆記 顏眞卿撰幷書 閬州新政
滑州節度使令狐彰開河碑 徐浩書
南陽縣廳西墉記 徐方回撰幷八分 寶應元年
景陽井銘 八分 開元二十一年
滑州臺銘 李季卿撰令狐彰書
貪泉銘 薛希書一本篆
相衞山川寺廟名錄 開成元年
大唐砥柱銘 薛純陀書
晉祠新松碑 顏頵書
唐銘 袁茲書
雍王游三門記 李進書
陽翟縣石橋記 崔周衡書
費亭臨渙之碑 漢儒先生陽
滑亭記 崔璨書 永平元年
滑州新井銘 徐璹
潛溪記 咸通八年
三墳記 李陽氷撰幷書 京兆
義井記 王洽書
旡紫芝琴臺記 宋整書
開汾河記 董淑經書
題名
高宗幸萬年宮百官題名
大歷十年具官名氏記 李陽氷篆 洛陽
建中二年同年記 長安
正元七年同官記 韓秀弼八分 長安
天王題名 顏眞卿書
靖居寺題名 顏眞卿書 吉州淸涼山
金天王題名 沈傳師書
平淮將佐華嶽廟題名 馮憁等八分 開元二十三年
韓愈題名 元祐四年閏月與樊宗師游
杜知賓佐記
副元帥廳陛刻石記 蕭良童書
尙書郞官石記 陳九言撰 張旭書
李德裕題名 淮南與書寄鄭兪
李紳題名
後石幢記 郭圖書 洪州
那舍碑側 顏眞卿 東林寺
李德裕八分書 滁州
端州石室題名 李紳
新石幢記 陳表仁書
福光寺塔題名 石洪撰 王仲紓書 西京 元和四年
書經人題名 徐浩書 西京
中牟列子觀題名 王起撰 李德裕書
題遠公影堂碑陰 僧雲臯撰幷書
沈傳師題名 昇州撒山
李臯題名
魏元忠題名
盧鈞題名二
峿山題名
李克用安天王廟題名
永州刺史穆君虞題名
容州經略杜濛題名
河南尹辛祕題名 香山寺
香山寺李勛等題名
李戒題名
濟瀆廟韋澳等題名
會善寺李緘等題名
少林寺盧貞題名
李商隱華州使院石柱記
藝文
明皇送李邕赴滑州詩 桓元封書
懷圓寂上人五言詩 顏眞卿撰幷書 京兆
寶林寺五言詩 徐浩書
謁禹廟詩 徐浩書
法華寺二十韻詩 李紳撰幷篆額越州太和八年
遊道林嶽麓寺碑 沈傳師撰幷書 長慶中
游善權寺呈李功曹 李飛書
巴州光福寺南木歌 嚴武撰 史俊書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廟詩 杜甫撰 陸肱書 天寶中
蒙泉詩 沈傳師撰 宇文鼎書
登東郡樓望贊皇山詩 李德裕八分
東郡懷古詩 李德裕
代宗送令狐彰赴河南詩序 彰書
韓覃幽林詞 嵩山 武后時
謁玄元廟齊慶詩 明皇作幷書 西京
僧靈澈詩幷武陽公韋丹詩 廬山 元和四年
神女廟望神女峰詩 李貽孫撰 貞元十四年
觀玉蘂樹詩 沈傳師李德裕唱和
薛苹等禹廟祈雨詩 馬宿馮定李紳唱和 趙州 大和中
天后御製詩 王知敬書 西京嵩山少林寺
題阮君舊居詩 李陽氷撰
鄭薰雪霽閒講詩 池州
獻淮南王兼書情五十韻 劉權撰 儲權書
明皇贈趙法師詩二首
天章雲篆碑陰文 壽王淸書 蜀州靑城山
勅冀州刺史楊源復褒邊洞玄升仙語 明皇書
述刋勒手詔碑陰文 田畸八分
李諒湘中紀行
平泉山居詩 李德裕撰 開成五年
上黨宮宴群臣故老詩 明皇書
修香山寺詩 白居易撰 賀馱甚書
鄭畋謁昇仙太子廟詩
張景佚葉公廟詩
馮宿游濟祠廟詩
少林寺詩 鄭幹撰 李紳書
天皇天后閒居寺唱和詩
題盧鴻書堂詩 裴處權
令狐彰華山詩 史維則八分
韋虛牟新步虛詞
白楊篇 張悅撰 劉睿書
鄭餘慶贈無憂大王寺大德詩 談適書
贈令狐員外 嚴綬撰 薛弘宗書
令狐楚題郭尊師呪 盧傳禮撰幷書
開元皇帝注道德經幷書 懷州
注孝經 玄宗八分 京兆
注敎戒經 京兆
注金剛經 柳公權書
注黃庭經
佛遺敎經 薛稷撰 僧行敦書
佛說尊勝經 于僧翰書 洞庭山 咸通五年
沒賀舍利傳 崔璹撰 京兆
佛石跡圖傳 薛稷書 京兆
干祿字法書 顏眞卿書 西京范家
褚書聖敎序 京兆
懷仁聖敎序 京兆
冬日盧藏用上座院序 程浩撰 吳通微書
顏書東方朔贊 晉夏侯湛撰 天寶十三年
畫贊碑陰記 顏眞卿撰幷書 天寶十三年
令長新戒六 明皇製 一河內 一虞城 一汜水 一穰其 一舞陽 一未詳
老子孔子顏子贊 玄宗製 李邕書 海州
沙門佛藏等上表幷代宗批答 京兆
新集金剛經 玄宗書 京兆
江西使院小史 陸蔚之書 洪州
十善業道經要略 裴休書 滑州
樂毅論
盧奐廳事贊 明皇撰幷書 陝州 開元二十四年
陀羅尼經幢 王奐之書 潤州
御幸流盃亭侍宴詩集 李嶠撰 殷仲容書 久視元年
流盃亭碑陰記 陸長源書 汝州
大孤山賦 李德裕 王文秉刻 會昌五年
老子孔子顏子贊 屈突洽書
奏舜廟狀 瞿令問八分 道州
謚文宣王追封兖公等詔 李潤書 淄州
玄宗哀策文 史維則八分 武少儀記 潞州
韓賞祭華嶽廟文 韓擇木八分 華山
鍾山總悟上林下集序 石洪作幷書 貞元二十年
智者大師畫贊 顏顒書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于僧翰八分
兖州司馬王仁恭祭岳頌 杜行均八分
佛說阿彌陀經 暢釐書
雲臺觀修三方功德幷中方容贊 衞包術幷篆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濟源 貞元中
潘存公說 幷書
五太守讌小洞庭序 蘇源明撰幷書
刻蘇太守二文記 令狐楚撰
張和靖祭唐叔文 李德裕撰
僧惠幹乞題大通大照塔額表 幷肅宗批答
封文宣詞 玄宗製 王全榮書
置玉淸觀制 溫州
道德經 弘農太守趙冬曦書
陀羅尼經 元載書 郿縣
李斯篆詛楚文 鳳翔府衙
聖敎序述聖記 褚遂良同模 調露三年
令狐楚登白樓賦 子綯書 咸通二年
多心經 大子誦書 天寶九年
金字波羅碑 香山寺殿上
陁羅尼經 牛僧儒隸 香山寺殿上
陁羅尼經 崔諭書呪 崔元書經 崔衡書記
獨孤哲祭葉公廟文
天后發願文 王知敬書
商餘操 韓擇木八分
陸文學自傳 咸通十五年
東夏大乘師資眞傳 李嵓書
法如禪師行狀
賜中嶽隱士司徒巨源勑 明皇 幷巨源謝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呂向等書 徐浩題
釋思益梵問 姚子等題 徐浩題
佛頌 李商隱八分
燃燈經 汾州衙土地廟中
傳模
鍾繇上魏王表 晉王濛書
治頭眩方 王羲之書
王獻之帖 有柳公權批國淸僧狀跋
蘇彥語箴 歐陽詢書
歐陽詢論二張等書
與夫人帖 歐陽詢
與蔡明遠書 歐陽詢
與盧八書 歐陽詢
天氣帖 歐陽詢
張長史千文
懷素艸帖 慶歷戊子模
懷素艸帖 石揚休家龍鴿頌
龍鳴寺碑 臨江軍李陽氷篆 貞觀一十五年
批答李順先生賀狀 唐太宗書 鳳翔
征遼平定字 唐太宗書 華陰 貞觀十九年
聖像應見說 蘇靈芝書
勑謚大寂禪師字 裴休書 洪州
白居易與劉孟得書 蘇州
桓宣武草書十六字幷吳王楊渭題名 楊休家
懷素草帖 有李中書長源字
賈躭母鞠氏贈東萊郡太君告 王丕書 賈黃中家
黃帝祠宇字 李陽氷篆 處州
與夫人帖 顏魯公 宋次道舍人家
右軍法帖 胡恡題
唐太宗帖 石楊休家
柳公權帖 王廣淵模
狄仁傑除內史制 李明文 文待中家
乞鹿脯狀 李士衡家
予正素座主帖 高閑草書
右軍帖 石楊休家 二十三字
右軍與郭王書
三乘遺典之藏 裴休書 襄州
祖堂裴休書
東方朔畫贊 王敬
十體書 唐玄度書 宋庠家
王羲之表 胡恢模 昇州雷平山
齊己長生粥疏
送劉太沖序 顏魯公
歐陽率更傳授訣 趙模千字文
泗州護國大師貫休碑
恩益答澈禪師碑 齊己幷書
馬雄草帖
智永眞草蘭亭序 內有因痛字段
晉七賢書 有宋璟等書
謝靈運書 李士衡書
王右軍書 歐陽詢等題
大中莊嚴之塔 裴休
智永眞草千文
朱子曰。名者。聖人之所以勵中人也。朝廷之臣。以忠義相高。山林之士。以志操自處。至於建一事、創一物。皆有欲以傳後。及夫釋老之流。亦各思著其言敎。此不惟其性之所然。皆知夫名之可貴也。人生天地間。如晨飈石火之速。其至於七十者幾希。而名之所無窮。是亦可尙也。故古之君子。惟物之久而可託以名者。莫過乎金石。是以書而勒之。然而風日之所消鑠。樵牧之所轥轢。陵谷之所遷易。丘墓之所湮昧。或磨滅無聞。或利刓缺難辯。爲可歎息也。石刻始於周。行於唐。今周秦之迹。僅有存者。漢隸亦時見於郡國間。唐碑不可勝數矣。又不知千百世之後。可遺者復幾何耶。予故據所聞見者。觕錄其名。以遺好事者使可以求之也。然自古石刻。不在錄中者蓋多矣。余不能悉知也。自五代至於皇朝碑碣。尙完而衆。聽所易聞。不必繁述云。
墨池編卷第十八
墨池編卷第十九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器用一
筆
釋名曰。筆、述也謂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綏曰。筆者畢也。能畢舉萬物之形。而序自然之精也。又墨藪云。筆者意也。意到則筆到焉。楚謂之律。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筆字從聿竹。郭璞曰。蜀人謂筆爲不律。雖曰蒙恬製筆。而周公作爾雅授成王。而已云簡謂之札。不律謂之札。不律謂之筆。減謂之點。又尙書中侯立龜圓出周公緩管。又夫子絶筆於獲麟。莊子云舐筆和紙墨。是知古筆其來久矣。又慮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呼之爲筆也。昔蒙恬之作秦筆也。以柘木爲管。以鹿我爲柱。以羊毛爲被。所以蒼毫。非爲兔毫竹管也。見崔豹古今注。秦之時倂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獨稱於時。又史記云。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築長城。恬取中山兔毛造筆。令判案也。
西京雜記云。漢製。天子筆以錯寶爲跗。音夫。毛皆以秋兔毫。官師路扈爲之。又以雜寶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値百金。又漢書云。尙書令僕射丞相郞官。月給大筆一雙。篆題云北宮工作。
王子年拾遺云。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麟角筆管。此遼西國所獻也。
世說。王羲之得用筆法於白雲先生。先生遺之鼠鬚筆。又云。鍾繇、張芝皆用鼠鬚筆。
景龍文館集云。中宗令諸學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書。架上見其書。學士略見新序、說苑、鹽鐵、潛夫等論。架前有銀硯一、碧鏤牙管十、銀函承紙數十種。
梁元帝爲湘東王時。好文學著書。嘗記錄忠臣義士及文章之美者。筆有三品。或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爲管。忠孝雙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精粹者。用銀管書之。文章贍麗者。用斑竹管書之。故湘東之學。播於江表。
東宮舊事曰。太子初拜。給漆筆四枝。銅博山筆牀副焉。又歐陽詢之子善書。瘦怯於父。常自矜能書。必以象角牙、犀角爲管。貍尾爲心。覆以秋毫。松烟爲墨。以麝香紙。必須堅白緊滑者。乃書之。蓋自重也。
唐柳惲常賦詩未就。以筆捶琴自坐。客以筯和之。惲驚其哀韻。乃製爲雅音。後傳擊琴。自筆捶琴始也。
史記。相如爲天子遊獵之賦。賦成。武帝許令尙書給筆札。漢獻帝令荀悅爲漢紀三十篇。詔尙書給筆札。左思爲三都賦。門庭藩溷必置筆硯。十稔方成。
後漢韋仲將筆墨方。先於鐵梳梳兔毫及靑羊毛。去其穢毛。訖。別用梳掌製正毫。齊鋒端。各作扁極。令調平均好。用表靑羊毛。去兔毫頭下二分。然後合扁極。固訖。痛頡訖。以所正靑羊毛中截。用衣筆心。名爲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由毫靑外。如作柱法。心齊亦均痛頡。內管中寧。心小不宜大。此筆之要也。
晉王羲之筆經曰。廣志會獻云。漢諸郡獻兔毫。書鴻都門題。唯有趙國毫中用。世人咸云。毫無優劣。手有巧拙。意謂趙國平原廣澤無雜木。惟有細草。是以兔肥。肥則毫長而銳。此則良兔也。凡作筆。須用秋兔。秋兔者。仲冬細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其毫脆而禿。惟八月寒暑調和。毫乃中用。其夾脊上有兩行毛。此毫乃佳。其脅際扶疎。乃其次耳。採毫竟。以紙裹。石灰汁微火上煑。令薄沸。所以去其膩也。先用人髮杪。數十莖。襍靑羊毛幷兔毳。凡兔毛長而勁者曰毫。毛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齊平。以麻紙裹校根。令治。折以麻紙者。欲其體實得水不復。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後安之。惟須精擇。去其到毛。毛抄合鋒。令長九分。管須二握。須圓正方可。後世人或爲削管。故筆輕重不同。所以筆多偏握者。以一邊偏重故也。必自留心加意。以詳於此。筆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飯。須以繩穿管。懸之器上。一宿然後可用。
世傳張芝、鍾繇皆用鼠鬚筆。鋒端勁強。有鋒芒。余未之信。夫秋兔爲用。從心任手。鼠鬚筆甚難得。且爲用未必能佳。蓋好事者之說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爲筆管。麗飾則有用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近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錄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詎必金寶雕琢。然後爲貴乎。余嘗自爲筆。甚可用。謝安石、庾稚恭每就吾求之。靳而不與。
博物志云。有獸緣木。文似豹。名虎僕。毛可以取爲筆。嶺外尤少兔。人多以雞雉毛作筆亦妙。故嶺外人書札多體弱。然而筆亦利其鋒。至水乾墨緊之後。鬚鬈然如蠆焉。所以嶺表記云。嶺外旣無兔。有郡牧得兔毫。令匠人作之。匠人者醉。因失之惶懼。乃以己鬚製之。甚善。詰之。工以實對。郡牧乃令人戶必輸之鬚。人或不能逮。輒責其値。
宣州之筆。雖管答至妙。而佳者亦少。大約供進或達寮爲則稍工。又或以鹿之細毛爲之者。故晉王隱筆銘云。豈其作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禿。亦有鹿毛。蓋江表亦少也。商賈齎其皮南度以取利。今江南民間。使者則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爲筆者。往往不下兔毫也。今之飛白書者。多以竹筆。尤不佳。宜相思樹製其末而漆其柄。可隨字大小作五七枝妙。往往一筆書一字。滿一八尺屛風者。
墨藪云。王逸少筆勢圖。先取崇山絶仞中毛。八九月收。取其筆頭長一寸。管五寸。鋒齊腰弱者妙。今之學者言筆有四句訣。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錐。齊似鑿。
秦蒙恬爲筆。狐狸爲心。兔毛爲副。見博物志。蜀中出石鼠。毛可以爲筆。其名曰鼠夋。
唐李陽冰筆法訣云。夫筆大小硬軟長短。或紙絹卓等。卽各從人所好。欲作法。匠須良哲。物料精詳。入墨之時。則毫副諸。勿斜曲。每因用了。則洗濯收藏。惟己自持。勿傳他手。至於時或命書。興來不過百字。更有執捉之勢。用筆緊慢。卽出於當人至理確定矣。
今有以金銀爲泥書佛道書者。其筆毫纔可數百莖。濡金泥之後。則鋒重澀而有力也。
齊高帝昔爲方伯。而居處甚貧。諸子學書。常少紙筆。武陵王曄嘗以指畫空中。及畫掌學字。遂工篆法。
夫握筆名指。以指在上爲單鈎。雙鈎。指聚爲撮筆。皆學書之因習也。
僞蜀士人馮侃能書。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掐筆管而書。每故筆必二爪跡可深二三分。斯書札之異者也。
僧智永於樓上學書。有禿筆頭十甕。嘗數千人求題。門限爲穿穴。乃以鐵葉裹之。人謂之鐵門限。後取筆瘞之。名爲退筆塚。自製銘誌。
後漢張伯英好書。凡家之衣帛。皆先書而後練。世傳宣州陳氏世能作筆。家傳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後子孫尤能作筆。至唐柳公權求筆於宣城。陳氏先與二管。其子曰。柳學士如能書。當留此筆。不爾。如退還。卽可以常筆與之。未幾。柳公爲不入用。復求。遂與常筆。陳云。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用。柳公信與之遠矣。
後漢蔡邕筆賦。序曰。昔倉頡創業。翰墨作用。書契興焉。夫制作上聖則憲者。莫先乎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弗可尚已。賦曰。惟其翰之所生。生於季冬之狡兔。性精亟而慓悍。體遄迅而騁步。削文竹以爲管。加漆絲之纏束。形調傳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書乾坤之陰陽。讚三皇之洪勳。盡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肄勤。傳六經而綴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彝倫。綜人事於掩昧兮。贊幽冥於神明。象類多喩。靡施不協。上剛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伐謝。四時之次也。圓和正直。規矩之極也。玄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晉傅玄筆賦。簡脩毫之奇兔。選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淸水。芬之以幽蘭。嘉竹挺翠。彤管含丹。於是班匠竭巧。良工逞術。纏以素枲。納以玄漆。豐約得中。不支不質。爾乃染芳松之淳烟兮。寫文象於紈素。動應手以從心。煥光流兮星布。柔不絲屈。剛不玉折。鋒鍔淋漓。芒跱鍼列。
晉郭璞筆贊。上古結繩。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羣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
後漢李充筆銘曰。筆之爲志。庶事分別。士術雖衆。猶可解說。口無擇言。駟不及舌。筆之過誤。愆尤不滅。
唐白居易紫毫筆樂府詞。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喫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採爲筆。千萬毛中擇一毫。良工任重。管勒工名充歲貢。君兮勿輕用。勿輕用。將何如。願賜東西府御史。願頒左右臺起居。搦管趍入黃金殿。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姦雄正敷奏。君有動言直筆書。起居郞。侍御史。爾知紫毫不易置。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愼勿空將彈失儀。愼勿空將錄制詞。
唐陸龜蒙哀茹筆工詞。夫余之肱力綿綿。耕不能耒兮。水不能船。裁筠束毫。旣勝且便。晝夜古今。惟毫是鐫。爰有茹工。工之良者。擇其精粗。在價高下。缺齾叉牙。尚不能捨。旬濡數鋒。月禿一把。編如蠶絲。茹實助也。我書之奇。渾源未喪。惟汝是賴。情如何已。有兔千萬。拔毫止皮。散澀鈍錞。緡觚靡辭。圓而不流。銛而不歆。在握方深。亦茹之爲。斲輪運斤。傳之者誰。毫健身殞。吾寧不悲。噫。
臞軒筆銘云。在平生則策功龜圖。在亂世則効勞麟史。今聖明時。惟君子使。毋曲以枉民生。毋諂以事權貴。書諫紙則犯而不欺。記史冊則直而不諱。設不遇時。卷而懷之。南山可移。茂陵之草不可爲。
硯
釋名云。硯者研也。可研墨。使濡和也。
伍緝之從征記云。魯國孔子廟中石硯一枚。製甚古朴。蓋孔子平生時物也。
王子年拾遺錄。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靑鐵硯。此鐵于闐國所貢。鑄爲硯也。
或端州石硯匠識山之理。乃鑿之五七里有一窟。自然有圓石。靑紫色。琢之爲硯。可値千金。故謂之綈几。又以象牙火籠。籠上皆發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爲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爲硯。亦取其不冰。
昔有人盜發晉靈公塚。甚魁壯。四角皆以石爲攫。又捧燭石人四十餘人。皆立侍。尸猶不壞。九竅之中。皆有金玉。獲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容五合水。潤如新。玉取爲盛滴器。亦出西京雜記。
後漢張彭祖。少與漢宣帝微時同席硯書。及帝卽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出常參乘。曹爽與魏明帝亦同。劉弘與晉武帝亦然。見新說中。
後漢崔寔四時月令云。正月。硯凍釋。命童幼入小學篇章。十一月。硯水冰。令童幼讀孝經、論語。
墨藪云。凡書。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宜。又浮津輝墨者。通典云。虢州歲貢硯十枚。
永嘉郡記云。硯溪一源。多石硯。
述異記云。洞庭湖一陂有范蠡石牀石硯。
唐李陽冰云。夫硯。其用貯水。畢則乾之。若久浸不乾。墨乃不發。墨旣不發。書亦不佳。水在淸淨宜新。水密護塵埃。忌用煎煮之水也。
唐柳公權常論硯。言靑州石爲第一。絳州者次之。殊不言端溪硯。世傳端州有溪。因其石爲硯至妙。益墨而至潔可愛。其溪水中出一草芊芊可愛。匠琢訖。乃用其草裹之。故自嶺表達中夏而無損也。噫。亦非天使之然耶。
或云。水中石其色靑。山半石其色紫。山絶頂者尤潤。如豬肝色者佳。其貯水處有亦白黃色點者。謂之鴝鵒眼。或脈理黃者。謂之金線紋。尤價倍常者也。其山謂曰斧柯山。卽觀碁之所者。昔人採石爲硯。必中牢祭之。不爾則雷霆勃興。失石所在。其次有將軍山。其硯不及溪中斧柯已。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謂之龍尾。石亦亞於端州。若得其心。則巧匠就而琢之。貯水之處。圓轉如渦旋。可愛矣。
魏銅雀臺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爲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燥。世傳云。昔人製此臺。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絹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衆瓦異之。大名相州等處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狀硯以市於人者甚衆。
繁欽銘云。或薄或厚。乃圓乃方。方如地象。圓似天光。班采散色。漚染毫芒。點黛文字。耀明典章。施而不得。吐惠無疆。浸漬甘液。吸受流芳。今製之。令薄者常觀之。見令一夫捧持。匠方琢之。或內於稻穀中。出於半而理之。其鏨如麄針許。製畢。有如表紙厚薄者。或有美金良石之材。工其內而質其外者。或規如馬蹄。銳如連葉。上圓下方。如圭如璧者。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之者。謂之辟雍硯。亦謂分題硯。腰半微拗。謂之郞官樣者。連水滴器於其首而爲之穴者。旁以導水焉。閉其上穴。則下之穴水流注於硯中。或居常則略無沾覆。繁之銘見之矣。又繁欽硯硯頌云。鈞三趾於夏鼎。象辰宿之相扶。今絶不見三足硯。僕嘗遊盱眙泉水寺。過山房。見一老僧擁衲向摸寫梵字。前有一硯。三足如鼎。制作甚古。僕舉而訝之。僧白眼默然不答。僕因不問其由。是知繁欽硯頌足可徵矣。傅玄硯賦云。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固知古亦有木硯。
作澄泥法。以墐泥令人於水中挼之。貯於甕器內。然後別以一甕貯淸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淸水。令其乾。入黃丹團和搜麪。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壓之。令至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蔭乾。然後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垜於地。厚以稻穅幷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不亞於石者。唐李文撰資暇云。稠桑硯。始因元和初。其叔祖爲虢之朱陽邑。諸阮溫凊之隟。必訪山水以遊。一日於澗側見一紫石。憩息於上。佳其色。欲紀其山憩之遊賞。鐫勒姓氏年月。遂刻成文。復無刓缺。乃曰。不刓不缺。可琢爲硯矣。旣就琢一硯而歸。但惜其重大。無由出之。更行步許。至有小如拳者。不可勝紀。遂令從者挈數拳而出。就縣第製琢。有胥性巧。請斲之。遂請解其籍。於是採斷開席於大路。厥利驟肥。後諸阮每經稠桑。必率致硯。以報其本焉。稠桑硯自此始也。
古人有學書於人者。數年自以其藝成。告辭而去。師曰。吾有一篋物。可附於某處。及山之下。絶無所付。人封題亦甚不密。乃啟之。皆磨穴者硯數十枚。此人方知其師夙之所用者。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畢其藝。是知古人工一事。必臻其極也。
今覩歲貢方物中。虢州鍾馗石硯二十枚。未知鍾馗之號所來也。
越州戒珠寺。卽羲之宅。有洗硯池。至今水常墨色。近石晉之際。關右李處士者。放達之流也。能畫馴狸。復補端硯至百碎者。齎歸旬日。卽復舊焉。如新琢成。略無瑕類。世莫得其法也。
晉傅玄硯賦。採陰山之潛璞。簡衆材之攸宜。節方圓以定形。鍛金鐵以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儀。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朱漆之膠固。含沖德之淸玄。
唐李賀靑花紫硯歌。端州匠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脣。暗灑萇弘吟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縹沫松麝薰。乾膩薄重脚立勻。數寸秋光無日昬。圓毫促點聲淸新。孔硯寬頑何足云。
硯滴銘。守口惟瓶。出入惟心。一勺之多。淵淵而深。
晉傅玄水龜硯銘。鑄茲靈龜。體象自然。含源味水。有似淸泉。潤彼玄墨。染此柔翰。申情寫意。經緯羣言。
硯匣銘。此心匪石。其溫如玉。正而措之。毋毁於櫝。
魏繁欽硯頌。有般錘之妙匠兮。頫詭異於遐都。稽山川之神瑞兮。識嘉旋之內敷。遂榮繩於規的兮。假卞氏之遺模。擬渾噩之肇靈兮。效羲和之毁隅。鈞三趾於夏鼎兮。象辰宿之相扶。供無窮之祕用兮。御几筵而優游。
唐詢硯錄云。予生十五六歲。卽篤喜硯墨紙筆。四者之好皆均。若墨紙筆。居常購求。必得其精者。但取用之不乏。至於可愛終身。獨硯而已。竊自省記。予方冠時。得先君所授端石硯。其製上圓下方。纔長四寸餘。心有鴝鵒眼。又有金線。亦當時人所罕睹者。又數年。於南省試。見貢士茹孝標用黃石。色不甚深而壯。正圓。廣三寸餘。其間墨光可鑑。云出新羅國。後三年。於京師得閣門副使侯宗亮古石硯。長六寸已。外後刻延和二年字。硯形外方而貯水處乃圓。其下不加鐫鑿。石色靑紫相間。模制頗古。但於墨色不甚相宜。然亦寶之。凡十年。至爲梧州太守。道出端州。往還二年間。端人有崔之才。最好事。使之搜訪前後所得。其尤者四。率用侯宗亮琢之。較所藏先君者。殊已過之。又三年。知歸州。州之西南十餘里昊池。乃江之一曲也。有石焉。士人用之硯。至冬水涸。乃命工取而琢之。石色蒼黃相半。最佳者乃正綠。石理微少密緻。發墨殆過端石。又詢諸東西蜀以至夔州西南諸郡。多云萬州懸金崖洎戎盧二州皆出石。可治爲硯。悉求得之二石。皆色墨。而萬石最堅。亦俱可用。自二十年前。頗於人間見多用歙州婺源石硯。或問江南故老。且云昔李後主留意筆札。凡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三者。爲天下之冠。自李氏亡而龍尾石不復出。其傳市於人。無復向時之比。景祐中。校理錢仙芝知歙州。推考其事。乃得李氏取石之處。按其地本大溪也。昔常患溪水之深而工人不可入。始斷其流。使繇別道。其溪遂乾。自是方能致之。李氏去國。縣人苦溪涉之囘遠也。復治之如初。而石中絶。仙芝乃黟縣導之。使還故道。而石又出。此後人之所用者盡佳石矣。遂與端石竝行於時。皇祐三年。予爲江西轉運使。或言吉州永福縣出石。亦可爲硯。嘗取試之。雖色近紫。而理粗不潤。無足貴焉。至和二年爲右史。會稽叟自云王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示予。大且尺餘。石色正赤。其理亦細。用之不減端石。云右軍所用者。不知果然否。後左史楊休以錢二萬購得之。又嘗聞靑州紫金石。其傳之四方。多以鐵爲筒。而匣片石於其中。頗類永福石。嘉祐六年。予知靑州。至卽訪紫金石所出。於州之南二十里。曰臨朐縣界。掘土丈餘乃得之。然石有重數。土人所取者。不過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其潤澤尤甚。而色又正紫。雖發墨與端歙差同。而資質殊爲下。靑之西。至於淄川縣境。最爲多石。遍令訪之。得靑金石者。其色靑黑相混。性少堅潤。而發墨可與端歙相上下。但不甚美好耳。又有靑雀山。石色皆紺靑。其堅潤頗出歙石之右。惟用墨反不及。又得登州海中駞基島石。全類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其後得靑州益都縣石工蘇懷玉言。州之西四十里有墨山。山高四十餘丈。西連兖州。凡三百里。山頂出泉縣流。至於山下。淸甘芬香。與諸泉特異。傳有靈草生於上。泉出其間。故漬染而香。由山之南。盤折而上五餘步。乃有洞穴。深纔六七尺。高至數丈。其狹止能容一人。洞之前復有大石。欹懸若欲墜者。石皆生於洞之兩壁。不知重數。如積疊而成。大率上下皆靑或紫。石數重。其中乃有紅黃而其文如絲者。一相傳曰紅絲石。去洞口絶壁有鐫刻文字。乃唐中和年採石者所記。竟不知居之何用。迄今經二百餘年。不復有人至其上者。獨山下民時往視芝草。不知以爲奇寶。予旣聞其說。意謂可居爲硯。亟遣白直偕蘇氏而往。初頗辭。高險不可得入。因厚給其貲。勉之使行。旣往六七日。僅得方四五寸者二。其外有若皮膚掩蔽。漸以粗石磨治。已而文理盡露。華縟密緻。皆極其妍。旣加鐫鑱。則其聲淸越。鏘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聞見。亟命裁而爲硯。以墨試之。其異於他石有三。他石不過以溫潤滑瑩。以是爲尤。此乃淸之以水。而有滋液出於其間。以手磨。試之久。黏着如膏。一也。他石與墨色相發。不過以其體質堅美。此乃常有膏潤。浮泛墨色。故其相凝若純漆。二也。他石用訖。甚者不刻。其次止終食之間。墨卽乾矣。此石覆之以匣。時數日。墨色不乾。經夜卽其氣上下蒸濕。著於匣中。有如雨露。三也。此三者。雖世之稱爲好事者。非精於物理。則無由得之。其採鑿於洞中。皆就壁間。先去其上下石。然後乃及美材。每患引鏨之不能加長。故所獲無大者。又在外多黃。近內則紅。雖其體則均。而色未能純。後乃於洞之側穿爲一穴。其廣盈丈。掘土至六七尺。往往成片者。大或踰尺。而色皆純。其土不堅。土皆成乳。未推尋石之聚結、蓋山之髓脉也。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經二年。凡工人數十往。其所得可爲硯者。大小共五十餘。一日。洞門爲巨石摧掩。而人不可復入。其石遂絶。今人有得之者。皆洞外黃赤之石。尚假此名。殊失眞也。予往令端人崔之才、歙人汪琮購求。得二州之石品第一者。愛而用之。平居未嘗須臾去也。自得茲石。而端歙皆置於中。衍不復視矣。因論著古今之所載及目所見。隨其優劣而次序之。分爲上下二卷。非敢傳於他人。姑欲貽諸子孫。後將復有所得。則當續而廣之。以成吾志也。
靑州墨山紅絲石。其外有皮表。或白或赤者。有文如林木之狀。旣加磨礲。卽其理紅黃相參。二色皆不甚深。理黃者其絲紅。理紅者其絲黃。若其文上下。通徹勻布。此至難得者。又有理黃而文如柿者。或無文而純如柿者。或其理純紅而文之紅又深者。若黃紅相斷而不成文。此其下也。文之美者。則有旋轉。連接團圓。方二三寸而其絲凡十餘重。次第不亂。或如月暈。自心及外。可及六七重者。或如山石而尖峰奇勢皆具者。或如雲霞花卉禽魚之類者。此但論石之文采不一。至於資質潤美以及發墨。則皆均也。其石久爲水所浸漬。卽有膏液出焉。若久乾者。以手拭之。則有白屑被其上。乃膏液之所結積也。凡爲硯。初用之。固有法。今更不載。惟精於物理者。自當得之。然世之人罕有識者。往往徒得之而不能用也。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與較藝。故列之於首云。
端州石。出高要縣之斧柯山。去州二十餘里。前臨大溪。登其山。約五里餘乃至絶頂。匠人於此鑿石。歲久乃成洞穴。今已極深邃。洞中常有水。秋夏卽不可入。至春冬水涸。採石者競入。而其間陰黑。不復有所睹。但以手捫石。隨大小取之。日不過得數片。凡石理之精麄。有良工雖在洞中亦能別。至於瑕玷璺脉。須出洞乃可識也。故有累日月而不得一佳者。亦有日獲一二者。繫其所得之分爾。然至佳者殊不可多得。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爲貴。謂之鴝鵒眼。蓋石文之精美者。如木之有節也。今不知者反以爲石病。吁可痛哉。凡取石有四。曰上巖、下巖、西坑、後歷。上巖之石最精。下巖次之。西坑、後歷。悉其下也。惟上巖之石乃有眼。眼之美者。紫綠黃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八九重。其狀皆圓。有若描畫而成。以色鮮美。重數多。而圓正者爲上。其大者尤爲稀有。予所見絶大者。乃如彈丸。其次及其半。則比比有之。小者至如麻豆。亦有布列於硯中。或如北斗。或如五星心房之形者。價已不減數萬。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其內者。卽曰低眼。惟高眼尤爲人所愛尙。以其不爲墨所漬掩。常可睹於前也。工人每市石材。必以眼之大小多少爲之重輕。若石之無眼。雖資質甚美。其大者不出千錢。工之精者每得石。以首扣之。知其下有眼及多少之數。因畫記之後令磨琢。皆如其言。石之品有數種。其色正紫。而微有靑潤。無芒。叩之無聲。此近水者也。其色微紫而不深重。近日視之。畧似有芒。叩之有聲。此巖壁之石。最爲發墨。乃石至精者。其次靑紫差半。或紫而近赤。或靑多紫少。皆石之下也。端人每爲硯。凡色之不佳者。須用佛桑花染漬之。初亦可愛。至經水。卽如故矣。昔人有云。山有自然圓石。或云。剖其璞而得焉。謂之子石。又云。每取石。必祭以中牢。不然則雷霆震動。失石所在。予嘗以二說詰諸山下故老。皆云無之。豈傳聞之誤乎。又謂石之有金線者爲美。此正其病也。亦端人之所不取云。惟材之大者。尤爲難得。每購求。方六七寸而亡病脉者。固亦少矣。比歲所貢方硯者五。皆以文爲準。然止於巖石之中品。或有眼。工人輒鑿去之。恐異日復求。不可必致也。
歙州婺源縣龍尾石。其石最爲多種。性皆堅密。叩之有聲。蒼黑者佳。而色之淺深。蓋不一焉。其理或如羅紋。或如竹根之橫紋。又有金點。如星布列其上。而成北斗、南斗之狀者。或云工人製硯之時。因其有星。琢去餘者。但留六七。使如斗狀。蓋非天成也。有金文囘環成月暈者。有石文團轉。其大徑三寸餘。當硯之中。謂之硯臺。有其理綠色。而黑文橫於其上。纖長如眉。雜以金星者。謂之蛾眉石。又有金文如魚如蠶如雲如月者。不可悉紀。予嘗於殿省丞崔珉處得風字硯。其大盈尺。有金線環匝其外。池中復有金魚。其心有金魚。殊爲怪也。又嘗於校理錢仙芝處見二硯。其一中有金月。下有二雲輔翼之。其一中有金北斗。傍有二雲左右之。石色頗靑。若此數種。並昔所未有。自三十年來方見之。雖瑰奇爲甚。而予不深愛之。二十年前。因過金陵。於翰林葉道卿處見一硯。方四五寸。其色淡靑。如晴霽之時望遠天云。表裏瑩潔。都無他文。云得於歙人。蓋出於端石之右矣。自是每遇歙之好之者。或官於歙者。必以此語之。使其尋求。終不能得。近三年前。屯田員外郞周頌知婺源縣。嘗寄二硯。其一正靑。雖石無他文。而綠者不甚明。靑者微近黑。遠不逮前所見者。豈求至歟。大抵石之材。取以爲硯。大至尺者。殊爲稀矣。獨歙石絶有大者。若一二尺之材。乃其常爾。論諸精粗之殺。固有差殊。至於發墨。則皆一也。其最可尙者。每用墨訖。以水滌之。泮然盡去。不復留漬於其間。是足過於端石矣。至夫其色晻昧而又不純。徒有金文。本乃外物。此而較之。抑其下也。
歸州秭歸縣大沱江石。叩之無聲。石色蒼黃者不甚堅。正綠者乃堅。其理微。少溫潤。上皆有文如林木之狀。又如以墨汁灑之者。亦有圓徑一二寸如月狀。其中亦有林木之文。獨色綠者。其中復有黃綠之相錯如靑州薑跂石。至琢爲硯。遠者經月。近者浹旬。往往有文斷裂。幸而完者。十亡一二。論其發墨。則過於端歙石。而資質潤澤乃不逮也。此石世人罕有知者。
淄州淄川縣靑金石。出梓桐山石門澗中。其色靑黑相參。有文如銅屑遍布於上。而有純色者。理極細密。而不甚堅。叩之無聲。其發墨略類歙石。而色乃不逮。
萬州懸金崖石。其色正黑。體雖潤密。而色晻昧。其間亦有文如銅屑。或時有如楚石。大點如豆。此最佳者。其發墨在歙石之下。叩之無聲。
戎盧州試金石。狀類淄州靑金石。而又在其下。靑州紫金石、吉州永福縣紫金石。狀類端州西坑石。而發墨過之。
昔登州海中駞基島石。其色靑黑。上有羅紋金星。亦甚發墨。全類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
古瓦硯。出相州魏銅雀臺。里人因掘土往往得之。多斷折者。瓦色頗靑。其內平瑩。不類今瓦之有布紋。其厚有及者。上多印工人姓氏。八分類隸書也。時有獲其全者。工人因而刓其中爲硯。此尤難得。大率每爲硯。須以瀝靑煮之乃可用。用之亦發墨。而非佳之比。好事者以其古物頗愛重之。
濰州北海縣石末硯。皆縣山所出爛石。土人研澄其末。燒之爲硯。卽唐柳公權所云靑州石末硯者。濰乃靑之故北海縣。而公權以爲第一。當是未見歙硯以上之品爾。以今參較。豈得爲然。且出於陶灼。本非自然。烏足道哉。
水精亦可爲硯。予曾於屯田員外郞丁恕處見之。大纔四寸許。爲風字樣。其用墨處卽不出光。嘗以墨試之。發墨如歙石。但未知久用之如何。
玉亦可爲硯。古或有之。予在杭州嘗得鎭潼留後李元伯書云。近求得玉材。令匠人琢爲圓硯。其發墨可愛。恨不得與。予觀之後數月元伯亡。竟不果見。
硯之形製。古今相傳。有如鼎足者。如人面者。如蟾蜍者。如風字者。如瓜狀者。如龜形者。如馬蹄者。如葫蘆者。如壁池者。如雞卵者。如琴足者。亦有如琴者。有外方內圓者。有內外皆方者。或有虛其下者。亦有實之者。此二種皆上銳下廣。又外皆正方。別爲臺於其中。謂之墨池。此皆予嘗所見者。
硯之用。須一日一滌之。過二三日者。卽墨色差減。縱未能滌。亦須易其水。至春夏蒸濕之時。墨久留其間。則膠力滯而不可用。尤要頻滌去之。洗宜用小氊片或紙。若久用之。石色爲墨漬汙。卽以麩炭磨洗。復如新矣。若嚴寒之中。不宜用佳硯。石理旣凍。墨亦少光。惟紅絲硯。至冰凍時皆凝結於石文中。往往其水自四傍出。久則斷裂。尤當愼之。凡硯須用匣貯。不用則掩其蓋。或不掩。亦未甚害。獨紅絲硯。用訖必須掩之。卽墨色終不乾。若不掩。久亦乾也。他硯所用之匣。止用以漆爲之。惟紅絲。須以銀者蓋。常有氣上下蒸濕。其用漆匣。未久輒壞。自紅絲石以下。可爲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也。
墨池編卷第十九
墨池編卷第二十
吳郡 朱長文伯原 纂次
器用二
紙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大事書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又有札。名釋云。札者櫛之比編之也。亦策之類也。漢興。已有幡紙代簡。而未通用。至和帝時。蔡倫字敬仲。用樹皮及弊布魚網以爲紙。奏上。帝善其能。自是天下咸謂之蔡侯紙。
左伯。字子邑。漢末益能爲之。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紙。說文云。紙者絮也。苫字從系氏聲。蓋古今人書於帛。故裁其邊幅如絮之一苫也。
後漢張芝善書。寸紙不遺。有絹。必先書後練。
釋名曰。紙者砥也。謂平滑如砥石。
幡紙。古者以縑帛衣書。長短裁之。以代竹簡也。服虔通俗云文曰。方絮曰紙。字從系氏。下從巾者。桓玄令曰。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恭。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
唐虞裕表云。祕府有布。命三萬餘枚。不任寫御書。乞四百枚付著作吏。寫起居注。
古有藤角紙。范甯敎云。土紙不可作文書。皆令用藤角。古謂紙爲幡。亦爲之[車留]。蓋取繒帛之義也。自隋唐已降。乃謂之枝也。
晉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側理紙萬張番。南越所貢。漢人言陟狸相亂。蓋南人以海苔爲爲紙。其理縱橫邪。因以爲名也。
東觀餘論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麻紙百張。
唐李陽冰云。紙常宜深藏篋笥。勿令風日所侵。若少露埃塵。則枯燥難用矣。攻書者宜謹之。
唐歐陽通。紙必堅緊白滑者方書之。
語林曰。王右軍爲會稽令。謝公就乞牋紙。檢校庫內。有九萬張。悉與之。桓宣武云逸少不節。
抱朴子曰。洪家貧。伐薪賣之。以給紙筆。晝營園田。夜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帝乏紙。每所寫。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御史故事云。案彈奏白簡爲重。黃紙爲輕。今一例白紙。其無差降矣。
古無彈文。白紙爲重。黃紙爲輕。故彈王源表云。源官品應黃紙。臣輒白簡以聞。
國史補云。紙之妙者。則越之剡藤、苔牋。蜀之麻面、屑骨、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牋。雲揚州六合。蒲州白簿、重抄。臨州滑薄。
唐韋陟署名。如五朶雲。每以綵牋爲緘題。時人譏其奢縱。漢初已有幡紙代簡。成帝時已有赫啼書詔。應邵曰。赫啼。薄小紙也。至後漢和帝元興中。常侍蔡倫判故布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恬已前已有筆之謂也。棗陽縣南有蔡倫判宅。故彼士人多能作紙。又庾仲雍明州記云。應陽縣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倫舂紙臼也。一曰來陽縣。
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爲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枚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於大薰籠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於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蜀中多以麻爲紙。有玉屑、屑骨之號。江浙間多以嫩竹爲紙。北地多以桑皮爲紙。剡溪以藤爲紙。海人以苔爲紙。浙右亦以麥篠爲之者。尤脆薄焉。以麥膏油藤紙硾之者尤佳。
漢末左伯字子邑。又能爲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云。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仲將。韋誕字也。
蜀人造十色箋。凡十幅爲一搨。每一幅之尾必有竹夾夾之。和十色水。遂搨以染之際。棄置搥理。堆盈左右。不勝其委頓。逮乾則光彩相宣。不可名也。然逐幅於文板之上。砑之則隱出其文者。謂之魚子牋。又謂之羅牋。今剡溪亦有焉。亦有作敗麪糊。和以五色。以絶曳過令沾濡。流離可愛。謂之流沙牋。亦有煮皁莢子膏幷巴豆油。傳於水面。然後點墨。或丹靑於上。以薑搵之則散。以鬚拂頭垢。引之則聚。然後畫之爲人物。舒之如雲霞。若鷙鳥翎毛之狀。繁縟可愛。以紙布其上而受采焉。必須虛窗幽室。明盤淨水。澄神慮而製之。則臻其妙也。近有江表僧於內庭造而進上。御毫一灑。光彩煥發。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已具敘事中。本草云。陟釐。味甘。大溫無毒。主心腹大寒。溫中消榖。強胃氣。止瀉痢。生江南江澤。陶隱居云。此卽南人用作紙者。唐本注云。此物乃水中苔。今取爲紙。名爲苔紙。靑黃色。體澀。小品方云。中分鹿苔也。音陟釐。陟釐與側黎相近。側黎與側理相近。又云卽石髮也。
丹陽記。江寧縣東十五里有紙官署。齊高帝於此造紙之所也。嘗就銀光紙。賜王僧虔。一云銀光紙也。
唐段成式。在九江出意造紙。名雲藍紙。以贈溫飛卿。江南僞主李氏嘗較舉人畢。放榜日。給會府紙一張。可二丈。闊一丈。厚如繒帛數重。令書合格人姓字。每紙出側縫掖者相慶。有望於成名也。僕頓使江表。睹今懷樓之上猶存數幅。
唐林邑記。九眞俗書樹葉爲書紙。
書品云。古畫尤重紙上者。言紙得五百年。絹得三百年方壞。
歷代名畫記。名背必皺起。宜生自滑慢薄大幅生紙。紙縫先避人面及要節處。若縫之相當。則當強急卷舒有損。要令參差其縫。則氣力均平。太硬則強急。太薄則失力。絹素彩色。不可擣理。紙上白畫。可以玷石妥貼之。仍候陰陽之氣。適秋爲上時。春爲中時。夏爲下時。暑濕之時。不可也。歷代名畫記云。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者。常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摸寫。古人好榻畫。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筆跡。亦有御府榻本。謂之官榻。
榻紙法。用江東花葉紙。以柿油好酒浸一幅。乃下鋪不浸者五幅。上亦鋪五幅。乃細卷而硾之。候浸染者如一。榻書若水窺朗鑑之明澈。初舉子云。宣齎入詞塲。以護試紙。恐他物所汚。
資暇集云。松花箋牋。代以爲薛濤牋。誤也。松花牋。其來舊矣。元和之初。薛濤尚斯色。而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賸之。乃命匠人狹小爲之。蜀中才子旣以爲便。後減諸牋亦如是。時名曰薛濤牋。今蜀紙有小樣者是也。非獨松花一色而已。
唐初將相官告。亦用銷金牋及金鳳紙書之。餘皆魚牋、花牋而已。厥後李肇翰林志云。凡賜與、徵召、宣索臣下曰詔。用白麻紙。慰撫軍旅曰書。用黃麻紙。太淸宮內道觀薦告詞文。用藤紙朱書。謂之靑詞。諸陵薦告上儀表、內道觀文。並用白藤紙。凡赦書、德音並立后、建儲、大誅討、拜免三公、命相、命將。並用白藤紙。不用印。雙日起草。隻日宣。宰相使相官誥。並用色背綾金牋。節度使並用白背綾金花牋。命婦卽金花羅紙。吐蕃及替補書及別用錄。用金花五色綾紙。上白檀木、眞朱、瑟鈿函、金鏁鑰。吐蕃宰相、摩泥師已下。書五色麻紙。南貂及淸平官書。用黃麻紙。
晉傅咸紙賦。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旣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策。夫其爲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爲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
唐薛道衡詠苔紙詩。昔時應春色。引綠泛淸流。今來乘玉管。布字轉銀鉤。
韋莊乞綵牋歌。浣花溪上如花客。綠間紅藏人不識。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謾把金刀裁紫雲。有時翦破秋天碧。不使虹霓段段飛。一時直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工。卓文醉後開無力。孔雀銜來向日飛。翩翩壓折黃金翼。我有歌詩一千首。磨隴山嶽羅星斗。開卷長疑雷電驚。揮毫只怕龍蛇走。班班布在時人口。滿軸松花都未有。人間無處買煙雲。須知得自神仙手。也知價重連城璧。一紙黃金猶不惜。薛濤昨夜夢中來。殷勤遺向君邊覓。
詩僧齊己謝人贈棊子綵紙詩。陵陽棊子浣花牋。深愧攜來自錦川。海蚌琢成星落落。吳綾隱出鳳翩翩。留防桂苑題詩客。惜寄桃源敵手仙。捧受不堪思出處。七千餘里劒關前。
唐舒元輿悲剡谿古藤文。剡谿上綿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雖春入土脉。他植發活。獨古藤氣候不覺。絶盡生意。予以爲產乎地者。春到必動。此藤亦本於地。方春且死。遂問谿上人有道者云。谿中多紙工。持刀斧斬伐無時。擘剝皮肌以給其業。噫。藤雖植物者。溫而榮。寒而枯。養而生。殘而死。亦將似有命於天地間。今爲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爲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異日過數十百郡。洎東雒西雍。見言書文者皆以剡紙相夸。予寤曩見剡藤之死。職當由此。此過固不在紙工。且今九牧士人。自專言能見文章戶牖者。其數與麻竹相多。聽其語其自安重。皆不啻探驪龍珠。雖茍曉寤者。其倫甚寡。不勝衆者。亦皆斂手無語。勝衆者果自謂天以文章歸我。遂輕傲聖人道。使周南召南風骨。折入於抑揚皇華中。言偃、卜子夏文學。陷入於淫靡放蕩中。比肩握管。動盈數千百人。數千百人筆下。動行數千萬言。不知其爲謬誤。日日以縱。自然殘藤命易甚桑枲。波波頹沓。未見止息。如此則倚文妄言輩。誰非書剡紙者耶。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之。雖舉天下爲剡谿。猶不足以給。況一剡谿者耶。以此恐後之日。不復有藤生於剡矣。大抵人間費用。茍得著其理。則不枉之道否。則暴耗之過。莫有橫及於物。物之資人亦有其時。時其斬伐。不爲夭閼。予謂今之錯爲文者。皆夭閼剡谿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錯爲文者無涯。無涯之損物。不直於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墨
眞誥云。今書通用墨者何。蓋文章屬陽。墨。陰象也。自陰於陽也。
續漢書云。守官今主御墨。
漢書云。尚書令、僕、承郞。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東宮故事。皇太子初拜。給香墨四丸。周書有涅墨之刑。莊子云。舐筆和墨。晉公墨縗。邑宰墨綬。是知墨其久矣。
晉陶侃獻晉帝牋紙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極精妙。
唐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可下筆。
說文云。墨者墨也。字從黑土。墨者烟煤所成。土之類也。古人灼龜。先以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乃吉。尚書洛誥云。惟洛食。漢文大橫入兆。卽其事也。
唐酈元洼水經云。鄴都銅雀臺北曰冰井臺。高八丈。藏冰。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見陸士龍與兄書云。
括地志云。東都壽安縣洛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
新安郡記云。黟縣南十六里有石嶺。上有石墨。工人多采以書。有石墨井。是昔人挼墨之所。今懸水所淙激。其井轉益深矣。
後漢韋仲將卽韋誕。製墨法曰。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烟乾擣。以細綃蓰去草芥。物至輕。不宜露蓰於缸中。蓰去草芥。慮飛散也。烟一斤已上。好膠五兩。浸梣皮汁。江南檀木皮。入水綠色。又解膠。幷益墨色。可下去黃雞子五枚。亦以珍珠一兩。麝香一兩。皆別治細蓰。都下調合鐵臼中。寧剛不宜擇。搗三萬杵。多益善。不得過二月、九月。溫則臭敗。寒則難乾。每挺重不過三兩。故蕭子良答王僧虔云。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翼公墨法。松烟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右以膠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色碧。其色俱可愛。昔祖氏本易定人。唐氏之時墨官也。今上墨必假其姓而號之。大約易水者爲上。其妙者必以鹿角膠煎爲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聞於天下。太行、濟源、王屋亦多好墨。有圓如規。亦古墨之製也。有以枯木烟爲之者尤粗。又云。上黨松心爲之尤佳。突之末者爲上。
江南黟歙之地。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覩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今有人得而藏於家。亦不下五六十年。蓋膠敗而墨調也。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寫踰數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墨或堅裂者至佳。凡收貯宜以鈔囊盛。於透風處佳。及造朱墨法。上好硃砂細研飛過。好朱紅亦可。以梣皮水煮膠。靑浸一七。傾去膠靑。於日色中漸漸曬之。乾溼得所。如墨挺。於朱硯中研之。以書碑銘。亦須二月、九月造者佳。
宋張永涉獵詩史。能爲文章。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墨皆自造。上每得永表。輒執玩咨嗟久之。供御者不及也。
造麻子墨法。以大麻子油沃糯米半碗強。碎翦燈心堆於上。然爲燈。置一地坑中。用一瓦鉢微穿透其底。覆其焰上。取烟煤重研過。以石器中煎煮皁莢膏。幷研過者糯米膏。入龍腦、麝香、秦皮末和之。搗三千杵。溲爲挺。置蔭室中候乾。書於紙中。向日金字也。
秦皮。陶隱居云。俗謂之礬槻皮。以水淸和墨。書色不脫。故造墨方多用之。
近黟歙間有人造白墨。色如銀。逮研訖。卽與衆墨無異。竟未知所制之法。
漢楊雄答劉歆書云。雄爲郞。自奏心好躭博麗之文。願不愛三歲俸。息休直事。得肆心廣意。成帝詔下奪俸。令尚書賜筆墨。得觀書於石室。故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衞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歸則以鉛撾松槧。二十七年於茲矣。
僞蜀有童子某者能書。孟氏召入。甚佳其穎悟。遂錫墨一丸。後家僮誤墜於庭下盆池中。逮數年植盆中荷芰。復獲之。堅勁光膩仍舊。或云僖宗朝所用之餘者也。
唐王勃凡爲詩文。必先研墨數升。以被覆面。謂之腹藁。起卽下筆不休。幼常夢人遺之墨丸盈袖。
西域僧言彼國無硯筆紙。但有墨。中國者不及也。云是雞足山古松心爲之。僕嘗獲貝葉。上有梵字數百。墨倍光澤。會秋霖。爲窗雨濕。因而揩之。字終不滅。
常侍徐公鉉云。遼東有雲穴山。山有墨石。親常使之。又云。幼年嘗得李超墨一挺。不過咫。細而挾。與其愛弟鍇共用之。日書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盡。磨處邊際如刃。可以割紙。自後李氏墨無及此者。超卽廷珪之父也。唐末陶雅爲歙州刺史二十年。嘗責李超云。爾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時。何也。對曰。公初臨郡。歲取不過墨十挺。今數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山中新伐木書之。字卽隱起。他日洗去墨。字猶分明。又書於版牘。歲久木朽。而字終不動。蓋烟煤能固木也。亦徐常侍言。
今之小學者。將書必先安神養氣。存想字形在眼前。然後以左手研墨。墨調手穩方書。則不失體也。又云。研墨如病。蓋重調勻而不泥也。又云。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氷云。用則旋研。無令停久。久則塵埃相汚。膠力墮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
李尤墨銘。書契旣遠。研墨乃陳。烟石附筆。以流以伸。
魏曹子建樂府詩。墨出靑松烟。筆出狡兔翰。古人感鳥跡。文字有改刊。
唐李白謝張司馬贈墨歌。上黨碧松烟。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懷袖間。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
朱子曰 筆硯紙墨四者。書之器也。欲善其事而不利其器。鮮能造其精妙。古人有不假手於人而自爲之者。其措意豈不勤哉。余偶讀蘇大參文房四譜。因取其事有裨於書者。勒成兩卷。贅乎墨池編之末。以貽學者云。
墨池編卷第二十
之勱二十二世祖樂圃公。闡明理學。餘擅書法。纂著墨池編二十卷。凡筆法之祕奧。名家之品評。以及歷代古碑、文房器用。靡不畢備。誠後學之津梁。書家之寶籙也。世藏正本。爲鼠殘闕。訪求全帙足成。康煕辛卯、壬辰歲。先後得二部。一係勝國隆慶間四明薛晨刻本。一係萬曆間蘄水李時成刻本。薛板增損不倫。字欵脫謬。李板卽以薛氏本重刊。又將二十卷幷而爲六。均失本來面目。更有錢塘胡氏割切碑帖二卷。另爲一書。曰碑帖考。卷端著書姓氏。將薛與勱祖兩家名字紐作一人。識者能不齒冷。行世類此。原本不可得見。嗣復多方購求。兒象賢獲舊抄一帙。紙色甚古。今與家藏摸覈。魯魚亥豕雖多。却無薛李等家之謬。可稱善本補續舊藏。甲午夏。授弟姪子孫輩。分任校鋟。公之海內。力有不繼者。悉純孝及錀戮力成之。厥工旣定。附述雕板始末幷流傳之舛僞如此。康煕甲午嘉平朔。長洲朱之勱謹識。